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共4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42
【中国城市建设史】⒈原始社会居民居住点的特点⑴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成。
到新石器时代,聚居点房屋比较密集,由于气候、地理、材料的不同,房屋也有所不同,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和干栏式桩上建筑;前者是长江中下游洞穴发展的,后者是长江流域以南的建筑。
⑵居民聚居点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
⑶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这些居民点按照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布局,如半坡原始村落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
村落的选址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湖泊,在向阳高地上。
⒉周礼考工记的影响以及周王城复原图⑴为后世都城树立了一个样板,堂堂正正、四四方方、纵横如棋盘的城市。
⑵是中国古都王权礼制的标准模式,是其当时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级等制度的产物。
⑶确立了择中立都的原则。
《吕氏春秋〃慎势》云:“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⒊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以及影响布局特点:邺城位于河北漳县附近,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史称“东西七里,南北五里”,东西长3000米,南北长2160米,全城有七个城门。
城内有一个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道路,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城。
北部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
在宫城东部为官署建筑,官署东是王公贵族们的戚里。
西部是专用园林。
南部称为外城,为官衙、手工业、商业和居民区。
道路——南北三条道路,与东西道路相交。
河流流入铜雀苑与宫殿,另分流至坊里区。
宫殿建筑布置严整,中间为宫殿。
东部前半部分为官署衙役,后半部分为后宫。
前朝后寝。
深远影响:⑴城市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平民分开。
⑵城与郭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外城与宫城的区分,并更加明确。
⑶等级森严,城市带有明显的防御性。
⑷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
⒋唐朝城市特点及其影响特点:⑴象征皇权的宫城、皇城、衙役仍是城市的主要建筑,占城市的主体地位,都城实行严格的官民分区。
⑵棋盘式的格局。
⑶城市内有专门的市,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县城,都划有一定的区域作为市。
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由市变成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
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城墙采用砖。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
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
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
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
居住区有街巷组成。
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坊里制废除。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一、名词解释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城是保护国君的。
郭是看管人民的。
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
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
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
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
特点:自发性建设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
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
2.以神为构图中心。
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
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
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路将城东分成南北两部分。
东西大路的北为贵族区。
城东有市集,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
.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一、古代西亚文明及其概况道路:主要大道叫普洛采西大道,宽7.5米。
小巷是曲折而狭窄的,有的小巷宽度约新巴比伦国王还为其皇后筑有空中花园。
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Array古希腊的城市一、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与社会背景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欧洲文明的摇篮。
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古希腊史以“爱琴文化”,即克里特(Crete)与迈西尼(Mycenae)年至公元前2000年为其繁荣时期希腊本土的文化是从公元前古代历史上分为4个时期: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一公元前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和古希腊文化的代表。
2、古典时期的雅典背景:希波战争以后,城镇建设从只考虑帝王和神灵转向为整个城镇团体服务,城镇形态上也有所变化。
雅典的发展:雅典是全希腊的盟主,成为宗教文化中心,并纪念希波战争的胜利,使原来是一个破落不堪的小城市,变成了拥有许多重要建筑物的城市。
雅典公元前5世纪的全盛时期,人口未超过10万人。
雅典的布局: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
卫城是中心,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于卫城山脚下。
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Agora),最后形成整个城市3、雅典卫城——雅典极盛时期的纪念碑建设时期:希波战争后,重新建造(公元前448—406年),为时40年,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位置:在城内的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山顶平台上,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其上岩石裸露,寸草不生。
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