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恩格尔系数
- 格式:docx
- 大小:23.70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恩格尔系数与我国经济现状《科学世界观》2015年春季课程结课论文大气科学学院王泓月131170047 一、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最后决定。
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二、恩格尔系数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所占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物支出所占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
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
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较高,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低,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穷。
反之,恩格尔系数较低,作为家庭来说则表明收入较高,作为国家来说则表明该国较富裕。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恩格尔系数变化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家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这意味着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在减小,可支配的其他收入比重在增加,居民有了进行更高层次消费的条件,居民的消费结构更加完善,更优化,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逐渐由贫困向小康过渡,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甚至向富裕过渡。
二.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变化发展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到现在,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很低到44.6%,学龄前儿童入学率从94%变化到99.5%,初中入学率从20%到98%,高中入学率从不到10%到66%。
十五岁以上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
从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极大地发展,基本扫除了强壮年文盲,人力资源开发处于中等发达国家较好水平。
高等教育在2002年毛入学率为15%,与1978年相比,新增了近11倍,其中,普通本科生1024.4万,研究生119.5万,新增119.5万。
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端技术知识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这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等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了我国的人才结构。
人们有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得到了充实。
三.城市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即城市人口比重占20%至50%。
改革之前,特别是从1957年到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0.49个百分点,即从1959年的18.41%下降到1978年的17.92%。
从1979年开始中国城市人口比重才逐渐提高。
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年均以0.93个百分点增长。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胡鞍钢: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粮食消费量大,农业供养人口能力不足,这是中国国情的突出特点。
如何以占世界10%左右的耕地、6.5%的水资源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长期以来都是现代中国面临的头号发展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业发展与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特殊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条道路,既是“中国总道路”的具体道路之一,又是中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1]本文考察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特点和前进方向,以期展望中国农业发展的明天。
一、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与转型的历史起点。
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且是第一农村人口大国,也是第一贫困人口大国。
毛泽东对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相当深刻,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
”[2]这表明,中国是十分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和欠发达国家。
1952年中国农村总人口比重为87.5%,农业劳动力比重为88.0%。
当时农村人口几乎都是绝对贫困人口。
实际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据安格斯?麦迪森的计算,如果按1987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话,1952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仅相当于1933年的92.3%,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33年的94.8%。
这表明,1952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及1933年的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低于1936年的水平,全国农业生产比1936年下降了25%,其中粮食下降了22.1%,棉花下降了48%。
一、恩格尔系数基本资料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叶,徳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 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岀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
计算公式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纽变动百分二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X100% =食物支岀对总支岀的比率(R1) 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三收入变动百分比X100% =食物支岀对收入的比率(R2) 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左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立其他一切变鱼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掳恩格尔左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曲线食物支岀金额十总支岀金额X100%=恩格尔系数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岀,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髙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含义分析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
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岀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
我国近年城乡恩格尔系数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如何?其结构的变动有怎样的特点?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与趋势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通过食物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据的比例来反映居民的消费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消费情况与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的生活状况逐渐改善。
通过这个调查,可以大概地了解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大致了解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和发展动态。
关键词:城乡;恩格尔系数;消费状况一、恩格尔系数(一)恩格尔系数来源19世纪德国著名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依据自己对德国工人阶级社会生活状况的调查,也依据自己对英、法、德、比等国工人阶级家庭收入与支出的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花费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大,而高收入家庭花费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开支,则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较小。
也就是说:随人们收入的增加,或伴随人们富裕程度的上升,其家庭用之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会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在非必需品方面的开支比重,则可能随富裕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恩格尔的这一发现,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之为恩格尔定律(Engle's Law)。
但在具体数据的应用上,由于较难确定"生活必需品"的概念,就出现了以食物开支代替"生活必需品"的趋向。
因为人们在收入增长过程中用之于食物消费开支的增长额较小,故而其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收入之比(这是一种恩格尔系数的计算法)、或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之比(这是另外一种恩格尔系数的计算法),就会随总收入或总支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正因为如此,恩格尔系数才能够用来说明人们生活富裕的程度:如果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高,其用之于购买食物的开支就越大,其用之于其他消费如娱乐、旅游或教育等方面的开支比例就相对较少,其生活的贫困程度就较大;而恩格尔系数越低,则证明一个具体的消费家庭用之于食物方面的开支比例就越低,其用之于其他消费如娱乐、旅游或教育等方面的开支就相对较多,其生活的富裕程度就较高。
恩格尔系数分析我国人民生活变化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
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看出,在总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用于食物支出的金额越多;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用于食用支出的金额越少,二者成正比。
反过来,当食物支出金额不变的条件下,总支出金额与恩格尔系数成反比。
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按此划分标准,20世纪90年代,恩格尔系数在20%以下的只有美国,达到16%;欧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间,是富裕状态。
东欧国家,一般在30-40%之间,相对富裕,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分布在小康。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经历了“高位徘徊——波动下降——较快下降”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80%左右,之后长期在60%以上徘徊,温饱不足是那个时代我国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8年到2021年恩格尔系数
摘要:
1.恩格尔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1978年至2021年我国恩格尔系数的演变
3.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关系
4.我国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5.未来我国恩格尔系数的趋势和发展
正文: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x100%。
从1978年至2021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经历了显著的下降。
197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为63.9%,而202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29.8%。
这意味着在过去的43年里,我国居民在食品支出上的花费占总支出的比例减少了近一半。
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高,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低,消费结构越单一;恩格尔系数越低,则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消费结构越多元化。
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消费用于提高生活品质和发展兴趣爱好。
未来,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趋势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
预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可能会减缓。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gb/doc/2004-09/23/content_377140.htm [ 2004-09-23 09:54 ]从“吃饱”到“玩好”,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降1978年,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城市家庭为57.5%,而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降低至45.6%和37.1%。
北京恩格尔系数为31.7% 居民步入“富裕生活”/c/2004-09-20/181********s.shtml 2004年09月20日18:15 新华网根据恩格尔系数的标准规定,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197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为58.7%,处在勉强温饱阶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北京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3年,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1.7%,已处于富裕阶段。
统计显示,1978-2003年,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从365.4元增加到13882.6元,扣除价格因素,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
2003年,京郊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也从1978年的62.9%下降到31.7%。
/magazine/2001-10/3.asp中国食品工业网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彭绍仲(研究员)北方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李振华(MBA)表一:九十年代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走势(%)年份恩格尔系数年份恩格尔系数1991年53.8 1996年48.61992年52.9 1997年 46.41993年 50.1 1998年 44.51994年 49.9 1999年 41.91995年 49.9 2000年 39.2/GB/paper66/7951/754404.html国际金融报》(2002年12月10日第一版):国际金融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加快,1996至2001年间年均下降2.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