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比较欧美发达国家、俄罗斯地区、发展中国家报业现代化的过程,并结合所看《对话》谈谈解放中国新闻传播生产力的意义【一】比较:1、时间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报业现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是近代报业发展为现代报业的转变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报业垄断基本形成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是报业垄断继续加深的时期。
俄罗斯地区的报业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三个时期:沙俄时期、苏联时期和独联体时期。
发展中国家报业主要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一些国家的报业,他们的报业现代化伴随着殖民侵略的开始和发展以及结束的历程进行的。
2、报业形态上报业垄断在发达国家陆续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出现了超级报团和跨行、跨国、跨地区的垄断;报纸种类大量减少,一城一报现象渐趋严重;报纸向企业化过渡,受政府直接控制的报纸减少;报纸形态划分更清晰,有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休闲娱乐性报纸等多种形式;无产阶级报刊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俄罗斯地区民办报刊发展较快,群众办报理念得到认可,但苏联的高度计划体制也让报业发展走了很多弯路;发展中国家报业的基本倾向是反帝、反殖、反霸,为捍卫民族独立、发展国家经济而努力;报业发展经历了由殖民者垄断到民族解放后自主创办的发展;亚、非、拉美三个地区报业的发展又有各自的特点:亚洲国家报业发展在地域上比较集中,发行量不大;非洲各国报业发展极度不平衡;拉美地区报业垄断程度很高。
3、功能上世界现代报业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和广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很大的关系,为维护和平、保卫国家利益和获取民族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美发达国家的报业现代化是伴随着报业垄断的不断发展而前进的,垄断让报业发展有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也损伤了新闻自由和政治民主,使报团成为资本垄断的代言人。
俄罗斯地区的报业发展在苏联解体前后经历很大的波折,更多的反映了政治大环境对报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四章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俄罗斯地区的报业至今已走过了3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三个时期:沙俄时期、苏联时期和独联体时期。
第一节沙俄时期的报业俄国是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历时最长的国家,历届沙皇均严格控制报业,因而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一、俄国报业的诞生和初创。
(一)、《新闻报》1703年1月2日,沙皇彼得一世在莫斯科倡导创办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新闻报》,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它为沙皇专制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延续作了大量的鱼卵工作,是沙皇政府得力的统治工具。
(二)、《莫斯科新闻》和其他民办报刊的出现。
1756年,莫斯科大学仿照《新闻报》样式创办《莫斯科新闻》,自此打破了官办《新闻报》独家垄断的局面,它是非官方报纸,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受知识阶层的欢迎,发行量超过《新闻报》。
后来该报几易主编,越来越成为沙皇统治的帮凶。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被苏维埃政权查封。
18世纪后期,在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一些民办刊物。
最有影响的是启蒙思想家诺维科夫创办的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杂志,如《雄蜂》、《画家》。
1779——1789年,他曾主编《莫斯科新闻》,将它办成了宣传民主主义的阵地。
18世纪末,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俄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者惶惶不安,对刚兴起的民间新闻出版业采取镇压措施,传播民主思想的进步刊物全部被查封,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一一被放逐。
(三)、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的报刊活动。
1825年12月,一些青年军官因深感俄国的落后,为了改变社会现状,率军队起义,史称这次起义的贵族军官为十二月党人,他们所办的报刊,最有影响的为1823年创办的《北极星》,主要内容为宣传解放农奴,废除书刊检查制度,动员人民起来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以赫尔岑为首的贵族革命家继承十二月党人的事业,继续促进民主运动的发展。
他与人合作出版了刊名和宗旨与十二月党人创办的《北极星》相同的《北极星》丛刊和《钟声》杂志。
列宁曾给《钟声》以高度评价,说它是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民主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报刊)的先驱。
二、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1861年农女职被废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兴起,俄国的新闻出版业才真正发展起来。
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分为:(一)、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报刊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主要刊物:《同时代人》,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1836年普希金在彼得堡出版《祖国纪事》,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1839年在彼得堡创办。
两个刊物都因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被分别于1866年和1884年被停刊(二)民粹派的报刊代表人物: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俄国财富》,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1876年在莫斯科创办。
三、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一)、工人运动的兴起和早期工人报刊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俄国最早的社会民主主义报纸《工人报》(二)列宁和全俄政治报《火星报》1、创办于1900年12月24日,德国莱比锡,是第一份全俄政治报,列宁实际上是《火星报》的主编和领导者。
2、《火星报》宣传内容:(1)同经济派论战(2)宣传党的纲领3、《火星报》历史功绩: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称为“党的中央机关报”。
(三)布尔什维克报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孟什维克篡夺了《火星报》领导权以后,大力宣传机会主义观点,为了反击,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前进报》于1905年1月4日在日内瓦问世。
1905年5月27日,布尔什维克在日内瓦创办了党新的中央机关报——《无产者报》,列宁任主编。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新生活报》,1905年11月2日创办于彼得堡。
革命转入低潮以后,布尔什维克在国外秘密出版了三份报纸,其中包括1910年在巴黎出版的《工人报》,它后来在1912年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被定为正式机关报。
(四)、群众性政治日报《真理报》的创办1、创办背景:“连那惨案”引发了新的革命高潮,为了满足广大工人群众阅读政治日报的要求,在列宁亲自筹划下,1912年5月5日,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真理报》在彼得堡问世。
2、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介绍工人、农民运动情况等3、作用:虽然由于《真理报》成了广大工人耳目喉舌,引起沙皇政府的仇视和恐慌,于1914年7月8日被迫停刊,但这两年时间,它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五)《真理报》和其他革命报刊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而斗争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结束了地下状态,1917年3月18日恢复出版《真理报》作为党中央和彼德格勒市委的机关报,《真理报》进入了报纸历史的第二阶段。
作用: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4、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第二节苏联时期的报业苏联时期的报业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苏维埃政权初建阶段(一)、取缔反动报刊,创办党和苏维埃报刊。
早期的措施有:1、征用资产阶级报刊的物质设备来出版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
2、统一控制广告业务。
3、财政拨款支持。
4、在法律上和组织上保证社会主义报刊的发展。
1918年7月10日举行的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十月革命后的第一部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保障劳动人民出版自由的法律规定。
到1925年,苏联已初步建立了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门报刊为辅的新型报业网络,这些报纸再动员人民抗击法革命实力,保卫苏维埃政权,积极恢复被长期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时已经创建的主要中央报纸有:《真理报》、《消息报》、《贫农报》、《经济生活报》、《民族生活报》、《劳动报》、《红星报》、《共青团真理报》。
(二)、新经济政策使其报刊方针的调整。
1921年起,苏维埃政府结束了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报业也实行列宁提出的新的办报方针,把宣传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
(三)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主要报刊思想1、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2、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
3、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
4、报纸要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服务。
5、重视发动群众办报。
二、战前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全面形成,在战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错误路线的干扰下,成了错误路线的喉舌,30年代后期,更是成了斯大林个人的传声筒,新闻媒介客观、及时地传播信息的功能受到抑制,什么都听命于最高当局。
三、卫国战争阶段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战争,苏联报也全面转入战时轨道,集中进行保卫祖国、反击侵略的宣传鼓动,为夺取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调整报刊结构,全部活动转入战时状态。
(二)、充实军事记者队伍,加强军事报道(三)、权力进行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宣传鼓动。
四、战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一)、战后苏联报刊的轨迹1、斯大林晚年时期(1945——1953)50年代的苏联报纸是相当死板的,对报纸的内容控制得相当严格,大量官样文章使报纸枯燥乏味,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不断升温。
2、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赫鲁晓夫允许有限度地开放新闻自由,开始触及过去属于“禁区”的问题,对外宣传报道中,各报刊口径一致,千篇一律地为苏联政府在缓和声中进行的扩张辩护。
3、勃列日涅夫(及其继任者)时期(1965——1985)数量上虽有较大发展,但作风又回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盛行的那种掩盖问题,粉饰太平的老路上,报纸远远脱离了人民。
4、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报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80年代中期,苏联中央一级主要报纸:《真理报》、《消息报》、《劳动报》、《共青团真理报》、《农村生活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
(二)、苏联报业体制的特点。
第一、报刊媒介全部国有。
第二、报刊管理高度集权。
第三、报刊功能只重宣传。
第四、信息来源单一,只有官方渠道。
第五、言论高度统一。
在十月革命前后和战争年代,这种体制是必要的,也曾发挥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因为它便于党中央实现对各级组织的集中领导和指挥。
但在和平年代,弊端就日益显露出来,它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对于苏联人民行使参政议政和舆论监督的权利,对于整个社会在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上的正常运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从改革到解体阶段。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面改革,苏联的报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公开性原则带来的变化。
“二十七大”后,苏联报界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1、报道面拓宽了,信息量增加了。
2、批评稿件增多了,来自群众的舆论监督日趋活跃。
3、自由讨论的做法逐步发展,言论禁区逐步打破。
4、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在增强。
(二)、从“革命性改造”到放弃党的领导苏联报刊的变化后来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在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过程中,往往互相攀比,追求轰动效应,言论越来越危言耸听,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以后,苏联报刊纷纷由一般地揭露阴暗面、批判历时失误,发展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要求摆脱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成了舆论的焦点。
舆论的混乱助长了政治上的混乱,为苏公瓦解、苏联解体买下了伏笔。
(三)、从新闻法颁布到“8.19”事件1990年8月,苏联第一部新闻法《全苏新闻法》生效,其中有几条重要的规定:第一、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
第二、规定各种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权办报。
第三、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
新闻法的颁布实际上更符合各种反对派的政治需要,国内的政治局面越来越混乱。
“8.19”事件加速了苏联的瓦解进程,同时也给苏联新闻业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原有的以党的机关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系统,随着苏公被停止活动而迅速陷于瓦解。
(四)、走向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翻过了历史的最后一页,苏联的报业体系也随之全面解体。
第四节独联体各国报业现状一、俄罗斯联邦报业(一)、一般情况俄罗斯联邦报业是原苏联报业的主体,俄罗斯政府将原有报刊全部推向市场,有它们独立经营,自谋生存。
1、1992年,俄罗斯联邦进入了社会转型期,俄罗斯新闻事业也走上了所有制多元化、经营方式商业化的道路。
商业化经营带来了种种新的问题,其中包括:(1)、报刊内容的庸俗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