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幽门螺杆菌共识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48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IV/ 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I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Malfertheiner P, et al. Gut 2012; 61: 646-66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刘文忠教授译)WORKSHOP 1 工作小组1(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诊断、治疗指证和反指证)Statement 1: A test-and-treat strategy is appropriate for 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in populations where the H. pylori prevalence is high (>20%). This approach is subject to local cost-benefit considerations and is not applicable to patients with alarm symptoms, or older patients (age to be determined locally according to cancer risk) [Evidence level:1a, Grade of recommendation: A]检测和治疗策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20%人群中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者是合适的。
这一方法应考虑当地的费用-效益比,不适用于有报警症状患者或老年患者(年龄应根据当地癌症风险确定)[证据水平:1a, 推荐级别: A] Statement 2: The main non-invasive tests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test-and-treat strategy are the UBT and monoclonal stool antigen tests. Certain validated serological tests can also be used.[2a,B]用于检测和治疗策略的主要非侵入性试验是尿素呼气试验(UBT)和单克隆粪便抗原试验。
第六次全国大会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报告本报告旨在总结第六次全国大会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为医疗界提供指导和建议。
以下是会议的主要共识内容: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采用非侵入性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测)进行初步筛查。
- 对初步筛查结果阳性的患者,应进行侵入性方法(如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以确诊。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采用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两种抗生素(常用的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
- 治疗期间,患者需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同时避免与对疗效有影响的药物同时使用。
- 对于三联疗法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其他方案,如四联疗法或改用二线治疗药物。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监测和追踪- 治疗结束后,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
- 对于治疗失败或复发的患者,应进行追踪和再次治疗。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 增强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提倡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 饮食卫生要求严格,避免摄入污染食物或水源。
- 在医疗机构中,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并发症处理-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与创新- 加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 推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以上为第六次全国大会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报告的主要内容。
此报告为医疗界提供了指导和建议,有助于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推动相关研究的进展。
幽门螺杆菌新国际共识解读刘文忠;萧树东【摘要】为推动和规范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疾病的防治,自2000年以来国际和国内先后制定了若干共识意见.最近几年来,国际上又先后举行了一些H.pylori感染处理的共识会议,包括第二次亚太共识会议、世界胃肠病组织(WGO)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会议和第四次Maastricht共识会议.我国预定2012年春天召开第四次H.pylori处理共识会议.这些新共识对我们目前临床工作和今年国内共识的修订均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此,结合我国国情对这些新共识进行解读,重点是何种方案治疗最为合适.%In order to promote and standardiz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 )-associated diseases, variou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nsensuses have been issued since 2000. A number of new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s on H. Pylori infection were held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second Asia-Pacific consensus, the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WGO) consensu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Maastricht-IV consensus. The 4* consensus meeting on H. Py/ori-associated diseases in China has been scheduled to be held in Spring of 2012. These new international consensuses should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s for our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vision of the consensus. To this en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new international consensuses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in China, focusing on wha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treatment.【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2(017)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螺杆菌,幽门;Maastricht-Ⅳ;共识;方案评价;根除;解读【作者】刘文忠;萧树东【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正文语种】中文自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报道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并将其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相联系以来,已过去近30年。
全国第六次会议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
识文档
背景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严重时可引起胃溃疡、胃癌等疾病。
为了统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方法,全国第六次会议决定制定本共识文档,以指导临床医生在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采取的策略。
共识内容
1. 诊断方法
- 推荐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碳14-尿素呼气试验或血清抗体检测来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
- 对于特殊情况下无法进行以上检测的患者,可采用胃镜活检来确诊。
2.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
- 一线治疗方案:推荐使用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
- 对于耐药菌株的患者,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应持续7至14天,以提高治愈率。
3. 治疗效果评估
- 治疗结束后,建议进行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如尿素呼气试验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来评估治疗效果。
- 对于复发性感染或治疗失败的患者,应重新进行诊断,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新的治疗方案。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
- 提倡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充分烹饪的食物。
- 鼓励接种幽门螺杆菌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结论
本共识文档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指导方针,并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以提高幽门螺杆菌感
染的治愈率和预防复发。
同时,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意识,有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一半的人口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
尽管已有多种治疗方法,但仍然存在许多治疗失败的情况。
为了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我国胃肠病学专家在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疗建议。
本文将对这些建议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共识报告强调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全面评估。
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还应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心理状况等因素,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生物学因素,因此需要从多个层面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感染状态和制定治疗策略。
共识报告提倡采用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
传统的三联疗法(一种抗生素+两种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药物耐药或不良反应而出现治疗失败。
为此,共识报告建议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四联疗法(一种抗生素+两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胃黏膜保护剂)或个体化治疗方案。
这样既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又能减少药物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药物作用机制、患者生理特点、药物相互作用等,以便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共识报告强调了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因此,除了对已感染者进行治疗外,还应加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工作。
共识报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2.推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定量进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等;3.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尤其是对餐饮业和食品安全监管;4.开展大规模的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早期干预研究,以便尽早发现和控制感染。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解读《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解读随着人们对胃肠道疾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国胃肠道疾病学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的制订。
这份报告覆盖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非根除治疗部分,本文将对该报告进行解读。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并可能导致溃疡病、消化道恶性肿瘤等严重后果。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特殊患者或存在根除治疗失败的情况,非根除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报告指出非根除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的损害,减轻患者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非根除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善胃粘膜屏障功能,二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报告提到,改善胃粘膜屏障功能是非根除治疗的重要一环。
胃粘膜屏障功能的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液层和上皮细胞间的连接,导致粘膜屏障功能下降。
为了改善胃粘膜屏障功能,报告建议患者可采取以下措施: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第二个方面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目前,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制酸剂和中药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目前非根除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制酸剂的应用可以降低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改善症状和胃黏膜损伤。
中药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非根除治疗中,一些具有抗幽门螺杆菌活性的中药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报告还对非根除治疗的监测和预防进行了介绍。
监测主要包括疗效评估和复发预防,可以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和尿素呼气试验来进行评估。
预防主要是指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易复发的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卫生等,以减少感染的再次发生。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专家共识作者:贾树才来源:《家庭医学》2012年第11期随着医学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很多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的发病,都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
因此,根除Hp已成为治疗胃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目前,全球包括我国在内,超过半数(约60%)的人感染Hp,是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需要治疗呢?是不是所有Hp阳性的胃病都需要根除呢?有哪些根除方案?对于耐药Hp又该如何处理?针对这些热点问题,我国消化内科的专家们已经取得共识。
哪些人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伴幽门螺杆菌相关感染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术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有胃癌家族史,淋巴细胞性胃炎,增生性息肉,个人要求治疗者。
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大家熟知的去痛片、阿司匹林等,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种药。
由于阿司匹林有预防心、脑栓塞等作用,很多患有“三高”的人都在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有少数人会引起溃疡。
阿司匹林和Hp感染,都是导致溃疡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且有协同作用。
如果两者结合,可使溃疡以及溃疡合并出血的风险成倍上翻。
因此,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应该检查Hp,阳性者需要根除。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肠道外疾病近几年来,对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外疾病关系的研究也有新进展。
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在成功根除Hp之后,能得以缓解或治愈。
清除和根除是两个概念必须强调,治疗幽门螺杆菌,要求是根除而不是清除。
这是两个概念,清除是指治疗1 个疗程(1~2周)后,立即复查该菌转为阴性;根除则是指停药至少4周后再次复查仍为阴性。
如果复查为阳性,说明治疗失败或者幽门螺杆菌继发耐药,需要进行补救治疗。
初次治疗一般多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核心加2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是国内外推荐的Hp根除的一线方案。
第六次全国大会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报告一、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主要通过口腔-胃途径感染人体,全球约有半数人口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我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治疗不规范、认识不足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推广,第六次全国大会于本月初在京召开。
二、共识内容2.1 诊断2.1.1 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碳呼气试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准确性高,可作为首选方法。
碳呼气试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准确性高,可作为首选方法。
- 血清学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不适用于治疗后复查,可能受到过去感染的影响。
血清学检测: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不适用于治疗后复查,可能受到过去感染的影响。
2.1.2 侵入性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
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
- 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染色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染色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2.2 治疗2.2.1 治疗指征- 消化性溃疡:活动性溃疡、既往有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史。
- 慢性胃炎:有明显症状或伴有消化不良、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
- 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 胃癌家族史、萎缩性胃炎等高风险人群。
2.2.2 治疗方案- 推荐采用四联疗法(PPI/铋剂+2种抗生素)。
- 抗生素选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优先选择耐药率低、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 疗程:通常为10-14天,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和感染菌株调整。
- 治疗后复查:推荐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
2.3 预防- 改善生活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与感染人群共用餐具等。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全文)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ylori和消化性溃疡学组主办的"H.pylori感染处理Maastricht-5共识研讨会暨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于2016年12月15日至1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
我国消化病学和H.pylori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组成员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
自2012年第4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1]以来,国际上先后发表了3个重要的相关共识,分别是《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以下简称京都共识)、《多伦多成人H.pylori感染治疗共识》[3](以下简称多伦多共识)和《H.pylori感染处理的Maastricht-5共识》[4](以下简称Maastricht-5共识)。
京都共识强调了H.pylori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ylori相关消化不良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根除H.pylori可作为胃癌一级预防措施。
多伦多共识是成人根除H.pylori治疗的专题共识。
Maastricht-5共识是最具影响的国际共识,内容涉及H.pylori感染处理各个方面。
国内举行了相应研讨会[5]借鉴学习这些国际共识,在借鉴这些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我国第5次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
制订本共识的方法如下:1.成立共识筹备小组:按照学会相关要求[6],成立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工作小组,设立首席专家、组长、副组长和组员,分工负责共识会议筹备工作。
2.共识相关"陈述(statements)"的构建: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结合H.pylori感染处理中的关键或热点问题,构建了相关"陈述" 。
"陈述"起草过程中参考了PICO(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ator, outcome)原则[6],并借鉴了国际相关共识[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