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及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203.56 KB
- 文档页数:2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其诱因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急症,为进一步了解其病因分布规律、发病趋势及与几个相关因素的关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现将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其诱因分析如下。
1病因及其诱因1.1消化性溃疡出血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并发症,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临床上发现大部分消化性溃疡出血病人都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1.1.1饮食不当是引起出血的主要诱因,主要是平时不注意定时定量,进食过冷过热食物,饮用具刺激性的浓茶、咖啡、肥腻、煎炸和产气食物,或暴饮暴食,以上因素可使处于溃疡活动期的病变部位发生出血。
1.1.2服药不当服用某些对胃粘膜有损伤的药物有解热镇痛类药物如消炎痛、去痛片、感冒通、阿斯匹林等,说明不当服药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重要因素。
1.1.3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心理刺激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致使胃酸分泌增多,胃蠕动增强,从而加强胃粘膜的损害因素,消弱其保护因素,最终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1.1.4吸烟和不当饮酒吸烟和酒精对胃粘膜亦具有损伤作用,使原有基础疾病进一步加重并发出血。
1.2肝硬化伴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2.1机械物理性损伤包括进食粗糙食物如果仁、带刺鱼肉、经食管插管等可使曲张的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1.2.2门静脉压力增加包括恶心,呕吐,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内压力增高,门脉压增加;饮酒,输液和输血过多、过快引起血容量骤然增加,均能诱发食管静脉破裂出血。
1.2.3季节影响肝硬化合并出血的发生率与四季变化有关,冬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低。
其原因为:冬、春、秋季等气温降低的情况下,病人皮肤血流量减少,内脏血流量进一步增加,从而造成门脉压力增高,曲张的静脉压力一旦升高达弹性极限就易破裂出血。
1.3急性胃粘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和急性糜烂性胃炎,亦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应激因素常见有烧伤、外伤或大手术、休克、败血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
因患者已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故预后多不良。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评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刘凤奎下面是病情评估主要表现。
咱们考虑消化道出血的时候,一种情况是呕血、黑便或者是便血,很明显能看出来是消化道出血,但是也有一种情况,表现出来的是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随出血量大小,失血速度快慢而异。
比如可以表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或晕厥。
出现这几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是不是消化道出血,所以有的病人他由黑便和呕血来,但是有的病人没有呕血也没有黑便他也出血了,但是表现出来的是头晕,乏力,心悸,晕厥这种情况,出血量比较大,但是出血没有表现出来,没有呕血也没有黑便,这些血都在肠道。
所以有这些情况时,我们在临床上也应该考虑这个人是不是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还有表现休克状态,就是头晕,乏力,心悸,晕厥进一步加重了,比如说脉搏细速,脉压差小,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尿少,意识障碍,出血前晕厥。
就是说出现休克的时候如没有其他的可能原因,是不是有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上消化道出血之前,以出血为首发症状,或者是上消化道出血以后,常常因为到厕所排便或者便后起立晕厥在地,这种情况应尤为注意,需与其它休克鉴别。
另外全身疾病,刚才我在前面也说了,就是说全身疾病表现在消化道,比如说血凝障碍,像血液病,或者像重症感染 DIC ,或者是风湿病,全身疾病表现在消化道,也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
消化道出血既有消化道疾病本身的问题,也有全身疾病表现在消化道的问题,再有就是说,在考虑消化道出血的时候既要考虑明显的呕血、黑便和便血,又要考虑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包括头晕、晕厥、甚至休克。
还有一种情况,消化道出血以后可以表现发热,一般不超过 38.50 ℃,可持续 3-5 天。
所以不要把发热当成感染,他是消化道出血引起来的低热。
要考虑他的机理,可能与循环血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再加上贫血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这种发热不会很高,而且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
还有一种情况当然大家都知道的,消化道出血的时候我们必然要查个血常规,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性贫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病症,因其病因复杂和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其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探讨了其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旨在提高医护人员的诊治能力和提供患者的医疗服务。
1 引言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急疾病,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是紧急性的情况,常常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
如何及时诊断、治疗是医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方向。
本文将重点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2 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较多,包括胃肠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等,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表现,积累在胃肠道内的血液被呕出口,一般呈新鲜红色。
•黑便:胃肠道出血堵塞在肠内长时间,长期接触肠壁产生化学反应而变黑。
•腹痛:由于胃肠道内的血液和物质的刺激,引起腹痛或不适。
•休克:由于失血过多,使身体处于一种低血容量状态,从而导致休克。
3 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因症状复杂而难以确定,因此诊断十分关键。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3.1 病史询问和体检对病人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检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是否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体检可以清楚的了解呕出物的颜色和数量等信息。
3.2 外科手术通常上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或病因比较明确而不适宜用药或其他保守治疗时,可以选择手术,因手术的确诊精度、控制出血量等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3.3 胃肠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是最常用的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方法之一。
它可以快速而准确地确定出血的部位,及时提供治疗建议。
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观察到出血的部位、程度和病变的类型等细节。
3.4 放射学检查放射学检查分为动态血管造影及同位素扫描两种方法。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目的分析影响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其病因进行总结。
结果100例患者中,85例为上消化道出血,15例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结肠癌和溃疡性结肠炎。
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大多数,其中消化性溃疡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肿瘤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标签:消化道出血;病因;相关分析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其中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胰表等病变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空肠上段病变引起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1]。
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其出血的病因则容易延误治疗。
本研究探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因。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均以呕血或黑便、大便隐血阳性收入院。
其中男性79例,女性21例,年龄18~78岁,平均51.3岁。
1.2 诊断方法诊断按《实用内科学》第13版诊断标准进行[2]:①吐血或黑便史;②头昏、心悸、虚弱、晕厥等;③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④血压、脉搏改变;⑤血红蛋白<90 g/L,血细胞比容<28%;⑥胃镜检查发现出血灶和明确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糜烂灶炎症所致出血。
程度分级。
①轻度:出血量<500 ml,黑便成形;②中度:出血量为500~1000 ml,大便稀、色黑如漆,脉率为100/min,血红蛋白为70~90 g/L。
2 结果2.1 消化道出血的部位100例患者中,85例(85%)为上消化道出血,15例(15%)为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胃,占上消化道出血的58.8%(50/85),其次是食管、胆管和十二指肠部位。
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结肠,占73.3%(11/15)。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胆囊等病变以及胃空场吻合术后空场上段病变引起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复杂,大体上可分为上四个方面包括消化道疾病、门脉高压、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疾病及全身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依次消化道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s叩>[1] </sup>o它是临床常见急诊,虽然近年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合并全身严重疾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故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就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1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相应的辅助检查。
1.1临床表现。
一方面是呕血、黑便、血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失血量较多或失血速度过快导致的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如乏力、头晕、昏厥、气短、心悸、心绞痛乃至休克等间接表现,另外还有大量出血导致的氮质血症表现。
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①首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需要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如呼吸道出血,口、鼻、咽喉部的出血甚至一些特殊食物导致的“黑便,,如动物血、含铁的部分药物等。
②其次需要判断是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一般来说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大多来自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出血往往表现为血便。
但是上消化道短时间大量出血也可以出现血便, 此时需要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③再次出血量的估计,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大于10ml大便隐性试验可以呈阳性,快速出血超过300 ml的患者可出现呕血,超过50〜100ml可出现黑便,而短时间内出血超过1 000 ml的患者也会出现血便,短时间内出血超过1000ml可以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sup> [2] </sup>o1.2辅助检查。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往往需要依靠辅助检查,用于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检查种类繁多,这里着重介绍几种临床常用的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几种:①胃镜检查为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首选方法,急诊胃镜的临床价值尤为重要。
消化道出血分析范文消化道出血是指消化系统中的一些部位发生出血。
常见的消化道出血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肠等,症状通常为呕血、黑便等。
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较大威胁。
因此,对消化道出血的分析和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可以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类。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等部位的出血,主要病因包括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恶性肿瘤等。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小肠和结肠等部位的出血,主要病因包括肠道息肉、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
针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原因。
同时,对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如胃肠道内镜检查、造影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针对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出血源、纠正贫血和改善休克等。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内镜止血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无法内镜处理的患者,可以采用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选择性进行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除了治疗上的措施,预防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胃肠道疾病史等,要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及早发现潜在的病变。
此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酒精等,对于吸烟和喝酒的人群,要戒烟和限制饮酒。
总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
医生在处理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时,应充分了解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从而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通过综合治疗和积极预防,我们有望更好地控制和改善消化道出血的疾病。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六大原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属于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之一,其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现病变,或是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发的出血症状。
上消化道大出血一般指短期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是超过循环血容量的20%。
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患者会出现便血、呕血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血容量减少,引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病情严重时,如不及时抢救,还会对其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而引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较多,如上胃肠道疾病,如食管疾病、胃与十二指肠疾病、门静脉高压引发的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上胃肠道邻近器官疾病等,同时全身性疾病也会引发上消化道大出血。
在急性失血的早期,因血浓缩、血液重新分布等的出现,会导致红细胞计数不变化、血红蛋白浓度改变,出血3-4h后组织渗入血管内,使得机体的血红蛋白下降,对其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需要尽早对上消化道大出血进行诊治,以此来提升疗效。
但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中,需要先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止血效果与预后效果。
1.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症状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后,患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的临床特征,如每天的出血量在5-10ml,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即可以检测到阳性反应;如每天的出血量在50-100ml,此时即可以检测到黑便。
胃内的积血量在200-300ml时,即可以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无全身症状。
如出血后的血液出现于胃内,易引发潴留,并在胃酸的作用下,引发酸性血红蛋白,且呈咖啡色。
如出血量较多、速度较快时,还会呕出新鲜的血液。
黑便或是柏油样便,均会引起血红蛋白铁经腔内硫化物的作用而形成硫化铁所致。
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失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出血不止时会引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临床会出现乏力、头昏、口渴、心悸、皮肤灰白、湿冷等症状,进一步还会出现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休克,需要积极抢救治疗。
对于贫血慢性严重消化出血者,会出现贫血性相关表现,如轻度乏力、疲乏困倦、头昏眼花、活动后气促心悸等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教案章节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1. 上消化道出血的定义:指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消化道出血。
2. 上消化道出血的分类: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分为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食管出血等。
3.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等。
4.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黑便、呕血、腹痛等。
章节二:诊断教学目标:1.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2.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检查。
教学内容:1.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2. 上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检查:胃镜检查、CT扫描、X线钡餐等。
章节三:治疗教学目标:1.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
2.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教学内容:1.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原则:根据病因、病情和患者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包括止血药物、抗酸药物、抗生素等。
3. 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穿孔、梗阻等并发症的患者。
章节四:护理教学目标:1.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2.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止血措施等。
2.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注意事项: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预防并发症等。
章节五:预防教学目标:1.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
2.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
教学内容:1. 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等。
2. 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吸烟、不合理饮食等。
章节六:并发症教学目标:1. 了解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2. 掌握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1. 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包括休克、贫血、营养不良等。
2.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原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和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