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传染病概念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2. 掌握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正确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
1. 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2.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2. 防治传染病的意识和措施。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
2. 教具:幻灯片、图片、视频等。
3. 实验器材:无。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看视频或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危害。
2. 学习传染病的定义和传播途径,引导学生讨论传染病对人体的影响。
3. 学习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比如流感、霍乱、麻疹等。
4.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并呈现给全班。
5.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正确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6.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六、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总结一些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并写一份小结。
2. 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更多关于传染病的知识,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传染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预防传染病的意识也有所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更好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传染疾病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学习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4. 培养学生的个人卫生意识和预防传染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染疾病是指由感染源传播给易感人体,引起感染和疾病的疾病。
传染病通常通过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传播等方式传播。
2.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例如流感、麻疹等疾病,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飞沫传播给他人;(2)飞沫传播:例如流感、肺结核等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给他人;(3)接触传播:例如手足口病、皮肤感染等疾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被感染物体传播给他人;(4)食物和水传播:例如霍乱、肠道传染病等疾病,通过食用被感染食物或水传播给他人。
3.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2)避免与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患者;(3)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4)定期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密闭环境;(6)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确保食品安全;(7)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病原体滋生。
四、教学方法:1. 前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疾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手部卫生演示、疫苗接种模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预防传染病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针对传染病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进行小测验;2.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个人卫生演示或疫。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常见疾病及其预防”,具体内容为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别常见传染病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增强预防传染病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的分类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健康教育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患者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详细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引导学生学习预防措施。
4. 实践情景:分组讨论,针对常见传染病,设计预防措施。
5.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传染病案例,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处理传染病。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定义、特点、分类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案例一:某地出现流感疫情,如何预防?案例二:学校发现一名水痘患者,如何进行隔离与预防?2. 答案:根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对于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课题,难点在于传染病的分类及特点,重点在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传染病及其预防”,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重点学习病毒性感冒、肺结核、乙肝等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常见传染病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患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疾病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传播?”2. 基本概念与特点: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传染病,分析其传播途径。
4. 例题讲解:讲解病毒性感冒、肺结核、乙肝等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
请举例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请分析病毒性感冒、肺结核、乙肝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提高了预防意识。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有待加强,今后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传染病的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传染病预防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关注度。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传染病的预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传播途径,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
4.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染病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提高预防意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传染病,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实践操作,如七步洗手法、正确佩戴口罩等。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预防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 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七、作业设计1. 绘制一幅关于传染病预防的漫画。
2. 编写一个关于传染病预防的顺口溜。
3. 调查家庭成员的预防传染病知识,提出改进建议。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提高了预防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预防传染病主题班会教案(优秀6篇)学生传染病防控安全教育教案篇一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传染病预防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特点,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5、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6、食堂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疫情报告人迅速报告,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向学校领导报告,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篇1课题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课题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传染病的概念,把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材分析重点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难点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具粉笔、黑板和投影片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师:“生老病死”是世界上全部生物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人类虽然是高等生物,但也免不了会被疾病困扰,疾病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美好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新课讲授]师:同学们平常所了解的疾病中,一些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发生改变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的。
比方——生:近视眼、贫血、骨折……师:而有些疾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等其他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例如——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师:像这样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疾病就称之为传染病。
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师:我们如今就以同学们比较熟识的传染病——流感和肝炎,一起来探讨一下相关的学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6970的“资料分析”,共同思索70页的商量题并作出回答。
生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当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漫步于空气中。
假如四周的人吸入了这些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
因此,教学过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老人和小孩体质差,反抗传染病的力量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生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分开,这样可以避开健康人感染上甲肝。
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开顾客传染上疾病。
生3:传染病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2024年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与生活》教材第八章“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2024年传染病概述”和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具体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重点传染病的案例分析;预防措施的实施原则及具体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掌握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的分类、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重点:传染病的定义、特点、重点传染病案例分析及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2024年全球传染病疫情数据,引发学生对传染病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重点传染病案例分析:流感、乙肝、肺结核等。
(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针对所学传染病,分析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与传染病相关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1.1 定义、特点、分类1.2 重点传染病案例分析1.3 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2.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分析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答案(1)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分类:根据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等。
(2)流感、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流感: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有接种流感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等。
第十三章传染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相应的病原体,提高显微镜的操作技能。
3.介绍我国和本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精神,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传染的一般措施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2.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讨论比较多,尤其联系自己得过某些传染病的经历时,学生会有些顾虑,课前做好思想工作、课上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用具: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的相关挂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参考授课时数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引言】你知道在人类的疾病中,哪些有传染性、哪些没有传染性。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尽量举出所知道的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可以用肺结核病的例子解释流行性的含义,并以此引入下一个题目。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传染源之所以能大量散播病原体,是因为病原体在他的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
组织中生存并繁殖,再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结核杆菌就寄生在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肺的组织中,大量繁殖后,就可随呼吸道的分泌物——“痰”散播出体外,传染健康人。
蛔虫病患者的粪便中便有大量蛔虫卵,患者就是传染源,而蛔虫和蛔虫卵就是病原体。
许多农村有用粪水浇灌蔬菜的习惯,所以有的蔬菜上就沾有蛔虫卵,传播蛔虫病。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带虫卵的蔬菜是不是传染源?在此非常容易答错,提示学生传染源的定义是什么。
再进行分析,因蔬菜只是被虫卵污染,蛔虫并不能在蔬菜体内生存和繁殖。
所以蔬菜不是传染源。
那么,蔬菜被虫卵污染它应属于什么地位呢?导入下一题目。
2.传播途径:
被虫卵污染了的蔬菜是把病原体(虫卵)从传染源(蛔虫病患者)转移到健康人的中间传播途径,这叫饮食传播。
此外还有其他传染病的空气传播、水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请学生分组讨论,对每种传播方式都举出几个实例。
我们周围的病原体很多,环境中到处都可遇到病菌和病毒等,是否接触到了病原体就得病?腮腺炎流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被感染。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讨论:“流感”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讨论时每个环节的内容要具体。
总结: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作业
每个人回忆一下,自己得过什么传染病?或者家里人得过什么传染病?这种传染病是怎么感染上的?有什么主要症状?你平时是怎样预防这些传染病的?
【板书设计】
三、第二课时:
【复习】在上海有过一次人们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的“甲肝”流行。
请问毛蚶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应属哪个环节?为什么?
由复习引入新课,传染病流行时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控制?怎样控制呢?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
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
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2.切断传播途径:
有个肝炎病人,在饭店吃过饭后在他的碗下压了一个字条:“我是肝炎病人,请把用过的餐具消毒后再用”。
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
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也是切断传播途径。
讲究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是要找出它的薄弱环节,要因病制宜。
(四)人类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呼吸道传染病:
提供思考提纲,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小结。
(1)你认为哪些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什么季节?
(3)主要传染源是什么?(注意带菌者虽然本人不发病,没有症状,但也是传染源。
)
(4)病原体的主要寄生部位在哪里?
(5)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6)禁止随地吐痰和保持教室空气流通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上有何意义?
2.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消化道粘膜后引起的传染病。
课前做好工作,请得过痢疾、肝炎或蛔虫病的学生,或者家里有过这种病人,对病情比较了解的学生,向同学介绍主要病症和如何感染上此病。
在治疗中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病好后取得了什么教训,今后如何预防等。
以下两种传染病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主要由教师讲解。
3.血液传染病:
主要是指蚊、虱、蚤、蜱等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
因学生对虱、蚤、蜱等很少能见到,最好有挂图、照片或录像等媒体辅助教学,以加强直观效果。
对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做简单的介绍,或者用录像等媒体进行介绍。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病原体的动物;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传播途径是生物媒介。
预防办法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虱子等。
4.体表传染病:
主要是指由于直接或间接与患病的人、动物接触,或者与含有病原体的土壤、水接触,病原体经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传染病,所以又叫接触传染病。
利用照片或录像等媒体简单介绍破伤风、狂犬病、血吸虫病、沙眼、疥疮和癣等传染病。
可结合本地区情况重点介绍一两种,特别是破伤风、血吸虫病和沙眼。
病原体寄生在皮肤和体表粘膜。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注意隔离病人,做好个人卫生,不使用公用毛巾和脸盆等,不与带病原体的动物接触,最好不养猫、狗等宠物。
总结:最好联系本地区较突出的传染病实例,结合学生熟悉的实际,进行较系统的理论指导。
从长远的目光分析,有利于学生今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板书设计】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四)人类的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消化道传染病:
痢疾、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蛲虫病等。
3.血液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出血热等。
4.体表传染病:
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