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用于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观察_杜西锋
- 格式:pdf
- 大小:124.68 KB
- 文档页数:2
慢性房颤患者华法令抗凝治疗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华法令治疗慢性房颤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房颤患者,分为华法令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依据INR值(维持2~3)调整华法令剂量,多数患者维持此值的华法令用量在2.25~3mg,每日1次,对所有患者均每月随访,包括脑栓塞、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死亡,每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年。
结果华法令组较对照组脑栓塞发生明显减少。
两组在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华法令用于慢性房颤抗凝治疗,INR维持在2~3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慢性房颤;华法令;抗凝;有效性;安全性【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arfari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Methods 60 patients consistent 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patients with warfarin and 30 patients without warfarin. Warfarin was administered in a dose of 2.25~3mg/d. Th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should be measured and the dose of warfarin adjusted to maintain INR=2~3, All patients should be follow-up including thromboembolic events , bleeding and death. The time is 3 years. Results warfarin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and efficaciously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INR=2~3).【Key words】chromic atrial fibrillation; warfarin; anticoagulantion; efficaciously;safely.脑卒中是房颤的最主要危害,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无房颤者的5~7倍,房颤合并瓣膜病时,脑卒中比窦性心律者高17倍,AFFIRM[1]研究建议对所有房颤患者以及虽然恢复并维持了窦性心律,但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都给予持续抗凝治疗,此外,人工瓣膜置换术、血管移植术后病人为防治血栓形成,也较多使用华法令。
华法林用于房颤治疗中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用于治疗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老年房颤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对比分析治疗结果。
结果观察组62例患者终点事件中,缺血性脑卒中1例(1.61%)、暂时性脑缺血1例(1.61%)、无外周动脉栓塞与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与暂时性脑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情况发生,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年龄为74岁,INR为3.12,停药后进行止血与胃黏膜保护治疗后出血情况消失,未进行输血治疗。
两组患者中齿龈与皮肤出血为2例和3例,停药后症状消失。
结论华法林在房颤治疗中有效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暂时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起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不可忽视的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在治疗中密切观察,避免危险发生。
【关键词】华法林;房颤;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老年房颤患者124例,选取患者的标准为:①患者年龄在60至75岁之间。
②房颤持续3个月以上,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或者药物转复失败。
③心脏NYHA分级为一级至三级。
④排除心瓣膜疾病患者。
⑤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在高压低于160 mm Hg,低压低于100 mm Hg。
⑥排除肝肾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
⑦重要内脏器官不存在凝血或出血情况。
⑧排除消化道溃疡患者。
⑨近期内不存在手术、外伤、穿刺或心肺复苏的患者。
⑩排除半年内有缺血性脑卒中或者出血性脑卒中史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62~74岁,平均(65.8±4.4)岁。
对照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61~73岁,平均(67.1±4.8)岁。
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华法林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摘要目的:探讨华法令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2006年5月~2007年7月收治60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和脑栓塞的发生率。
结果:随访3年内,治疗组患者脑栓塞1例(3.33%),脑出血3例(10%),对照组患者脑栓塞4例(13.33%),脑出血2例(6.67%),两组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阿司匹林临床疗效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多发,患者易并发脑栓塞和周围动脉栓塞,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栓塞的几率明显升高[1],因此对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十分必要,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本研究重点介绍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凝预防脑栓塞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报告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6年5月~2007年7月收治老年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47~77岁,平均56.8±3.4岁;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6岁,平均59.7±3.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心房颤动时间>1年,心功能在Ⅰ~Ⅲ级(NYHA分级),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无慢性肝肾功能损伤,无重要脏器损伤和出凝血机制障碍。
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2.5mg,3次/日,口服,服药3~5天复查INR,根据患者的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病情稳定无特殊情况,1~3个月复查一次[2],使患者的INR维持在2~3,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100mg,1次/日,观察患者病情。
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的抗凝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观察组服用华法林及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仅服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及出血发生情况。
结果INR在2.0~3.0时,观察组华法林维持剂量1.88~3.75 mg/d(2.25±0.12 mg/d),对照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 2.25mg~4.50 mg/d (3.25±0.34 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与抗栓相关出血例数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华法林联合脑心通治疗心房颤动,在达到有效抗凝的INR值时,华法林使用剂量减少,出血发生率降低。
标签:心房颤动;华法林;脑心通;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栓事件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1],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为血栓栓塞,发生率远高于非心房颤动者。
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华法林抗凝疗效确切,在房颤抗凝治疗中广泛应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华法林用量不足可致抗凝效果不佳,用量过大可致出血,治疗窗口较窄。
因此如何在保证华法林有效抗凝同时减少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
脑心通胶囊主要由黄芪、水蛭、地龙、全蝎、当归、丹参、红花等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之功效。
本研究观察华法林联合脑心通胶囊对房颤的抗凝疗效,可以给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
治疗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70.34±4.28)岁。
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与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目的分析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与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的房颤患者48例,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24例。
对这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一般护理措施与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8%与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房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荐采纳。
标签:房颤;护理;华法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现象,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
临床研究显示,我国目前的房颤发病率达0.6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我国目前的房颤患者总人数达800万人次,且已经成为了我国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华法林进行疾病治疗,该类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但是考虑到药物治疗时的出血风险,使得抗凝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临床医师主张加强疾病的护理干预,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对房颤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并结合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的房顫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均显示疾病被确诊。
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24例。
常规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为56.3岁;实验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为55.2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23)进行治疗,2.0~3.0mg/d,且在治疗前需严格对INR进行检测,服药后的第3天再次对INR进行检测,若检测得知INR小于1.5则每日药物剂量应增加0.5mg;若超过1.5,则可以暂时不用更改药物剂量,等到用药7天后再次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