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之情感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古诗鉴赏之情感篇01因为思想感情是理解古诗的关键,所以今天我们从理解思想感情讲起。
下面,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一首古诗的情感。
(一)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2、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整体考查)(二)分析思路要把握一首古诗的思想感情,我们需要从这五个点入手:(1)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大家一定记住,注释永远是最重要的,不重要的信息是不会进行注释的!借此我们一般可以了解到创作背景或者诗人的经历。
另外,作者也是我们判断诗歌类型的关键。
比如说陶渊明,他的诗一般为山水田园诗;又如杜甫,他的诗一般为咏史怀古诗。
(2)抓意象、意境;意象通常为诗营造或者渲染某种氛围,或凄凉,或温馨,或闲适。
(3)抓诗眼、关键词;“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
(4)懂典故;如果注释中没有给出典故的注解,就需要大家根据时代背景,以及诗歌内容来进行分析。
后期我也会给大家整理出一份常考典故。
(5)懂手法。
即修辞、表现手法等艺术表现手法。
02现在我们用标志词(意象)来讲一讲诗歌的分类以及每个类别表达的感情。
值得一说的是,“咏史怀古”诗与“边塞征战”诗在标志词上有重叠的意象,同学们在辨别时要注意判别,“咏史怀古”多体现的是对历史或对当下的批判、感慨等,而“边塞征战”则多为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和平。
1、咏史怀古诗标志词: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骊山、马嵬、汴京、长安、金陵、赤壁等。
(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年华消逝、怀才不遇之叹,表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诗歌鉴赏(四)——体悟情感前言常识积累: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道路及其情感一、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作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1.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是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古代诗人喜怒哀乐的缘由二、古诗情感分类及答题术语体悟情感第一部分:分析概括情感的方法一、词语定情找出“情语”,是最准确、快捷的路径。
这些“情语”有哪些呢?(1)直接标明情感的词语。
如“喜”“愁”“悲”等字眼。
(2)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惟”“空”“又”等字眼,它们委婉地提示情感。
(3)描摹色彩、形态的词,提示了情感内涵。
如“黄”“红”等暖色调词,表明心情愉悦;“白”“蓝”等冷色调词,暗示心情伤感。
不过,这些词语所标明的乐景有时会反衬哀情。
(4)典故词语暗示深刻复杂的情感。
(5)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如时间词:春(含生机或暮春伤春)、秋(常见悲秋)、西风(秋风,含愁情)、节日(向往团圆)、夜(夜不能寐,心事重重,有所思)。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讲义:诗歌鉴赏之情感鉴赏01 考点解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瑰宝,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
02 考查方式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03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
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
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
高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
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诗歌鉴赏之情感公丕娟【考纲分析】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情感类题型:1.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9年天津卷杜甫《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8年江苏卷张籍《寄和州刘使君》)3.赏析尾联的表达情感。
(2017江苏卷陆游《秋兴》)4.“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2017年全国3卷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常见提问方式1.赏析第X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2.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全诗的情感抒发又怎样的作用?3.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情感?请简析。
【学习目标】1.结合辛弃疾鉴赏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规范做答。
3.感悟辛弃疾慷慨悲壮的词风和情怀。
【教材温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探究:这两首词作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3年江西卷)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知,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方法总结】从哪些方面鉴赏作品流露的思想情感?【答题规范】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概括)+情感关键词分析:简析诗句内容(“翻译”)+思想情感(原因+关键词)根据高考的评分要点,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类常分三步走。
其答题步骤:①先点出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②通过什么来表达感情(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内容的概括或翻译)③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等)【常见情感关键词】留恋思念怀念忧愁辛酸哀痛寂寞悲愤激愤闲适喜悦喜爱向往同情关怀控诉讽刺担忧【特别提示】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
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表现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手法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练一练,想一想】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送湖南部曲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
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急急符:紧急命令。
也称“急急如律令。
”③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
后世用“薏苡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
④于菟:楚人称老虎为于菟。
见《左传》。
诗歌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精神?请简要分析。
(6分)【自主作业】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附【赏析】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
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
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
“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
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
“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
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
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
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
“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
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
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
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
这里又用一典。
《楚辞•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讨其苦。
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
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
下片头三句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
据《世说新语•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
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
”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
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
最后两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
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
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
“归与白鸥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据《列子•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
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
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而一无凄楚或哀怨。
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
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