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杏树名称的来历

银杏树名称的来历

银杏树名称的来历
银杏树名称的来历

银杏树名的由来

1、枰或平仲

源于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华枫枰栌"和西晋左思的《吴都赋》"平仲桾梃",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此只说:"银杏或云即平仲木。由此看来,"枰"或"平仲"是否即为当今之银杏,缺乏肯定性结论。"而有人敢说"枰"或"平仲"即是今之银杏树,是因为唐代李善《文选》一书引刘成解释;"平仲"即平仲木,"平仲之木,其实如银。" 后人以此为据,认为枰、平仲即是今之银杏。

2、鸭脚

树叶似鸭掌而得名。北宋文学家刘原父一首五言叙事诗,诗云:"巍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据此三国时民间便有"鸭脚"在民间更负盛名了。

3、飞蛾叶

含义与"鸭脚"相似,其叶片宛若一只翩翩起舞的飞蛾,俗称"飞蛾叶"或"飞蛾树"。应用不普遍。

4、"佛指甲"、"佛指柑""灵眼"

陈嵘在《中国树木分类学》中虽将上述列为银杏之异名,但据《中国果树志?银杏卷》称,此系当时当地一些银杏的品种名称,不应作为银杏异名应用。据《浙江通志》称,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5、圣果

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唐代僧人释默曾有"圣果寺"诗留于今。

诗云:

路在中峰上,盘围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从青霭,遥天浸碧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唐诗注:圣果寺在今杭州凤凰山上。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

6、银杏

宋代欧阳修有诗,题为《鸭脚》:

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由"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可知银杏一名是宋初皇帝的赐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宋代张舜民诗:何人栽银杏,表条数尺间。宋代《宣和画谱》(1180-1125)收录内臣乐士宣和的"银杏白头翁"画一幅,只称银杏,不称鸭脚,可见,宫廷称"银杏"而民间仍普遍称"鸭脚"。银杏一名既可指银杏球果,也可称银杏的种核。

7、白果

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1180-1251)《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更因银杏结实落地,果肉烂没,只留种仁,色白如银而得名。种仁食药两用。至明朝白果之名大盛,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至今,我们大多知道白果,而忘却了其旧名银杏了。白果一名,虽可指树,但含义上应专指白色银杏种核而言。以免与"既可指银杏球果又可指银杏种核"的"银杏"一名相混淆。单列白果,仅指银杏种核。尤以药用食用、方剂及药膳均称"白果"一名。

8、公孙树

明朝以后,人们据银杏的生长缓慢的特点,称之为"公孙树"。"公孙树"始见于周文华(生卒不详)的《汝南圃史》称:"公种而孙得食"意思是你少年时种银杏待到当爷爷时才能结果实,吃到白果。而佟屏亚《银杏史话》则称:"传说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复姓公孙。银杏的寿命可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因而称为'公孙树'"。此名专指银杏树体而言。其被列为慢生树种行列。一般裁种20年方能结实产白果。30年方进入丰产期。

9、千扇树

银杏每年3月长出新芽,它的叶片下拖着一根细长的叶炳,形状就像一枚枚天然的书签,又像一个轻轻柔柔摇曳的绿色小扇,"千扇树"因此得名。

10、树王

银杏除自然变化及外力破坏外,极少见其自然死亡,即使主干枯死,树桩上又萌新枝,是银杏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此其一;银杏树千岁是小弟弟。银杏树大荫大,如山东莒县浮来山定林寺银杏大树高26.35m,胸围12.04m盖地1.3亩,至今仍苍翠挺拔、直耸云天。全国千年以上银杏树300多株。,此其二;银杏愈老,产量愈高,据调查,银杏单株产量最高有600kg-1000kg。广西灵川县海洋乡的九连大银杏树龄约220年最高产量650kg;贵州盘县黄家营1000年余生银杏,1965年单株产白果1000kg,此其三;银杏树抗核辐射、污染、尘埃等,最适合与人类相处,此其四,银杏树畔寿星多,宅中有银杏,人活百岁多,这已是现实,此其五。因而在众多植物中,被现代人称为"树王"。

https://www.doczj.com/doc/62228471.html,银杏树价格https://www.doczj.com/doc/62228471.html,银杏树

银杏名称的演变

银杏名称的演变 (请设计师根据文中提到的著作等配图) 银杏在我国的发展,年代久远,名称也因年代的变迁而变更,从名称的变更中可看到我国银杏栽培历史的悠久。银杏的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有“沙棠栎储,华枫枰栌"之句,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为“ 枰”注释称:“枰,平仲木也 。”唐朝学者李善也引用郭璞的注释肯定“枰”就是“平仲木”,并明确注解:“平仲之木,实白如银。” 自晋朝封唐朝,称银杏为“平仲”,唐朝初年诗人沈佺期诗中有“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之句,可见唐代还叫银杏为平仲,唐朝以后也有称银杏为“鸭脚"的,概因银杏的叶子似鸭掌,因名鸭脚。宋朝初年,臣民用平仲进贡皇帝,宋帝大加赞赏,因其形似杏,种壳白如银,遂赐名“银杏”。从此平仲改称为“银杏”。 但据日本仁木繁作称:日本所以叫“银杏”是沿用唐朝的叫法,这就是说,从唐朝起,我国已有称“平仲”为银杏了。至于日本称银杏为“鸭脚”或“鸭 掌”的叫法,仁木繁作认为是南宋时期日本学问僧从中国

传去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鸭脚》诗,就有“鸭脚生 江南,名实本相浮,绛囊因人贡,银杏贵中州”。诗中“ 鹎脚”与“银杏”的称谓同时出现。可见日本仁木繁作的说法 不无根据。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中写道:“白果,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入贡 ,改呼银杏,因其形似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 。”可见,明朝已有称银杏为“白果”的。 清朝顺治年间山东莒守陈全国对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古银 杏曾赋诗云:“骞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汉柏 秦槐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这说明明、清时期也有“银杏” 的叫法,不过民间多称“白果”,并沿用至今。 银杏的名字不仅因时代变迁而变更,即使同时代各地方 的叫法也不尽相同。除了称之为“枰” 、“平仲”、“鸭脚”、“鸭掌子”、“白果”之外,也 有称之为“公孙树”、"灵眼"、"佛 指甲"、"佛手柑"、"凤果"、"飞娥叶"。日本也有称银杏为"防火木"、"乳银杏"、"白花梅"、"白杏"、"知雪树'、"白果树"、"鸭掌树"等。 在德国,银杏树没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有"扇叶树"、"象

银杏树名称的来历

银杏树名的由来 1、枰或平仲 源于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华枫枰栌"和西晋左思的《吴都赋》"平仲桾梃",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此只说:"银杏或云即平仲木。由此看来,"枰"或"平仲"是否即为当今之银杏,缺乏肯定性结论。"而有人敢说"枰"或"平仲"即是今之银杏树,是因为唐代李善《文选》一书引刘成解释;"平仲"即平仲木,"平仲之木,其实如银。" 后人以此为据,认为枰、平仲即是今之银杏。 2、鸭脚 树叶似鸭掌而得名。北宋文学家刘原父一首五言叙事诗,诗云:"巍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据此三国时民间便有"鸭脚"在民间更负盛名了。 3、飞蛾叶 含义与"鸭脚"相似,其叶片宛若一只翩翩起舞的飞蛾,俗称"飞蛾叶"或"飞蛾树"。应用不普遍。 4、"佛指甲"、"佛指柑""灵眼" 陈嵘在《中国树木分类学》中虽将上述列为银杏之异名,但据《中国果树志?银杏卷》称,此系当时当地一些银杏的品种名称,不应作为银杏异名应用。据《浙江通志》称,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5、圣果 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唐代僧人释默曾有"圣果寺"诗留于今。 诗云: 路在中峰上,盘围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从青霭,遥天浸碧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唐诗注:圣果寺在今杭州凤凰山上。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 6、银杏 宋代欧阳修有诗,题为《鸭脚》: 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神奇的银杏树-何光普

神奇的银杏树 新屋河小学何光普 闻名遐迩的银杏树垸草庙岗,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棵参天大树已有3000多年历史。早在清朝时期,就被收录在麻城县志里,和五脑山麻姑仙洞的古香樟、龟山顶的迎客松、白果镇的古银杏树齐名。银杏树垸因此树而得名,村民们也以此树自豪。 这棵高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气势磅礴。远看形如山丘,冠似华盖。走近它,粗大的树干,屹立在眼前,成擎天之势。它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树下仰视,白昼不见天色,夜晚无有星光,让人心生敬畏和惊叹。 说起草庙岗的这棵古银杏树,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先说说银杏树垸的来历吧,相传唐朝初年,有一位云游的僧人来到草庙岗,看见岗上的大银杏树,巍峨高大,参天蔽日,繁荫数宙。于是生出了在此闲居的想法。自此,云游僧人在树下搭建起草棚,渐时定居了下来。从那以后,僧人一边守护着这棵千年古树,一边在树下煮凉茶给过往歇息的行人饮用。值得一提的是,僧人将银杏树上的果实采摘下来,做成果品,免费提供给往来客人品尝。这银杏果又名白果,香脆可口,有健脾开胃、降脂、抗衰老的功效,这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如是,无论是过往的游客,还是步履匆匆的商人都愿意在这古银杏树下,歇歇脚,喝喝凉茶,品品银杏白果。日久天长,人们口口相传,这山岗、草棚就偶有了自己的名号——草庙岗。而银杏树旁的村落何家冲也改弦更张,美其名曰:银杏树垸,这便是银杏树垸的来历。

这棵银杏树,自古以来,枝繁叶茂,年年果实累累。众所周知,银杏树是雌雄兼株才能结果。然而,这棵古老的银杏树是一棵雌树,方圆数里再无其它银杏树。那这棵古树为何又能结果呢?于是就有了许多神奇的说法,一如吃了这棵银杏树的白果就让出嫁的新娘子生儿育女;再如吃了这树上的果实能消灾辟邪。所以每年农历二月花寒节、三月清明节,到这草庙岗银杏树下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岁月悠悠,古老的银杏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轮回,依然苍翠葱郁,充满勃勃生机。每当果实成熟的季节,前来索果的游客不仅能观赏到满树银杏果的壮丽景象,还能获得自己亲手摘下的果实。那种幸福的满足感,可谓溢于言表。 啊,古老的银杏树,愿您地久天长,永远茁壮繁茂。

银杏名称的演变

银杏名称的演变 《中国果树*银杏卷》郭善基主编收录的考证的名称有:枰或平仲、鸭脚、飞蛾叶、、佛指甲、灵眼、圣果、银杏、白果、公孙树、千扇树、树王等。而当今更有冠以"金色活化石"、"植物界大熊猫"之称。 1. 枰或平仲 源于汉代司马相如(公元前179-118)的《上林赋》"华枫枰栌"和西晋左思(205-305)的《吴都赋》"平仲桾梃",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清代吴其濬(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对此只说:"银杏或云即平仲木。由此看来,"枰"或"平仲"是否即为当今之银杏,缺乏肯定性结论。"而有人敢说"枰"或"平仲"即是今之银杏,是因为唐代李善《文选》(689)一书引刘成解释;"平仲"即平仲木,"平仲之木,其实如银。" 后人以此为据,认为枰、平仲即是今之银杏。 2. 鸭脚 树叶似鸭掌而得名。北宋文学家刘原父一首五言叙事诗,诗云:"巍帝眜远图,于吾求鸭脚,据此三国时民间便有"鸭脚"在民间更负盛名了。 3. 飞蛾叶 含义与"鸭脚"相似,其叶片宛若一只翩翩起舞的飞蛾,俗称"飞蛾叶"或"飞蛾树"。应用不普遍。 4. "佛指甲"、"佛指柑""灵眼"

陈嵘在《中国树木分类学》(1937)中虽将上述列为银杏之异名,但据《中国果树志?银杏卷》称,此系当时当地一些银杏的品种名称,不应作为银杏异名应用。据《浙江通志》称,佛家用银杏木雕刻佛像,木坚硬细腻,指甲虽薄,亦雕刻如真,不损不破不裂,各地千手佛皆以银杏木雕成,故有佛指甲之称。 5. 圣果 唐代佛教盛举,寺庙建筑叠起。至今保存完好古老银杏大树多半见于寺庙,是僧侣们精心保护的结果。唐代僧人释默曾有"圣果寺"诗留于今。诗云: 路在中峰上,盘围出薜萝。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从青霭,遥天浸碧波。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唐诗注:圣果寺在今杭州凤凰山上。僧侣们称银杏树为圣树,称其果为"圣果"。因此,"圣果"、"圣果树"是唐及唐之前宗教界对银杏树的尊称。 6. 银杏 宋代欧阳修有诗,题为《鸭脚》: 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由"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可知银杏一名是宋初皇帝的赐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鸭脚子,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

红螺寺名称的由来

美丽的红螺寺 红螺寺位于北京怀柔县,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关于红螺寺名称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的两位公主结伴下凡,云游人间美景时,见这里山水相依,风景优美。她们便决定留在这里。她们白天化作人,夜晚,她们化作一对斗大的红螺,愉快地生活在寺前的放生池中,她们还运用自己的神力,保护着寺庙和百姓。后来,被玉皇大帝发现,便把她们召回了天宫。当地的人们为了感谢这两位红螺仙女,便把寺庙称为“红螺寺”。 红螺池也称荷花池、放生池,池水清澈见底,池中有两位美丽的仙女石雕,配着清清的水声,赏欣悦目,在两位仙女下方池中有一群群的红鳟鱼,在水中快活的游着。在池的上方有两个又红又大的红螺立在水中,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块小路通向我的脚下,我连蹦带跳的从石块上钻到红螺里去玩。 五百罗汉园坐落在寺东千亩松林中, 500尊罗汉像他们或坐或立,相貌神态各异,最著名的就属济公了,通过看电视我知道他是降龙尊者转世。弥勒大佛,是最大的一尊,也是最气派的一个,贡奉的香火非常丰盛,一个人躲在这儿笑得合不拢嘴。雕像与松林互相衬托,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文化氛围。 十二生肖园坐落在寺东千亩古松林当中,它是由上百个大小不一的十二生肖雕像而成,虽是炎炎夏日这里却浓荫蔽日、清爽宜人,在您观赏十二生肖的同时享受夏日里的清凉,感受远离城市里的喧嚣与宁静,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爱美丽的红螺寺。

撞钟亭是人们祈福之处。一个房一样高的大钟挂在上放,发出“当”“当”的声音,每撞出一声响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但是每撞一下要收一块钱哟。

简单描述:在大雄宝殿后三圣殿前的院落西侧,是“红螺三绝景”之一的紫藤寄松。这景是一棵平顶松和两口藤萝构成,这棵平顶松高约6米,枝分九杈,把它有力的臂膀平行的伸向了四面八方,而两棵碗口粗的藤萝又如龙盘玉柱一样爬满了整个枝头,为这棵松树增添了媚妩之感,而且松藤并茂形成了一把天然的巨伞,遮荫面积近300平米。每年5月初,满架的藤萝花就象一串串的紫玛瑙坠满整个枝头,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整个寺院。古时候每年花季,本寺的住持,就会邀请京城附近寺院的住持长老、名人雅士来红螺寺,坐在树下赏花论道。元代《红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微风夜听金锒铛,诸天卫法藤萝旁”,此景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俗话说:“藤缠松,松难生”,而红螺寺中的松藤却和睦相处了800多年,藤不离松,松不辞藤,相亲如初, 所以它被称为“红螺寺三绝景”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