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 6 煤岩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56
煤岩学中国地史聚煤模式演变与特征沉积环境、聚煤类型、植物群落得演化、气候条件、腐殖煤的成因类型煤岩组分的烃产率、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凝胶化作用煤岩学基础1、煤的显微组分国际硬煤显微组分分类镜质组结构镜质体1 、2 科达木结构镜质体真菌结构镜质体木质结构镜质体鳞木结构镜质体封印木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团块镜质体胶质镜质体镜屑体壳质组孢子体薄壁孢子体厚壁孢子体大孢子体小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镜质树脂体木栓质体藻类体结构藻类体皮拉藻类体轮奇藻类体层状藻类体荧光体沥青质体渗出沥青体壳屑体惰质组半丝质体丝质体火焚丝质体氧化丝质体粗粒体菌类体真菌菌类体密丝组织体团块类菌类体假团块菌类体微粒体惰屑体镜质组镜质组是腐殖煤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凝胶化作用地球化学凝胶化作用又称为“镜质化作用”结构镜质体1的细胞结构清晰细胞腔成圆形、椭圆形、矩形或纺锤形。
胞腔大部分被胶质镜质体、树脂体、微粒体及粘土矿物填充无结构镜质体在普通显微镜下看不出结构的显微结构均质镜质体成条带状或透镜状出现,时有垂直层面的裂纹,纯净均一,反应来自强凝胶化的植物组织被角质体镶边的结构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来源于植物的叶片和嫩枝统称为叶镜质体反射率低,荧光性强,叶肉组织的细胞是由于凝胶化作用膨胀。
形成胶团状结构基质镜质体胶结其他显微组分和同生矿物的凝胶化基质。
成条带状、分叉条带状,反射率稍低于均质镜质体,原生灰分较多团块镜质体指一种均一的团块状镜质组组分成圆形、椭圆形、长圆形,团块镜质体可作为胞腔填充物非常稳定胶质镜质体,沉淀在胞腔等空隙中纯胶状的腐殖凝胶演化而成。
没有混入其他物质,所以纯净。
胞腔内充满胶质镜质体镜屑体镜质组碎屑颗粒组成壳质组起源与高等植物的孢子外壳,有明显的荧光效应。
壳质组的氢含量、挥发分和产烃率最高。
孢子体来自成煤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
孢子细胞内部是原生质,孢子壁是由内壁、外壁和周壁组成大孢子体称被压扁的扁平状,纵切面成封闭的长环状煤中所见的主要是孢子的外壁小孢子体纵切面剁成扁环状细短的线条状和蠕虫状。
第一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成煤作用:从植物死亡堆积到形成煤炭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①腐泥化(泥炭化)阶段:主要发生于地表的泥炭沼泽、湖泊以及浅海滨岸地带,主要作用:菌解作用(表生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结果:使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则形成泥炭。
②煤化作用阶段:泥炭由于地层沉降等原因被沉积物覆盖掩埋于地下深处经成岩作用,即煤在温度、压力条件下进一步转化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碳的含量进一步增加,成为褐煤;其后有的经历变质作用阶段,是褐煤受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植物组成低等植物:菌类,藻类(构造简单,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如:发菜,海带,紫菜)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别)。
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
(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
(3)新生代的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
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低等植物主要组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脂肪含量较高。
高等植物主要组成: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为主。
泥炭沼泽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气候、地理、构造。
气候:适于植物的生长,地理:有水体,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沼泽分类:一)沼泽体发育过程的形式与阶段;可分为高位型、低位型;低位、中位、高位是根据土壤中水的来源划分发育过程由低级到高级阶段,因此有富养(低位)、中养(中位)和贫养(高位)之分。
低位沼泽: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较高的沼泽;高位沼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泥炭沼泽;中位沼泽或过渡沼泽:兼有低位沼泽和高位沼泽的特点,其水源部分由地下水补给,部分又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
富养(低位)沼泽特征:是发育的最初阶段。
表面低洼,经常成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汇集的所在。
水源补给主要是地下水,潜水面较高。
随着水流带来大量矿物质,营养较为丰富,灰分较高。
煤地质学重点煤地质学重点整理第1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三大聚煤期:1)石炭-二叠纪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聚煤时期,地势比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强,为第一大聚煤时期,形成了分布广泛的聚煤盆地和含煤地层。
2)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
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重要的聚煤期。
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聚煤时期。
3)早白垩世以后至古、新近纪是植物进入到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
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
植物遗体不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堆积起来而转化成泥炭和腐泥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和发展,这是成煤的物质基础;(2)植物遗体堆积起来后应及时与空气隔绝,以使植物遗体不被分解,能保存下来并进一步转化成泥炭或腐泥。
自然界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堆积环境中,最主要的是沼泽(或泥炭沼泽)。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不断积累转化形成的天然有机矿产资源。
沼泽:指有植物生长的常年积水的洼地。
沼泽中植物死亡后其遗体能够被沼泽水所覆盖,使其与空气隔绝而不被完全氧化分解,并在逐渐堆积过程后经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变化后可转变成泥炭的,称为泥炭沼泽。
泥炭沼泽的形成条件:1、低洼的能够积水的地形和能够给植物提供养分的土壤;2、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气候条件;3、入水量(流入的地表水、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出水量(流出的地表水、地下水与蒸发量)。
泥炭沼泽类型:按泥炭沼泽的表面形态和水源补给,以及养分和植被等特征,泥炭沼泽可划分:低位泥炭沼泽(定义:地形低洼,潜水面较高,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潜水面与沼泽水位基本相同。
又称富营养泥炭沼泽,对成煤最为有利。
)、高位泥炭沼泽(水源主要是由大气降水补给的沼泽。
其水面位于潜水面之上,水源不充足,水中缺少矿物质,因而一般没有高大的植物生长。
又称贫营养泥炭沼泽,在成煤过程中的作用不太重要。
煤岩学基础一、煤岩学概念煤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矿物质混合组成的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
煤岩学是把煤作为一种有机岩石,用岩石学的方法研究煤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进而确定其成因及合理用途的科学。
肉眼观察,煤是由各种宏观煤岩成分组成的,这些宏观煤岩成分组合成不同的宏观煤岩类型。
用显微镜观察时煤则由各种显微煤岩组分组成,这些显微煤岩组分组合成不同的显微煤岩类型。
不同的宏观煤岩成分和宏观煤岩类型由不同的显微煤岩类型组成。
不同的煤层,由于原来聚积条件不同,其煤岩组成也不相同。
在煤化过程中,各种煤岩组成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二、宏观煤岩特征1.腐植煤的宏观煤岩成分宏观煤岩成分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镜煤和丝炭是简单的煤岩成分,暗煤和亮煤是复杂的煤岩成分。
镜煤的颜色深黑、光泽强,是煤中颜色最深和光泽最强的成分。
其质地纯净、结构均一,具贝壳状断口和内生裂隙。
丝炭外观像木炭,颜色灰黑,具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丝炭疏松多孔、性脆易碎、能染指。
丝炭的胞腔有时被矿物质充填,称为矿化丝炭,矿化丝炭坚硬致密、相对密度较大。
在煤层中,丝炭常呈扁平状透镜体沿煤层的层理面分布,厚度多在1~2 mm至几毫米之间,有时能形成不连续的薄层;个别地区丝炭层的厚度可达几十厘米以上。
亮煤的光泽仅次于镜煤,一般呈黑色、较脆易碎,断面比较平坦、相对密度较小。
亮煤的均一程度不如镜煤,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
亮煤有时也有内生裂隙但不如镜煤发育。
在煤层中,亮煤是最常见的宏观煤岩成分,常呈较厚的分层,有时甚至组成整个煤层。
暗煤的光泽暗淡,一般呈灰黑色、致密坚硬、相对密度大,韧性强,不易破碎,断面比较粗糙,一般不发育内生裂隙。
在煤层中,暗煤是常见的宏观煤岩成分,常呈厚、薄不等的分层,也可组成整个煤层。
2.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各种宏观煤岩成分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造成煤层中有光亮分层也有暗淡分层。
这些分层厚度一般为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在横向上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