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谐波成像
Ultrasonic harmonic imaging
历史由来
20世纪80年代初,Muir首先从理论及实验上证实了在生物医学超声所使用的频率及强 度范围内,存在不容忽视的非线性现象。 1997年,Christopher提出使用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谐波成分进行医学成像, 此后,谐波成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得到重视,并逐步应用到医学诊断中。 在70年代推导出一个描述非线性超声场的波动方程即KZK方程,随后大量的实验和理 论以及数值计算结果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谐波产生的物理基础
超声在人体组织内传播过程产生的非线性,以及组织界面入射/反射关系的非线性 谐波产生(2f,3f,1.5f……)
非线性声学 一个描述非线性超声场的波动方程,即KZK方程 根据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以及物态方程等推导出来的
波形畸变
非线性场中,波形上各点处的传播速度 并不恒定,而是位置 x 的函数
压缩区也就是声压为正的区域 稀疏区也就是声压为负的区域 压缩区与稀疏区的交界点处
非线性现象的表现
谐波能量的非线性改变
谐波成像能有效的减少的近场伪像
在近场表浅处,超声波仅由基波频率组成。但
传播后,能量会在二次谐波频率处产生。 当组织衰减作用超过非线性参数B/A作用的时
候,谐波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衰减。
非线性现象的表现
基波能量与谐波能量的非线性改变
谐波频率能量的高低与基波频率能量有关,弱的基波频率几乎不产生谐波频率 能量,而强的基波产生较大的谐波能量
组织谐波成像
二次谐波成分的幅度
表征非线性程度的项 f为频率, 为介质密度 Z为深度,p为声压,c为声速
组织谐波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