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06.50 KB
- 文档页数:50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与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与穴位是中医调理、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概念。
经络既是脏腑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络以及奇经八脉。
中医经络穴位则是经络上具有特定功能的点位,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医经络穴位的作用和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作用中医经络穴位通过刺激和调节穴位的功能,能够影响整个经络系统,对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医经络穴位的主要作用:1. 调理气血:经络穴位通过刺激和调节,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理气血的失调,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2. 疏通经络:中医经络穴位能够疏通经络,消除经络的阻塞,保持经络的通畅,使得气血运行顺畅。
3.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加快体内废物的排出,有助于身体的排毒和养生。
4.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经络穴位在调理气血的同时,也能够影响脏腑的功能,调整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缓解疼痛: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缓解疼痛,对于各种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如头痛、颈肩痛等。
二、经络穴位的应用中医经络穴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养生的方法。
以下是中医经络穴位的主要应用:1. 针灸疗法:中医经络穴位是针灸疗法的主要刺激点,通过针刺经络穴位,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 推拿按摩:经络穴位对推拿按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按揉经络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等。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经络穴位上施灸,可以温通经络,调理脏腑,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4. 穴位按压:经络穴位的按压也是一种常见的保健方法,通过按压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疲劳,增强免疫力。
5. 穴位贴敷:中医药膏药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通过将药物贴敷在经络穴位上,可以渗透经络,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
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3。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