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流产
- 格式:docx
- 大小:20.71 KB
- 文档页数:4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女性在怀孕次数超过两次,每次怀孕均在妊娠期未满20周时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复发性流产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造成影响。
目前,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包括子宫形态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其发生。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球蛋白,在免疫调节、炎症抑制和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通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有效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胚胎的排斥反应,从而降低流产率,提高生育率。
2. 正文2.1 丙种球蛋白的作用机制丙种球蛋白是一种富含抗体的浓缩血浆制剂,主要由免疫球蛋白G(IgG)构成。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调节作用:丙种球蛋白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机体自身免疫力的增强,从而减少免疫反应异常导致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2. 抗病毒作用:丙种球蛋白内含有丰富的抗体,可以中和病毒颗粒,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侵袭和复制。
3. 抗炎作用:丙种球蛋白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过度,缓解炎症相关的临床症状。
4. 免疫抑制作用:丙种球蛋白具有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的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
丙种球蛋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抗炎和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一系列的免疫相关性疾病,包括复发性流产。
在临床实践中,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复发性流产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2.2 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是评估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设计临床试验时,需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临床试验应选择符合标准的流产患者进行研究。
需要明确包括纳入与排除标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在设计临床试验时,需要设定接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试验组和接受其他治疗方案或安慰剂的对照组,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预防余红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 241000)根据《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将出现3次及以上、28周之前的胎儿丢失称为复发性流产。
大多数专家认为,连续发生2次流产(包括生化妊娠)就应该予以重视。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及胚胎染色体异常,如夫妻双方出现染色体易位、缺失、倒位等。
其中,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只有1/18概率能正常妊娠至足月分娩,这种情况建议行三代试管;还有一类是胚胎染色体异常,常见的是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等),流产发生越早,胚胎染色体异常概率越高。
对于2次及以上流产,建议行夫妻双方行胚胎染色体检查,必要时选择试管技术。
解剖因素解剖因素主要指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如子宫先天性畸形(单角子宫、完全子宫纵膈)、宫腔黏连、子宫肌瘤、宫颈机能不全等。
可通过生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内分泌因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黄体功能不足等都会导致反复流产。
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因素,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
自身免疫型包括:(1)组织非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抗凝脂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2)组织特异性自身抗体产生(抗精子抗体、抗甲状腺抗体等)。
同种免疫型主要是补体系统异常、淋巴细胞异常等。
患者要检查相关抗体,并进行病因治疗。
血栓前状态血栓可造成胚胎着床位置血管的阻塞,导致胚胎供血不足凋亡,引起流产。
孕妇全身疾病及环境影响长期处于有毒有害、污染较重的环境,如油漆工、相对封闭的家居大卖场等,夫妻双方应远离污染环境、延长备孕时间、做好备孕前检查。
女方出现复发性流产,男方需要检查吗?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染色体检查,如果是男方异常,同样会发生流产。
另外,还要做精子DNA碎片率检查。
近几年,随着对精子DNA碎片率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其与流产关系密切,且碎片率越高,流产概率越大。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女性在早孕期(妊娠<28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流产的状况。
该病病因复杂,目前研究者对其病因学的了解还有待深入,以下是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的分析。
一、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在复发性流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染色体异常是由父母双方染色体结构异常或者亲属关系导致的遗传性问题。
染色体异常根据突变类型分为平衡性、非平衡性和染色体重排等,其中非平衡性染色体重排是复发性流产中最常见的异常类型。
二、子宫异常子宫异常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病因,包括子宫发育畸形、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这些异常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导致妊娠的终止。
三、内分泌问题内分泌紊乱也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病因。
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内分泌问题都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胚胎的发育。
四、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免疫功能异常会导致胚胎母体免疫反应的紊乱,导致胚胎的排斥和终止。
五、血液凝固异常研究发现,血液凝固异常也是复发性流产的病因之一。
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凝血因子缺陷等都会增加孕妇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导致胎儿的缺血和营养不良。
六、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复发性流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电磁辐射、药物暴露、重金属污染等都可能对胚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流产的发生。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表明,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问题、免疫因素、血液凝固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病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保障女性的生育健康。
但是目前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潜在机制。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临证思路复发性流产是指孕妇已有2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
流产的原因很多,包括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等。
中医认为复发性流产一般属于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的范畴。
下面从中医角度讲一下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临证思路。
一、辨证分型(一)肝肾不足型临床表现为习惯性流产、偏头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经期不定或闭经、面色灰暗或黯淡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涩。
(三)瘀血型临床表现为经期先后不一、经血颜色暗红、质稠、有血块、腹痛、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舌质紫暗、苔薄腻或有瘀点、脉涩。
(四)阳虚寒凝型临床表现为不孕、月经不调、经痛、腰膝酸软、手脚发凉、易感寒邪、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补肝肾益精血。
常用方药: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等。
常用方药:四物汤、当归归芍甘汤等。
常用方药:逍遥散、通络散、丹参酮等。
常用方药:四神丸、暖宫丸、益母草饮等。
三、中药具体运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黄芪、人参、枸杞子、阿胶、红枣、山药、龟板、肉桂、吴茱萸等。
四、注意事项1. 孕妇服用任何药物都需征询医生意见,以避免药物给胎儿带来不良影响。
2. 对于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的复发性流产患者,还需要针对性治疗。
3. 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要结合饮食调理,增强体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做好心理调适等工作。
4. 治疗期间要注意安胎、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
总之,中医治疗复发性流产,需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因人而异的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治疗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在连续两次以上妊娠过程中发生自然流产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在临床上,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目前对其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遗传因素的研究现状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许多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存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近年来,通过对患有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及其家族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一些与复发性流产相关的遗传变异。
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孕激素受体的异常,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维持,进而导致妊娠失败。
一些染色体异常如染色体非整倍体也与复发性流产有关。
这些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免疫因素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患有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往往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
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不正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发育不良和孕期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自然流产。
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中关注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
一些研究发现,IL-10和TGF-β等免疫调节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
免疫因子在自然流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免疫因素的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分泌失调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
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孕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它们的异常水平可能会导致胎盘功能障碍和妊娠失败。
近年来,一些研究关注孕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孕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的突变会导致激素信号通路的紊乱,从而影响胎盘发育和维持。
一些研究还发现,妊娠期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与复发性流产有一定的关联。
内分泌因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1. 引言1.1 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分析复发性流产是指连续两次或更多次妊娠在16周孕检前胎停育。
其发病率约占总孕次的1%-2%,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生理和经济压力。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其病因学显得尤为重要。
复发性流产可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解剖学因素等。
遗传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等可能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从而引发流产;免疫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胎盘或胚胎而引发流产;解剖学因素如子宫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等也可能影响胚胎植入和发育而导致流产。
对于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现状,已有许多研究投入其中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尚需进一步探究。
对复发性流产病因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其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诊断和治疗策略,有效降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育率和生育质量。
通过对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改进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流产的定义和分类流产是指怀孕在20周之前自然死亡或者被迫终止的情况。
根据流产的原因和症状,流产可以分为不完全流产、完全流产、晚期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不同类型。
不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只有一部分被排出,有时候还会残留在子宫内。
完全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完全被排出子宫,子宫内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物。
晚期流产是指孕期在20周至28周之间发生的流产。
而习惯性流产是指一个女性在怀孕的早期连续三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习惯性流产的定义有时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一定调整,比如有些研究认为连续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就可以被称为习惯性流产。
了解流产的定义和分类对于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习惯性流产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流产病因学研究时,对流产的定义和分类的清晰了解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分析流产的相关因素,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复发性流产的定义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或同一个女性在连续妊娠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自发性流产的现象。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复发性流产指的是连续三次及以上怀孕结束于自然流产,临床上十分常见。
目前认为,复发性流产的病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复发性流产的一些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已被确认。
例如,血液凝固因子、血管生成因子和调节血压和代谢的基因都与流产有关联。
此外,染色体畸变、缺陷的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也可能导致流产。
遗传因素往往是不可逆转的,应重视家族史以及基因检测。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紊乱也是导致流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一些患者体内存在抗胚胎抗体、自身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从而导致免疫攻击到胚胎和胎盘,使之出现损伤。
这些免疫因素的异常往往与免疫力低下、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感染等有关。
生殖道因素:生殖道因素是导致流产的一个常见因素,例如卵巢功能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
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卵巢排卵障碍、子宫环境失配、营养供给不足等,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或在移植后不能存活。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流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化学物质污染、电磁波辐射、药物等均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引起流产。
此外,饮食不良、生活压力、睡眠不正常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孕育。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流产。
例如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影响内分泌系统,使得卵巢功能紊乱,导致月经不调和流产等。
同时,一些患者可能由于对流产的畏惧,从而导致压力过大,心理紧张,影响再次怀孕。
综上所述,复发性流产的病因极为复杂,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对于每个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早期全面检查,是应对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策略,对于相关病因的诊断和处理必须足够重视。
同时,提高孕妇的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预防流产也十分重要。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引言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女性在孕期经历过两次或更多次的连续自然流产,通常是在孕早期(0-12周)出现的。
复发性流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染色体异常、子宫异常、内分泌失调、免疫因素等。
临床上,复发性流产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并且也给医生带来了治疗上的挑战。
一、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理论基础1.1 免疫调节作用丙种球蛋白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
IgG在机体内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帮助机体维持免疫稳态,抵御外界的病原体侵袭。
对于复发性流产患者来说,免疫功能的调节非常重要,因为部分复发性流产患者存在着免疫系统的异常,导致对胚胎的排斥反应。
1.2 抗炎作用丙种球蛋白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抗体和抗炎因子,可以有效地抑制机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
对于某些复发性流产患者来说,可能存在慢性炎症的情况,而丙种球蛋白的抗炎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炎症,减轻子宫内膜的炎症反应,有利于胚胎的着床和生长。
1.3 免疫耐受作用丙种球蛋白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对外源抗原的耐受性,减少对胚胎的排斥反应。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部分复发性流产患者存在着免疫系统对胚胎的排斥反应,而丙种球蛋白可以帮助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以上种种理论基础表明,丙种球蛋白具有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潜在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临床研究2.1 早期研究早在19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
一些小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率,减少流产的风险。
这些研究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
2.2 大规模临床试验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开始关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效果。
复发性流产该如何诊治?复发性流产在我国的定义是指女性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有形态学正常且在孕十周以内发生妊娠丢失的情况,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连续发生两次胎儿丢失即可引起孕妈妈的重视。
而在美国,生殖医学会认为两次及以上临床妊娠丢失即可定义为复发性流产。
其实说到底,无论怎样定义复发性流产,这种情况都势必会给孕妇本身和她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近年来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不断延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实施诊疗工作、改变妊娠结局是临床目前的研究热点。
而本文也为此将新的诊疗方法介绍给大家。
临床研究发现,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在临床诊治方面就要采用对因治疗方法,下面请和我一起来看。
1.流行病学因素据相关数据指出,自然流产的发生率约为15%--25%,而这其中有80%的患者是早期流产。
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流产的患者占5%,三次及三次以上占1%,而复发性流产的风险会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而不断上升,且也有相关研究证实,既往有自然流产史是导致后续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曾经有三次连续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再次妊娠以后发生胚胎丢失的几率约为40%。
对于这种情况,在检查的时候需要详细询问夫妻双方的病史,并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其既往流产情况,以便于进行下一步的针对性检查和治疗。
2.解剖结构因素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包括子宫颈机能不全、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腺肌症等,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子宫异常的发生率约为 1.8%--37.6%,而且因解剖结构异常因素所致的复发性流产多为早产或是晚期流产,而其中的子宫颈机能不全是引发晚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
对于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以及有过一次或是一次以上晚期自然流产史的患者应接受盆腔超声检查,以便于明确子宫是否有发育异常、肌瘤等情况,而对于怀疑子宫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需要进一步采取腹腔镜、宫腔镜等检查设施来明确诊断结果。
复发性流产概述自然流产是指妊娠于28周以前终止,胎儿体重在1000g以上者。
连续自然流产三次或三次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
近年来常用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abortion)替代原来的名称。
定义为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自然流产者。
早期流产常见的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因素异常、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晚期流产常见为子宫畸形或者发育不良、宫颈内口松弛、子宫肌瘤诊断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十分复杂,诊断时尽量全面、彻底。
要求夫妇双方的参与,共同诊断病史及临床表现夫妇双方的年龄,若年龄大于35岁,胎儿核型异常发生率增加,流产的发生率亦增加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流产的情况:流产的次数,流产史孕周,流产时有无B超及妊娠检查,流产物是否检查及结果如何,是否做过其他的检查夫妇双发的既往病史:包括心脏病、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家族史:父母健康情况,兄妹有无子女个人史:有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及射线,有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体征系统体格检查:注意有无代谢性疾病表现,如多毛、肥胖、泌乳等妇科检查:有无炎症表现;有无宫颈松弛;子宫大小形态是否正常,有无先天畸形;有无附件包块等。
疑有宫颈功能不全者,应在非孕期月经后半周期(黄体期)行宫颈扩张试验,宫颈内口可畅通无阻地通过8号扩张器即可诊断主要检查:1.染色体异常:Ⅰ. 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不可避免的流产时,清宫时取胚胎绒毛送检染色体,需要新鲜绒毛组织,很多小医院无此项检查)。
Ⅱ.夫妻染色体异常(抽取夫妻静脉血,不受饮食月经周期影响,我院周一至周五随时可以检查)。
2. 内分泌异常:Ⅰ. 多囊卵巢综合症(月经第三天至第五天抽血进行性激素测定,每个月自测基础体温和月经干净后行妇科B超)Ⅱ.甲亢或甲减(甲状腺激素检查,不受月经周期影响)Ⅲ. 高泌乳素血症(上午9点左右可以不空腹,静坐15分钟后抽血测定,不受月经周期影响)Ⅳ.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口服葡萄糖后再测血糖和胰岛素)Ⅴ.黄体功能不全(自测每个月的基础体温)Ⅵ. 排卵障碍(月经第12天以后B超监测卵泡发育至卵泡排出)3. 生殖系统解剖异常Ⅰ.宫腔粘连(B超、宫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在月经干净后马上进行检查)Ⅱ.子宫畸形(B超、宫腔镜、造影等手段检查)Ⅲ.宫颈机能不全(宫颈扩张试验、B超、造影等手段检查)4. 感染因素Ⅰ.支原体、衣原体等(取宫颈粘液,非经期)Ⅱ.TORCH、HIV、RPR等(随时可以抽血)5. 血栓因素Ⅰ.先天性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高半胱氨酸: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查得比较准确)Ⅱ.获得性血栓前状态(抗心磷脂综合症:需反复抽血3-5次左右,每次间隔3周,不需空腹;血小板聚集,D二聚体等需空腹)6. 免疫因素Ⅰ.自身免疫型(抗心磷脂综合症:需反复抽血3-5次,每次间隔3周,与月经周期无关)Ⅱ.同种免疫型(封闭抗体或HLA或MLCT:上海红房子医院)7.子宫血供因素Ⅰ.非孕期:排卵后第七天左右,超声查子宫动脉血流(上海一妇婴、仁济医院可查)Ⅱ.孕期:早孕6-7周/中孕12周子宫动脉;孕20周、30周脐动脉超声检查。
中医妇科各大流派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
中国当代妇科学术流派主要分为六大派,上海的朱氏妇科:以朱小南、朱男孙为典型代表;上海的蔡氏妇科:以蔡小香、蔡小荪为典型代表;天津的哈氏妇科:以哈荔田、哈孝廉为典型代表;北京的肖氏妇科:以肖龙友、肖承悰为典型代表;杭州的何氏妇科:以何子淮、何嘉琳为典型代表;广州的罗氏妇科:以罗元凯、罗颂平为典型代表。
每个学派对复发性流产的认识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现将其总结如下。
朱氏流派第2代传人朱小南认为对于复发性流产需“未病先防”,提出治疗应以补肝肾、补奇经、滋养胞宫为大法,指出:“素有滑胎者不宜生育过度过密,否则屡孕屡堕,形成气血虚亏,冲任损伤,而后嗣终不可得。
而此期间,用杜仲、续断、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黄芪、熟地黄补肝肾、补奇经,使受损之胞宫得以充分恢复正常,再行受胎,则胎元结实,不致轻易滑胎”[1]。
朱男孙是朱小男的长女,亦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其认为滑胎主要的病机是肾气不固、气血不足、脾胃不和,治疗上主要以补气益血、固肾系胎、健脾胃为原则[3]。
同时,对于滑胎者,朱男孙教授认为不宜生育过密,对于小产者必须避孕年余,在此期间需予补肝肾、补奇经治疗,使受损之胞宫恢复正常后再行受孕。
蔡小荪认为滑胎的病机主要是肾薄受胎不实,冲任不固,或气血亏损,源流不继,从而发生损堕[10]。
蔡小荪教授认为胞脉系于肾,若素体肾气亏虚,冲任不固,气血失于温煦,胞脉失于濡养,不能荫育系胎,则屡孕屡堕;或脾虚中气不足,生化无源,亦能导致滑胎[2]。
故提出本病治疗重在孕前调理,宜补肾、健脾、养血、固冲调治,做到播种前先培土壤,土壤肥沃,利于种子生长发育;同时孕后予以补肾益脾、调冲任、固胎元,防蹈覆辙。
蔡小荪自拟育肾健脾安胎汤治疗滑胎,其临床疗效显著。
哈荔田认为导致滑胎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肾虚损、气血不足、冲任失固几个方面,其中肾不载胎,脾失摄养为滑胎的发病关键[9],故治疗当以补脾肾,益气血,固冲任为要,尤须重视固肾。
同时在治疗滑胎时,哈荔田亦提到治疗时需考虑患者体质的寒热不同,兼挟因素而进行药物的加减,灵活变通。
另外哈荔田在治疗过程中还重视区分母病还是胎元受损,提出当母体有病时应以去病为主,滋脾肾为辅,病去则胎孕可安;若因胎元不固,影响母体致病者,则着重补脾肾以安胎,胎安则母病亦愈。
肖承悰教授认为滑胎的主要原因是脾肾不足[6]。
其认为肾为冲任之本,系胞宫,任主胞胎,胎元的濡养主要依赖于肾,若肾气不足,胎元不固,则屡孕屡堕;脾为气血之本,脾气健旺,气血充足,才能养胎护胎,故治疗上主要以补肾健脾为大法。
何子淮从医50余年来,在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勤学不倦,博采多闻,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何氏女科。
何子淮认为导致滑胎的关键全在脾肾。
认为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肾虚则根怯,脾虚则本薄[11]。
同时何子淮认为妇科最重要的是调肝,肝肾同源,故治疗滑胎应固肾气、健脾运、清营养血、开郁顺气[12]。
何嘉琳教授是何氏妇科第四代传人,亦是全国名老中医。
何嘉琳
认为滑胎是由于母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受损导致女精不健,或男精不壮等导致[4],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生化无源、中气不足,气虚不足以养胎、肾虚不足以固胎导致[5],故治疗上重视培补先天之本、调养冲任、预培其损。
罗元恺认为导致滑胎的病因较复杂,如体质因素、过度劳累、不节房事、多次宫腔操作、跌仆损伤等,其病机主要在于冲任不固,肾失闭藏[7]。
其防治本病,注重补肾固本,罗元凯教授还认为肾气之滋长,又赖后天脾胃水谷精气的滋养,故在补肾的同时,需辅之以健脾益气,自拟滋肾育胎丸治疗。
同时罗元凯教授还认为对于防治滑胎,须于下次妊娠之前,加以调摄,以增强体质,预防再次流产。
但罗元凯教授亦提到,对于因胎元不正而导致屡孕屡堕者,如胚胎存在某些先天性缺陷者或夫妻双方患者某些遗传疾病或近亲结婚者,非一般安胎药所能奏效,故对于滑胎者,应多方面检查。
罗颂平教授认为复发性流产的原因较复杂,包括妊娠免疫调节失常、内分泌失调、子宫形态异常等,中医证候以肾虚、脾虚为主,故治疗以补肾健脾、养血安胎为治则[8]。
参考文献
1.王鸿翔.中医论优化繁衍与医治习惯性流产.传统医药,2000,7:34-35.
2. 米一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2(1):340.
3. 朱南孙,朱荣达.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2(1):79.
4.高涛,何嘉琳,“治未病”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5):36-38.
5.何嘉琳治疗习惯性流产的经验窥见.郑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523.
6. 五部医话编写委员会主编,当代中医名家医话.妇科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6:125.
7. 宋祖敬.当代名医证治汇粹.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1):605-606.
8.张建平.复发性流产的诊断及治疗.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5(7):481-492.
9.哈荔田.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4(1):118.
10. 马惠荣主编.妇科疾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01:7-8.
11.陈少春,吕直.何子淮女科经验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9(1):63.
12. 高春媛,陶广正.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0(1):4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