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绪论_遥感地质学
- 格式:pdf
- 大小:13.00 MB
- 文档页数:84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
【第一章】绪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J N Niepce (1826, France)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Intrepidballoon, 18621906, KitesPigeons, 1903.(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遥感地学分析的重点知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1章绪论一、遥感地学分析遥感地学分析是以地学规律为基础对遥感信息进行的分析处理过程。
地学分析方法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扩大地学研究本身的视域,提高对区域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可改善遥感分析、处理、识别目标的精度。
二、遥感的分类1、以探测平台划分;(地面、航空、航天、航宇)2、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3、按电磁辐射源划分;(被动、主动)4、按应用目的划分。
(地质、农业、林业、水利、海洋等)二、按探测的电磁波段划分1、可见光遥感2、红外遥感3、微波遥感4、多光谱遥感5、紫外遥感6、高光谱遥感三、遥感信息定量化的定义遥感信息定量化是指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观测目标参量联系起来,将遥感信息定量地反演或推算为某些地学、生物学或大气等测量目标参量。
四、遥感信息的定量化两重含义1、遥感信息在电磁波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标物质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
2、从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或物理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地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的参量。
3、定量化模型:分析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
第2章地物光谱特征与遥感数字图像信息提取一、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反射率——用来表示不同地物对入射电磁波的反射能力的不一样。
反射——当电磁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光谱反射率——Ρ(λ)=E R(λ)/E I(λ)↓↓↓反射率反射能入射能一般地说,当入射电磁波长一定时,反射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浅。
反之,反射入射光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在黑白遥感图像上呈现的色调就深。
判读遥感图像的重要标志——在遥感图像上色调的差异。
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就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第一章绪论第一讲1.遥感的概念:广义的遥感: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是一种以物理手段、数学方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处理系统。
3.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越大,从而可观测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时效性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反映地表的综合特性,包括自然、人文等方面。
经济性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局限性波谱的有限性、电磁波段的准确性、空间分辨率低等4.遥感信息源的综合特征1、多源性多平台多波段多视场2、空间宏观性遥感影像覆盖范围大、视野广,具有概括性3、遥感信息的时间性瞬时特征时效性重返周期与多时相4、综合性、复合性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反映多分辨率遥感信息的综合5、波谱、辐射量化性地物波谱反射、辐射的定量化记录第一章绪论第二讲1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像元大小(pixel size):针对传感器或图像而言,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地面分辨率(Ground resolution):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2、光谱分辨率传感器记录的电磁光谱中特定波长的范围和数量。
传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带宽)光谱分辨率在遥感中的意义v1.0 可编辑可修改–开拓遥感应用领域–专题研究中波段选择针对性–图像处理中多波段的应用提高判识效果3、时间分辨率对同一地区遥感影像进行重复探测,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时间分辨率的意义–动态监测与预报;–自然历史变迁和动力学分析;–利用时间差提高遥感的成像率和解像率;–更新数据库4、辐射分辨率(Radiant resolution)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电磁辐射)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遥感地质学重点遥感地质学重点第⼀章绪论1.遥感:在⼀定距离的空间,不与⽬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标物的属性及⽬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µm)●可见光遥感(0.38—0.76µm)●红外遥感(0.76—1000µ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个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前者是由探测器主动向⽬标发射⼀定能量的电磁波,并接收⽬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
后者是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成像遥感:前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3.遥感的特点①⼤⾯积的同步观测-视域⼴;②时效性-定时、定位观测;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信息丰富,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然、⼈⽂信息。
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遥感,能提供超出⼈的视觉以外的地⾯信息;④经济性-效率⾼、速度快,精度⾼、成本低;⑤局限性-波段有限,电磁波特性的局限性;空间尺度的局限性;探测深度的局限性;应⽤领域的局限性。
第⼆章遥感物理基础1.电磁波及其特性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叫做电磁波。
①电磁波是横波②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③电磁波的⼏个主要参量:周期(T),频率(f),波长(λ)C=λf=λ/T(其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C=3×1010cm/s)④电磁波具有波粒⼆象性波动性主要表现为电磁波能产⽣⼲涉、衍射、偏振和散射(⾊散)现象;波长愈短,辐射的粒⼦特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波动特性愈明显。
2.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可见光波段0.38—0.76µ;红外波段0.76—1000µ,近红外波段0.76—3µ,中红外波段3—6µ,热红外波段6—15µ;微波波段0.1—100cm。
第一章绪论遥感的概念1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物探(物理探测):狭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及其变化特征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空间遥感过程需综合遥测和遥控技术。
2 遥感数据(遥感数据获取示图)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
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遥感数据示例)。
3 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遥感技术系统1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接收:地面卫星接收站遥感类型1 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分为: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人造地球卫星的类型:低高度、短寿命卫星:150-350 km,用于军事。
中高度、长寿命卫星:350-1800 km,地球资源。
高高度、长寿命卫星:约3600 km,通信和气象。
遥感的特点1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2 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遥感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遥感与遥感技术1.1 遥感与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从卫星、飞机或其他远程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来获取关于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这种技术使我们能够研究和监测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如土地覆盖、植被、水文、地形和城市结构。
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物体对不同类型电磁波的辐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
传感器测量从地球表面反射或辐射的能量,并将其记录为图像或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提取有关地表特征的信息,并用于各种应用,如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灾害响应和城市规划。
1.2 遥感地质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遥感地质学是应用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现象和地质体的学科。
它利用遥感图像和数据来分析和解释地壳的结构、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遥感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矿物、地层、构造、地貌和其他地质特征。
通过分析这些对象的遥感图像和数据,可以识别地质体的类型、分布和形态,以及地质过程的发生和演化。
遥感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地质信息的提取、地质图的编制、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地质资源的勘查。
它使用各种遥感技术和方法,如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以及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如图像增强、分类和解释。
1.3 遥感科学和遥感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前景遥感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气球和飞机进行航空摄影。
随着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逐渐扩展到使用卫星和其他传感器平台,以获取更广泛和更详细的地球表面信息。
遥感地质学的发展受到了遥感技术的进步和地质学研究的需求的推动。
随着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和光谱能力的提高,遥感地质学在地质勘探、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遥感地质学将继续发展,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能够获取更高分辨率和更多光谱信息的图像,这将提高我们对地质现象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同时,遥感地质学也需要与其他地质学科和地球系统科学相结合,以解决复杂的地质和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