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34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语文组王素彬第三课时课前设计:1.学生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2.教师整理优秀文章,以此为导入进入本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难点)2.能够结合“情”与“景”赏析古诗词。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见课件)筵席(yán) 面靥(yâ) 迍迍(zhūn)谂知(shěn)栖息(qī) 暮霭(ǎi) 玉醅(pēi)白泠泠(líng)揾做(wân)松了金钏(chuàn) 衰草凄迷(qī) 蜗角虚名(wō)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劳燕分飞:比喻人的离散。
杯盘狼藉:形容酒饭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司马青衫:形容极度悲伤。
二、导入新课:欣赏学生改写曲子(见课件)生1:深邃碧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遍染秋意的大地铺满了金黄的菊花/微凉的秋风急急忙忙地向东赶/伴随着思乡的北雁急切地南飞烟霭蒙蒙,秋色茫茫经霜的红林被秋风环绕,如喝醉了酒不!不是醉了/是莺莺在离别之际流下的红泪层林尽染——牛洁生2:天际悬挂的一轮明月是为你送行的明灯/你就要走了/带走了我的泪眼朦胧留下了我的瘦削玉肌/茫然无助你就要走了/幸福的长相思守化作泪盈双瞳/璀璨却留不住/一阵清风佛过/消逝湮灭你就要走了/是希望燃烧后的绝望/在刺痛着我伤痕累累的心/你抽走了我的魂/携走了我的梦你就要走了/而我依然等你,想你,念你/此生不变——寇翔生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碧云天,黄花地,思念占心房。
昔日笑容已泛黄,红泪染林霜。
泪光点点,柔中带伤。
依依之情凝结成雕像。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蹙蹙(cù)之娥眉眺望远方。
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西楼,肠断白蘋洲。
——高晓彩教师明确:这些诗歌如果去掉意象就会显得单调,情感抒发的也不够深刻;反之化抽象为具体会更好的表现主人公的感情。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同理心和情感共鸣学生能够理解友情和忠诚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王实甫和《长亭送别》的背景信息解释诗歌的题目和创作的背景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3 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长亭、秋雨、落花等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感和体验4.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4.4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享的质量5.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3 综合评价综合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成绩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模仿《长亭送别》的style 和structure 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学生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友情的思考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诗歌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心情第七章:教学资源7.1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站和,如诗歌解读、作者介绍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7.2 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书籍,如诗歌鉴赏、文学作品等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参考书籍,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8.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参考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教学内容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相关知识点9.2 教学活动调整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调整教学活动的方式和形式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课程回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长亭送别公开课2. 课程类型:语文阅读理解3. 课时安排:45分钟4.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亭送别》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文中词语、句式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长亭送别》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读课文(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 针对重点词语、句式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4. 课堂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亮点、难点问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5. 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
(2) 教师布置相关古文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知识面。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古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长亭送别》原文及注释。
2. 辅助资料:相关古文阅读材料、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教学资源、古文阅读网站等。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案一、教案目标1. 了解《西厢记》这部古典戏曲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学习欣赏和分析《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这一场景;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演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西厢记简介2. 长亭送别场景分析3. 学生分组排练长亭送别片段三、教学重点1. 理解《西厢记》这部戏曲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分析长亭送别场景中的情感、台词和表演;3. 学生表演的熟练度和表现力。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典戏曲的理解和欣赏;2. 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西厢记》剧本和音频材料;2. 学生分组排练的道具和服装;3. 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西厢记》这部戏曲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学习《西厢记》(10分钟)播放《西厢记》的音频片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3. 长亭送别场景分析(15分钟)与学生一起观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情感、台词和表演的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场景。
4. 学生分组排练(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教师分配的角色进行排练。
教师指导学生在表演中发挥个人特长,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小组表演(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
七、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西厢记》这部戏曲作品;2. 学生可以尝试编写类似《西厢记》的剧本,进行小剧场演出;3. 学生可以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创作与《西厢记》相关的艺术表演作品。
八、教学评估1. 学生对《西厢记》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长亭送别场景分析和表演中的表现;3. 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作的艺术特色。
学生能够解读并背诵《长亭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心情。
学生能够理解友谊和离别的主题,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长亭送别》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作的艺术特色。
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2.2 教学难点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辛弃疾词作中深层意境的解读。
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辛弃疾的画像和介绍其生平,引发学生对辛弃疾的兴趣。
简述《长亭送别》的背景,导入新课。
3.2 朗读与解析学生齐读《长亭送别》,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词的意义,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3.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背诵和默写,加深对《长亭送别》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进行词作欣赏,比较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的多样性。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完成《长亭送别》的翻译和词解。
学生选择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分析和欣赏。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辅导方法。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思考等环节。
评估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和热情。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翻译和词解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辛弃疾其他词作的分析和欣赏作业的质量。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与参考书使用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3.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导入一】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走进经典去感受一下“天下夺魁”的《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导入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词曲《送别》里的几句词,它富于诗情画意,意味隽永。
同样,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它的情和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
二、简介曲学知识1.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曲(小令、套数)两部分。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