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46
个人科研工作总结1.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幸参与了许多有意义的科研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
本文将总结我个人的科研工作,包括项目背景、研究方法、实验过程、研究成果以及反思等方面。
2.项目背景我参与的科研项目是关于新药开发的一项研究。
该项目的背景是针对某种罕见疾病,目前市场上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团队希望通过自主研发一种新药来治疗这种疾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研究方法为了开发新药,我们团队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深入了解该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相关研究进展。
接着,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包括细胞培养、动物实验和药品毒性测试等。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分子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模型研究,探索新药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途径。
4.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主要负责了动物实验的设计和执行。
我选择了一种小鼠模型,根据实验要求进行了饲养和管理。
我还设计了不同组别的药物处理实验,并监测小鼠的生理指标和病理变化。
这些实验过程都需要耐心和技巧,并且需要做好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5.研究成果通过多个实验和模拟研究,我们团队最终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首先,我们发现新药可以显著改善小鼠模型的病理指标,并提高其生存率。
此外,我们还发现新药可以通过特定的机制抑制疾病的发展,并减轻患者的症状。
这些发现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6.反思与展望在这次科研项目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科研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文献综述和实验设计,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我养成了仔细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学会了如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最后,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和交流,我认识到科研是一个团队工作,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深入探索我感兴趣的领域。
我希望能够在科研项目中扩展技术和知识,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利用科研成果来造福社会,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贡献。
第一章绪论【案例】患者,男性,29岁,因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就诊于某医学中心。
体查发现:体温39.5℃,身体消瘦、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下降。
既往体健,经过全面的健康检查发现该患者同时合并有上消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泌尿道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肺部卡氏肺囊虫感染。
尽管使用了抗生素治疗,病人的病情未见好转。
临床医生面对该患者要考虑一系列复杂的问题:①解读临床资料(根据该病案资料,最可能的疾病是什么?)。
②解释疾病(为什么会患该病?其病因是什么?)。
③预测预后(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哪些是不良预后因素?)。
④治疗决策,疗效判断(有无特效治疗方法?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临床医生可以依据自己或同事的经验,以及查阅文献资料来回答这些问题。
但正确可靠的答案必须来自于对过去类似病例的研究结果,即来自于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证据。
第二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案例】患者, 男性,62岁,3个月来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乏力以及体重持续下降等症状,于2008年7月18日就诊于某市一家3甲医院。
经检查,空腹血糖(FPG)12.0mol/l,餐后2h血糖(P2hPG)22.3mol/l, 尿糖(+++), 酮体(++)。
医生诊断为2型糖尿病。
该患者希望从医生那里得到关于最有效治疗的答案,即选用何种降糖药或治疗方案最有效?治疗方案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应该降到多少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医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寻找有关2型糖尿病最佳治疗的答案,如果没有找到相关的一致意见,或者没有相关的研究结果,医生就要着手进行研究如可采用临床试验来解决此问题。
2008年6月7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第68届年会上公布了由20 个国家、11,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糖尿病治疗研究——ADVANCE(Action in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PreterAx and DiamicroN MR Controlled Evaluation)。
《医学统计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医学统计学》英文名称:《Medical Statistics》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40学时,均为理论课。
本标准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空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与疗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医学统计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批量数据收集、分析、解释与表达的普遍原理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医学统计学被喻为整个医学大厦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医学统计学知识是医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方法是医学科研的基本方法,医学统计学结果是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理解医学统计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方法,将为后续临床医学、军事医学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预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生理学》等,主修完本课程后,学员将进一步学习《物理诊断》、《实验诊断》等后续临床医学专业课程。
四、课程基本理念1.要坚持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2.教学内容上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组合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3.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如何分析医学观察结果的“变异”来源为出发点,培养学员的统计思维方式。
强调医学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
五、课程设计思路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医学统计学课程包括医学统计学入门、医学研究的统计设计、医学数据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四个教学单元。
第一个教学单元医学统计学入门,主要讲授内容为医学统计学定义、医学统计学的作用、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课程评价一、名词解释1. 课程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对评价的事实作了基本的说明。
2. 形成性评价重点在于发现教育过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在于修正教学活动中某些偏离预期目标的地方,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步骤之后多教育本质的全面调查和判断。
4. 目标本位评价目标(objective)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目标为中心来展开的,主要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
5. 目标游离评价目的游离(goal-free)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
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与其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
6. 档案袋评定又称文件夹评价,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以体现学生真实水平与发展的评价方法,被称为一种真正的评价。
传统的测验评价方式之所以受到批判,其主要原因是它只注重学习结果的所谓客观性和量化,而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评价。
对教师来讲档案袋评价将课程,教学与评价整合起来,贯穿到日常课堂生活中去,而且能发现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方面的不足,适时进行调整。
,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我国部分学者将档案袋分为成果型,过程型,综合型档案袋。
7. 苏格拉底评价把学生在班级参与的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让学生更有成效的思考且提出自己的见解,注重学生的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