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1.99 KB
- 文档页数:19
孟子二章教案最新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如何写篇一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
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
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主要理论。
2. 熟悉《孟子》的内容和结构,并能正确运用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主要理论。
2. 《孟子》的内容和结构。
3. 道德教育思想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孟子的心性论和人性观。
2. 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梳理学习重点和互相启发。
2. 示范引导法:教师以示范的方式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
3.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孟子的背景和思想体系(30分钟)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孔子的思想,并提问关于孔子影响后世的问题。
2. 学习: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概述其思想体系和主要理论。
3. 深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核心理念,例如“性善”、“四端五常”等。
第二节:解读《孟子》的内容和结构(40分钟)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孟子》与孟子思想的关系。
2. 分析:教师示范解读《孟子》中的典型章节,学生跟读和思考相关问题。
3. 小组合作:分小组讨论《孟子》的整体结构和各篇章的主题,记录讨论结果。
第三节:探究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50分钟)1. 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心性论和人性观,强调其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 分析:学生分析孟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并与现实生活联系。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扮演不同角色,在具体问题中运用孟子思想。
第四节: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40分钟)1.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内选定一个焦点问题,运用孟子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解决。
2.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陈述问题、解决方法,并接受其他小组提问和点评。
3. 总结归纳: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的教育价值。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第二章《公孙丑章句下》的内容及意义。
2.分析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观点。
3.培养学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孟子》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和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2.提问:同学们对《孟子》有什么了解?它在儒家经典中有什么特殊地位?二、课文阅读与解析1.学生自读《孟子》第二章《公孙丑章句下》。
(1)孟子对人性善恶的观点:人性本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挥其善良本性。
(2)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教育是发挥人性善端的手段,是成就人的重要途径。
(3)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观点:修养是成就人格的关键,要通过慎独、诚意、正心等途径来实现。
三、课堂讨论(1)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2)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3)孟子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哪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能简要概括《孟子》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吗?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道德修养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二、课文拓展阅读1.学生阅读《孟子》中其他章节,了解孟子其他观点。
2.教师选取部分章节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孟子的思想。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孟子与弟子或其他儒家学者的对话,探讨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等问题。
四、作业布置1.阅读并翻译《孟子》第二章《公孙丑章句下》中的重点句子。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孟子人性善恶、教育作用、道德修养观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孟子》第二章的核心观点,掌握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孟子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也能激发学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第二章内容;2.掌握关于性善论的思想;3.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4.提升学生对人性善恶辩论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对《孟子》第二章的理解;2.分析孟子对人性善恶问题的论述;3.学生对关键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性善论;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论述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孟子》第一章的重点内容。
2.新知讲解(20分钟):a.引入学生对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b.分析孟子的性善论,解释他对人性的看法;c.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天性、礼义等。
3.小组合作(20分钟):a.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孟子的性善论;b.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拓展练习(15分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性善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总结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个人思考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课文《孟子》第二章;2. PowerPoint讲解材料;3.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指导提纲;4.不同案例的文本材料。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深度;2.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参与度和个人思考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涉及到人性善恶问题,对于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问题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其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的同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思考和辩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展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解读和评价。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孟子》两章,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孟子》两章,理解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3. 小组合作(1)小组讨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论点。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孟子》两章,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2)教师挑选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程度。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二章》教案www.5ykj.com 《孟子二章》教学目的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谷子。
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
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补充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
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
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
“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讨论第1段。
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明确:六位。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所以……”“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曾”:与“增”通假。
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恒”:常常。
“过”:过错。
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
“拂”,匡正过失。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讨论写作手法。
明确: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富有气势。
五、练习。
1.完成“理解•积累”三、四。
2.补充作业。
解释句子中黑体的字:(括号中为答案)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孟子二章第二课时附:《孟子二章》难句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单句里的判断句。
“是”是判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
“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
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因为不能解释“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而”是转折连词,“然”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
“然而”不是转折连词。
清朝袁仁林《虚字说》:“‘然’为实然,语势缓,……而‘连’字直转也。
”“然”指一种情况,无主句;“不胜”的主语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