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神经和行为毒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85
毒理学基础学习知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物体损害作⽤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物系统的损害作⽤,⽣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称“3R”法,即优化试验⽅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法。
⼀.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反应能⼒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类⽣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在体内呈现⼀定⽣物学作⽤的化学物质,⼜称为“外源⽣物活性物质”。
3、⽣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物学屏障进⼊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化、⽣理、⾏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
8、⽣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部位的部分。
神经系统和行为毒理学一、概述神经系统是机体情感、思维、运动、神经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及循环功能调节的中心。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来自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信息,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并且调节这些输入信息的系统。
神经系统在全身生理调控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实际上所有生理功能均受神经系统影响或控制。
其它系统(如循环和生殖系统)可为神经系统提供信息,后者反过来再控制前者的功能活动。
神经系统还能整合不同器官系统的各种功能。
因此,神经功能障碍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神经系统本身,而其它系统功能失调反过来也会改变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
除了神经元以外,中枢神经系统包含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BBB),而外周神经系统存在血—神经屏障 (blood-nerve barrier,BNB)系统,这些结构在神经组织代谢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神经细胞骨架结构 (包括神经细胞中的微管和神经丝)不再简单地被看作为支持细胞结构的细胞器。
这些结构对维持神经细胞的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许多神经毒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溶剂都可破坏这些结构,引起神经系统各种退行性和功能性变化。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胶质细胞的功能是支持作用,其中星形细胞起连接支撑和损伤后的疤痕形成的作用,而少突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轴突髓鞘的形成。
目前认为,神经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代谢、修复和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
人类最早认识可引起机体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毒物,主要是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如箭毒、蛇毒。
到公元前370年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医生开始认识到昏迷、惊厥和严重腹绞痛与接触高浓度铅有关。
大量食入鹰嘴豆可产生一种中枢运动系统疾病——山黧豆中毒(lathyrism),这种疾病最初特征表现为痉挛性步态和深肌腱反射亢进,进一步出现巴彬斯基反射症状,最终下肢功能丧失。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化学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的事件也越来越多。
神经行为毒理学概述
肖俊;石清明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1(013)010
【摘要】@@ 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概念rn神经行为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正在发育的、成熟的和老化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危害因素极为敏感,当受到外来化学物的刺激以后,往往是在各脏器系统出现明显病理损害之前,其功能性的改变就已显现;此种功能性改变反过来也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内在损害.
【总页数】1页(P127)
【作者】肖俊;石清明
【作者单位】741020,甘肃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610021,四川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神经行为毒理学概述 [J], 肖俊;石清明
2.接触评估模型在神经行为毒理学现场研究中的应用 [J], 杨红光
3.两种神经行为毒理学方法在甲基汞毒性测定中的比较 [J], 刘苹;李健;吴锡南;纳冬荃
4.我国神经行为毒理学研究概况与进展 [J], 陈自强;汪根盛;梁友信
5.神经行为毒理学的现状与未来──研究进展 [J], 梁友信;郑玉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行为毒理学概述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概念神经行为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有害因素对正在发育的、成熟的和老化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危害因素极为敏感,当受到外来化学物的刺激以后,往往是在各脏器系统出现明显病理损害之前,其功能性的改变就已显现;此种功能性改变反过来也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内在损害。
因此,目前认为,利用神经行为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外来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亚临床改变,并以此为指征确定外来化合物的阈剂量,可以为制定卫生限量标准提供较为灵敏的、早期的、严格的检测手段和试验依据。
神经行为毒理学主要应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生理方法,如经典的条件反射、程序式行为操作反射等,研究毒物對实验动物的认识、识别、记忆、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等的影响,探索早期可逆性有害效应,为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也常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神经行为核心试验成套组合方法对职业性接触有害物质人群进行健康监护,提供早期有害效应的信息。
行为毒理学的方法行为毒理学试验方法可以分为一般行为毒理学和行为致畸学两大类。
一般行为毒理学主要包括:①一般行为;②学习能力;③感觉功能;④活动能力;⑤药理学反应性;⑥神经运动能力等6个方面。
人和动物的行为致畸学主要包括生长、发育过程中,尤其是胚胎发育期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所引起的行为和发育异常。
化学物质行为毒性研究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评价一种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毒性是以半数致死量(LD50)为指标,这是人类对化学物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最初阶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将亚急性和慢性毒理学试验用于评价化学物质的毒性;五十年代末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对毒理学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对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仅用急性、亚急性、慢性毒理学试验是不够全面的,还需要做相应的致畸试验[1]。
我国自1984年试行“食品安全毒理学评价程度”以来,使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逐步纳入法律监督的轨道上来。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一章绪论1、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5、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6、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 B.原代培养细胞 C.细胞器 D.CHO,V79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在较低剂量下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
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神经和神经行为毒理学第十一章食品中化学物质的神经和神经行为毒理学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许多先进技术手段的不断产生及其应用,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及各种神经活性物质、受体等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神经科学及大脑的认识,也促进了毒理学一个新的分支——神经和神经行为毒理学的发展,使神经及行为毒理学的方法不仅应用在药理学、药物依赖性、药物毒性的评价中,而且也成为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今天,神经与行为毒理学,不仅在理论和方法学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而且在实际中被越来越多的学科所应用。
第一节神经毒理学神经毒性是指由于接触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结构或功能改变,从毒理学角度来讲,是指对正常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带来的损害性改变。
神经毒理学(Neurotoxicology)是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神经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神经毒理学不仅研究接触毒物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而且已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神经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中存在的毒物对人的神经系统毒性效应,包括神经毒物的代谢、毒物的损伤效应及特性,并研究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机理,以及神经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机理。
神经毒理学的特点:①是研究低剂量慢性神经毒性的方法;②敏感;③能定量;④可早期检出亚临床表现,获得早期预防及治疗的机会,可防止不可逆的神经损伤;⑤是监护职业人群健康的重要措施的补充。
一、神经毒性的损伤类型及机理(一)血-脑及血-神经屏障与神经毒性损伤血脑屏障系基于脑的微血管周围的特异的内皮细胞及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内皮细胞的特点为相互联结很紧密,外源性分子必须能通过内皮细胞的细胞膜,而不是通过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
因此某些毒物分子是否能进入脑组织,取决于其脂溶性及能否通过内皮细胞的浆膜。
而脑室周围的器官由于不具备紧密连结的特异的内皮细胞,因此血脑屏障功能薄弱。
血液与脑、脊髓及周围神经之间均由连续紧密的特异细胞被盖,在脑及脊髓由脑膜及脊髓膜在表面被盖,而周围神经则在每根神经纤维均由神经周围细胞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