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21
《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一种较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病理上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3类。
其患病率较低,总体治疗预后较好;但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部分患者肿瘤易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由千该类肿瘤临床较少见,迄今对此研究较少。
如果缺乏对此类肿瘤了解会导致延误诊治,使病情发展至棘手状态。
因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整合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经讨论制定了《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期望推进各地医疗机构对该类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一种由管腔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层覆盖、伴有基质细胞增多、呈叶状结构的局限性纤维上皮性肿瘤,在乳腺肿瘤中的比例< 1%。
PTB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其中良性占35%~64%、恶性占18%~25%。
总体上,PTB预后较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该肿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复发率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由千该类肿瘤临床较为少见,迄今为止针对其病因、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大规模研究较少,对其治疗选择仍有较多争议。
一、PTB的诊断(一)PTB临床表现与体征PTB多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少见,多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25%~40%的PTB进展缓慢;但部分患者,尤其是交界性或恶性PTB患者其肿块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肿块过大时可伴有皮肤破溃,但多数为膨胀性生长,较少侵犯胸肌等周围组织。
(二)影像检查1.超声检查:PTB的超声及钥靶表现与乳腺纤维腺瘤(FA)类似,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结节,需与之鉴别。
2.X线铝靶检查:在乳腺铝靶检查中,良性、交界性、恶性PTB的表现无明显不同。
3. M R成像(MRI):MRI的部分特征可能有助千区分PTB和FA。
总体上,影像检查对千PTB的诊断以及分型意义有限。
本共识专家组推荐:应将乳腺超声及钥靶作为PTB病史询间、查体后的辅助评估检查(图1); MRI可以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可能有助于评估病变程度及范围,但非诊断的必须检查。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专家共识乳腺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60%~75%o研究发现激素受体阳性型乳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溶骨性病变,少数患者表现为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
骨转移灶破坏骨的生理结构与机械强度,常伴有中重度骨痛,严重者可发展为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灶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肢体局部功能丧失。
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ke1.eta1.-re1.atedevents,SREs)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是骨转移筛查的最常用方法。
另外,影像学评估还有X线检查、CT、MR1.PET-CT等;对疑似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还应进行病理学及生物化学标志物评估。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作为一种终末期全身性恶性疾病,治疗应以全身治疗为主。
其中,内分泌治疗、化疗、抗HER-2药物治疗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TrOP2靶点的抗体藕联药物、CDK4/6抑制剂、PI3K∕mT0R通路抑制剂等在特定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1.1和CT1.A4在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中显示处一定疗效,双磷酸盐及地舒单抗可用于预防和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
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相关症状,手术和放疗是骨转移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
此外,完善的疼痛管理和关怀支持治疗不可或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流程见图1。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流程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一般状态、月经状况、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激素受体状态和HER-2状态、既往治疗情况(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无病间期、肿瘤负荷(转移部位和数量)等因素,并应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是否有快速控制疾病和(或)症状的需求,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2020版:中国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乳腺癌疾病负担与骨转移全球负担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
2020年,全球新确诊乳腺癌病例高达226万,约占所有新确诊癌症病例的11.7%,占女性新确诊癌症病例的24.5%,居于女性癌症发病首位。
中国负担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癌症发病的19.2%,居于首位。
乳腺癌骨转移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发生率为65%~75%。
骨转移引起的常见并发症如骨痛、高钙血症、骨折、脊髓压迫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共识更新——骨相关事件(SRE)定义2014年版中国共识:早期的骨改良药物临床研究中,骨痛和高钙血症常被认为是SRE。
2020版中国共识更新了概念:FDA《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终点指南》中明确规定SRE包括以下四种:病理性骨折、骨手术、骨放疗、脊髓压迫。
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方法ECTECT是骨转移初筛手段,具有敏感度高、早期发现异常骨代谢灶、全身成像等优点。
但也存在特异性较低、不能提示病变为成骨性或溶骨性病变、不能显示骨破坏程度的缺点。
ECT推荐用于乳腺癌出现骨痛、发生病理骨折、碱性磷酸酶升高或高钙血症等可疑骨转移的常规初筛诊断检查,也可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T3N1M0以上)和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检查。
CT/X线/MRIX线平片是骨转移诊断的基本方法,具有直观、诊断特异性高的优点,但也存在灵敏度低的缺点。
骨CT扫描是诊断骨转移最重要的影像学方法,对于骨皮质破坏的诊断更为灵敏,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可以区分溶骨或成骨改变。
MRI扫描诊断骨转移灵敏度高,提示病变侵袭范围准确,但特异性低于CT。
脊柱MRI检查对了解骨髓是否受压、脊柱稳定性、骨转移的手术和放疗适应证很重要。
PET-CT专家组认为目前PET-CT在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并不作为常规推荐。
2024版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晚期乳腺癌治疗更新2024全国乳腺癌大会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年会千2024年4月12-13日在北京盛大召开。
万众瞩目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4版》(后简称“《指南》“)于会议期间重磅发布。
本次2024版《指南》更新依旧坚持“基千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药物可及性和医保因素、结合中国专家意见“原则,对HER2阳性、激素受体阳性、三阴性乳腺癌三大分子分型的早期新辅助、辅助治疗及晚期治疗均进行了全面升级。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4版》更新亮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德曲妥珠单抗(T-DXd)“取代'恩美曲妥珠单抗T-D M1Y'成为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后唯一I级推荐的ADC药怓1A),·三阴性晚期乳腺癌:原解救治疗推荐表格调整为解救化疗和解救免疫治疗两个表格,将免疫联合方案进行单独推荐。
•HR阳性晚期乳腺癌:国内已获批CDK4/6抑制剂(CDK4/6i)全部纳入了一线治疗的1级推荐,同时新增“AKT抑制剂(AKTi)+内分泌作为CDK4/6i治疗失败患者的III级治疗推荐。
·新增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章节对千HR阳也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德曲妥珠单抗'作为CDK4/6i经治患者的首选II级推荐方案1A1 对千HR阴性/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线治疗失败后应首选ADC药物治疗,可以选择德曲妥珠单抗'或'戈沙妥珠单抗'0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持续追求精准治疗,德曲妥珠单抗成曲妥珠单抗失败后首选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仍强调基千既往治疗方案进行精准分层,分为H治疗敏感'、“H治疗失败”、“TKI治疗失败“分别推荐方案,以追求更精准治疗模式。
对千曲妥珠单抗治疗敏感的患者,基千临床需求和产品可及性,在新版《指南》中曲帕双靶推荐新增皮下制剂。
对千曲妥珠单抗治疗耐药的患者,“德曲妥珠单抗(T-DXd),取代'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成为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后唯一I级推荐的ADC药物(1A),该项更新基千D EST I NY-Breast03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德曲妥珠单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前所未有的28.8个月,同时近80%患者实现肿瘤缓解,21%患者实现肿瘤完全缓解。
2021年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HER2是乳腺癌重要的驱动基因和预后指标,也是抗HER2药物治疗的主要预测指标。
随着临床研究的推动,HER2阳性患者已经从曲妥珠单抗走进了双靶时代。
拉帕替尼、吡咯替尼和T-DM1(恩美曲妥珠单抗)等新的抗HER2药物不断研发成功上市以及医保政策的改变,也都改变了原有的HER2阳性诊疗格局。
为了更好地规范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合理诊疗,做到“合适人群、合理时机、合适方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CSCO BC)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首次联合更新了《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并于5月11日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发表。
结合刚发布的CSCO BC指南,我们对本次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1、HER2的诊断正确检测和评定乳腺癌的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状态,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因此所有浸润性乳腺癌都应接受HER2状态检测。
当临床医生对患者既往HER2检测结果存在疑虑时,建议重新检测并以最新结果为参考。
条件允许时,建议对复发灶或转移灶进行HER2检测。
HER2的检测须在资质良好的病理实验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或原位杂交(ISH)检测。
一般将IHC3+定义为HER2阳性,IHC1+/0定义为阴性,IHC2+时,需通过ISH检测确定,ISH阳性定义为HER2阳性,ISH阴性定义为HER2阴性。
近年来,HER2低表达患者可以从一些新型靶向药物中获益,因此,临床中在原有HER2阴性定义的基础上,将HER2 IHC1+或IHC2+且ISH阴性的患者定义为HER2低表达。
鉴于HER2蛋白低表达及阳性表达对于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建议在每次染色过程中都加入阳性和阴性对照。
2、HER2阳性患者的新辅助治疗随着帕妥珠单抗在国内的获批与纳入医保,新辅助治疗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
NeoSphere研究确立了帕妥珠单抗在新辅助阶段的地位,自2015年起,NCCN指南即将帕妥珠单抗作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可选治疗方案。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
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
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
ABC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
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
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
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其中进展期乳腺癌(ABC)患者的比例不在少数。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治疗进展期乳腺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特地制定了《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指南》的内容和特点,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该《指南》提出一些建议。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是为了提高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制定的。
该《指南》由国内权威的乳腺肿瘤专家共同讨论和制定,包含了关于进展期乳腺癌的病理学、临床诊断、治疗策略和随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中国进展期乳腺癌共识指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它强调了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要求医生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诊疗服务;它引进了国外最新的乳腺癌治疗理念和技术,并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更符合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它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倡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在《指南》中,专家们针对进展期乳腺癌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推荐意见。
其中包括:(1)对于ABC患者,推荐使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包括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和医学影像科等;(2)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临床分期、身体状况和生育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3)对于需要接受化疗的患者,推荐使用包括紫杉类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博西尼等在内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4)在放疗方面,推荐使用精准放疗技术和设备,如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5)在内分泌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ER/PR状态和病情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他莫昔芬、来曲唑、依西美坦等内分泌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指南推荐外,《指南》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以下建议:(1)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其病情和需求,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依从性;(2)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合理选择治疗手段和药物,尽可能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3)在放疗和化疗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ER/PR状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摘要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6(HS75心骨转移灶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肢体局部功能丧失,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为早期识别乳腺癌骨转移、控制骨转移灶进展并对骨转移灶及时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国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乳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以期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诊疗给予指导与助。
近年来,国肿瘤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势,自2010年起,肿瘤已经成为首要死亡原因⑴。
乳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球确诊超过210万例,死亡约63万例口力。
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列女性恶性肿瘤第1位第5位,人口标化率分别为31. 54/10万及6. 67/10 万,均新发病例约26. 86万例,因病死亡6. 95万例⑶。
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乳腺癌患者的60% - 75% 9"。
研究发现激素受体性型乳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⑵。
乳腺癌骨转移是乳癌发展的特殊阶段,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
腺癌骨转移的诊疗提倡多学科共同协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reatment, MDT),合理而有计划的为患者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目的是为了缓解症,减缓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⑵。
本专家共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力求为乳腺癌转移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与指导。
1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乳腺癌骨转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骨性病变,少数患者表现为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
转移灶破坏骨的生理结构与机械强度,常伴有中重骨痛,严重者可发展为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灶形成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体局部功能丧失。
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keIetai-related events, SRES)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卬。
2020版:中国乳腺癌个案管理模式专家共识(全文)孚L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其列为—种慢性病[1,2]。
孚L腺癌治疗是一种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3], 因其治疗方式复杂及病程漫长,患者在带病及康复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困难。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乳腺癌患者个体化全程管理模式, 而个案管理模式(CMM )正好能满足此需求。
目前个案管理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其中在临床领域中主要适用于一些病程较长、治疗复杂、医疗成本较高的临床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腹膜透析、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精神疾病、老年性痴呆、肿瘤等患者,多项硏究表明个案管理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4,567,8,9]。
其中有研究表明,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包括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轻症状困扰、改善生活质量等[10加八2]。
然而,乳腺癌个案管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国内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个案管理模式构建缺乏系统化;个案管理工作流程缺乏标准化;个案管理师培养缺乏规范化;成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13]。
因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于2019年3月成立了国内首个乳腺癌个案管理师分会组织来自北京、长春、广州、长沙等地区具有个案管理照顾经验的医疗及护理专家,通过复习文献、参考既往相关疾病诊治专家共识,同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编写了中国乳腺癌个案管理模式专家共识,期望为国内乳腺癌个案管理师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硏究证据和经验。
乳腺癌个案管理是指通过乳腺癌个案管理师,依托多学科团队,充分有效地利用医疗成本及资源,在乳腺癌疾病诊疗及护理过程中采用评估、计划、评价、反馈及实施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动态的、持续的、个体化、全程化的专业指导与咨询,确保个案接受完整的治疗与照护[14,15]。
二、乳腺癌个案管理师的管理1・乳腺癌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为:(1 )具有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2 )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14];(3 )从事乳腺肿瘤专科护理工作5年及以上(硕士学位者3年及以上)[8f16];( 4 )通过规范化肿瘤专科护士培训取得肿瘤专科护士资格[17,18]; (5 )通过个案管理师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15J6]; (6)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责任心,有一定康复、心理、社会学知识,及具有一定的管理、科硏、协调能力等[19,20]。
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徐兵河,江泽飞,胡夕春代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晚期乳腺癌(ABC)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疗效方面是有其特殊性的,并且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面临的挑战。
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期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改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病程,并显著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对于三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其总体预后尚未取得明显改善;另外,对于最常见的激素受体(H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新增了多种治疗药物,如氟维司群、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等[1,2]。
2016年,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乳腺癌病理和影像诊断、治疗方面的专家对国内外晚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制订出《中国晚期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6》。
需要强调的是,本共识是供中国范围内应用的诊疗建议,而各个地区可能需要根据现代肿瘤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即结合晚期疾病的特殊性和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一、指南总则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预计2015年中国新发乳腺癌病例达27.2万,死亡约7万余例[3],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早期患者中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约20%[4]。
ABC是乳腺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治疗选择及疗效方面均不同于乳腺癌的其他阶段。
ABC患者面临着来自疾病本身、心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20世纪末提出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
根据这一理念,医师需要为每个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措施,同时各学科相关人员的积极合作有助于为患者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
乳腺病专科的建立是另一重要举措,我国最早的乳腺癌中心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
多学科合作和乳腺病专科的成立在乳腺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ABC患者的治疗,多学科合作尚显不足,尤其是针对某些特定转移部位(例如骨转移、脑转移)的综合治疗还亟待加强。
本共识中的一部分建议针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和转移性乳腺癌(MBC)或Ⅳ期乳腺癌均适用,而另一些建议则仅适用于MBC。
1、ABC管理复杂,多学科参与非常重要(包括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妇科、心理肿瘤学家、社会工作者、护士和姑息治疗专家)。
2、患者一旦被诊断为ABC,个性化提供适当的心理关怀、支持治疗和症状相关的干预作为常规。
3、确诊为ABC后,同患者讨论未来的治疗及护理目标,与患者沟通ABC虽然通常很难治愈,但合理的治疗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部分患者可长期带瘤生存。
谈话时应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和文化差异,并尽可能提供文字信息。
4、选择治疗决定时,应平衡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考虑患者意愿,尽可能鼓励患者与其亲属一同商讨治疗决定,遵循个体化原则,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5、应注意ABC治疗费用的问题。
因此做出治疗决定时应综合考虑包括经济承受能力、生活质量、预期寿命、患者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6、患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反映了症状的严重程度、同时反映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应准确地收集这些信息并结合其他临床评估方法,鼓励患者记录症状。
以往患者感受常与医生记录不一致,有可能医生未能完全描述患者的疾病体验,如仅简单记录精神恐惧、失落、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参与记录症状显得更为重要。
7、关注长期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如担心长期治疗的不良反应、恐惧肿瘤复发,化疗导致记忆力下降、睡眠不足,在家庭护理、基础治疗措施、工作需求、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二、肿瘤评估原则诊断分期相关检查至少应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
若准备进行曲妥珠单抗治疗,还应加入心功能检查(如心脏彩超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部位应包括胸(X线片,必要时行CT)、腹(超声,必要时行CT或MRI)、骨扫描等。
当需要明确是否复发或判断是否为多发病灶时可考虑选择PET-CT[5]。
由于目前缺乏高级别的证据的支持,不推荐PET-CT作为常规检查。
肿瘤标志物是评价治疗反应的辅助指标,尤其在缺少可测量病灶时意义更加重要。
但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不能作为调整治疗的依据。
有明显头部相关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应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或MRI。
无症状的患者,不应常规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包括HER2阳性和三阴性患者,这两类患者脑转移发生率较高,需要更仔细地询问症状和检查体征,一旦怀疑有脑转移可能时,及时考虑接受头部影像学检查。
如果临床上可行,推荐进行转移灶的活检以明确诊断,尤其是在首次诊断转移时。
确诊转移后建议进行至少一次乳腺癌生物学指标的再评估(如HR、HER2和Ki67)。
肿瘤标志物是评价治疗反应的辅助指标,其动态变化能够协助疗效评价,尤其在缺少可测量病灶时意义更加重要。
ABC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持续上升可能是肿瘤进展的早期表现,应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判断,以决定是否需要更改治疗方案;肿瘤标志物的单纯升高不能作为更改治疗方案的依据。
建议动态观察,1~2个月后再次复查。
内分泌治疗(ET)的疗效评价间隔时间应该为2~3个月,化疗的疗效评价间隔时间应该为2-3个周期;对于不同治疗的具体评价间隔还应综合考虑疾病进展速度、转移部位和范围、以及治疗方式来决定。
对于疾病进展迅速的患者,应考虑缩短疗效评价间隔时间。
部分情况下,例如疾病相对惰性、进展缓慢等,可以考虑适当延长评价间隔时间。
如果怀疑疾病进展(PD)或出现明显疾病相关症状,应及时采取进一步检查。
在进行影像检查的同时,应详细记录病史和体格检查的情况。
三、ABC治疗基本原则1、治疗选择应考虑HR和HER2状态、既往治疗(疗效、毒性、耐受性等)、无病间期、肿瘤负荷(转移部位和数量)、年龄、一般状态、月经状况、合并症等因素,并应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是否有快速控制疾病和(或)症状的需求以及患者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做出调整。
2、当原发灶和转移灶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只要有1次HR和(或)HER2阳性,就应推荐相应的内分泌治疗和(或)抗HER2治疗[6]。
3、对高龄患者也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尽量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对于年轻患者应避免过度治疗。
4、对于初治W期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病灶是否能够获益尚有争论[7],部分患者可以考虑姑息性手术。
目前证据均来自回顾性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最终结果还有待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5、单个病灶的局部复发晚期乳腺癌应尽可能选择根治性治疗包括乳腺切除术、根治术联合辅助放疗或根治术联合局部加量照射。
如果选择局部手术,应尽可能完全切除复发肿瘤。
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全身治疗仍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于急需缓解症状或解除并发症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治疗[8]。
四、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非炎性乳腺癌约20%的乳腺癌在首诊时为LABC。
LABC通常包括可手术的原发性乳腺癌(ⅡB,ⅢA期)和(或)累及皮肤或胸壁和(或)广泛淋巴结受累(ⅢB,ⅢC期)。
本共识仅针对不可手术、尚未扩散至远处的LABC。
1、开始治疗前,应行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及生物标志物表达情况(ER、PR、HER2和Ki67),以协助制定治疗方案。
LABC存在高转移风险,开始全身治疗前建议完整评估分期,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胸腹部影像、骨扫描。
可选择行PET-CT(若可行)。
2、全身治疗(非手术或放疗)应为初始治疗。
若全身治疗、甚至放疗后,LABC仍为不可手术,不应行姑息性乳房切除,除非手术可改善总体生活质量。
在大部分情况下推荐多学科综合治疗(全身治疗、手术、放疗)。
化疗优先考虑含蒽环、紫杉类药物的方案。
对于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推荐曲妥珠单抗与紫杉类药物同时使用,可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
与蒽环类药物同时使用并没有提高pCR率,发生心脏毒性的风险增高,推荐蒽环类药物与曲妥珠单抗序贯使用。
对于管腔(Luminal)型的乳腺癌,初始治疗选择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取决于肿瘤特征(分级、HR表达水平及HER2状况、肿瘤进展的速度)及患者特征(月经状态、PS体力评分、并发症)及意愿等。
3、不可手术的LABC经过全身治疗多数可转变为可手术乳腺癌,可行保乳手术的比例取决于肿瘤本身和患者特征,对于不能行保乳术和所有的炎性乳腺癌患者,全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仍然是标准的手术方式[9]。
五、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炎性乳腺癌1、总体治疗原则与非炎症性局部晚期乳腺癌一致,首选全身治疗。
2、绝大部分情况下建议行乳腺切除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
3、不推荐行即刻乳房重建术。
4、即使在全身治疗获得pCR的情况下,应行局部-区域放疗(胸壁和淋巴结)。
六、E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治疗1、重要的ABC定义:内脏危象:由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疾病快速进展确认的数个脏器功能异常。
内脏危象并非单纯指存在内脏转移,而指危重的内脏情况需快速有效治疗而控制疾病进展,尤其指进展后就失去化疗机会的情况。
1)原发性内分泌耐药: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2年内出现复发转移,或转移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6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
2)继发性内分泌耐药: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2年后出现复发转移,或在完成辅助内分泌治疗12个月内出现复发转移,或一线内分泌治疗异6个月出现进展[10]。
2、治疗原则:对于HR阳性、HER2阴性的MBC,病变局限在乳腺、骨和软组织以及无症状,肿瘤负荷不大的内脏转移患者,可以优先选择内分泌治疗。
但对于内分泌治疗耐药、肿瘤快速进展、内脏广泛转移或症状明显,需要快速减轻肿瘤负荷的患者应该先给予化疗等更有效的治疗[11]。
对于既往内分泌治疗有效的患者(至进展时间[TTP]>6个月),无论患者是否绝经,后续内分泌治疗仍然有可能控制肿瘤,疾病进展后可以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其他内分泌药物治疗。
连续三线内分泌治疗无效通常提示内分泌耐药,应该换用细胞毒药物治疗。
在内分泌治疗期间,应每2~3个月评估一次疗效,未进展患者应继续维持治疗。
如肿瘤出现进展,应根据病情决定更换新的内分泌治疗或改用化疗等治疗。
对于不适合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可先行化疗,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给予内分泌维持治疗。
这种治疗策略虽然尚未在随机临床试验进行评价,但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在晚期一线治疗中,FACT研究比较了氟维司群联合阿那曲唑与阿那曲唑单药治疗的疗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