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6.88 KB
- 文档页数:3
第8课百家争鸣1、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的思想:(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们应顺应自然;(2)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4、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
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有《论语》。
5、孔子的思想:(1)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6、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了不同出身的学生。
7、材料研读——P39①“为政以德”,即孔子在政治上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以道德教化天下,有利于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让老百姓知道礼义廉耻,弘扬正气;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还主张选贤能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9、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10、战国时期儒家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11、材料研读——P41富贵收买不了,贫困动摇不了,武力威胁不了。
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大丈夫。
这段话体现不卑不亢,对待外界的影响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②他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初一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归纳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 经济方面。
-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 经济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 政治方面。
-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
- 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招揽人才,进行变法改革。
3. 思想文化方面。
- 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 不同阶层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见解,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 儒家。
- 孔子。
-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 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他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
-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 孟子。
-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 他还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要人们发扬善性。
2. 道家。
- 老子。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妄为,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 庄子。
-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3. 墨家。
- 墨子。
- 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贵族的任人唯亲;“非攻”就是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七年级上册历史八课知识点历史课程是学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贯穿了整个学生的教育生涯。
历史课程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文化的鉴赏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共有八课,其中包括三大模块: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世界古代文明和“飞跃与转型:中国社会的变革”等部分。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八课的知识点。
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课)第一课主要讲解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包括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官僚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的矛盾。
同时,第一课还介绍了殷商时期的商朝政治和封建王朝的基本特征。
二、两河流域文明(第二课)第二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文明,重点讲解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建立的两个城邦,同时介绍了两河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三、尼罗河流域文明(第三课)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尼罗河流域文明,讲述了古埃及王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古埃及文化的发展、艺术与宗教和科学技术等内容。
四、中华文明的发展(第四课)第四课主要讲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时候,主要讲述了思想文化的变迁及其传承,探究夏商周时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五、古希腊文化与城邦(第五课)第五课介绍了古希腊的城邦文化和奥运会,探究了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艺术、哲学和体育等方面的贡献。
六、古罗马的政治、法律与文化(第六课)第六课介绍了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探究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七、近代欧洲的政治、文化、科技(第七课)第七课介绍了近代欧洲的政治、文化和科技,重点讲解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八、飞跃与转型:中国社会的变革(第八课)第八课是本册历史的最后一篇课文,主要讲解中国历史中的转型时期。
它介绍了清朝末年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渗透等内容,分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初一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初一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8课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
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
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
,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8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两个大帝国——秦汉帝国的兴起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这个主题,重点总结和阐述这一章节的知识点,以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
一、秦朝的兴起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政府,结束了长达五百年的分裂局面。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和文化时代。
1.焚书坑儒在秦朝建立的初期,秦始皇采用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禁止传统文化的流传。
这一行为曾经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和反弹,但也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统一文字、度量衡为了达到更好的管理,秦朝实施了文字和度量衡的统一。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秦朝所铸造的铜奉先彝,成为了统一度量衡的标志。
二、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强大的一朝,其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刘邦的起义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颍川发动了起义,后步步为营,终于成功推翻了秦朝统治。
2.文景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
汉武帝和汉昭帝先后执政,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重视文化和教育、发展经济、开拓边疆。
此时期,学问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班固、刘向等。
三、封建王朝的特点中国的封建王朝具有许多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包括:1.复杂的官僚制度封建王朝的官僚制度具有非常复杂的层级结构,从皇帝到一般官员,每个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地位。
2.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按照身份、家庭背景和所属阶层的不同,人们被划分为贵族和平民两个等级。
3.尊重礼教在封建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非常重要,以至于成为了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这一点在建立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文化独特性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且掌握得更加扎实。
课文笔记: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三国鼎立》一、三国鼎立1. 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 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结果: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意义: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3. 三国鼎立(1)三国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分别建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三国之间的关系:蜀、吴联合抗曹,曹魏与蜀汉、东吴之间长期征战。
(3)三国的发展:蜀汉诸葛亮致力于发展蜀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东吴孙权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曹魏重视农业生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二、三国经济的发展1. 农业:三国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利建设:曹魏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芍陂、业陂等。
(2)农具改进:铁制农具在农村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3)耕作技术:牛耕在农村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4)作物品种增多:麦、稻等作物在农村得到了更广泛的种植。
2. 手工业:三国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织锦业:蜀汉的织锦业非常发达,蜀锦成为当时的重要商品之一。
(2)冶炼业:曹魏的冶炼业非常发达,铁制农具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3)制瓷业:东吴的制瓷业非常发达,青瓷成为当时的重要商品之一。
3. 商业:三国时期,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城市兴起:如洛阳、长安、成都等城市成为了当时的商业中心。
(2)货币流通:铜钱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3)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202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觉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争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长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学问点,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学问点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头的,由于商朝消失了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商朝)时,我国的历法渐渐完备。
3.一年有24个节气,是(战国)时人们订出的。
4.(屈原)制造了一种新体诗歌,叫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5.春秋时,我国盛行(钟鼓)之乐,反映我国古代音乐进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6. 今日的农历,又叫夏历,来源于(夏朝)。
7.(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如何学好学校历史肯定要背诵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都知道文科都是需要背诵的,历史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肯定要熟记重要的历史学问点,并且精准的背诵下来。
对历史大事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可以利用一些记忆方法帮忙背诵,例如:联想记忆法:把时间点和自身熟识的事情联系起来记忆,这样的记忆既快速又长期;理解记忆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学会梳理总结学校生要想学好历史肯定要学会梳理历史学问点的结构。
即抓住每个专题的历史学问提纲挈领的进行高度归纳概括,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把握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楚的学问结构轮廓,给人一种一目了然之感。
这样以来,就会在学习时抓住根本,同时也会消退畏难发愁的心理。
然后只要本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进行学习,全部详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何推导式背历史所谓“推导式”,即依据记住的历史年月,经过推导而记住另一个或几个历史年月。
这只要有一个基点数,然后通过人物,大事之间的历史关系,就可推出历史年月来。
可从基点数向前推,向后推,同时向前后推。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的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时代背景和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面。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
3.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等文化现象的出现,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文化保守向文化开放转型。
4.科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突出,如《周髀算经》等数学著作的出现,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技术保守向技术开放转型。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
这些战役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反映了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斗争。
1.桂陵之战:是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因齐国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而获胜。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围魏救赵的战例之一。
2.马陵之战:是齐国与魏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因齐国采用伏击战术而获胜。
这场战役中,庞涓被杀,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3.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因秦国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而获胜。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歼灭战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役之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各个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治国方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法家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七年级上历史第八课知识点七年级上历史第八课主要讲述了“中国的五大传统文化”这一话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中国的五大传统文化知识点。
一、中华文化的概念
中华文化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语言文字、饮食、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文学、历法、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
二、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儒家思想需要长期学习和理解。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伦理,提倡“仁爱”、“仁义礼智”、“勤勉”、“正直”等品质。
三、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重视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四、佛家文化
佛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佛家思想强调人生苦难,主张“舍离”、“生死观念”,追求“涅槃”等境界。
五、诗词文化
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名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唐代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等名家诗词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结语:
七年级上历史第八课知识点包括中华文化的概念、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诗词文化。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繁荣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习这些文化,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