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9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英文名称:Political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a课程号:422010162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春总学时:32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无)学分:2先修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面向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课院/部(室/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研究所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完整历史脉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在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现状,结合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现状的分析,提供一个立体性的观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视角,为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与问题观察能力提供有效促动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掌握治国兴政的理论。
本课程的教学将大大加强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了解与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相关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政治制度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基础性规律,了解政治制度概念的内涵及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发育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为形成思想政治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一)理论教学:32学时知识单元1: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参考学时:3学时学习内容:1.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初创。
2.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学习目标:1.了解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曲折发展和“左”倾错误泛滥及其对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危害。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Institution课程编号:A0130003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先修课程:政治学、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研究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聂月岩著《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开课系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政治制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了解当代中国主要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形成、历史沿革、基本框架、现状、运行情况以及改革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解、分析政治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课程教学内容(1)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课程重点、难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3.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什么是政治制度;(2)理解:政治制度与其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联系;(3)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二)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课程教学内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7)乡级人民代表大会2.课程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与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与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3、掌握: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教学计划中国当代政治制度教学计划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为学生提供关于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全面、深入的教育课程。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特点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
一、课程设置1.中国政治制度概论:该课程为入门级课程,介绍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演变历程以及主要的政治制度组织结构。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整体认知。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本课程重点介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党的组织体系、党的领导原则以及党的领导下的政府机构运行机制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党的领导体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3.国家机构与政治决策: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国家机构设置和政治决策过程。
学生将了解到中国的行政体制、立法机构、司法体系等,并了解到政府决策的程序与原则,以及不同利益群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4.选举与民主制度:该课程重点介绍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和民主制度。
学生将了解到中国的选举程序和选举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
此外,学生还将探讨中国现行的基层民主制度,如村委会选举制度等。
5.政党制度与政治参与: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多党制度和政治参与机制。
学生将了解到中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非党派人士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
此外,本课程还涉及到中国政领导人的选拔与任用制度。
二、教学方法1.传授知识:教师将通过讲授、演讲和问答等方式,传授相关的政治制度知识。
2.案例分析:教师将通过分析政治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案例,教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读现实问题。
3.小组讨论: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并交流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思考。
4.实地考察: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制度相关的实地考察,例如参观政府机构、党的组织等,以加深学生对政治制度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简介[教材介绍]该课程采用我国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著名专家、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07年版)一书作为教材。
该书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该书体例创新、理论创新,融时代性、知识性、学术性为一体。
[课程内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门融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为了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而开设的必修课程。
政治制度是指政治实体在政治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各类规则(或曰行为准则)。
这里讲的政治实体,包括国家、政党、政治社团、群众自治组织、公民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它的基本框架由以下诸项制度构成: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等。
该课程的内容讲述了这些制度的历史发展轨迹、产生的原因、基本框架及发展现状。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国体、政体及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有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认识,从制度层面和经验层面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力求达到:(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来研究这些制度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研究这些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逻辑联系,以推进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2)了解与认识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地方,通过与传统的政治制度和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探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及其发展方向并进行制度完善的思考;(3)了解和熟悉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公共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并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作出努力。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介绍与相关问题探讨课题学习意义:国王与农夫,贵族和骑士,民主还是专政,平等和自由,向来就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代表的美国是向往和追求的自由乐土,那里有最民主的制度,最完善的法律保障着人民的权利,真正做到了英国民谚中所说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也有可能在冷战已经几十年的今天,很多外国人的的眼里,还认为曾经笼罩在铁幕之下的中国还是像朝鲜一样仍然生活在皇帝和奴役的阴霾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让美国交换学生和中国老师基本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区别。
通过对比研究,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形成起了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用知识消除误解,增长见识。
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已经在展开双臂拥抱着这个世界,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一、课时安排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个课时,课外自主学习和相关问题探讨一个课时,建议安排一周一个课时,共两个课时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简单介绍,使美国交换学生了解中国当今的政治体制是如何运行的。
让他全面、深入了解中国政治生态,而不是简单停留在几十年前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误解报道。
2、能力目标:通过这两课时的学习交流,让美国交换学生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既是遵循传统又是在不断改革的。
3、知识目标:当代中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难点:中国式的间接选举和美国式的间接选举的区别和联系,中国的政党制度和美国两党制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辅助1、中国政治制度的讲解比较复杂,专业词汇较多,需要英语老师进行翻译。
2、教师制作中英文图表和PPT便于学生理解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政体概念和英美政体分析导入: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在哪里吗?生:回答师:人类文明有五大摇篮: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爱琴海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实施方案一.教学内容说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阶段(专科起点)的必修课。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理论和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导论和宪法制度、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元首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审判和检察制度、军事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干部——公务员制度、选举制度、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十五章内容,以阐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特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为起点,以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的内容为终结。
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国家公务员制度》、《领导科学基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上要求既要给学生以理论指导,又要辅之以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理论提高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通过系统的、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使学员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某些问题有所了解,提高行政管理的实际能力。
为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消化教学难点,我们采用多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根据课程不同内容,运用不同媒体诠释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学习。
二.教材情况1.文字教材主教材是由杨凤春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政治制度》一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系统地体现了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
本课程教材为主教材与辅助教材合一型,在每章节结尾处设思考与练习题,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考核说明(本科开放)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专科选修课和本科必修课,课程结业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水准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
考核教材使用杨凤春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学生进行考试复习时,可参考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制作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录像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制作的网上辅导等其他教学媒体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领会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掌握”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理解;“重点领会”指在“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部分详细列出每一章的考核内容)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考核和期末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作业一般包括小论文、专题讨论、综合测试和期中考试等形式。
平时作业按百分制计。
小论文、专题讨论等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评定,并按对应关系分别计为90分、80分、70分、60分、50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小论文、专题讨论等评定为优秀者上浮10分,对评定为不及格者下浮10分。
综合测试和期中考试的成绩按卷面实际分数记载;未完成作业者,均计为0分。
平时作业的成绩有两次计入总成绩,两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值按2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其中必须含中央电大统一布置的作业成绩。
中央电大共安排四次平时作业。
如果各试点单位自行安排的平时作业在两次以上,可由学生自行选择其中最好的一次平时作业计入考核的总成绩中。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5%、35%、40%。
未完成平时作业及平时作业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试卷均采用百分制。
卷面成绩按8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
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分析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10%、50%、20%左右。
本课程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导论导论考核知识点1、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2、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3、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4、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5、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6、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内容考核要求1、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3、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4、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5、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6、掌握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宪法制度考核知识点1.宪法的分类2.宪法的概念与特征3.宪法的基本原则4.我国宪法的创制、实施与监督制度5.宪法规定的国家的基本制度6.宪法与宪政的关系考核要求1、了解宪法的分类2、了解宪法的分类3、掌握宪法的概念与特征4、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5、掌握我国宪法的创制、实施与监督制度6、掌握宪法规定的国家的基本制度7、重点领会宪法与宪政的关系第二章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考核知识点1.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及其权限。
2.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四种主要方式及其内涵。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具体体现。
5.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党章》具体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6.目前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社会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7.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及其权限。
2、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四种主要方式及其内涵。
3、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党章》具体规定了哪些民主集中制原则。
5、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掌握目前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社会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7、掌握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核知识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程序、罢免程序以及代表的职权的有关规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4.民族自治地方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5.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规定。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表决程序。
考核要求1.了解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规定。
2.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表决程序。
3.了解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程序、罢免程序以及代表的职权的有关规定。
4.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5.掌握民族自治地方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6.重点领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四章国家元首制度考核知识点1、考核知识点1.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2、我国国家主席的产生、辞职和罢免程序。
3、我国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顺序。
4、我国国家主席的对内对外职权。
5、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化。
考核要求1、了解我国国家主席的产生、辞职和罢免程序。
2、了解我国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顺序。
3、掌握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4、掌握我国国家主席的对内对外职权。
5、重点领会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化。
第五章中央行政制度考核知识点1、考核知识点1.我国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决定了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2、国务院总理负责制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3、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内容。
4、国务院组织法规定的国务院的具体组成和职权。
5、国务院拥有广泛、全面、统一领导国家行政活动的直接权力,以及为了保障这种领导得以实现的间接权力。
6、国务院行政方式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考核要求2、了解国务院行政方式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3、掌握国务院总理负责制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4、掌握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内容。
5、掌握国务院组织法规定的国务院的具体组成和职权。
6、重点领会我国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决定了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6、重点领会国务院拥有广泛、全面、统一领导国家行政活动的直接权力,以及为了保障这种领导得以实现的间接权力。
第五章地方行政制度考核知识点1、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2、行政区划的层级反映中央政府和最基层政府之间的距离。
3、我国由于经济、历史的原因存在三类地方政府。
4.每一个层级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相应的职权和组织机构。
考核要求1、了解我国由于经济、历史的原因存在三类地方政府。
2.掌握每一个层级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相应的职权和组织机构。
3.重点领会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4.重点领会行政区划的层级反映中央政府和最基层政府之间的距离。
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核知识点1、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是国家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5、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上建立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
6、民族自治机关享有不同于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的自治权。
考核要求1、了解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是国家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2、了解民族自治地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上建立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
3、掌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5、掌握民族自治机关享有不同于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的自治权。
6、重点领会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八章特别行政区制度考核知识点1.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具体实施。
1、国家的统一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具体实践。
3、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5.香港、澳门具体的政治制度政党的概念、特征、作用考核要求1.了解香港、澳门具体的政治制度2.掌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建立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具体实践。
3.掌握特别行政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
4.重点领会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原则的具体实施。
4、重点领会国家的统一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第九章审判和检察制度考核知识点1、法院和检察院是行使国家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机关,其中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2、审判机关由最高法院、地方各级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构成,分别拥有相应的管辖范围。
3、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检察院、地方各级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检察院,分别拥有相应的管辖权4、法官和检察官的职权和任职资格要求。
5、法官和检察官的任免程序。
考核要求1、了解法院和检察院是行使国家审判权和检察权的机关,其中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检察院、地方各级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检察院,分别拥有相应的管辖权3、了解法官和检察官的任免程序。
4、掌握审判机关由最高法院、地方各级法院和军事法院等专门法院构成,分别拥有相应的管辖范围。
5、掌握法官和检察官的职权和任职资格要求。
6、第十章军事制度考核知识点1.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核心。
2.中央军事委员会统领全国武装力量。
3.中国的武装力量由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构成。
4.人民解放军的领导指挥体制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四总部体制”。
5.中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考核要求1.了解中央军事委员会统领全国武装力量。
2.了解中国的武装力量由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构成。
3.了解人民解放军的领导指挥体制是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四总部体制”。
4.掌握中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5.重点领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核心。
第十一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考核知识点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