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赋
- 格式:ppt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27
文综复习24: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模拟练习题一.作品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郦道元《三峡》,庾信《哀江南赋序》。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杨衒之《白马寺》,孔稚圭《北山移文》,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江淹《登楼赋》、《恨赋》。
二.解释:1、骈文 2、诗体赋 3、《别赋》 4、《水经注》 5、《洛阳伽蓝记》三.填空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
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甚具异彩,有之风。
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
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
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王粲的《》、陶渊明的《》等。
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吴均的《》和陶宏景的《》。
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和杨衒之的《》。
四.简答1、试述“三曹”散文的内容和风格。
2、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散文著作,作者是谁?3、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4、试说说《北山移文》艺术特点?5、简述《哀江南赋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6、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五.论述1、试述南朝美文衍化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你对它们有何评价?2、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有哪三个方面?试作简要说明与论述。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坛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其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突出: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句式结构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也趋于骈化。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一)沈约将建安文风归纳为“以气质为体”(《宋书·谢灵运传论》),气质体现为个性,文学更注重个性表现。
曹丕“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陆机“吐滂沛乎寸心”(《文赋》)建安辞赋、书信、诏令等的创作,既表现为对旧体载的改造,也表现为强化应用文的文学性,开其后文章创体增类、标能竞才的风尚。
(二)刘勰“气爽才丽”评魏三祖(《文心雕龙·乐府》),“气爽”与“才丽”结合,是建安群才共同特点。
沈约:“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宋书·谢灵运传论》)建安文章重“气质”,故对藻饰讲求情辞相称,为后世建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三、曹操教令有通脱之风,思想无所顾忌,行文风格不拘常例。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身世志愿,恳切坦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因称心而言,流动率真之气,易带个人色彩。
四、曹丕、曹植的书札。
写作动因似无具体事由,内容多抒当下的悲欢契阔之情,裁书叙心,情文并茂。
如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曹植《与吴季重书》、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
曹丕“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与吴质书》)。
“乐”,透露出创作与鉴赏双方对作品文学性的瞩目。
繁钦《与魏文帝笺》、吴质《答东阿王书》、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增加用典和骈偶成分。
从总趋势上看,建安文有从辞清志显到藻饰渐繁的过程。
五、词赋。
(一)词赋的新局面—抒情小赋,拓展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的发展方向,魏晋之际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情感表现领域扩大,作者表现力在个性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以曹魏的租调制和西晋的课田制和户调式为代表。
曹魏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具体的赋税额度为“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到了西晋,赋税制度有所调整,实行课田制和户调式。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而户调则是户税。
具体来说,丁男(16-60岁)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岁和61-65岁)25亩,每亩纳粮8升。
在户调方面,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了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辞赋第一节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这个时期的辞赋作家与辞赋作品,据严可均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辑《历代赋汇》统计,有作品保存至今的作家有二百八十四人,保存至今的作品(包括残缺)有一千零九十五篇。
其总数为今存汉赋(包括残缺)的六倍。
而且辞赋作品在五十篇以上的作家有曹植(五十八篇)和傅玄(五十六篇),这也是以前未曾有过的盛况。
这个时期辞赋的发展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抒情化的复归,并有明显的诗赋合流的趋势。
先秦辞赋虽也有述理与体物的内容,但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先秦辞赋,抒情化是其主导倾向,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特点。
汉赋虽也有抒情之作,但主导倾向是以体物为主的散体大赋。
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它们或表现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或反映现实人生的困苦,或描写自己的坎坷命运,或叙述田园山水的乐趣,或歌唱自己的生活情趣,或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一般篇幅短小,语言华美,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不仅内容逐渐诗化,形式也逐渐融入五、七言诗句;随着永明新体诗的产生,诗句逐渐律化,融入辞赋的诗句也逐渐律化。
辞赋出现这种抒情化与诗赋合流的趋势,是当时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演变的结果。
第二,语言趋向骈偶化,出现辞赋的一种新形式——骈赋。
骈赋的基本特征就是语言骈偶。
骈偶是魏晋南北朝辞赋的主导倾向。
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赋,如何晏《景福殿赋》,谢灵运《山居赋》,沈约《郊居赋》,庾信《哀江南赋》,都是骈赋。
所谓骈赋,就是用骈文的艺术写作辞赋。
第三,艺术风格由汉代散体大赋的堆垛板滞转变为清深绮丽。
汉代散体大赋的特点之一是“铺采摛文”,但汉人理解的“文采”,只局限于文字的华美。
因此,汉赋的语言风格往往是罗列名物,堆砌双声叠韵形容词。
汉大赋的另一特点是“体物”,而汉人理解的“体物”,就是“极声貌以穷文”,只求形似,一般不注意情景交融。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文学流派,即诗、文、赋,其中赋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思想意识,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学形式。
当今,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问题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进行深入研究。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献的整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文献的整理,主要是针对“子夏”、“青琐”等赋文献的整理工作。
首先,关于子夏,由于它有较为完备的分类,根据名人的不同而收录的多种体裁的赋文,所以可以组成完整的子夏本,以及根据文字形式和体裁进行分类。
其次,关于青琐,由于它融合了诗、文、赋、谷、国形式,可以收录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文字形式和体裁组织青琐本,以及与子夏相关的文字记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献的研究
1、分类研究方法。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献,可以以“子夏”、“青琐”等赋文献为基础,根据文字形式和体裁进行分类研究,并且从整体上把握赋文献的基本特征。
2、文学比较研究方法。
从同一作家的不同赋作品中,可以体现诗人在传统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审美精神;也可以从不同作家的赋作品中,将不同的审美精神进行比较,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趋势。
三、结论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可以充分展现出古代文学创作的水准,以及文学发展的趋势,为古代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魏晋南北朝骈文名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形式。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骈文名篇:
1、《洛神赋》:这是曹植的一篇骈文,描写了他与洛神相遇的故事,以及洛神的美貌和神态。
2、《登楼赋》:这是王粲的一篇骈文,描写了他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和感想。
3、《归去来兮辞》:这是陶渊明的一篇骈文,表达了他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喜悦。
4、《闲情赋》:这是陶渊明的一篇骈文,描写了他对一位美丽女子的倾慕和相思之情。
5、《芜城赋》:这是鲍照的一篇骈文,描写了芜城的景象和历史。
6、《恨赋》:这是庾信的一篇骈文,描写了人生中的离别和遗憾。
7、《别赋》:这是江淹的一篇骈文,描写了人生中的离别之情。
8、《哀江南赋》:这是庾信的一篇骈文,描写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哀思。
这些骈文名篇各有特色,有的描写细腻,有的情感真挚,有的思想深刻,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魏晋南北朝赋史读书笔记今日读了魏晋南北朝赋史,得到了诸多感悟。
南朝四代,宋齐梁陈,朝代更迭很有意思,不是刀光剑影杀出一条血路夺了人家的江山,而都是通过貌似温情脉脉的“禅让”来荣登皇帝宝座的。
禅让在南朝的轮番上演,虽然少了些血雨腥风,却充斥着更多的狡诈与阴谋,实际上还是篡权夺位。
因为要打禅让的旗号,所以必须把顺天应人的戏做足,“劝进”于是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主要环节。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是司马懿的第六世孙,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次子,安帝司马德宗的亲弟弟。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刘寄奴。
晋恭帝很聪明,知道东晋气数已尽,皇帝早就是军阀的傀儡,所以刘裕让人将写好的禅位诏书拿给他抄的时候,他欣然提笔,没有丝毫犹豫。
按说这事儿就算结了,刘裕应该满心欢喜地圆他的皇帝梦去了。
可是不,刘裕一定要“奉表陈让”,说自己德行浅、功劳小,当不起这个大位。
这时候,晋恭帝早已知趣地搬出皇宫去了,这个陈让表自然不能送达。
数百名大臣联袂上表劝进也不行,刘裕硬是把架子端着。
这个时候,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亮相了,他就是太史令骆达。
魏晋以后,太史令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
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很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抱有主观神秘的态度,所以太史令颇有些像现在的仙婆神汉,要太史令来证明刘裕代晋是上天的旨意,显然是太合适不过了。
先是宋朝王公大臣登门陈请,后是太史令文建陈天符瑞,依然是东汉一百九十六年禅魏,魏四十六年禅晋,晋一百五十六年禅宋,而宋自永初立国至今已六十年,又是逢“六”。
如此一来,结论自然是“天意”。
其实,在篡位者的心里,皇帝这个宝座是非我莫属的,有没有太史令的数字游戏,都不会影响到大局。
之所以让群臣粉墨登场、联袂劝进,不过是不得不走的一个过场而已。
既然是走过场,表演是否出彩,场面是否感人,乃至戏词儿是否剽窃,也就无关紧要了。
太史令的数字游戏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禅让从来就不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一种虚伪的政治样板。
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研究诗言志,赋亦言志。
言志赋是中国古代赋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在东汉中后期。
崔篆的《慰志赋》被认为是言志赋的开端之作,继此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作家,形成了赋的创作的新潮流。
至建安与魏晋时期,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儒家载道讽谏的正统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的束缚逐渐松弛,楚骚美学思想趁机扩大了影响,从而迎来了抒情写志赋的繁荣。
这些言志赋在题材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赋史上留下了许多久负盛名的言志之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赋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对言志赋的专门研究不是很多,只是在赋学著作中作为一个章节,对某些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不够全面。
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言志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进一步的分析,略尽绵薄。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本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择探究言志赋的主要目的和选题的意义所在,回顾了言志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其次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赋在辞赋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言志赋界说。
第一节阐述个人对言志赋范畴的理解与定位,以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主要从文学继承的惯性作用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秉承的人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言志赋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创作概况。
第一节从宏观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情况进行了大致地勾勒。
第二节把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一一罗列出来,并在具体的篇章取舍方面进行自己的阐述,给出具体的理由,最终确定为言志赋的篇目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的分类。
这部分是本篇论文的核心,对六朝言志赋进行了类析。
首先,从大的方面将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分为壮志难酬的悲叹和建功报国的心声;其次,又将壮志难酬的悲叹以表现的手法的不同又细分为六个方面,在这一章中,托物言志的部分是本节的重点。
将建功报国的心声也从内容上细分为三个方面,以便在掌握具体作品中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中表现出的某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