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风筝09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5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3篇小时候我们喜欢看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
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
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一)生字词的复习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16.风筝贾平凹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
(2)生字娃娃还记得吗?我们开火车认读。
(3)看来同学们都和生字娃娃交上朋友,谁再来回顾上一节课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2、读中悟情,以情促读(学习第三自然段)(1)风筝做好了,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干什么?①同学们,你放过风筝吗?你是怎么放风筝的?②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来。
【导语】《风筝》⼀课讲的是作者⼉童时代和⼩伙伴⼀起放风筝的事情,⽂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情,⽽最后⼜燃起⼀丝希望。
课⽂充分展现了⼉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童内⼼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风筝》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风筝》原⽂ 在我童年的梦⾥,飞得的就是风筝。
草地上,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风筝迎着风飞着。
那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啊!每个⼈的理想不⼀样,每个⼈扎出来的风筝也不⼀样。
你看,那样⼦像⽔兵帽,后⾯还飘着两根飘带的风筝就是我的,因为我想长⼤后当海军。
此刻,我似乎看见了⽆边的⼤海和翻滚的波浪……那个飞机风筝是⼩强的,他很想当飞⾏员。
他把⾃⼰最威武的⼀张照⽚贴在风筝飞机驾驶舱的位置上。
瞧哇,⼀只美丽的⼤蝴蝶,翅膀⼀扇⼀扇的,正在空中翩翩起舞,那⼀定是薇薇的巧⼿做的,她想和爸爸⼀样,当个昆⾍学家。
还有,那⽡⽚风筝是未来的建筑⼤师⼩明的;那双体花瓶风筝是双胞胎姐妹兰兰和红红的。
所有的风筝中,要数⼩⾳乐家根⼦的最棒了,那是⼀个⼤竖琴。
说实话,我见了他的风筝后才知道竖琴是什么样⼦的。
那风筝上挂的两排风铃可真好听:“得啷啷,得啷啷!”把带着鸽哨的鸽⼦都引来了。
最有意思的风筝要算芳芳的了。
因为直到现在她还没有决定长⼤⼲什么,所以只好照⾃⼰的模样做了个风筝,让“她”到天上去好好想想吧。
哈,风筝的后脑勺上还拖了⼀条长长的辫⼦,真好玩! 我⼀边放线⼀边跑着,⼿⾥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越飞越远。
【篇⼆】⼩学三年级语⽂《风筝》教案 第⼀课时 ⼀、谈话揭题 ⼆、初读课⽂,学习⽣字词 1、轻声读课⽂,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遍。
(1)⾃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学⽣拿着⽣字卡⽚,让另外学⽣读出读⾳,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句话)。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师巡视,了解学情)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
(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
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小学语文风筝教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1.2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1.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情感。
2.2运用朗读、背诵、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1.2学习生字词,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1.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1.2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对风筝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a.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b.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c.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3.课堂讨论a.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精讲课文a.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b.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5.课堂练习a.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b.教师批改练习题,讲解答案。
6.课堂小结b.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a.背诵课文。
b.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风筝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1.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巩固?3.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需要进一步讲解?4.课堂练习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增加难度或调整题型?5.课后作业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风筝》练习题(附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zhēng hú dié xìng fù shù shāo()()()()hū huàn zōng yǐng sàng qì mò fáng()()()()二、比较组词。
拨()梢()福()竭()防()碟()拔()稍()富()歇()坊()蝶()三、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大“√”)憧.(tóng chōng)憬田埂(..gěng biàn)倏.(sū shū)地似.(shì sì)乎水磨.(mó mò)转.(zhuǎn zhuàn)动半圈.(juàn quān)浮.(fó fú)着四、照样子或按要求写词语。
翩翩飞舞: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半沉半浮: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千呼万唤: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描写神态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2.文中的“幸福鸟”指(),这是()写法。
3.课文围绕风筝讲了()→()→()的故事,体现了()。
六、课内阅读。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1.这一段主要讲()。
2.把文中放风筝的动词用“”线画下来。
这些词语体现了()。
参考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风筝》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形。
作者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P 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 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FFEEEE; COLOR: #9F0000">原文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做一个蝴蝶样的吧。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期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
我们依然快乐,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腾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我们快乐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从清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好像飞到了云彩上。
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
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觅,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庞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
”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连续寻觅我们的“幸福鸟”.......<P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 #FFEEEE; COLOR: #9F0000">教案1【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浏览方法与体会,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部编版小学语文《风筝》课文原文及赏析
《风筝》课文原文:
有一天,天气晴朗,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公园去放风筝。
我拿着一只蝴蝶形状的风筝,小伙伴们也各自拿着他们的风筝。
我们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开始放风筝。
我先把风筝线拉长,然后用力一抛,风筝就飞了起来。
我一边跑一边放线,看着风筝在蓝天中翱翔,心中充满了喜悦。
其他的小伙伴也在努力地放飞他们的风筝,有蜻蜓形状的,有老鹰形状的,还有鱼形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突然,我的风筝线断了,风筝飘飘悠悠地飞向远方。
我看着风筝越来越小,心中有些失落。
但是,我转念一想,风筝虽然飞走了,但它带走了我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这也许就是放风筝的乐趣所在吧。
赏析:
《风筝》这篇课文以孩子们放风筝的活动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在公园里放飞风筝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课文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晴朗的日子,感受到了放风筝的乐趣。
作者通过对风筝形状、放飞过程以及风筝在天空中飞舞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当风筝线断了,作者虽然感到失落,但他却从中领悟到了放风筝的深层意义——风筝虽然飞走了,但它带走了他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这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使得这篇课文超越了单纯的叙事,具有了更深的哲理意味。
总的来说,《风筝》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深沉的内涵,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放风筝的乐趣,也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生活和梦想的意义,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