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_张文喜
- 格式:pdf
- 大小:311.78 KB
- 文档页数:5
总234期第6期贵州社会科学V01.234,N o.62 009年6月G u i zh o u S oc i al Sci ences June.20 09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础和前提——超越特殊的西方历史概念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随着世界进入全球化阶段,“人类”这个词不再是从西方传统哲学曾经设想为历史统一体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观念。
任何单一的民族文化,甚至希腊一欧洲的精神性的文化本身在其有限的经验统一性中也不足以建立世界历史统一性。
相反,标志世界历史形成之现实基础的总体事实,会遇到理论家们在纯粹精神领域的认识中的成就将其遮蔽起来的危险。
而且,真正能够引起这种一般化哲学抽象活动以及被科学和文化所覆盖的世界历史统一性,恰恰是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奥义所揭示的生产的历史统一方式之上的。
生产方式是我们共同人类性的最终基础。
马克思充分揭穿了那种欧洲人的精神必然会成为普遍的文化精神这样一种信念的脆弱性.关键词:世界历史;统一;欧洲人;精神文化理念;西方传统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24(2009)06一004一011对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的揭示和对历史程之基本情况作出说明。
这不仅表明它思想上的总体性的研究,是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目标。
整潜力,而且证明它成功经受了检验。
我们认为,必个这样的历史观及其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结论,原须从马克思完成哲学革命的意义上去领会马克思则上具有超越纯粹民族范围的性质,并且是与历历史科学的真精神,“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相一致的。
但马克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思所预见的世界历史观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义”。
[1](P208-2∞’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历史观有深层维度上的差别,这也是涉及如何与解决了当前面对世界历史的整个困境,并且只是那些具有“欧洲”理念的历史观相区别的问题。
对各智力皆为平等主张的评论——朗西埃与智力解放的道理张文喜【摘要】朗西埃在《无知的教师:智力解放五讲》里面提出“所有智力都是平等的”这一箴言,但他实际论证的不是所有智力皆平等的一面,而是其假设的一些性质。
朗西埃以理论与真实始终矛盾为线索,揭示了现代社会建构中的智力钝化、愚化问题,澄清了智力与意志的不同性质,还把它们与另一个核心问题即“自由”问题结合在一起。
这些工作澄明“教育”在本原上的意义,是重拾对理性人性的信心,去相信任何个人的知性能力。
但我们也知道,所有人智力皆平等的主张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论断,或是对平等政治的献身,或是一种革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都不能简单和绝对地将之定位。
【关键词】智力;平等;朗西埃;人的解放中图分类号:B5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1-0009-10作者简介:张文喜,浙江东阳人,哲学博士,(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现实世界的一个事实是:的确存在某些孩子,凭着对于未知的好奇,不靠老师讲解,自己学会读书、作诗、演奏音乐或讲外语。
有些人生来就拥有远远超过正常人的天赋。
与此相关,中外教育和文化中充斥着对如此这般神童的崇拜。
一套评判个体智力和知识生产的新标准随之出现。
问题在于,天赋观念在一些方面是吸引人的,但因其鲜为人知而使人迷惑。
人类在智力方面真的不平等吗?人类在智力方面不平等究竟是事实还是一种偏见?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在智力方面是否平等提出一些新问题。
比如,目前科技领域的职位主要由男性占有,如果让人工智能担任招聘官,可能会面临数据偏见问题,认为男性更适合从事于高科技职业、女性的科技素质低下,或者干脆把后者身体素质上的缺欠当作智力的缺欠,从而拒绝合格的女性应聘者。
这些偏见存在于数据中,对智力的社会和文化观念的正确理解是一大障碍。
哲学通常无力纠正这些偏见,但至少可以辨别它们的根源所在。
一些哲学家认为,在我们清楚地了解关于人工智能理解的人类知识的性质之前,我们的心灵与机器有意义的交互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作者: 张文喜[1]
作者机构: [1]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杭州310012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43-48页
主题词: 无产阶级;人民;普通人;平等;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摘要:无产阶级、人民、普通人这一序列的概念无疑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最为重要的概念。
然而马克思从不认为。
这一序列概念可以直接被当做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序列范畴。
因为西方的政治传统已经深深地将这一序列概念和现代自由主义嵌合在一起。
现代自由主义笃信缺乏不平等的可能性的平等是无价值的。
这样的信条也以某种形式形塑出西方政治哲学关于这一序列概念的预设特性,即从这一序列概念具有的革命性转变成保守性。
大体上说,在历史唯物主叉的概念体系中,虽然用的仍然是旧的术语,但是,人民以无产阶级的形式,成为实现根本社会变革的力量,以这个人民的名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人民在历史唯物主义那里逻辑地展现而等同于人类。
从《自然辩证法》的示例看恩格斯哲学及其与自然哲学的关系张文喜
【期刊名称】《东南学术》
【年(卷),期】2022()6
【摘要】恩格斯并没有什么主要“哲学著作”,只有一系列著作。
《自然辩证法》一书是恩格斯哲学的代表作,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理论自然科学的历史科学,是恩格斯的“哲学化示例”。
基于问题逻辑对此予以论证和阐述,可彰明自然辩证法的反哲学-历史科学倾向,从而将自然辩证法学说的革命性置于恩格斯哲学对于实证主义和自然哲学批判之内。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善和进步而言,轻视恩格斯哲学是有危害的。
【总页数】10页(P41-49)
【作者】张文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浅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上的哲学思想关系
2.从"自然辩证法"的示例看恩格斯哲学
3.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兼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
4.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评《〈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
5.恩格斯自然哲学与马克思自然哲学之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人的双重写作和真理的人民性
张文喜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囿于精英主义的立场坚持隐微和显白双重写作,那么,我们就会遮蔽在当代写作中已然形成的自由和公开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意义.我们和马克思一样深信,一个"真正的哲人"就是一个研究现实的"普通的人".哲学家关心真理,他希望因为发掘哲学真理而流芳百世,但他应该懂得真理的传播决不能区分成圈内和圈外!极端地说,今天探求哲学新革命,就是探求面向大众的哲学.然而,选择这条路等于毅然选择了困难.为分裂的哲学(真理)与人民架桥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困难,而对分裂放任不管则要容易得多.但马克思想要为分裂架桥.事实上,当哲学领域限于现实物质世界时,历史唯物主义是就此问题能够贡献出最具建设性的方法论.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张文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49
【相关文献】
1.从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重申真理的人民性——"我为谁写作?" [J], 张文喜
2.以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浅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与公民性——从深入开展
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谈起 [J], 乔现辉
3.论古希腊三哲人的文学真理观和价值观及其意义 [J], 支斌生
4.论政治教育的真理化与道德教育的人格化--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价值维度 [J], 林丽萍
5.鲜明的时代主题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讯《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写作特色分析 [J], 黄新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期(总第180期)2023年5月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No.3(General No.180)May 2023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与社会正义理念研究 (021AZX001)作者简介:张文喜,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㊂对学术志业的哲学反思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㊀要:一种作为职业的学术研究有其严格有限的意义㊂哲学在如何自我展现为绝对知识过程中,产生了西方哲学的特殊难题㊂它对于整个人类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却具有深刻的意义㊂与 面包学者 不同, 真正的学者 要求认识到真正的知识和任务;约束自己的意志,老老实实地去学习,老老实实地做学问;持续不断地对自己学术研究不满,长久地对人类生活的真谛苦苦求索;从哲学批判角度去领会知识民主㊁平等的局限性;不能偏离创造之道㊂每一种科学通过表述它跟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邂逅或融贯来言说自身㊂理性认识使科学的根据变得显明,历史认识使科学的事实变得清楚㊂关键词:学术;学者;哲学反思中图分类号:B01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1505(2023)03003708DOI:10.14134/33-1337/c.2023.03.0041917年11月7日周三晚上8点,韦伯应德国自由学生联盟巴伐利亚分会的邀请,做了一场演讲㊂该演讲有一个耸动的标题:‘科学作为天职“㊂韦伯的演讲源自这样的关切:专业化的职业教育跟自由 教化 的精神理想的分裂㊂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 如果科学要成为一项 天职 ,就应该 为了科学本身而科学 ㊂可是,这一命题本身又绝对是无法证明的㊂更不用说证明科学所描述的这个世界,它的存在本身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某种 意义 ,或者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是否有意义 科学并不问这样的问题㊂ [1]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沉迷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沉迷于贝多芬的音乐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为什么他能这样做呢?我们也许最恰当地将它称为生命的理由㊂也就是说,以死亡为标志的有限生命已经把一切能够提供的意义都赐予他能这样做的理由㊂若说得彻底一点的话,像托尔斯泰一样,韦伯相信人终有一死赋予学术研究以意义㊂在这个语境中应关注的是,在这场克服人类个体深层的和强有力的自然束缚的斗争中,学者之为学者的成就的动机㊂与中国古人的看法相似,学者是以成就不朽的方式教育出来的人㊂这里须立刻指出一点㊂托尔斯泰那样的榜样和时代本身使韦伯明白关于有机体及其消亡㊁关于物质不灭㊁关于维持有机体发展的法则等知识,但在韦伯看来,尽管如此,他对探求生活目的这一问题全然无知㊂这种情况使他觉得从事学术在某种程度上犹如碰碰运气,人虽然无法反抗这种命运嘲弄,但因此却可能被迫采取不同于反抗的另一条途径去超越它,以便不至于坐以83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2023年待毙㊂这条途径或者是哲学,或者是宗教㊂在今天,韦伯的演讲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㊂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这场演讲催促我们再次去思考科学职业对于人生的意义,去理解 天职 和专业知识间的紧张关系等问题㊂当一个人把学术当作职业时,他不仅有了满足生计的饭碗,而且有了献身科学的崇高目的㊂不过更重要的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韦伯所谓的 天职 ,只是 当前用以说明历史进程的一个响亮字眼㊂其实这个字眼不说明任何问题㊂它至多不过是一种修辞形式,是解释事实的多种方式之一 [2]230-231㊂在这里,我们不需要深入探讨韦伯命题无可估量的贡献,我们只想从精神和自由的立场提出学术职志这个问题,提出学者使命这个问题㊂一、作为确定规定性的学术概念我们一开始无论如何都会遇到一些混乱,这些混乱在我们选择了学术这份职业后尤其容易产生㊂首先,从哲学的语言用法来说,由于体系和立场的不同, 学术 (Academic)这一概念本身具有大相径庭的多样含义㊂我们通常说,谁有某种专门的学问,谁献身于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谁就叫作学者㊂在这个意义上, 学术 大体上保持着同某一个学科㊁同某一个专业的联系㊂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看到,一个会对独立的哲学造成破坏的现代世界正在诞生㊂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㊂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㊂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㊂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㊂ [2]153毫无疑问,在传统西方社会相当长的时间里,专业知识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和神学的影响㊂在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专业知识就不再受政治也不受神学差遣㊂它越来越理智㊁冷静,没有理念,没有思想!对于通常的马克思主义理智判断来说,在哲学的发展史当中,这是第一次出现了实证科学对思辨哲学取得胜利的时期,哲学为现实生活提供服务,就像一匹 思辨之马 不再能 自由奔驰了 ,因为它被系在历史这驾马车上了[2]182㊂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那种激发精神活力的 为科学而科学 的观念已经不再引人入胜了㊂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人类特定的个体只有在与死亡的关联中才能够将自身把握为一个人类整体㊂有一种观点认为, 人类知识 应该被简单视作 分散信息 的不断聚合㊂一个人如何有效㊁全面地汇集相关数据就是一个专业或学科性问题㊂在一定意义上, 生物学㊁化学㊁物理学㊁经济学㊁心理学㊁语言学㊁历史学以及其他领域,都可以被简单地看出一个大的维基,储存着现有知识的词条在其中不断 编辑 ㊂ 开源软件和在预测市场中通过 池信息 来解答类似 沙特阿拉伯经济明年是否会繁荣 等问题时的巨大成功,都是偏爱这一路径的人经常举出的例子㊂他们的假设似乎是,只要能够聚集所有相关信息,一切都能找到答案㊂ 然而,一个知觉的㊁仅凭感觉充分便会有人对这种狂妄自大表示轻蔑:通过创建一个维基来确定国家盛衰,至少是不可信的㊂波斯特认为, 在这些问题上,判断哪些是相关信息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结果㊂只有通过研究㊁理论和实验来积极干预现实世界,我们才可以建立相关数据 [3]㊂但问题是,从精神或意识看,有某种内在于这个世纪的可悲的东西,因之更加远离科学的东西,这种东西发展着继续着,以致专业知识处在当代危机的重压之下㊂让我们回到韦伯的演讲㊂我们读过韦伯的坦率解释,意思是,在古代先民身上有一种生活的天赋高于现代知识人㊂这不是说,任何单个的人都应当掌握全部人类知识㊂如果一个人敢以具有神的灵感而自夸他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我们的社会中只有一个论敌能正式驳斥他,那就是精神病医生㊂我们提出这样的观点,而且正因为肯定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说,如果非要这样做,他就不应当休息㊂他在每天早晨开始整理和草拟所有人的知识,在没有能够使自己尽善尽美地掌握全部人类知识以前,他不应当认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㊂我们看到,当他质朴地投入这个职责的体验时,他在晨钟暮鼓中,在灯光下,在十几个小时里,将古今中外所有人的知识汇集成一个截面,显然,他并不能毫不犹豫地就承认,科学意味着绝对知识㊂相反,对一种作为职业的学术来说,他最好应该理解它严格有限的意义㊂这比一种在大而无当和态度冷漠下的理解要好得多㊂哲学的历史非常清楚地表明,太多的人没有耐性,还没有开始就想完成㊂人们知道,在致力于哲学发展的德国观念论那里,有些人 例如费希特和谢林,特别是黑格尔 朦胧地猜度,研究一门精深的哲学,就应该赋予其成为科学之科学(严格的科学)的使命,或者 我们应该以获取无限知识的方式去克服有限的知识 [4]15㊂那么,哲学如何自我展现为绝对知识呢?这是西方哲学的特殊难题㊂海德格尔认为,这一特殊难题的实质内容在古代就已经滋生了萌芽㊂如果哲学被逼无奈地沿着绝对知识的方向行进的话,很自然就会自断其路和自掘坟墓㊂因为那样一来,就应该把哲学交付给幻想或做梦之类的事情㊂我们说,哲学作为崇高的学术殿堂,集中反映着时代精神:哲学绝不是所谓单纯的意谓㊁梦想之类的东西,也不是 随笔 漫谈 这样的东西㊂产生于谈话和创立于咖啡屋的 灵活体裁 的哲学(如今打着 激进哲学 大众哲学 的幌子),对于这些东西而言,一切概念性的东西和所有事实难题最终沦落为消遣那样的模式,一种像见诸报纸那样的快速信息和快速阅读模式㊂问题是,哲学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纯粹的直接描述和广泛传播这样的事情㊂但另一方面,这决不是说在哲学中不可能把握事实本身,而是说哲学只是消极面对报纸的广泛传播原则㊂说到报刊,人们并不完全知道一些难以置信的东西㊂比如,有一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报刊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干污染精神的坏事和尽量传播坏事㊂这一点我们不打算谈它㊂我们要提请注意的是,当代哲学认为,哲学经典作为学术典范,它不应该是由某种知识理想之类的东西决定的,而是维特根斯坦所谓由世界作为 事实 (不是 事物 )决定的[5]㊂对于哲学,海德格尔这样说道: 哲学既不应该与科学的东西,也不应该与非科学的东西结盟,而只应该与事实本身结盟,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事实本身始终如一㊂那么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我们不能毫不犹豫地就说,他们不是哲学家,同样也不能草率地断言:他们应该是哲学家并属于本来的哲学的历史㊂或许,两种说法都有理,我们还不足以严肃地对待这种情况,某种已经成为现实的,事实上不是哲学的东西,为此我们还没有任何概念 没有真正的哲学,将来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仍将继续,这种可能性一定存在㊂这种匮乏对于那些时代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坏事㊂ [4]17当海德格尔以我们时代还 没有真正的哲学 这样的命题提出自己哲学的任务,显然是消极地规定哲学在学术上的任务,那其积极性规定又在哪里呢?我们看到,在 前哲学 的词汇使用中, 学术 一词可能意味着:职业批评㊂如同人们为了检查送到我们餐桌上的猪是否有病,宰猪场里设立了专门检查猪舌头的人,哲学的猪舌检查者没有发现一个像样的或健康的哲学家㊂的确,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疑心重重㊂言简意赅地说,他就像猪舌检查者那样认为,如今的哲学喧闹,还只是保持着同哲学传统的迷惘而空洞的联系㊂在我们看来,那些学术上具有无可比拟优越性的哲学经典,仿佛在海德格尔的批评中存在不能思的或者说不思的东西㊂但我们看到,这种批评并没有脱离西方哲学的引导性和基本问题所要求的学术任务㊂换句话说,按照一般学术尺度来衡量海德格尔的哲学学术,这种哲学学术依然可以从纯粹的㊁标准的思想形式上来确定,尽管海德格尔所设想的对思的任务的理解和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等人所想的何其不同㊂其次, 学术 这一概念本身就已经包含着双重的方面,而从西方现代性的情况来看,尤其如此㊂第一个方面是历史观念㊂就这个方面而言, 学术 一词可能意味着,随着科学逐步的自我实现,它自己特有的知识逐步展开和发展,学术的专业化就会变得更加清晰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作为研究对象就将明显变得容易或自明了㊂其实,完全相反!按其本质来讲,当代学术日益专业化并不给出对象的完整而丰富的本质要素的规定性㊂但不断增长着的难度或 文明危机 不在于形式即文学㊁史学㊁哲学㊁神学等专业建筑起来的篱笆或鸿沟方面,而是因为,要去认识的东西通过专业化变得更加具体了㊂这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越来越强烈地要求认知者专心致志,哲学家在哲学中或对哲学的投93第3期张文喜:对学术志业的哲学反思㊀04浙㊀江㊀工㊀商㊀大㊀学㊀学㊀报2023年入,可以越来越少地受到鸡毛蒜皮的干扰或被一些虚假真理所消除㊂当然,这话容易引起误解㊂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在要求当下人们认识到知识的真正对象和真正任务㊂其实,所要求的并不是人们必须贯通一切以及绝对知识的在场,但却要求约束自己的意志,老老实实地去学习,老老实实地做学问㊂在这个意义上,英文中 Learning 或德文中 Lernen 一词获得了一种 学术 学问 知识 的含义㊂很明显,这种约束自己的意志和老老实实地去学习的愿望是真正学者本身就有的,也是每一个试图有所成就的从事专业的人所具有的,但一般说来,学者的这种愿望要比这里描述的大得多㊂他除了在从事学习的时候应当用心观察别人取得的进步成就,还在与他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被动强制学习㊂此外,他自己本身理所当然欲求取得进步成就㊂他通过自主的行动取得进步从而推动人类发展的一切其他领域的进步㊂他应该永远走在其他领域的前面,以便为其他人开辟道路㊂用费希特的话说,这是 学者的使命 [6]41㊂费希特使用 学者的使命 这个术语,是为了标画学者应当认识到真正的知识和任务㊂问题是,要是他做不到这一点呢?学者就会按照某种个人的念头或喜好㊁按照他谈到过的或听到过的东西来制定他的专业任务,醉心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丢掉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者说舍弃必然性㊁本质性的东西㊂我们看见穿越全部思想游戏就能摇撼人类心灵的所有话语形态,看见这做法是跳跃性的,思维是片断性的,这样没完没了地继续,他的工作远离科学之总体性的形态㊂与此同时,他似乎既在困难中又在轻松中,进入越来越狭隘的研究(姑且不论 研究 的真切含义)领地㊂再次,在学术教育的目的当中,我们要强调, 深刻性 与 无深刻性 的争论是最根本的争论,这一争论要比高级与低级科学之争更根本,也比 有趣味 与 无趣味 之争更根本㊂甚至, 深刻性 与 无深刻性 问题比 分析哲学与非分析哲学的限度的分歧 更根本㊂因为在学术教育目的的限定上,那些对概念的不求甚解㊁过度肤浅化或迎合常人思维等作法,都是对充满生机的㊁具有深刻性的精神活动的反叛㊂因此这里有必要特别指出,在那些最艰深的科学里,多数人却有一种期待,认为这些科学应当适合每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应当人人触手可及㊂多数人还是轻松地将高深莫测当作浅显,到最后,人们干脆把学术教育的目的限定在向下拉到常人的智力水平㊂换个好听的词,即知识民主㊁平等㊂但是,我们看到,牛顿,一位了不起的人㊂他创建了经典物理学㊂他在年幼的时候就阅读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他读这部著作就像读他自己写的一本书一样轻松,或者说就像其他人读消遣读物一样没有困难㊂毕竟,多数人没有特殊的学术天赋,而大学里面的那种具有生气的 深刻性 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也是不容易的事㊂因此,多数人只会追求对科学的浅尝辄止,而且对于概念不求甚解,好比对一位美女,他们也只是以保持视觉或听觉的喜欢的程度为限㊂举例来说,从经验上可以判断,面对马克思这样深刻的思想家的著作,至少会有两种态度:首先是无动于衷的人,但这些人我们可以不去谈他们㊂至于另一些人,他们天资稍微高一点㊂他们好奇而多情,喜欢马克思,想了解马克思,但又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㊂这些人是以青年为主的㊂大概可以说,在中国拥有青年读者的马克思,是非常幸运的㊂因为他们毕竟不会具有一种逃避困难的心态,不会把阅读经典这样辛苦的事情视为 坏事 ㊂如果我们大学里面还是一如既往在推动一些更高层次的研究,那么,此举要与切实的事情联系在一起㊂比如说,形式可以灵活一些㊂或者说,青年人可能对小说更为不屑,对 趣谈 思想更为喜欢㊂因此,一切真正的教授,就其形式而言,就会涉及学术教育应当限定到什么程度㊂比如,应当更多地练习使用官能吗?有个流行的论点认为,应当偏重于形式,而不是质料㊂意思是说,既然一切真正的教授在合适的看或听㊁视网膜或神经系统里面得到发源,那么一个成功的教授只能通过训练耳朵而加以传授和学习㊂这就是当今哲学对多媒体的要求之根据㊂这也是眼下哲学对 趣味 要求的根据㊂按照当今哲学的最低要求,一方面,如果把 学术研究 弄好了,则可以叫作沉浸式 欣赏 ㊂另一方面,在对严肃㊁深刻的思想研究上,如果加上了趣味,是加分的㊂如伏尔泰所说, 除了乏味的体裁之外,其余的一切体裁都是好的 [7]113㊂也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没有趣味,就只能使生机盎然的精神面貌变成一种规定的表情![7]111然而,从学术教育的目的限定看,我们很容易把偏重于形式而非质料的讨论搞得支离破碎,并随意为每一部分从某个地方引证某种相应的说法或类似的原本㊂哪怕只是正确地掌握感性确定下来的知识,人们对于知识的真正占有也不是基于一个活生生的直观官能㊂当然,从哲学史中我们也发现,有关视觉或听觉㊁味觉或触觉的讨论,大体是仅仅基于记忆的讨论㊂由此我们看到,对于 学术研究 而言, 趣味 确定的东西或许根本可能是片面的,片面地陷入某种单一的关系中,弄不好,那种散漫的㊁毫无生机活力的深刻性,会给徒有思想形式的学术大开方便之门㊂只要我们仍然醉心于鼓吹 大众化 ,我们就可能从充满生机的精神出发或在精神中理解形式问题,而且也不能达成理解㊂哲学史解释形式的非常之处在于,它完全是从科学的精神出发来理解那些飘忽不定的㊁摇摇欲坠的特殊形式㊂这里确实要注意,每一种科学通过表述它跟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邂逅或融贯来言说自身㊂所以,融贯趣味本身是学术的一个维度,所谓学术多元化的关键问题是,我们不能把趣味看作现成性的㊁给定的㊁只能通过学习而得到掌握的外在形式㊂二、作为真正的学者的最为本色的规定我们时代要求培植出群星璀璨的伟大学者群体㊂伟大的学者成为创造出一幅他的科学成就的完满肖像的人㊂从历史上看,据歌德说,创造这幅完满肖像的人是 躯体性东西的精神化和精神性东西的躯体化每时每刻都不曾停息 者[8]175-176㊂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作家和诗人的奇特定义,同时往往也是对学者存在的确认㊂作为歌德的同胞,谢林认为,创造这幅完满肖像的人并非通过 面包科学 产生的 面包学者 ①,因为他们恰恰不能被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正如真正意义上的 被理性认识到的 科学的根据永远不能被当作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的那些根据来把握,而是其本身就包含着自己的价值㊂正如一件艺术品哪怕被沉入海底或锁在保险柜里无人得见,仍然不失为一件艺术作品㊂它千秋百代长存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已经触及学者存在的根据问题㊂从存在论意义上看,所谓 根据 也就是说它是什么,以及什么让该存在存在㊁如此存在和真实存在的根据㊂它最为根本的是还触及诸多 根据 之为 根据 的最高原理㊂如果说学者是以其强有力的目的在其自身存在者,那么,真理㊁根据㊁手段㊁目的的相互融合应当是一种原初地统一的融合㊂因而对于一个仅仅用法学或医学为自己谋利益的人来说,在拟定他的各种所谓科学之为应用根据的时候,他对科学研究的那些理性认识的根据就会绝对遗忘㊂他不可能理解,我们究竟是通过什么方式才承认科学服务于外在的目的(例如享乐生活的用途)具有一种正当性,因为在他看来,一些更直接服务于生活的科学例如 经济学 ,用它直接地服务于生活简直就是绝对真理㊂可是他从来搞不懂这个用来作为生活用途的 经济科学 基础的根据到底是什么,是出于道德原则,还是先验的社会原则㊂或者不如说,他借此否认经济原则的存在,干脆把经济等同于发财致富㊂但是,在哲学家看来,没有什么比讨论附加在 面包科学 上的证据的那些根据更缺乏根据了,因为 面包科学 或 面包学术 这一绰号本身是跟它的存在相矛盾的,把它们合并起来在哲学看来毫无意义㊂我们说,真正的科学研究,不应当混淆理性认识与历史认识的区分及关系㊂实际上,理性认识与历史认识的区分早已有之㊂一般认为,理性认识就是理解开端与结尾之间存在的一个充满必然性的过程㊂理性认识提供了对于科学根据的认识;而历史认识是记忆的,也是失忆的㊂历史认识有赖于记忆,14第3期张文喜:对学术志业的哲学反思㊀①这里,我们化用谢林的用法,以表示学者乃是竭力将他胸中丘壑升华到他的精神创造层面㊂除了作品,他便无以享受这种职业的快乐㊂对于谢林来说, 面包学者 指那种完全以谋生为目的的学者(详后)㊂不足之处在于, 面包学者 这个统称并不能反映谢林与其哲学体系之间典型的关系㊂但是我们看到这种批评在思想史上古已有之㊂它在启蒙时代成为一种教授的批评㊁专业工作者的批评,有时为了贬低这种批评,人们才这样使用,仿佛在教授的职业批评和公众或公众中有教养者的批评中间存在不可调和的东西㊂。
=马克思哲学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诸问题及其他面相张文喜1摘 要2由于政治哲学在当代比以往更加问题成堆,所以,认识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一个根本的基础。
在返回到马克思思想的同时,我们真正需要将政治哲学视为并非远离马克思哲学而发生的事物。
倘若我们要恰当赢获一个关于马克思哲学也是一种/政治哲学0的结论,需要澄清当前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动因、诸问题及其他面相;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厘定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弄清从人学视角探索马克思政治哲学可能性的起点。
1关键词2马克思哲学;政治哲学;基本问题1作者简介2张文喜,196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1中图分类号2B0-0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1-6198(2010)02-0010-05多年来,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有着持久的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深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仍然比较薄弱的领域。
近读臧峰宇博士撰写的5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以人学为视角的当代解读6(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出版),深感此书不仅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思路和重要方法。
显然,臧峰宇在这里讨论的马克思政治哲学,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教科书上的概念,后者往往受制于关乎学科门类的成见。
应该说,这是一本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学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起来启发良多的书。
人们如何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一直是哲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不倦探索的课题。
臧峰宇著作中提供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一些基本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首先,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动因问题。
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定性可以在转向中看清楚。
众所周知,今天有一个所谓哲学要向政治哲学转换的路数,笔者认为原因无非有两个:其一,/在最近两代人中政治哲学已经失去了它的信誉0112。
其二,在我们的时代,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等等学科史替代了政治史原先的显赫地位。
因此,今天虚有其名的政治哲学,在其基本视见上已经放弃了弄清现代社会性质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政治哲学只是从/文明0(或/文化0)的概念出发,而不是从政治制度的概念出发去把握/何种性质的社会0,结果,丧失了对于社会政治根本问题的关照。
而具体到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动因问题,简单地说,它是在一个特定背景下提出的。
这个背景就是二战后的新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国内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讨论的语境。
其研究路径多局限于:或与海德格尔等当代哲学家对话,或专注于文本解读,或被置放进从斯密、李嘉图到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方法论的发展线索之中,如此等等。
在这个背景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几乎没有给政治哲学留有空间,马克思终极目的论的整个始末也被删除,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转变为历史社会学。
甚至就连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0理论也被看成是当今经济发展以及这种发展所需要的架构。
对于这个背景来说,没有何种/政治制度0更好之类的问题,因为什么是美好、应然的生活方式,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它不能依靠哲学家来解答。
如果我们非常极端地看待这些论断,那么,一个充分的反驳就形成。
佩里#安德森提出一个论点,他认为这个论点所做的论证是真正有根据的,即/自上向下看的历史0,其重要性不亚于/自下向上看的历史0;/实际上,没有前者,后者最终只是片面的历史(即使是较重要的一面)0122。
今天,当/自下向上看历史0已经被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谈得滥熟,而且在过去的理解中产生了重大成果之时,十分有必要重新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提升到政治哲学层面。
换句话说,历史唯物主义固然要强调生产条件决定人的生活的具体特征,后者作为/上层建筑0建立在更实在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然而,关注人的生活、人的存在价值以及人的美好、应然的生活形式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
因此,建立于迄今为止所有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实际的上层建筑也有是好是坏的问题。
事实上,从传统上讲,历史唯物主义曾经被作为试图借助改变哲学来实现哲学的理论规划工程。
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用政治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的向度。
另一方面,在施特劳斯称之为现代性危机原本是现代政治哲学危机的这个时刻,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面对着特定的现代性危机的政治哲学理论。
因为,政治哲学中历久弥新的问题,也会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呈现为特定的形式或面相。
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存在的重要标志,不仅是由其现代性危机的诸种特点构成的,而且也必然烙上马克思身后那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痕迹。
这就是为何要去理解和反思那些对人类价值产生重大威胁的历史事件的原因。
当然,臧峰宇博士所要讨论的问题,并不能被完全归并到这里已经谈及的主题之中。
但是,尽管如此,他对于政治哲学已处于衰落状态的强调,既不能否定或改变他的著作所标明的调子,也不能或没有减少它所标明的问题的关切性:即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性质及其自身理想的自行遮蔽之极大的不满。
其次,正如我们所体察的,政治哲学是关于对/正确的生活0问题的一种哲学辩护。
我想,如果我们要讨论政治哲学的许多范畴,那么我们应该讨论一系列看起来是直接的问题,比如,正确的生活在当今的可能性,或者有关所谓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疑问。
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政治哲学的本份是检讨哲学与社会或与政治的关系。
那么哲学和社会及政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如果笼统来说明这种关系,可以讲哲学是普遍的,它着眼于对不受时空所限的社会的最好秩序的追问;政治则向来是特殊的,它关注的是存在于既定的时间地点中的特殊社会。
当我们谈到哲学跟政治的关系时,有一个问题又不得不提出来,这个问题是:凭什么相信哲学家?或者用另外一种方式说,哲学家为什么得不到保护?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是多余的。
的确,从一个简单的角度看来,大多数人觉得,在政治社会中,哲学自然而然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那些被/危机0所困的人,比如,胡塞尔,就不会这样看。
在胡塞尔的5欧洲人的危机与哲学6的讲演中,胡塞尔讲,传统保守的人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将会发生相互斗争,而且这种斗争肯定将会在政治领域中进行。
从哲学产生之初迫害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哲学理念生活的人被社会放逐出去。
132胡塞尔这里提到的两种人,即哲人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向来/不和0,这也导致哲学少有自由。
但是,胡塞尔似乎乐观地认为,理念会胜过经验权势。
胡塞尔重提这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清楚地知道,而/我们0差不多已经忘记的事,可算做是胡塞尔对政治哲学的贡献。
但胡塞尔对政治哲学的贡献似乎并不太多。
他对/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0的苦苦追求,其结果恰恰是对政治哲学的去政治化。
施特劳斯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5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与政治哲学6。
显然,它巧妙地取用了胡塞尔论文的题目,但主要讨论的却是海德格尔。
施特劳斯的意思是,连海德格尔也没给政治哲学留下位置。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后果。
由于政治哲学的缺席,海德格尔便失去了辩明自己哲学政治后果的能力。
所以,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发展出一种关于政治世界的现象学,也是现象学发展的一条路数。
那么,现象学为什么没有给政治哲学安排坐席呢?这种现象学的政治性维度缺席之根源,深究到底,还要在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中去找。
历史地来看,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实质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转化而来的。
人所共知的一个说法是,哲学是最高的理论技艺,政治则是最高的实践技艺。
无论是柏拉图一心想要使哲学家成为王,还是修昔底德为了政治而拒绝哲学,都突出了哲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以及哲学与政治常常发生冲突的事实。
长久以来,哲学传统在面对政治世界性时显得束手无策。
这里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但是,以下两个方面总是主要的:一方面,柏拉图以降,哲学生活价值在本体论上总被视为高于政治生活价值。
另一方面,理念总与经验权势/抬杠0。
与现象学忽视政治哲学的情况不同,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实践品格决定了所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都具有政治哲学的性质。
因此,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尤其近几十年来,西方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政治立场0或/政治趣味0的范围内,提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
如果从问题史或思想史上看,这些挑战的性质则可厘定在哲学与政治关系的范围内,以及在这一范围内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地位问题。
在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马克思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能不能成为重新构成马克思登场的重要路径?事实已经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施特劳斯曾经把现代性三次浪潮看成是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到卢梭、黑格尔、马克思再到尼采和海德格尔,这无疑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重新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尝试。
如果说,当年马克思对呈全球化趋势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哲学的批判,成为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场路径的话,那么对新全球化时代的一系列政治哲学论题的讨论,将成为重构马克思出场的路径。
今天,在解读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诉求及其历史基础时,我们会看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范畴也是通过揭示资本运行秘密所作出的对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辩证关系所蕴涵的政治哲学问题的揭示。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范畴,不仅对我们理解社会现实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为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0发挥了效力。
在这个意义上,可靠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几乎常常更多地被用来表示为/正确0的政治思考奠基的社会秩序和准则。
但不幸的是,在现代党派性语境中,对所谓/历史规律0或/历史的客观性0所作的政治哲学说明,实际上被错认为一种信仰的哲学表达。
马克思所谓的否定辩证法,其要义当然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批判性的政治理解,即正确地分析资产阶级,以便证明资产阶级属于历史。
当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解释的出发点移到社会经济领域时,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就取决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理论家,对马克思来说,历史绝不是一系列仅仅为后来更好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政治体制演替,作为理想的共产主义的实现绝非直线性的,因为它不仅必须接受资本主义发展,而且还必须加快其发展。
在依赖资本主义发展的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正当性会掩盖资本原则支配下的/人在现代性中的抽象生存0,资本主义似乎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存在。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及其运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转化的可能性:在资本本身中的促使资本死亡的秘密。
因此,哲学要透过什么中介与现实对话是解释哲学与政治关系的核心,并因此显示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所谓历史的现实显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如何把握全部历史的真实性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
大概不会有人否认,即便共产主义这样看似/历史之谜的解答0的历史规律(趋势)问题,其实也是地地道道的政治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