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心灵话文学——解读王国维之《文学小言》
- 格式:pdf
- 大小:344.37 KB
- 文档页数:5
第24章王国维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古雅(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古雅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之一。
王国维在《古雅之力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专论艺术形式美,古雅即一种艺术形式美。
他认为,艺术的意象必须通过艺术的形式美(古雅)才能表现出来,艺术的雅与俗的区分,就在于艺术形式美的不同。
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宏壮之力不同。
后者是先天的、普遍的、必然的判断,前者为后天的、经验的、特殊的、偶然的判断;正因为审美判断和古雅判断的性质有上面所说的这种不同,所以创造艺术的壮美和优美要靠天才,而创造艺术的古雅则可以靠人力;在一定的意义上,古雅又可以说是低度的壮美,或低度的优美;古雅在美育普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2.《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Jan.2019/No.l议清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徐艳凤(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17)摘要: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
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殳体的审视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同时将陶渊明放在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而总体梳理清代文士的精神面貌,还原陶渊明的精神文化品格,明确清代士人对陶渊明之接受。
关键词:清代士人;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71(2019)01-0023-04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同时也是清代士人的一个心灵导师。
陶渊明最大魅力在于人格上的淡泊与超然,而这种淡泊的人格魅力正是清代士人所肯定与推崇的。
正如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所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①王国维认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如果说杜甫身上所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济世思想,苏轼提供了如何将兼济与独善融合的范例,那么陶渊明则是提供了归隐以及比归隐更高层次的人格魅力。
一、对陶渊明人格魅力之推崇清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清代的士人们在严酷的封建统治、尖锐民族矛盾以及文字狱的制约等多重矛盾之下,形成一种隐逸的社会风气,这种挥之不去的隐逸情结致使他们在残酷的社会境遇面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正因如此,清代士人急需一位心灵皈依的前贤领袖以指导方向,他们寻寻觅觅,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具有极大人格魅力的陶渊明身上。
清代士人对陶渊明极为赞赏和倾慕,正如方体在《晋征士靖节先生祠碑记》所云:呜呼!自古高隐之士,或愤世绝俗,或委蜕遗荣,其中心之嚼然不滓者,皆有贯日星而流金石之气,是以精耀同乎天地,令名传聆无穷,盖其志节有不可磨灭者矣。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摘要:境界、意境、意象都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
关键词:意境,意象。
(一)境界一词出现于文论中大约在南宋时期。
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
《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 叶燮《原诗》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 这都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唐代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说:“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对诗之境作了重要的划分,并认为境与象有关,故有“境象”之说。
“情境”“意境”,实为情之境、意之境,即反映到诗中的情感状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论述,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
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是讲景和情两方面。
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
王他认为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这样就从一般意义上对意境概念作了总的概括,后来的人在谈论意境问题时都不能离开情景交融这一基本的范畴。
(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
意境,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生活之“境”的辩证的统一。
意,包括情与理,即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和发现。
人生三境界的三首古诗1.关于境界的诗句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2.描写境界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引用的的无悔。
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论《庄子》中“寓名”的“非庄化”体现梁凤连【摘要】《庄子》中“寓名”的使用是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之“非庄化”追求的重要体现。
《庄子》中的“寓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假寓名”,此类“寓名”总是充满着夸张大胆的想象,并常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一起出现,使得《庄子》中的人物真假一体;一类是“设寓名”,此类寓名皆为虚构之名,寄寓更深的含义,也是庄子浪漫风格的突出代表。
“寓名”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完美地实现了庄子“非庄化”的追求。
【期刊名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5页(P54-58)【关键词】《庄子》;寓名;假寓名;设寓名【作者】梁凤连【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翻开《庄子》,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纷至沓来,众多的人物构建了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庄子》中提到的人名大约有四百个,其中的“寓名”虽没有占到绝大部分却也是最为突出的部分。
本文主要是以整体的《庄子》中的“寓名”特色加以论述概括的。
《庄子》中“寓名”的设立和使用,不仅体现出了《庄子》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力,也是《庄子》浪漫风格和“游戏”①王国维在其《文学小言》中提出了关于“游戏说”的观点,认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人之势力,用于生存竞争而有余,于是发而为游戏”。
“逮争存之事亟,而游戏之道息矣。
”人“成人以后,又不能以小儿之游戏为满足,于是对其自己之情感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以发泄所储蓄之势力”。
②张洪兴在其《〈庄子〉三言研究》中使用了“非庄化”这一观点。
据此,笔者认为,所谓的“非庄化”即面对“天下沉浊”的局面时,庄子认为端庄而语诚实之事的“庄语”会产生是非,因而他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来说尽人间之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表达了庄子对一种“无有”的、混沌的、没有是非标准的“非庄”追求。
《人间词话》恶评龚自珍原因探析作者:张波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02期《人间词话手稿》(未刊)云:读《会真记》者,恶张生之薄倖而恕其奸非;读《水浒传》者,恕宋江之横暴而责其深险,此人人之所同也。
故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
龚定庵诗云:“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间慕逐初衣。
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
”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
王国维以一诗而直斥龚自珍凉薄无行,可谓恶评,这引发了后来研究者的争论,都认为王氏的评价有失公正,然而结合文本语境,似乎得以理出更多内在原因。
《人间词话》所引龚自珍诗,出自《己亥杂诗》第一百三十五。
刘逸生注曰:[凌云]《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江淹《别赋》:“赋有凌云之称。
”原指司马相如写的《大人赋》,这里是指作者自己参加殿试,中了进士。
[倦飞]陶潜《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
”指对做官不感兴趣。
[逐初衣]《离骚》:“退将复修吾初服。
”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诗:“久辞荣禄逐初衣。
”指辞官回家,穿上原来的衣服。
[锦瑟佳人]杜甫《曲江对雨》诗:“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刘逸生在这首诗后特别加了按语,即针对王国维之“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一说:“眼下能有多少人理解这个必然(指由于自己议论时政,主张变革,得罪了顽固派,受到打击,只好辞官)?而且,又何必说它必然,何必不说它是偶然呢?作者感慨深沉,终于提笔写下几个‘偶’字。
愤怒至极,出诸冷嘲,痛哭无从,遂成惨笑,是心情极度痛苦的变形……有人既不理解作者的深意,甚至对作者抱持成见……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刘逸生《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后几句所言之“有人”,正是指王国维。
“不理解作者深意”云云,其实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推测,至于所谓“抱持成见”,则是不满王氏抓住几个“偶”字做文章,对龚自珍进行人格攻击。
而读王氏原文,“凉薄无行”所针对的似乎并不是那几个“偶”字,而是在诗的后半句: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这当是王国维所说的“儇薄语”,所以才有“凉薄无行”的评价。
境界之解读本文的“境界”一词《辞源》中解释为境地。
《辞海》中解释为㈠景象、境地,并引耶律楚材诗“吾爱北天真境界,乾坤一色雪花霏”;㈡指造诣;㈢指诗文、图画的意境。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词典上的解释总是那么客观而失去人情味,它尽可能搜罗万象以全概全,一般人将境界理解为莫测高深的东西,其实做事有做事的境界,做人有做人的境界,做学问有做学问的境界,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各有各的境界,境界有深浅高低之分,有纯乎天籁和刻意而为之别,“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既有天然也有人为的因素,“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则是执著追求之使然,“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乃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最高境界。
下列将各种人生境界统而览之,穿凿个人主观的意会,以飨读者。
一、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二、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三部分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早期把人的精神生活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后期又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