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在流刑营》的人类学仪式展演
- 格式:pdf
- 大小:418.88 KB
- 文档页数:5
在流放地(In the Penal Colony)(讲解人:dora核)我判决,但我不知道你的命运,可能是暴风雨使船只失事,可能是染上疾病,也可能是饿死,或被野蛮人屠杀,或被野兽吃掉。
无论怎样,你自己决定你自己的命运,死亡或生存,受难或幸福。
我不愿再见到你,船将把你和你的罪恶一起从我眼前带走,你将再不会给我带来麻烦。
——一则有关放逐的西方判决一、“罪恶”的行刑——流放1、判决者▼陶片放逐法▼“纪律首先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它使用了几种技术。
”“‘封闭’原则在规训中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不能满足需要。
”“权利造就了一种肉体—武器、肉体—工具、肉体—机器复合。
……规训权利的功能看上去与其说是简化不如说是综合,与其说是生产产品不如说是与生产机构建立一种强制联系。
”“规训处罚所持有的一个惩罚理由是不规范,即不符合准则,偏离准则。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1975)▼“流寓”是指客籍人氏流落他乡,即在异地居住。
这个词出自《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难,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川。
”因此在历代志书中大多列有“流寓志”或“寓贤志”等。
“流人”语出《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
”简单的理解,“流人”就是因罪被流放的人。
他们一部分是阶级专政的产物,就是把反抗或不利于统治集团统治之人,采用强制措施放逐到偏远地区服劳役。
还有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戍边政策的产物,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招徕,即给予组织者和民众一些优惠,鼓励他们到边地垦荒;一种是将战俘等强制迁徙到边疆地区。
——王云红《流放的历史》(2006)2、流放者▼“可以举出几条最常见的可判处流放的罪状:l)属于有罪的民族;2)已在劳改营服满刑期;3)居住在有罪的环境中(诸如;叛逆的列宁格勒、西部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之类游击队运动活跃的地区等)。
第三十节卡夫卡《骑煤桶的人》一、单项选择题1.卡夫卡是哪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A.浪漫主义B.表现主义C.荒诞派D.现实主义【解析】B 本题考查作家概况。
卡夫卡是德语小说家,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格里高尔”是卡夫卡哪部作品的主人公?A.《审判》B.《判决》C.《地洞》D.《变形记》【解析】D 本题考查作品人物。
《变形记》塑造了深感孤独与悲哀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格里高尔这一形象。
3.《骑煤桶的人》中“我”去煤贩子那里的方式是()。
A.骑煤桶飞去B.背煤桶跑去C.提煤桶走去D.滚着煤桶去【解析】A 《骑煤桶的人》中“我”去煤贩子那里的方式是骑煤桶飞去。
4.《骑煤桶的人》中煤贩子家的地窖门开着是因为()。
A.方便出入B.味道难闻C.窑里太热D.想要看风景【解析】C 本题考查作品内容。
小说里描述为:“窖里太热,他(煤贩子)让窖门开着散热。
”5.《骑煤桶的人》中煤贩子的妻子怎么把“我”赶走的()。
A.用围裙扇走的B.用棍子撵走的C.用脏话骂走的D.用水泼走的【解析】A 《骑煤桶的人》中煤贩子的妻子把“我”用围裙扇走的。
6.《骑煤桶的人》中的“我”去煤贩子那里想要()。
A.卖煤B.取暖C.借钱D.赊煤【解析】D 本题考查作品内容。
“我”骑着空煤桶去借煤,最终被煤贩子的老婆用围裙轰走了。
二、多项选择题7.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包括()。
A.《美国》B.《审判》C.《判决》D.《城堡》E.《在流放地》【解析】ABD 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包括《美国》、《审判》、《城堡》。
8.《骑煤桶的人》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A.连贯完整B.荒诞C.色调亮丽D.悖谬E.象征【解析】BDE 《骑煤桶的人》在艺术上的特点是荒诞、悖谬和象征。
9.下列属于卡夫卡作品的是()。
A.《审判》B.《毛猿》C.《煤气》D.《地洞》E.《变形记》【解析】ADE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毛猿》是奥尼尔的剧作《煤气》是德国作家凯撒的作品。
三、简答题10.简述表现主义文学。
简论卡夫卡文学世界中的审判与惩罚作者:谢春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1期摘要:卡夫卡是一位非常关注人类终极命运的现代作家。
他总是在创作中审视人类的命运问题。
本文试图以卡夫卡的文学文本为依据,从驱除、变形和死亡三个层面来论述卡夫卡文学世界中人类所遭受的审判与惩罚。
关键词:审判与惩罚;驱除;变形;死亡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94-02“沒有所有,只有存在”。
每一个生命体都存在于一个既定的“存在”之中,其命运必将接受这一存在的审判与惩罚。
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充满罪、充满原罪的存在,人类也必然要接受它们的惩罚。
卡夫卡告诉我们:“对于原罪有三种惩罚可能:最轻的是事实上的那种,即逐出天堂,第二种是摧毁天堂,第三种(这应该说是最严厉的一种)是封锁永恒生命的道路,而保留其他一切。
”逐出天堂已成事实;天堂没有被摧毁,只是人类失去了本真,失去了最初原生的存在,发生了变异;亚当与夏娃在偷食智慧之树的果子的当晚并未立即死亡,但死亡已成为了人类最大的局限。
本文笔者将综合卡夫卡文学世界中人物的命运遭遇,依照人物所承受惩罚轻重程度的不同,由驱逐、变形到死亡逐一展开论述。
一、驱逐——永失家园在卡夫卡,伴随着原罪而来的是人类遭受驱逐的命运。
这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蛇的唆使下违逆上帝意愿偷食禁果所遭到的最初最轻的惩罚。
从被逐出伊甸园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开始了在漫漫尘世的盲游。
驱逐,使人类失去了依托,失去了曾经的美好家园。
然而,人是居家的动物,对家有着十分的依赖。
只有在家里,人才拥有温馨感和安全感。
驱逐,让人从肉体到灵魂都经受着折磨。
小说《失踪的人》里,卡尔·罗斯曼从被父母发落到美国去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人生充满痛苦与磨难的历史。
时时处处卡尔的头顶上都有着压迫的因子。
舅舅对他虽好,但舅舅手中握有的权力足以让每一个人窒息。
因为这种权力完全可以控制住每一个人的身心自由。
机器与人性:卡夫卡《在流放地》读解作者:李金云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第03期内容摘要:《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往的读解或是忽略了“机器”这一重要元素,或是对“机器”的分析不够深入。
事实上,“机器”在该小说中举足轻重,从“机器”切入,便可发现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科技与极权的同构关系以及科技和极权对人性的异化:极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了极权,科技沦为极权的统治工具,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与统治逻辑,在极权和科技的双重统治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人性均被异化。
关键词:卡夫卡;《在流放地》;机器;人性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研究”(编号: 13CWW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金云,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论的研究。
Title: Machine and Humanity:A Study on Kafka’s In the Penal ColonyAbstract:In the Penal Colonyis one of Kafka’s important short stories. Th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s either ignore the “machine” in the story or fail to analyze it thoroughly. “Machine” actuall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tory, from which we can find that Kafka explore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itarianism and science-technology. Totalitarianismpromotes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 strengthens the former. Science-technology is changed into a powerful tool of totalitarianism, and becomes a new ideology and logic of ruling. Under the rul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totalitarianism, the ruler and the ruled are both alienated.Key words: Kafka; In the Penal Colony; machine; humanityAuthor: Li Jinyun is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 Her academic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E-mail: lljjyy3122456@《在流放地》是卡夫卡十分重要的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于1914年10月。
卡夫卡《在流放地》两个译本比较作者:刘馨玥来源:《文学教育》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卡夫卡于1914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在流放地》,小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
本文基于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阐述的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比较研究李文俊和王炳钧的译本,分析二者译文特色,以期为译本比较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译本比较在流放地卡夫卡国内翻译卡夫卡作品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最初译介卡夫卡作品的译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的研究者,包括叶廷芳、李文俊、张荣昌、董光熙、曹庸、钱满素、袁华清、韩瑞祥、任卫东和谢莹莹等。
其中,李文俊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卡夫卡作品的翻译在其翻译工作初期颇具代表性,他翻译了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变形记》《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为卡夫卡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1966年李文俊根据1955年版Penguin Books的英文版转译了《在流放地》及其他几篇小说,由作家出版社以《审判及其它》为名出版,1987年重版。
此外,198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外国文学译丛》,199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小说选》,2011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也收有李文俊版本的《在流放地》。
李文俊在国内学界认可度高,是最早翻译并引入卡夫卡作品的学者,这对李译版本读者接受度高,引起很大反响起到了一定影响。
李文俊的译文由其从事德语翻译的妻子张佩芬女士参照德文版校订,然而作为英美文学译者,李文俊在原文的把握上仍稍有弱势。
王炳钧从事多年德语文学教学研究工作,能够接近原著。
他曾在《外国文学》和《文学与文化阐释学》上发表《在流放地》相关文章,对小说内涵进行了深刻探究。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收录了王炳钧版本的《在流放地》。
王宏印多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在翻译理论届颇有影响,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翻译实践和教学经验。
因此他能结合理论批评和鉴赏,将文学批评建设的经验运用到文学翻译批评的建设中,推动了文学翻译批评的建设。
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之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艺术自觉的探险者。
一、生平与创作(一)卡夫卡的生平1883年7月3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父母均为犹太人。
他的父亲性格暴躁、专横,母亲性情忧郁而温良,卡夫卡与其父不和,性格类似母亲,内向孤僻、优柔寡断。
中学毕业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从父命改学法律。
1906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做小职员。
个人生活十分平淡,有过两次婚约,终身未娶。
1924 年6月3日因肺病去世。
(二)卡夫卡的创作成就卡夫卡的创作一般被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创作(1904—1912):这是卡夫卡创作的初始阶段,重要作品是《美国》、《变形记》和《判决》。
《美国》是卡夫卡为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卡夫卡在日记中称之为“对狄更斯的摹仿”,但作品已蕴含着一些明显的现代主义因素。
小说的主人公是十六岁的男孩卡尔·罗斯曼。
他受了成年女仆的诱惑,父母为了惩罚他,把他打发到遥远的美国去。
小说写他在船上和到美国后的见闻与不幸遭遇。
他被一个自称是他“舅舅”的富翁欺骗和虐待,以后流落街头。
在一家下等客栈他碰上了两个流氓,把他带上,作为敲诈勒索的对象四处流浪。
后来一家大旅社的女厨师介绍他当了电梯看护员,不久他又被指责擅离职守而被开除,以后他再次陷入流氓魔掌。
作品通过诚实、善良的主人公在与他格格不入的、敌对的世界中根本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荒诞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美国并不是真正的美国,而是卡夫卡为了表现普遍的悲剧主题而安排的一个背景(如对真正美国的误写:自由女神手中握着一把剑,实际上应是火炬等)。
《变形记》是形成卡夫卡独创风格的第一部作品。
它以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精细的寓言式风格显示了“卡夫卡式”小说的艺术特征,运用了图像式的表现方法。
(下文重点分析)《判决》(短篇小说)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卡夫卡称之为“最心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卡夫卡在流放地摘抄以下是卡夫卡在《流放地》中的一段摘抄:“我们这个流放地坐落在一个光秃秃的山坡上,眼前是广袤的原野,一片灰蒙蒙,视野内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在这块没有房屋的土地上,我们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塔楼,这个塔楼比任何东西都更能让我们引以为豪。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着它,就像仰望一座山峰。
我们在这座塔楼上执行一种特别的惩罚,把罪犯送到塔楼上,让他们在塔楼上度过余生。
这座塔楼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只有一扇窗户可以打开。
这个窗户是唯一的光源,让囚犯们能够看到外面的世界。
但是,他们看到的只是广袤的原野和灰蒙蒙的天空。
他们只能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风吹过塔楼的声音。
这些囚犯在塔楼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被关在塔楼上,与外界隔绝,没有任何人来看望他们。
他们只能通过那扇窗户向外看,只能听到风吹过的声音。
他们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只有静默和孤独。
他们中有些人受不了这种生活,在塔楼上自尽了。
还有一些人则选择了沉沦和疯狂。
他们像幽灵一样在塔楼上徘徊,不再有任何希望和信念。
他们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他们的表情呆滞而僵硬。
他们的心灵已经死亡,他们的身体也变得像僵尸一样。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这种惩罚是公正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罪犯们是极其危险的,必须被彻底隔离起来。
我们的法律不允许任何人做出任何一点不公正的事情,所以我们才建立了这个流放地。
虽然这种惩罚非常严厉和残忍,但我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
”这段摘抄描述了一个荒凉而残酷的流放地以及那里的囚犯们所经历的苦难。
囚犯们被隔离在高高的塔楼上,生活在孤独和绝望中,他们的精神状态逐渐崩溃。
尽管如此,流放地的管理者仍然坚信这种惩罚是必要的和公正的。
卡夫卡《在流放地》:机器时代的人、权力、法律摘要:20世纪初,西方社会迎来了机器大发明、大运用的时代,该时代背景构成了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的底色,也是理解该小说核心思想的关键。
本文基于卡夫卡生活的机器时代,透过《在流放地》一文对各要素的集中展示,对机器与人、权力、法律之间的关系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卡夫卡;《在流放地》;机器;权力;法律一、机器时代的底色《在流放地》是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于191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
它叙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机器杀人”的故事:在流放地上,一位旅行家在一名军官的陪同下参观了对罪犯的刑罚,执行刑罚的是一架机器。
军官向旅行家热情介绍了这台刑罚机器,并追忆起前任司令官以及观众在观看行刑时的热情景象,希望旅行家能帮忙向上级求情,继续留用这台机器,以恢复往昔的“行刑盛况”。
旅行家拒绝了这一请求之后,彻底灰心的军官登上这台机器,本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享受这台让他荣耀半生的机器处刑时带来的“痛苦的快感”,但机器因故障在极短的时间内杀死了军官,刑罚过程匆匆落幕。
“机器杀人”的创作灵感源于20世纪初西方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工业时代底色,即本雅明定义的“机械复制时代”:“我们技术手段的惊人增长,它们所达到的适用性和精确性,以及它们正在制造出来的理念和习惯使得这一点变得确切无疑:在美的古代工艺之中,一场深刻的变化正日益迫近。
”[[1]郑薇,曾艳兵.机器与“暴力”——论卡夫卡《在流放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06):104-108.]一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汽车、飞机等新发明层出不穷,机器逐步取代人力,成为推动社会现代化的生产要素。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人类社会已有的认知,传统道德观受到挑战,宗教信仰的根基被动摇,社会矛盾被激化,人们普遍流露出悲观、迷茫等情绪。
此外,帝国主义国家初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开始通过战争瓜分世界。
从意土战争到一战,高科技机器在战场上初显威力,工业化的战争成为一台名副其实的“杀人机器”。
《初民社会》《古代社会》《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婚姻史》《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人类学与现代生活》《野蛮人的性生活》《两性社会学》《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性别与气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后现代状况》《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年~1942年的华北农村》《批判的剖析》《重新把握人类学》《忧郁的热带》《简明现代思潮词典》《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神话思维》《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文化的解释》《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文本人类学》《人学的世界》《人论》《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身体与社会》《身体形态》《规则与惩罚》《通过身体思考》《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宗教人类学导论》《男性统治》《社会学与人类学》《野性的思维》《质的评鉴与研究》《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民族植物学手册》《原始分类》《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农村变革》《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新史学》《文化人类学基础》《文化的变异》《文化的差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文化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生存》《中国人类学逸史》《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经济人类学》《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疾病的隐喻》《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原理》《社会分工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事实与法律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当代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文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什么是人类常识》《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神话学》4卷本《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文化的起源》《食物的历史》《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欧洲宴会史》《咖啡馆的文化史》《香料传奇—— 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查理大帝的桌布—— 一部开胃的宴会史》《味觉:食物与哲学》《简明文化人类学》《原始文化》《科学的社会功能》《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蒙塔尤:1294年~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里剧场国家》《历史之岛》《文化与实践理性》《“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必要的张力》《性与理性》《性爱与文明》《家庭史》《性心理学》《神话——原型批判》《金枝》《哲学人类学》《婚床》《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释梦》《文化模式》《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群氓的时代》《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文化社会个人》《跨文化心理学》《文化与人性》《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认知失调理论》《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梦》《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生活的科学》《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巫术与宗教的作用》《社会如何记忆》《菊与刀》《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超个人心理学》《神话与中国社会》《台湾原著民族的祭礼》《走婚的人们》《性别与文化》《文化与人格》《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人类的视野》《想像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记》《中国象征文化》《幻想的太阳》《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社会》《鲜为人知的原始民族与文化》《青海民族—— 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社会及行为的科学研究法》《荒野上的祭坛》《解读禁忌》《中国人类学史》《人类学通论》《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辞典》《人类学导论》《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碰撞与交融》《文化人类学》(上、下册)《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应用人类学》《文化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叠领域》《云南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导论》《人类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发凡》《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达斡尔语言与文化》《回族语言文化》《藏族人民研究》《姓名论》《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色彩与纳西族民俗》《符号与神圣世界——宗教语言学导论》《方言与中国文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使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朝鲜族双语现象成因论》《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民族(二)》《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理论与国别研究》《哲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人”——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精粹》《作为哲学人类学的弗洛伊德理论》《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民族性》《语际书写》《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走出转型期社会重建的合法化危机《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艺术家生命向力》《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儒家身体观》《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田野调查实录》《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一、二、三)《华南农村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世仆制研究》《围不住的围龙屋——记一个客家宗族的复苏》《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的世纪回访》《江村农民的生活及其变迁》《社会调查自白》《论文化与文化自觉》《民族与社会》《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研究文集》《仪式与社会变迁》《情感、情绪与文化——台湾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西方学者看中国》《民族过程与国家》《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境界与象征:桥与民俗》《钟铃象征文化论》《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宗教与神话》《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卷《在乡野中阅读生命》《云雨阴阳——中国性文化象征》《西方性学名著提要》《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古村社会变迁—— 一个话语群的分析试验》《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平峰村的文化转型:中国内地乡村五十年文化变迁的个案》《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文化变迁》《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北方民族渔猎经济文化研究》《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搓揉》《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传统村庄的跨越》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东北渔猎民族现代化道路探索》《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文化与人格——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东西方道德的转型与比较》《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外女性文化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流学》《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医的科学原理》《疾病与文化》《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教育的比较研究》《云南与东南亚教育比较研究》《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科学卷)》《民族、文化与生境》《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东方天国的神秘之门:中国巫术文化追踪》《岩画与生殖巫术》《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女巫——扁担山社区奇特文化探索》《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美]罗维著,吕叔湘译[美]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吕乃基译[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英]泰勒著,连树声译[芬兰]韦斯特马克著,李彬等译[美]博厄斯著,杨成志译[美]弗朗兹·博厄斯著,刘莎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纳日碧力戈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美]M·米德著,宋正纯等译[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译[法]让·利奥塔著,岛子译[美]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加]诺斯洛普·弗莱著,陈慧等译[美]理查德·福克斯主编,和少英等译[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英]戴维·科尔比著,邓平译[加]诺斯洛普·弗莱著,郝振益等译[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等译[美]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等译[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等译[美]克里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德]H·R·姚斯等著,周宁等译[爱尔兰]安东尼·泰特罗著,王宇根等译[英]莱士列·斯蒂文森著,李燕等译[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等译[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英]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等译[美]约翰·奥尼尔著,张旭春译[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美]简·盖洛普著,杨莉馨译[美]盖尔·罗宾著,李银河译[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等译[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法]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美]M·Q·帕顿著,吴艺仪等译[美]费侠莉著,甄橙译[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研等译[美]盖利·J·马丁原著,裴盛基、贺善安编译[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汲哲译[澳]陈佩华、安戈、[美]赵文词著,孙万国等译[美]黄树民著,素兰等译[美]闫云翔著,李放春等译[美]黄宗智[法]雅克·勒高夫等主编,姚蒙译[美]尤金·科恩、爱德华·埃姆斯著,李富强编译[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美]C.恩伯、M.恩伯著,杜彬彬译[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美]钟独安著[美]顾定国著[美]施坚雅著,王旭等译[美]黄宗智著[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美]Arthur Kleiman著 ,陈新绿译[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美]乔治·福斯特等著,陈华、黄新美译[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奥]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法]爱米尔·涂尔干著,渠敬东译[英]彼得·狄肯斯著,涂俊译[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美]威廉·哈维兰著,王铭铭译[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译[美]W. L. 托马斯、[波兰]F. 兹纳涅茨基著,张友云译[德]贡特尔·希施菲尔德著,吴裕康译[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英]罗伯特·莱顿著,蒙养山人译[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户晓辉译[美]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美]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著,何舒平译[美]P. R.桑迪著,郑元者译[英]罗伊·斯特朗、陈法春著,李晓霞译[英]马克曼·艾利斯著,孟丽译[澳]杰克·特纳著,周子平译[英]尼科拉·弗莱彻著,李响译[美]卡罗琳·考斯梅尔著,吴琼、叶勤、张雷译[日]祖父江孝男著,季红真译[美]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英]贝尔纳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马胜利译[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赵丙祥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等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丙详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等译[美]沙伦·特拉维克著,刘珺珺、张大川等译[美]托马斯·库恩著,纪树立译[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滕守尧译[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袁树仁等译[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加]诺斯洛普·弗莱等著,叶舒宪等译[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德]米切尔·兰德曼著,闫嘉译[美]布雷多克著,王秋海等译[美]马克·赫特尔著,宋践、李茹等译[奥]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奥]弗洛伊德著,李开展译[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奥]弗洛伊德著,左名之译[美]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澳]德里克·弗里曼著,李传光等译[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等译[美]贝利著,许真译[美]L.A.怀特[美]R.M.基辛著,甘怀呜等译[美]A.J.马尔塞拉、R.G.撒普、T.J.西勃罗夫斯基主编,肖振远等译[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美]爱德华·霍夫曼著,许金生译[美]利昂·奥斯汀格著、郑全全译[美]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罗照辉译[英]梅芙·恩尼思、珍妮弗·帕克著,李长山译[瑞士]荣格著,苏克译[奥]A.阿德勒著,报苏克、周晓琪译[奥]A.阿德勒著,黄光国译[奥]A.阿德勒著,陈刚、陈旭译[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美]马斯洛著,李文天译[美]马斯洛著,林方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等译[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美]卡伦·霍妮著,冯川译李安德著,若水译田兆元著明立国著宋兆麟著孙康宜、耶鲁著刘承华著万明刚著李亦园著王铭铭著居阅时、瞿明安主编荣毅、伊相如著安宇著杨韶刚著邱紫华著马平主编赵锦元著王俊敏著姚小平著杨国枢著苑利主编万建中著胡鸿保主编庄孔韶主编庄孔韶主编胡起望等主编周大鸣著王铭铭著王铭铭著麻国庆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国外文化人类学课题组庄英章等著黄应贵编荣仕星、徐杰舜主编彭兆荣著陈华著徐一峰、严非著谢剑著邢福义主编罗常培著陈忠华、韩晓玲著盖兴之著戴昭铭著邓晓华著张公瑾著周庆生著黄涛著丁石庆著杨占武著王贵著纳日碧力戈著朱净宇、李家泉著白庚胜著高长江著周振鹤、游汝杰著张公瑾主编戴庆厦主编欧阳觉亚、周耀文主编周耀文著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黄行著何俊芳著关辛秋著戴庆厦著戴庆厦、何俊芳著周庆生主编周庆生主编周玉中、王辉主编王维达编译汪晖著杨国枢主编沙莲香主编刘禾著韩忠太、傅金芝著林耀华著林耀华著庄孔韶著兰林友著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于建嵘著陶庆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吴持哲编宋耀良著刘小枫著杨儒宾著汪民安等主编黄金麟著蔡璧名著郝时远主编尹绍亭著庄英章、潘英海编庄英章、潘英海编黄淑娉主编黄淑娉、龚佩华著谢剑、房学嘉著何国强著庄孔韶等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郭于华主编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主编王铭铭著张敏杰主编王希恩著邓启耀著杨昌国著周星著庚华著李宏复著李亦园著马戎、周星主编郭于华著刘达临、胡宏霞著李银河主编李亦园著张继焦著沈林、张继焦等著郑晓云著谭必友著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胡燕鸣主编友文著蒋彬著文化著孔繁志著包路芳著杨文炯著骆桂花著吴前进著钱宁主编张璇如等著缪家福著金民卿著叶启政著方铁、何星亮主编张军著杨文炯著束锡红著杨荆楚主编纳日碧力戈著王玉波、瞿明安著刘承华著秦英君主编贾蕙萱著余亚平著张中秋著关世杰著李小云主编陈华著张珣著张诗亚著何磊等著万明纲著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周相卿著张晓辉主编徐中起、张锡盛、张晓辉主编赵旭东著王文章主编杨庭硕等著杨庭硕、吕永峰著罗康隆、黄贻修著罗康隆著何明著卢晓辉著臧振著詹鄞鑫著韦兴儒著吴泽霖著吴景超著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商务书馆2002年版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中华书局2000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003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007年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台湾:壹圆出版社1999年版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远方出版社2000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2年版台北中正书局1992年版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000年版北京大学出版部1950年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再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语言出版社1996年版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kafkaesque卡夫卡式
摘要:
1.引言
2.卡夫卡式的概念来源
3.卡夫卡式在文学、电影和生活中的体现
4.卡夫卡式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5.结论
正文:
卡夫卡式是一种形容荒诞、扭曲和令人不安的境况的词汇,源自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式的概念源于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如今已成为一个广泛的文化现象。
卡夫卡式的核心特征是荒诞性,这种荒诞性表现在人物、情节和背景设定上。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陷入无法理解的困境,无法逃脱荒谬的命运。
例如,《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莎突然变成了昆虫,而被家庭成员视为负担;《审判》中的约瑟夫·K,在一个神秘法庭的审判下,逐渐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卡夫卡式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还渗透到了电影、戏剧和生活艺术中。
许多电影作品都以卡夫卡式为灵感,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科恩兄弟的《巴顿将军》等。
这些作品都通过荒诞、扭曲的情节,表现了人类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卡夫卡式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合理
的制度和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和批判。
同时,卡夫卡式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引导人们去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卡夫卡式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它通过荒诞、扭曲的手法揭示了人类处境的复杂性和荒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