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高职数学

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上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部分要求。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通过高职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学习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能力。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如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等打下基础,以及对学生今后从事电气操作等提供知识、技能支持。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和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改革课程内容,结合企业电工操作实际案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课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计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核心能力提炼、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设计的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

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对课程内容高度归纳,以电工操作所需知识和技能为中心,概括电路分析、电工安全生产知识、基本元器件和材料选用及运维、识图与设计等相关知识,包含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点和技能,内容的组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知识到提高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应具备的电工方面的职业技能以及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

五、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方面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具备安全操作技术技能。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1)掌握电路分析相关知识;

(2)掌握电工安全生产知识;

(3)了解常用电工工具和测量仪表使用知识;

(4)了解常用电工元器件和材料选用方面知识;

(5)了解电气原理图识读知识;

(6)了解低压配电设计基础知识。

2、能力

(1)能按照安全规程进行电工操作;

(2)能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和测量仪表;

(3)能选用电工元器件和材料;

(4)能进行电气控制原理图分析;

(5)能进行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

(6)能进行控制继电控制电路基本故障诊断。

3、素质

(1)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

(2)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

(3)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

(4)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六、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二)课程具体内容与教学要求表

七、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建议

本课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取项目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传授知识,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手段主要有PPT课件、图片、视频和企业案例等。

(二)学习方法建议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注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建议多参考教师推荐的电工安全生产的知识及书籍,收集维修电工考证所需资料。

八、教材选取的原则

1、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将知识、技能、态度三者融入教材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与行业标准及工艺要求结合、操作与管理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建议使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2、推荐教材

《电工技术》孙余凯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3、参考的教学资料

(1)《电工技术基础》张林国主编科学出版社;

(2)《电工技术》席时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电工技术基础》曾令琴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

九、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1、本课程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配合教学适当地安排实物演示、

案例讲解和小组讨论。对于学习场地和设施,应满足多媒体教学和实训需要;

2、校外资源可选择校企合作单位的场所及设施;

3、网络教学环境资源方面可选用电网企业、安监部门等与电工生产有关的网站资源。

十、教师能力要求

担任本课程教师应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1、专业理论方面,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和双师素质;

2、专业社会实践方面,应拥有多年与电工操作有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或长期参与企业电工生产实践,积累丰富电工理论和实践知识;

3、教学能力方面,应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适应本课程教学要求;

4、职业道德方面,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十一、考核方式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本课程考核涵盖所有单元项目,每一项目的各考核点应综合反映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或运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表现掌握情况。

本课程共45学时,2.5学分,考核方式如下:

1、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堂上及课后作业情况、考勤及遵守纪律情况评定;

2、期末考试占70%,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进行。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 程标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编制单位: 1、课程性质 1.1 课程的定位 《电工技术》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程.衔接前导基础课及后续专业课的桥梁,对培养职业能力起主要支持作用。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电类应用学科。它不仅是学科教育,更是素质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常用电路分析、设计、安装、维护、测量以及故障诊断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机电设备维修等后续课程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达到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要求。 1.2 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1.2.1 课程的设计理念 从生产实际出发所学为所用够用为度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 标根据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容 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根据职 业标准设计评价标准 1.2.2 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具体的电路检测与连接为载体。融合认知、安装、调试和检测等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以学生为主体,践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原则。参考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进行开发知识、技能、素质三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 1.2.3 职业面向 机电设备维修岗位、机床操作岗位

1.2.4 职业拓展 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生产管理岗位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 2.1.1 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电工技术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1.2专业能力和知识目标 根据表1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专业能力与知识目标如表2所示。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高职数学 后续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机电一体化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上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部分要求。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通过高职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学习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能力。 2、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为学生后续课程,如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等打下基础,以及对学生今后从事电气操作等提供知识、技能支持。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和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改革课程内容,结合企业电工操作实际案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课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计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核心能力提炼、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设计的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 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通过对课程内容高度归纳,以电工操作所需知识和技能为中心,概括电路分析、电工安全生产知识、基本元器件和材料选用及运维、识图与设计等相关知识,包含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点和技能,内容的组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知识到提高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应具备的电工方面的职业技能以及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准备。 五、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方面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具备安全操作技术技能。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1)掌握电路分析相关知识; (2)掌握电工安全生产知识; (3)了解常用电工工具和测量仪表使用知识; (4)了解常用电工元器件和材料选用方面知识; (5)了解电气原理图识读知识; (6)了解低压配电设计基础知识。 2、能力 (1)能按照安全规程进行电工操作; (2)能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和测量仪表; (3)能选用电工元器件和材料; (4)能进行电气控制原理图分析;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三、参考学时 144学时 四、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 (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 (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职业素养: (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编写思路 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方式实施需要,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六、课程教学项目 名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资源建议 课时 项目一认识电路认知电阻、电流、电压等 基本物理量,熟练运用电 压表、电流表测量物理 量。 任务一:电路的组成和状态 任务二:电路的基本参数 任务三:电路的基本规律 电阻、直流电压 表直流、电流 表、灯泡、导线、 开关 20 项目二 认识元器件认识电阻、电感、电容器 的实物、电路图符号、基 本功能、参数及检测 任务一:认识电阻器 任务二:认识电容器 任务三:认识电感器 电阻器、电位 器、电容器、电 感器 16 项目三 电工仪表的使用认识并会使用数字式万 用表、指针式万用表、电 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 兆欧表进行基本的检测 操作 任务一:万用表的使用 任务二:钳形电流表的使用 任务三:电压互感器的使用 任务四:兆欧表的使用 数字式万用表、 指针式万用表、 电流互感器、电 压互感器、兆欧 表 16 项目四直流电路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 路、混联电路的含义、会 基本电路识别及简单计 算;了解节点、支路、回 路、网孔的含义,了解基 尔霍夫KAL、KVL含义、 作用 任务一:串联电路 任务二:并联电路 任务三:混联电路 任务四:复杂直流电路 电阻器、电压 表、电流表,开 关、电源、导线 等 22 项目五 电磁学基础电场与磁场的基本概念、 基本描述;了解电流的磁 效应;了解楞次定律、法 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任务一:电场与磁场 任务二:电流的磁效应 任务三:电磁感应 线圈、 磁铁、 万用示教电表、 变压器 26 项目六 认识交流电了解交流电的特性和优 势,理解直流与交流的区 别,了解正弦交流电的产 生,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 任务一: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任务二:正弦交流电的表征 任务三: 正弦交流电的表 示法 交流发电机 示波器 交流电压表 交流电压表 28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编制单位: 1、课程性质 1.1 课程的定位 《电工技术》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基础技能课程.衔接前导基础课及后续专业课的桥梁,对培养职业能力起主要支持作用。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电类应用学科。它不仅是学科教育,更是素质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常用电路分析、设计、安装、维护、测量以及故障诊断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习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机电设备维修等后续课程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达到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要求。 1.2 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1.2.1 课程的设计理念 从生产实际出发所学为所用够用为度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工作岗位设计教学情境根据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标准设计评价标准 1.2.2 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具 体的电路检测与连接为载体。融合认知、安装、调试和检测 等内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突出课程的职业性、 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学生为主体,践行“教、学、做”一体 的教学原则。参考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进行开发知识、技能、 素质三目标的实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 方法。 1.2.3 职业面向

机电设备维修岗位、机床操作岗位 1.2.4 职业拓展 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岗位、生产管理岗 位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 2.1.1 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电工技术基础》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既是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本专业其它后续技术基础课的基础。在数控技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课程的基本任务: 1.理解电路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实用性; 2.掌握电路中常用元件的性能及它们的应用; 3.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定律及常用的其分析计算方法,熟悉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4.熟练运用相量表达式和相量图分析计算正弦交流电路;5.掌握三相电路的计算方法以及它的特性; 6.了解非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其分析计算方法;7.掌握电工实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具有选择、使用与电工实训相关的仪器仪表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 1 )掌握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熟练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及电流源等基本理想元件的参数及其电压、电流关系。牢固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 2 )熟练掌握直流线性电阻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支路法、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 ( 3 ) 熟练掌握正弦量的有效值、角频率、相位与相位差

的概念,理解相量的概念,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相量模型,相量形式的KCL和KVL,熟悉掌握功率的概念及计算。能计算阻抗串、并联电路,做出相量图。掌握串、并联谐振的条件和特点。 ( 4 )熟练掌握三相电路中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及中线电流的关系。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和计算,熟练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理解三相不对称电路的分析。 本课程重点介绍电工技术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基本定律、定理,从简单的元件到一般电路,从基本理论到基本技能。课程结构分为“电工基础”和“电工技术”两大模块。“电工基础”模块包含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交流电路、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 2. 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1 ) 熟悉磁场基本物理量,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理解互感系数,掌握互感电路的同名端及测试方法。 ( 2 )理解电路的动态过程、初始值的确定,掌握RC、RL 动态响应及微分电路、积分电路的原理应用,了解三要素法求解动态电路。 ( 3 ) 了解非正弦周期量的谐波分析,掌握其有效值的计算,熟悉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于线性电路的计算。 ( 4 ) 熟悉铁磁性物质的磁化性能、基本磁化曲线,铁心损耗,掌握交流铁心线圈的工作特点。 本模块以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为尺度。电工技术模块包含磁路与铁芯线圈电路、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电量与非电量测试技术等。本模块是技术基础课,以应用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场合,突出新技术的应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制定依据:《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大纲》 建议课时数:108学时 适用专业: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 (二)课程任务 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课堂讨论、习题、实验等环节的参与,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P1C基础应用》《传感器应用技术》等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H)设计思路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设计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学习过程,突破了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职业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基本定律的正确应用;会使用万用表等常用仪表;了解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后期学习和就业打好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 2.掌握基本电路的组成。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现代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电工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后续《通用机械设备及管理技术》《专用机械设备及管理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02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电工电路设计、制作、测试与调试的能力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论,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以及电工等职业岗位需求,围绕电工、车工、铣工的关键能力,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围绕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基本特征,依据职业岗位对学生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设计8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先理论认知后实践应用、先基本电路后复杂电路的顺序,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电路基本知识及定律,能规范使用电工工具和仪表,会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方法,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 2.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的基本知识,会使用电工仪器仪表和工具,对常用照明电路进行安装与调试。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工电子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的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相关知识和技术,熟悉直流电路基本知识,掌握电路基本理论,能用来对电路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理解各种电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性,并能正确使用。了解常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掌握电工测量的基本方法。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熟练应用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求功率和判定电位高低; 2.能利用电流源、电压源的特性和电路的定理和方法熟练分析基本直流电路;

3.能简单分析并解决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问题; 4.能够用磁路的基本定律去分析各类变压器的用途和运行情况; 5.会用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正确描述和区分交流电的特性; 6.能够熟练分析三相对称电路的联接形式并简单计算对称负载及其它物理量; 7.能简单进行三相变压器的联接和维护; 8.能正确区分常见异步电动机的类型和维护。 2.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 2.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3.不断累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具有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2.具有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直流电路基础知识 1.相关知识

《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 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本课程是依据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面向机器人操作员、机器人维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前导课程有《低压电器控制与应用》等专业课程,后续课程有《可编程控制器应用》。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介绍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其中重点讲解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电工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1.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的电工、电子元器件的作用与识别方法;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以及电路的三种状态;掌握电阻器、电容器及电感器的串并联及其规律;理解并能正确识读正弦交流电; (2)掌握安全用电的相关内容,包括触电急救、安全电压、规范操作等; (3)掌握常用工具的规范使用,并能进行日常保养维护; (4)掌握电工上岗及维修电工所必须具备的安全用电、电气安全、电气仪表安全等知识; (5)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万用表、直流稳压源、示波器、信号源、毫伏表)的正确 识读。 (6)掌握电气识图、电气设计、电气维修的基本要求。 2.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企业培养任务的要求能快速识读元器件的相关参数,能熟练用万用表测试电路和判断元件质量好坏; (2)熟练使用常用工具并能进行日常保养:

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项目制·工作式”课程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旨的教育。《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是机电类专业和电子电气类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也是必修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其它电类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做中学”学习中技能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课程知识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训练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2.紧密联系企业的生产应用,努力反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实用性;应注意从生活生产的技术内容向技术发展的延伸,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了解现代生产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 3.注重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发展,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课程的项目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项目制作、项目调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的设计理念确立中职学生《电工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程度,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采用工作式体系。第一、以

2《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类、电气电力类等专业必备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电类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独立进行学习;通过项目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电工技术知识和工程应用方法解决实际电工问题的能力。 1.素质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安全、质量与环保节能意识。 (3)具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 (4)培养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5)培养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6)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7)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知识目标 (1)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直流电路元件及分析方法。 (3)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及三相交流电。 (4)了解磁路相关知识。 (5)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计算。 (6)了解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特性。 (7)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8)掌握常用电工设备和元器件的结构、原理、特性及正确选择和使用方法。 3.能力目标 (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对简单电路进行安装、调试与测量。 (2)能识读和分析典型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能;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课程的前修的基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职教性,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 职教性的内涵包括高素质和技能型;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首先体现在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坚持主体性,其次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坚持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异,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养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的诸个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坚持综合化,力求实现“所学即所用”; 通过社会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生产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生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围绕电工电子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划了安装白炽灯,测量电路的电压,测量电路的电流,测量电阻,学习欧姆定律,认识电路的特点,认识电源的特点,认识电源的特性,认识复杂电路特点,观察电磁现象,触电急救,扑火电气火灾,认识交流电源,认识纯电阻,纯电感和纯电容交流电路,安装日光灯,安装单户住宅的用电系统,安装三相配电线路共16项目,以电工电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为载体,按照“任务引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整合元件和电路参数测量。电路特点和现象观测、电气线路设计和安装、触电救护和电气火灾扑灭等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掌握电工技术基础与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必要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结合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能够学以致用,特别是为电工技术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和应用打好良好的基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电工技术方面的故障问题。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课题教学设计不同的活动,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一体化教学,教学可在传统教室、实训室进行。在学习情境中,可设计的活动包括学习目标、任务分析、知识链接、实际操作、结果检查等内容。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以课题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技能训练活动和技能测试活动三类,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 本课程总学时为90课时。学时分配方案建议见课程内容和要求表。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括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专业骨干课程,拥有很强的实践性。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正弦沟通电路、互感耦合电路、线性动向 电路、磁路及变压器、谐振电路等有关知识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元件与电路测试、简单 电路设计、电路制作与调试技术。本课程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术》等课程的前修的基 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职教性,表现中职教育人材培育的特点。 职教性的内涵包含高素质和技术型。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理实一体化为特点,培育高素质、技术型特意人材。 2.坚持主体性,突出学生在教课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主体性,第一表此刻尊敬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课程要从学习内容安排上,在低起点的学生和高素质的培育目标之间搭建递进式阶梯。坚持主体性,其次表此刻尊敬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在教课实行的过程中要增强对教课方法的研究,充分调换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坚持主体性,还表此刻尊敬学生的个体差别上,课程要尊敬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喜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个性差别,确 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和评论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以知足自 我发展的需要。 3.坚持全面性,培育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尊敬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课程设计到教课实行的诸个环节,着重培育学生的可连续发展能力,在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同时,重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为学生终生学习确立基础。 课程还要重视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和审美情味,使他们逐渐形成优秀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品,促使德、智、体、美的和睦发展。 4.坚持综合化,力争实现“所学即所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