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短诗三首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9 短诗三首教学目标1. 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
3. 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
2.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图片导入1. 明确单元学习主题与目标。
读一读单元篇章页的内容,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与学习目标。
(1)主题——现代诗歌。
(2)目标——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关注篇章页的内容,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 出示星空组图,引入“繁星”。
3. 指导书写“繁”:笔画要紧凑,注意第四笔的横折钩要变为横折。
书写“繁”字,抄写词语。
4. 简介作者及诗集。
大家听说过“冰心”这个名字吗?谁来介绍一下她呢?(出示)5. 观察标题,明确括号中的序号的含义。
要点:序号表示诗在诗集中的位置。
【设计意图】由充满幻想、意境优美的星空组图导入,顺势介绍了诗人,既为本课的诗歌学习奠定了浪漫的基调,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读文识字,指导书写1.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思潮、波涛。
(3)重点生字:漫、涛。
①你们认识这两个生字吗?有没有什么好记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呢?(学生交流发言) 提示:偏旁归类法:“漫、涛”都有三点水,都与水有关。
字理识记法:“漫”是形声兼会意字。
本义指水过满,漾出来。
“涛”是形声字。
本义指大波浪。
熟字组词法:漫:漫长、漫步、漫不经心;涛:波涛、浪涛、涛声。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
三首短诗分别为《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均出自唐代诗人之手,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古典诗词之美,还能学习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短诗,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词语理解:部分古诗词中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需要准确理解。
2.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意境,尤其是《静夜思》中对乡愁的表达。
3. 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人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朗读示范。
-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感悟。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引出《春晓》。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春晓》,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解释难懂词语。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春晓》中描绘的春天景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讲解:教师对《春晓》的背景、意境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体会:全班齐读《春晓》,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6. 类比学习:用类似的方法学习《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
7. 总结提升:比较三首诗的异同,总结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板书设计- 《短诗三首》- 重点词语:春晓、静夜、寻隐者- 关键信息:作者、朝代、诗歌大意- 结构框架:三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三首短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选做题: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短诗,进行扩写或绘画创作。
教案:短诗三首第一课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三首短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珍惜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学习三首短诗《静夜思》、《春晓》、《寻隐者不遇》。
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难点: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表达诗歌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记得学过哪些诗歌?它们有什么特点?二、学习第一首诗《静夜思》(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学习第二首诗《春晓》(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色?诗人对春天有什么感受?四、学习第三首诗《寻隐者不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喜欢的诗歌,朗读给家人听,分享诗歌的美。
2. 学生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短诗三首《静夜思》《春晓》《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短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设计课题短诗三首年级四课时第1课时备课人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本文的三首短诗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对母爱、童心和自然的赞美是其永恒的主题。
该诗集由164首短诗组成,本课选用了其中的第71、第131、第159首短诗,并按顺序编排。
《繁星(七一)》紧扣“回忆”一词展开。
一、二行点明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三、四、五行运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营造出具体的情境,一方面将回忆的场景具象化,另一方面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母爱的温馨。
《繁星(一五九)》和第一首诗相似,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
首行将情感化为一句感叹,接着采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并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
诗中两处“风雨”的内涵有别,“天上的风雨”指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心中的风雨”则是指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苦难。
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
3.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一)揭示单元主题1.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瞧,(出示美景图2幅),如果要配上文字和更多人分享,你想给分别配上什么文字?2.(PPT出示与图片相关的古今诗句)透过诗歌,世界变得更美了!(引读单元导语——)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二)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要学习《短诗三首》。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2.诗歌有长有短,今天要学的是三首——短诗,看看这三首短诗都叫什么名字?(繁星)3.教学“繁”字。
笔画繁多,上面的“敏”字中“每”第四笔没有勾而且不出头,下面撇折撇折点要紧凑。
4.指导读题带着想象读书画面。
5.过渡:在诗的后面,还加了数字,看到了吗?(三)介绍作者、出处这首诗,其实汇成的是一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