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源头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385.67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吴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姓氏,是家族血脉传承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吴姓,作为中华姓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分布。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吴姓的发展脉络和现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研究历史文献以及分析统计数据等方法,对吴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吴姓的起源吴姓的起源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源自姬姓据史书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位于三弟季历,主动出走江南,建立了吴国。
后来吴国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民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国为姓,称吴氏。
2、源自祝融氏吴回吴回是远古时代的火神,其后裔也有以吴为姓的。
3、少数民族改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在与汉族融合的过程中,也有改汉姓为吴的情况。
三、吴姓的迁徙与发展1、先秦时期吴姓主要活动在江苏、安徽一带。
2、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吴姓开始向周边地区迁徙,逐渐扩散到山东、河南等地。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吴姓族人进一步南迁,到达了福建、广东等地。
4、隋唐时期吴姓在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
同时,也有部分吴姓人北上,进入中原地区。
5、宋元明清时期吴姓人口不断增长,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不仅在南方各省,在北方的河北、辽宁等地也有较多的吴姓人口。
四、吴姓的郡望和堂号1、郡望吴姓的郡望主要有延陵郡、渤海郡、濮阳郡等。
2、堂号吴姓的堂号众多,如延陵堂、至德堂、渤海堂等。
这些堂号不仅是家族的标志,也反映了家族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
五、吴姓的历史名人1、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著有《吴子兵法》。
2、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与陈胜一起发动了大泽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3、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其画作风格独特,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4、吴承恩明代小说家,所著《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
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
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谈吴中文化朱桃红 08111307 08中文摘要:吴中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作品和文化瑰宝。
关键字:吴文化地位发展吴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一、灿烂文明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遣址群”中出土的五千年前一位军事首领墓中有48把石钅戊、琮、壁、镯、玉钅戊、钩、玉礼器等珍品,有力证明华东地乃泱泱大区,灿烂古文明区。
古代周族领袖亶父世称周太王即古公亶父生於殷朝第23代商代国君武丁40年左右(约B.C.1284年),至殷朝第25代国君祖甲5年(B.C.1253年)遂建都陕西岐山周原,并生有泰伯、仲雍、季历三子。
长子婚后无子女,三弟有子昌,聪明伶俐即周文王。
亶父暗示王位传季,日后传孙昌。
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载:“大伯、仲雍辞行采药,遂奔荆蛮。
公季嗣位,至昌为西伯,受命而王。
故孔子美而称曰:‘大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提而称焉。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大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
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
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为北吴,后世之谓之虞,十二世为晋所灭。
后二世而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
其少子则季札,有贤材。
兄弟欲传国,札让而不受。
自寿梦称王六世,阖庐举伍子胥、孙武为将,战胜攻取,兴伯名于诸侯。
至子夫差,诛子胥,用宰嚭,为粤王句践所灭。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文化、吴文化(一)“文化”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及世俗对“文化”一词的误读“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各不相同。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
“他这个人真有文化”,是指某个人因为丰富的学识所透射出来的某种卓然不群的文化品味。
可见,“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不确定的。
世俗对“文化”一词的误读1、等同于学历。
如,我文化不高,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学历证书,约定俗成地称为“文凭”——文化程度高低的凭证2、等同于素质。
如,这人随地吐痰,太没文化了。
3、等同于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及业务部门所涉及的业务工作。
如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门(国家文化部、各省文化厅、各市文化局及基层文化馆等)所涉及相关工作(剧目创作、剧团演出以及群众文化演出等)。
(二)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化”,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没有教化的“野蛮”形成对照。
在“教化”的手段上,强调用诗书礼乐教化世人,而与以武力平服的“武功”相对。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三)中国近代学者对“文化”的阐释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四)国外学者诸多的文化定义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五)现今通行的理解及定义文化指的是区域人群自古以来在这一区域创造出的与自然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物质的、精神的成果总和。
(六)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性的东西。
文化的消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正消亡。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刻意地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在强势文化的打压、侵蚀面前。
(七)“吴”的释义1、大言,即大声说话《说文解字》:“吴,大言也。
2022吴文化艺术鉴赏心得体会所谓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就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道德良心等等,也就是人的神气、活力,人的志气,人质的因素。
毛泽东指出:“人是要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无开的力量,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
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而民族又是由姓氏组合的。
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和各姓氏共同建树的,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
”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源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
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两兄弟为遂父志,同心结伴,别姬易吴,三让周姬天下,从歧山周原出发,路遥遥。
川条条,翻山涉水,披荆斩棘,不远数千公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
他俩在这里以棚为窝,断发纹身,随乡入俗,与“土著”人打成一片,开荒立国。
共同奋斗了半个世纪,变荒芜为良田,变穷为富,变小为大,变落后为先进。
所创业迹,有目共睹,千口皆碑,留下了不可埋没的丰功伟绩。
时过百多年,圣人孔子看到泰伯的丰功伟业之后,感动至极,拍室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天得而称焉。
”这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让,谓之至德,老百姓心服口服完全赞成如此盛赞。
中国史学之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昊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赞为世家第一。
东汉吴郡太守魔豹,在吴如胜首创吴氏宗谱序言中赞泰伯:“德与天地同其高厚,名与日月同其光明”。
后来又有人赞云:“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
吴国(春秋时吴国,又称勾吴)—搜狗百科吴王夫差《汉书·地里志》:“梅里上有吴国,周武王封太伯之后于此,是为虞公,即周章之弟虞仲,盖仲雍之曾孙也。
”据众多史料记载和史学界专家认为,现苏州古城即为吴阖闾大城旧址,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
历史学家顾颉刚更指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
考古学上,吴国存国期间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的主要形式有台形遗址、土墩墓、城址等,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宁镇地区、皖南丘陵和太湖地区西部,春秋时期向西延伸至滁河下游一带,其范围已经超过其重要源头湖熟文化的分布范围。
据此,吴国国境经过多次调整,早期的主要范围在今天江苏省中南部的南京、扬州一带。
到后期吴王阖闾时代,中心扩展到苏州一带,而苏州作为吴国国都的时间则长达110年左右。
以致苏州古称工吴,吴国金文皆自称工吴,列如吴王光(吴王光就是吴王阖闾)剑有铭文“工吴王光自作自用”字样。
吴国的王室来源于周室,吴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族,至春秋已经与周的诸侯国广泛交流,经吴王夫差剑过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已经成为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吴地的语言是今天的汉语方言吴语的源头。
吴国地区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后世的吴文化。
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前484年开凿的邗沟,南起今扬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
得以使吴国的水军北上和齐国、晋国争霸。
东汉以后,邗沟逐渐显示出了它的经济价值。
后来隋代开凿大运河,就部分利用了这条水道。
“操吴戈兮披犀甲”(屈原),吴国拥有高超的铸剑技术,干将、莫邪就是当时吴国著名的冶金专家,制作的剑代表了当时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
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千年不朽。
检测证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
吴国不仅陆军,而且有一支编组的强大水军,其主要战舰长达十丈,每舰战车达百人之多。
军事家孙武及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直到今天。
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江南腹地的吴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
漫长的历史进程淡薄了人们的感觉。
五千多年前创立世界古代文明的东方大国曾先后由三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部落所组成。
东部苏浙皖鲁及沿海一带由当时是国最大的部落首领青帝蚩尤统率,他以强大的阵容击败炎帝族共工,直近黄帝族,气吞山河、威震华夏。
一度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北方内蒙黄河中游由羌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率领;西部黄河流域上游蒙古高原一带的狄人由黄帝轩辕氏率领。
战略军事家黄帝以少胜多,发明指南车,又联合炎帝,在十分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消灭了蚩尤,再击败盟友炎帝,又西伐白帝,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族。
正统观念的史学家历来只会歌颂黄帝,而贬低部落所创立的古代源於“混沌时代”,是夷蛮、羌、狄三族共同组成的。
更确切地说中华民族应是蚩炎黄三族组成,这才真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太湖流域却是“地广人稀”、“刀耕火耨”的荒凉之地,曾自居中原福地,歪称太湖江南为“荆蛮之地”,称当地百姓为“南蛮”,带有民族岐视的色彩,这是历史局限性的缘故。
江南古邑公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规模较小,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城邑。
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今胡埭乡建立第一个阖闾城,在县西25公里处,然后再建第二个阖闾城(姑苏城)(B.C.514年),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