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3.05 KB
- 文档页数:2
附子在临床应用上的体会作者:黄秉中孙惠敏裴凯唐致晖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
《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
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
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
笔者通过临床学习与长期实践,认识到附子、乌头类药物经过规范炮制后已基本上消除了其毒副作用。
如能正确使用,效加桴鼓。
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之证者皆可应用,并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不仅能提高机能,且可解除疼痛,疗效显著。
1 性味和功用乌头、附子系同一植物的块根部分,其主根名“乌头”,旁生侧根名“附子”。
附子为毛良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陕西等地,并有栽培。
夏至到小暑间(六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经炮制加工者名“制附子”。
因加工不同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等名。
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
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系野生,其性味、功用与附子相近,但性烈而毒大。
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甚,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
经炮制加工者名“制川乌”、“制草乌”,但因功效相近,故一并述之。
1.1 性味二药性味皆属辛温而有大毒。
1.2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2.1 温肾壮阳用于阳虚阴盛之水肿,痰饮、喘咳、阳萎、宫冷、失精及身体衰弱者。
1.2.2 温中止痛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
1.2.3 散寒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关节疼痛者。
1.2.4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毒。
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附子治疗内科杂症的体会作者:杜明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06期关键词:附子;内科杂症;疗效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38-02附子的应用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附子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躃,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附子在中药学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药物,特别是在云南,名医吴佩衡被称之为“吴附子”。
吴老把附子做为中药十大“主帅”之首,治疗各种疑难顽证药到病除,为应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开创了先河。
笔者在20多年临床诊疗中,学习前辈经验,应用附子治疗内科杂症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证治疗1,1心悸证(心阳虚弱)临床常见心悸动则尤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头晕,面色苍白。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临床常见中老年人以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自拟附子仙灵汤方治疗,组成如下:附子30g(先煎2h),干姜15g,仙灵脾15g,黄芪30g,紫丹参30g,太子参30g,郁金10g,茯苓30g,酸枣仁15g,桂枝10g,当归15g,炙甘草20g,神曲10g。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不同进行相应的加减治疗。
方中附子、干姜配黄芪、太子参大补元气,黄芪、桂枝、炙甘草温阳化气,振奋心阳,仙灵脾补肾阳温脾阳与诸药合用共奏温振心阳之功。
用药后心率从60次/min以下平稳上升到68次/min左右,临床治疗22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
1,2绝经前后诸证(肾阳亏虚)临床以月经紊乱、延期或闭阻不行,经行则量多、色淡质清或淋漓不止,神萎肢冷,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者多见。
自拟附子女真子汤治疗,方药:附子30g(先煎2h)肉桂10g,女贞子15g,菟丝子30g,枸杞子15g,黄芪30g,紫丹参30g,郁金10g,当归15g,红花10g,熟地30g,仙茅10g,仙灵脾10g,补骨脂15g,炙甘草20g,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加减治疗。
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体会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加等多种因素,许多人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其中包括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或是精神疲乏等情况。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也曾经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而最终,我选择了服用附子理中丸,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附子理中丸是一款传统中药,制作工艺独特,主要原料是人参、附子等,其功效是调和脾胃、温中补气、舒肝解郁等。
而由于理中丸中含有附子等毒性成分,因此其剂量以及服用时间都需要掌握得当。
在我服用附子理中丸的最初几天,我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出现了头晕、口渴、胸闷等情况。
但是按照医生的建议,我调整了服用时间和剂量之后,这些不适反应逐渐消失了。
相反,我开始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改善。
首先,我的胃部不再感到胀满,胃口也渐渐恢复了。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改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继续坚持服用附子理中丸,并在保证剂量与服用时间合理的情况下,逐渐感受到了更多的好处。
首先,我的体质开始逐渐调整,胃口日渐旺盛。
其次,我也逐渐感受到身体的疲惫状态开始减轻,甚至是消失了。
而精神上的状态也得到了持续的改善,提高了我工作的效率。
总的来说,服用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不仅仅能够舒缓身体不适的症状,还能够改善身体的整体状态,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当然,在服用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这种中药的剂量,服用时间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等,尤其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保证我们的安全和健康。
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尝试。
因此,在我们寻求保健的过程中,不妨尝试一下这种传统的中药,来寻找更好的方法和效果。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论坛第四讲刘法洲老师从《扶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附2中指出:《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谈到“乾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
附1中说,“在生理上,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阳气,它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在兵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
”说得很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先哲就早已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可惜的是,先哲的话,没有被我们当代人所重视。
《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从八个方面谈了我们当代人,体内阳气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形,讲得很中肯,很深刻。
卢崇汉老师说:“卢氏运用附子,没有脱离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
”所以在谈附子的临证运用之前,有必要谈谈用现代人的视角如何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因为真理有时是需要重新勾勒的。
纪由先生说(《阴阳初探》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版):首先应了解人类所处的空间是属于阳性偏高的场。
按照阴阳的本性,在阳性偏高的场区,由于阴少阳多,已经获得阴性中和的阳性,必然把阴性排在内部,这就是阳为表阴为里的根本原因。
……这个空间属于阳性的光子还不能完全被淹没,是阳有余而阴不足(P57)。
那么,“动属阳就是阳性之间互相排斥争夺阴性的现象。
静是阴阳平衡时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现象”。
“阴性偏少,缺者为贵,来之不易的阴性,只能深藏在内,才不会轻易被夺走。
”而‘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提法,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
P58,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度,这个温度本身如果与阴阳完全平衡淹没状态的温度是摄氏零下273度相比,自身已经是阳性偏高的现象了。
中药方剂附子配半夏临床应用体会庞晓钟 宋炳礼1(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中心卫生院 乐陵 253600) 【关键词】 附子;半夏;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 R 282.71;R 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5)01-030-021 山东省乐陵市杨安镇中心卫生院 乐陵 253614作者简介:庞晓钟(1962-),男,主治中医师。
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妇科临床工作。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因乌头反半夏,疑子母同性,故许多医书记载附子不宜配半夏。
然而我们在临床上辨证应用附子配半夏,对寒痰凝聚病变疗效甚捷,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
现将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 寒痰凝聚多寐梁某,男,59岁,干部。
1987-02-11就诊。
近15日来嗜睡,每日入眠达15h 而仍困倦欲寐,不愿睁目,醒则惊恐心悸,面黄无华,腰痛,小便急痛,足膝冷感,咯痰稀白,纳呆,舌质黯淡,苔白而滑,双脉沉弦滑。
十几年前曾患黄疸型肝炎,后未发作,近期肝功能亦正常。
先予苓桂术甘汤5剂无效,再予金匮肾气丸仍无效。
症状如前,反复推敲,中医辨证为肾阳亏虚,阴寒内生,脾失温煦,化湿生痰,寒痰凝聚肾经。
治宜温肾散寒,健脾化痰。
处方:附子15g ,半夏12g ,茯苓18g ,白术12g ,桂枝9g ,党参10g ,甘草6g 。
5剂,日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大减。
药已对症,效不更方,迭进3剂,诸症消失。
按:多寐,多责之在湿、在痰,或湿浊蒙窍,或痰浊阻窍,蒙蔽心包。
而湿、痰之生,多因脾失运化旋转之司。
今肾阳火衰于下,脾脏失却温煦运化而化湿生痰,痰浊凝阻肾经,火衰愈甚。
用附子、桂枝温阳散寒,半夏化湿去痰,加用党参、茯苓、白术以健运脾土,使痰浊得化,阳气得复,则诸症告愈。
2 寒痰阻隔反胃魏某,女,46岁,农民。
2001-11-23初诊。
进食后30min 则呕吐已月余,吐出宿食不化,始为食物,后为痰涎,脘腹胀满,吐尽方舒。
素常腰膝酸软,小腹下坠,精神萎靡,手足欠温,大便稀软。
附子妙用心得说起附子,这可真是一味让我又爱又怕的中药。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着了凉,感冒发烧,浑身无力,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去看了中医,医生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给我开了个方子,其中就有附子。
当时我心里还嘀咕:“这玩意儿能管用吗?”拿了药回家,熬好之后,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闻着那刺鼻的味道,我真是有点犯愁。
但想着自己这难受的样子,心一横,捏着鼻子就灌了下去。
刚喝完没多久,就感觉肚子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烧,慢慢的这股热气开始往四肢蔓延,身上也开始冒汗。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突然钻进了一个暖烘烘的被窝,别提多舒服了。
原本沉重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
不过这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一次,可能是医生开的剂量稍微大了点,喝完之后,我居然出现了心慌、头晕的症状。
这可把我吓坏了,赶紧给医生打电话。
医生说别紧张,让我多喝点水,休息休息。
好在过了一会儿,症状慢慢缓解了。
经过这次小波折,我对附子是又敬又畏。
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附子这味药。
原来,它的功效可多了去了。
它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对于那些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病症,往往能有奇效。
但这玩意儿用起来可得小心,就像一匹烈马,驾驭好了能带你驰骋千里,驾驭不好可就容易摔跟头。
炮制不当、用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都可能会引起中毒。
所以啊,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严格按照医嘱来。
再后来,我身边有个朋友也因为身体虚寒,总是手脚冰凉。
我就跟他说起了我用附子的经历,还劝他去看看中医。
朋友听了我的话,去看了中医,也用上了附子。
过了一段时间,见到他,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手脚也暖和了。
他一个劲儿地感谢我,说要不是我,他还不知道要受这虚寒的罪到什么时候呢。
通过这些亲身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例子,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附子的妙用。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中药库里的宝贝,只要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附子有妙用,但咱们可不能自己随便乱用。
毕竟是药三分毒,用药还得听医生的。
附⼦的巨⼤作⽤,在于温通⼗⼆经络,⽽⾮补肾阳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但⽕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药,不是补肾阳。
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附⼦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解应该是这样的:⽤附⼦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姜守⽽不⾛,⼲姜,⽢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附⼦。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肾也!钦安也误啊!⽕神派擅⽤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神⼤家对此却隐⽽不彰。
吾今和盘⽽出,诚⼀⽚救世的仁⼼。
冀⼤家不要被刘⼒红等所误,失其宗旨⽽乱⽤附⼦。
举个例:⽕神派治⼝⾆⽣疮等虚⽕症,⽤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补肾阳之药。
其功⽤在于温通⼗⼆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剂中使⽤以助药效,但对⾮寒湿阻滞之⼈使⽤,则会⽣热风,不宜使⽤!即使⽤,也得合理配伍。
⼈之内伤杂症,多因为⾎瘀⽓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黄祛邪,有的⽤马钱⼦,⽽⽕神派的显著特点是⽤“附⼦”以消阴翳,⽤⼲姜,⽢草培⼟以补中⽓(但⽕神派说是⽤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样。
附⼦在⽕神派⽤药中,相当于⼀个“先锋官”的作⽤,现在的⽕神派传⼈对附⼦的运⽤,似乎有违钦安先⽣原旨,钦安先⽣⽤药,有时也⽤阴药的,现在的⽕神有的好像不⽤阴药,不知现在的⽕神还是否执定中州⽽兼顾三焦,对附⼦动则⽤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之⾝体,相⽕(肾阳)为体,君⽕(⼼⽕)为⽤。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附子,中医药学中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及传承的重要药物,从古到今以及在所有民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近一两千年的发展中,附子的功效也被认可,其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温热补气和补血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和症状。
在附子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附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应用,比如内服、外用、贴敷等,以有效治疗患者的疾病。
首先,附子可以内服,以治疗内脏的病症。
一般来说,附子可以通过具有温热补血的效果,治疗失血性休克、缺血性梗阻性脑卒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以及其它类型的内脏病症。
通常我们会将附子煎汤或熬药,并结合其它中药来用于治疗患者的疾病。
其次,附子可以作为外用药物进行使用,一般用于治疗外观病症。
其附子药效主要有镇痛、调经功能,可用于治疗痛经、腰痛、肌肉疼痛等病症。
附子外用的方法也比较多,比如敷药、贴片、泡脚等,利用附子的补血调经作用,治疗病症。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贴敷附子,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治疗肢体上的病症。
附子常用于治疗疼痛治疗,常用于肩膀、腰部等位置的疼痛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病症。
附子贴敷时,一般会用醋加热,再将附子贴于肢体上,使用附子进行贴敷,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病症。
从上述可以看出,附子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功效多样,可以根据病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内服、外用、贴敷等,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症,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药物。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虽然附子具有多种功效,其临床应用也十分普遍,但由于附子的性质可以激发血液循环,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使用附子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谨慎酌情使用,以免造成更多的伤害。
附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附子乃大辛大热之品,为温通命门之要药,其性能升能降,内通外达,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作用,常用于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等诸阳虚证。
临床中应用广泛,均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主要讨论应用附子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以及多汗症。
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化疗及放疗。
在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缺乏选择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骨髓机能受到抑制,其中化疗所造成的白细胞减少是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化疗疗程的顺利完成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在李清华主任指导下,运用附子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取得较好疗效。
现举例如下。
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女,30岁,乳腺癌术后1个月,给予DA方案化疗1周期,化疗第2天,患者自觉头昏、乏力、纳差、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淡或淡红、脉细。
查血常规示:WBC 2.75×109/L,NEUT# 1.6×109/L,中医辨证属于脾肾阳虚,化疗继续进行,给予中药汤剂应用,处方如下:制附子12g,山萸肉20g,女贞子20g,黃芪30g,补骨脂15g,白芍30g,鸡血藤15g,太子参15g,当归15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化疗结束后复查血常规:WBC 0.99×109/L,NEUT# 0.57×109/L,Ⅳ°骨髓抑制,24小时后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日皮下注射,2天后白细胞升至>4.0×109/L,考虑患者化疗骨髓抑制较重,在后几次化疗过程中,化疗开始时即开始服用中药,骨髓抑制明显减轻。
按:化疗后骨髓抑制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治疗当以益气养血、温阳补肾为主[1]。
制附子、山茱萸肉、补骨脂、女贞子温阳补肾,填精补髓;黄芪、太子参补中益气;白芍、当归滋阴养血生血;鸡血藤养血调经,且药理研究表明,鸡血藤提取物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有刺激活性[2]。
附子中毒病人的抢救护理体会[摘要] 目的:通过对15例急性附子中毒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治疗要点,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急性附子中毒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出附子中毒的损害特点和治疗要点。
结果:15例14例治愈出院,治愈率93%。
结论:急性附子中毒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兴奋和心脏损伤,心脏传导异常和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是急性附子中毒的显著特征,是最多见、最致命的危险因素和救治重点,使用阿托品、可达龙、地塞米松等治疗是最合理、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附子中毒;抢救治疗;护理体会附子为中药,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功用,性味大辛大热,有毒,主要含有乌头碱,造成神经系统及心脏的损伤。
因此,附子中毒时及时恰当的救治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共接诊附子中毒病人15例,14例康复出院,1例死亡。
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2岁,均为口服中毒。
1.2临床表现病人均于服药后10min~2h发病,表现为先有唇舌发麻,继之手足发麻,面色苍白,口唇发绀,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肤冷,心律失常,以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部分短阵室速、二联律、三联律、室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休克或昏迷。
本文有11例较重中毒病例,均出现心律失常。
1.3结果14例病人经综合抢救和认真仔细的护理,好转出院,1例并发室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2抢救及护理体会2.1减少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泄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每次进水量不超过300ml,洗胃液总量在5000ml~10000ml为宜,之后从胃管内灌注20%甘露醇250ml或50%硫酸镁50ml导泻。
2.2毒素对抗治疗即刻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大量vc5g~10g静脉滴注,以心动过缓,心室传导阻滞为主的首选阿托品1mg静脉推注,30min~60min 后酌情重复应用;室性早搏,室速仍未控制的加用可达龙150mg,5~10分钟静脉推注,大多于6h内心律失常得以纠正,并根据病情用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或血管活性药。
作者:黄秉中孙惠敏裴凯唐致晖
附子(附:乌头)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回阳救逆,温阳散寒且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是古代温法中的主药。
《伤寒论》113方中用附子者有20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用乌头者5方。
后世对附子、乌头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在寒热温清表里补泻的方剂中,凡符合适用附子证者皆可用之。
但近代有些医家惧其辛温有毒,非见亡阳之证,不敢应用。
笔者通过临床学习与长期实践,认识到附子、乌头类药物经过规范炮制后已基本上消除了其毒副作用。
如能正确使用,效加桴鼓。
凡属于机能衰退,里虚寒证及寒热错杂之证者皆可应用,并观察到对各种机能衰退属里虚寒证者,不仅能提高机能,且可解除疼痛,疗效显著。
1 性味和功用
乌头、附子系同一植物的块根部分,其主根名“乌头”,旁生侧根名“附子”。
附子为毛良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南、陕西等地,并有栽培。
夏至到小暑间(六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去须根,洗净,用胆巴水浸漂后投入水中煮熟,再按不同规格的要求进行加工,经炮制加工者名“制附子”。
因加工不同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等名。
乌头分为川乌、草乌两种。
川乌主产于四川,系栽培;草乌全国各地均有,系野生,其性味、功用与附子相近,但性烈而毒大。
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甚,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
经炮制加工者名“制川乌”、“制草乌”,但因功效相近,故一并述之。
1.1 性味
二药性味皆属辛温而有大毒。
1.2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1.2.1 温肾壮阳
用于阳虚阴盛之水肿,痰饮、喘咳、阳萎、宫冷、失精及身体衰弱者。
1.2.2 温中止痛
用于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
1.2.3 散寒除湿
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关节疼痛者。
1.2.4 性味与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脾、肾经。
1.2.5 配伍禁忌乌头及川乌、草乌在十八反及十九畏中古有“半萎贝蔹芨攻乌”及“川乌、草乌不顺犀”之说。
孕妇忌用,乌头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川乌、草乌不宜与犀角同用,但非绝对。
2 改变毒性和用量
2.1 毒性的改变
现代药理学证明,乌头、附子之主要化学成分为乌头碱,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及极大的毒性。
高学敏说:“由于过量或用未经炮制的生品或服后受寒,或因煎煮时间过短以及配伍不当等,可引起附子、乌头中毒。
对神经末梢及中枢神经先兴奋后麻痹,中毒者可先舌唇发麻,四肢震颤,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心跳中枢抑制而死亡。
”通过炮制与煎煮后乌头碱被分解,毒性大大减低,几乎无毒副作用。
古代医学虽不知二药经炮制后化学成分之改变,但从临床实践观察到,规范炮制既能保存其有效成分,又能除去其毒副作用,因而非常重视传统炮制方法。
尽管有各种不同解毒炮制法,但最终皆通过煎煮,由生变熟,解除其毒性,从而改变以往“乌、附之药非危证不用”的看法。
2.2 常用剂量
煎剂常用量3~15g。
先煎30分钟,疗效明显,乌头若作丸散或酒剂其量应减为1~2g。
3 临床应用
3.1 应用见证
凡属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身寒肢冷、精神萎靡、口唇苍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呼吸怯弱、嗜睡自汗、脉微欲绝、舌淡苔白等阳虚现象者,皆可应用。
3.2 常用配伍
附子、乌头大辛大热、气味雄烈,走而不守,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能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通过配伍,在寒温补下清剂中起到协调促进作用。
3.3 配伍补药
3.3.1 配人参
回阳救逆。
适用于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真阳虚脱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