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染散文《你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的》
- 格式:doc
- 大小:2.11 KB
- 文档页数:1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看见》它包含太多触点,让人不得不联想自己经历的种种,以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思想。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看见》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看见》读书笔记【1】对柴静没什么太多印象,依稀记得她主持过什么调查类的节目,似乎叫《新闻调查》,节目里的她总是穿着朴素,拿着笔记本面对着采访对象咄咄逼人,眉宇之间透着严肃和思考。
上网搜索了一下她的个人资料:山西临汾人,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和湖南卫视工作,后进入央视,先后担任包括《新闻调查》,《面对面》等栏目记者……某专栏作家也在微博中转发了一条网友对其采访姿态的评价:大量的反打和全景镜头把她采访中标志式的蹲、抱、皱眉充分表现。
这个解释自己名字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的女孩好像一直在风口浪尖生活着。
《看见》它包含太多触点,让人不得不联想自己经历的种种,以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思想。
《看见》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颠覆。
有些文字悠扬舒服、有些文字酣畅淋漓、有些文字甚至有血有肉到让你潸然泪下,恨不得将生命坐标改到那年那日那一秒去迈开腿、伸出手做点什么。
她的文字细腻的恰到好处,点到为止,甚至不揭晓,你按照逻辑会到达那个点,会有新的认识,某一时刻,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觉得至少今天我过的特别有意义。
她作为记者的经历我认为比白岩松更出彩,她更接“地气”带领我们认知生活。
我常常在感叹,原来真相是这样,至少透过这本书,看到了屏幕背后的更残忍也更鲜活的事实。
当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接收事实的一个过程,更升华的地方在于,看完卢安克之后,着实有颠覆之感。
他确实能让人从反面认识问题,让你质疑自己的认知。
但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唯有矛盾的存在,才能辩证的不计对错的成熟的看待问题,诚如她说,不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任何问题。
所谓看见,并不是眼见为实的看见,而是,从蒙昧中、从人云亦云中,将自己独立出来,理性的思考问题,更成熟的看待这个世界。
我羡慕她有一位人生的导师,陈虻,一直在以一种可能第一时间让柴静不能接受的方式指点她,但是这种看似不能承受的话语才能刺透灵魂,教人成长。
《遇见》散文欣赏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遇见》散文欣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遇见》散文欣赏篇1若哪天,我们相遇,不盼你看我一眼,只求我见你一面。
相思如寒月孤守窗台,太阳没入黄昏,夜色充塞苍茫,相思又起!——题记惶惑的季节,相思又流向寻你的旅途!黄昏的云霞,几朵是陈年的纪事,几朵是梦里的约。
飘飘忽忽,孤寂里满怀悲凄,想你想你,醉了天,迷了地。
或许我不该想你,可是我眼前到处飘着你的影子。
因一个‘缘’字而起,我们伴着人间的爱起程。
岁月沧桑,我们永守今生的约定,牵手一生。
还记得吗?你说伴我走过人生的风雨,你说我不会有事。
如今,起风了,泼雨了,来来去去我都没有遮护,只能让雨横风狂,好想好想你在我身边为我撑开一支雨伞。
在这孤独本应寒冷的季节,是你点燃火焰,如阳光浸入我肌肤,以渗透生命的方式流入我体内,让我温暖如火。
我曾说我追求的是永恒,哪怕你要的只是瞬间。
可你说,不,你要的是永恒。
你说缘份把我们前世和今生连在一起,要我做你一生的恋人。
对我来说,我愿一直是你的火焰,哪怕你扑捉的只是一刻的温情,对我来说也是整个焚烧过程。
只是最终还是会熄灭,过程也会淡泊如杯空后的虚无。
我们曾相约半年,疯狂一把,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你说你要的不只是疯狂一把,你要的是一生的相恋,要不你也不会在等!或许这时侯,我不该想你。
我以为把你已经藏好了,藏在心中那样深的心底,只要绝口不提你会是我心中永远的秘密。
可当我听见《不要再来伤害我》这歌,我心里好想你好想你,遥远的地平线,微风荡漾。
我从词牌中缓缓苏醒,在思念的边缘张开飞翔的翅膀,而你却彷徨徘徊和悲伤。
或许你的难过是因为歌中的浅吟低唱!让歌声汇入月光吧,唤醒黎明,静听歌声燃烧情绪,颤抖的唇倾吐往事……此刻,在这寂清的屋里,每一点思绪都是思念的积蓄和奔腾!不要说已失去记忆,你说你只想做我后面那个支持我暗地里陪我的男人。
【初三作文】你一定会看见的优秀散文600字
优秀散文从文字上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它往往以叙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
优秀散
文包括古代经典散文、现代散文、随笔等,以其各具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散文的精华在于它能够表述人类的情感和欲望,以至于众多散文成为了传世之作。
比
如《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宝剑锋寒》、《金蝉脱壳》等,都是以小见大、展现出
人性美好的散文佳作。
散文的魅力在于它可以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次的情感,让人们在平淡的文字
背后品味出浓浓的情感,如散文大师朱自清的《背影》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都是
以平实、简洁、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类的情感。
散文的美在于它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风格。
爱因斯坦曾说过:“散文
是个人思想的自由表达。
”每个作者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如金庸笔下的武侠小说、林语堂的《怒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是通过其独立个性的散文风格吸引了众
多读者。
散文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生哲理和人类文明,反映出人类智慧的精华。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篇》、庄子的《逍遥游》、鲁迅的《故乡》等,都是人类文明的
珍品,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启迪人类智慧。
总之,散文是人类文明的珍宝之一,是人们准确表达思想,梳理人生发展道路的工具。
众多优秀散文代表了人类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传承、发扬。
《看见》第八章读后感1. 柴静说:“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这让我想到那次和小伙伴们争论到底谁的宠物最可爱。
我觉得我的小猫最萌,眼睛像两颗黑宝石,毛茸茸的身子像个小毛球。
可小伙伴说他的小狗才最棒,会接飞盘,还会在他放学时摇着尾巴迎接。
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
这不就像柴静在探寻真相时遇到的各种不同声音吗?大家都觉得自己看到的才是对的,可只有深入去了解,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2. 书里提到对事物要用心去“看见”。
就像上次我和奶奶去菜市场,我只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蔬菜水果,想着哪个好吃。
奶奶却能看出哪些菜是新鲜刚摘的,哪些是放了很久的。
她还和卖菜的阿姨聊天,知道哪个摊位的菜农最辛苦,种出来的菜最有滋味。
我当时就想,我是不是只看到了表面,而奶奶却用心去感受了背后的故事?这是不是就是柴静想要告诉我们的,要用心去看见那些被忽略的东西呢?3. “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
”柴静的这句话让我想起邻居家的叔叔和他儿子。
有一次,叔叔因为儿子考试没考好,很生气地批评他。
儿子哭着跑开了,叔叔坐在那生闷气。
后来叔叔冷静下来,去找儿子,看到儿子在角落里默默地流泪,还在本子上写着下次一定要考好的话。
叔叔突然就抱住儿子说:“爸爸错了,爸爸知道你也很难过。
”那一刻,他们互相理解了。
这不就是感受别人,心变软的过程吗?就像柴静在采访中去理解那些受访者一样。
4. 我记得柴静写她采访时遇到的那些人,努力去“看见”他们的内心。
就像我在学校里,有个新同学很内向,总是不说话。
大家都不太和他玩。
我有一次主动和他搭话,发现他其实知道很多有趣的知识,只是不敢表达。
我们慢慢熟悉起来,他也开始和其他同学交流了。
这是不是就像柴静打开了那些被采访者的心门?原来只要我们主动去靠近,就能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5. 柴静说:“理解的基础是感受。
”我和妈妈有一次为了我穿什么衣服出门而争吵。
我觉得那件漂亮的裙子好看,妈妈却觉得天气冷,要我穿厚外套。
我很生气,觉得妈妈不懂我。
孤独与逃离_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
2005年11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v. 2005第23卷第4期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 23 No. 4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蒋丽(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69)是主人公们在不同时空中的共同体验,是小说文本中的一种弥漫性的生存氛围。
隔绝的空气阻碍着人们自由的呼吸。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主人公们都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孤独的境遇中,不仅生存个体之间无法沟通、无法交流,而且甚至还彼此提防、窥视、诅咒着。
这种孤独来源于个体生命对现实的生存世界的真切体认,源于女性生存现状的困惑与痛苦。
她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在饱经生活的磨难和世事的沧桑之后,洞穿了日常烦忙背后的空虚冷漠,鄙薄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在现实中又经历了痛苦铭心的亲情、爱情、友情后,又感到更加巨大无际的孤独。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内心世界都无法满足她,她只有孤独地逃离世俗的喧嚣、卑劣和丑恶,退守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中图分类号] I207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7-05[摘要]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
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
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
陈染的在陈染的小说中生存着一个庞大的孤独者家族,其中的每个生命个体几乎是孤独而封闭的,如肖倪拗拗、黛二、孤独”““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2936 (2005) 04-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遇见经典散文关于遇见经典散文(通用3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遇见经典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遇见经典散文篇1一路遇见,一路失散。
但总有几件事、几个人、几分情、几处景,在你的心里留下深深的记忆。
那天,春寒料峭,撑着一把伞,躲着潇潇的冷雨,听着细碎的春雨,头顶是一片灰蒙蒙的天,一阵风儿吹过,卷着细细的雨丝,独自行走着,毫无目的地走……不记得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走了多远,只知道等我回过神,眼前是一派完全陌生的景象了。
低矮的田埂,新发的芽儿,微微湿润的春泥,几根电线杆,几只新燕,几朵野花,满目的烟雨,满目的新绿,当然,还有那一树洁白的梨花,带着雨丝儿,玉立在田埂中。
温婉清丽的白色,在雨中,在绿叶的映衬下,好像泛着淡淡的白光,在迷离的烟雨中,眼前的那抹洁白,令人顿生怜惜。
“粉淡香清白一家,芙蓉桃李占年华”,诗人写尽了梨花的姿态与气质。
清明时节的雨,滋润着这一树梨花,她的周遭没有姹紫嫣红的桃花,也没有芳香四溢的兰花,有的是满目的绿意,但这一树梨花,在这个偏僻的小山脚下,在这情景有点儿孤寂的田埂里,独自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年华。
烟雨朦胧,那淡白的梨花,多了一份水色淋漓,“梨花一枝春带雨”,恐怕就是这番情致了,楚楚动人的梨花,令人心生怜惜,那湿漉漉的梨花,在这个略显清冷的清明时节,给这方单调乏味的土地,带来了别样的温婉美丽。
雨声渐密,密如织,我撑着伞,匆匆的按着来时的脚印回去,也许是画面过于伤感,也许是春雨打湿我的雅兴。
但是那洁白的身影与沁人心脾的芬芳依旧留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今天我遇见的不只是一棵树,不只是一种花,而是深埋在这春天的灵魂,是默默绽放的风骨!大概半个月后,又是一个雨天,我又撑着伞来出门,我想得个究竟,那半月前的一树梨花是否还在?我看见路边成行的梨花盛开,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我想起了那田埂上的一枝梨花,我来到了那里,又与她相遇。
遇见主题散文最新5篇遇见,是你人生中的幸事,能够遇见你的最喜爱的东西,或是最好的朋友,是你最大的幸运。
下面给您带来遇见主题散文,供大家借鉴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遇见主题散文1人生就像是一条直线。
有时与另一条直线平行,不曾相遇;有时又相交,也许交点的相汇就是瞬间的离别。
一生遇见的人数不胜数:或是一辈子都不分离的生死之交,或是几年的同学之交,或只是马路上擦肩而过,随后至死都不曾相遇,这也是缘分。
人生如此短暂,百年不过宇宙的一瞬。
遇见朋友、亲人,都是缘分。
相逢且是缘,但愿能珍惜。
时间是友谊的杀手。
它往往如那锋利的刀片,在你问曾以为坚不可摧的土地上拉出一片鲜血淋漓。
年轮映下了苍老的痕迹,在时间如风沙的磨灭下,你变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曾经以为小学四年时光的同学,至少能有几个还留在身边,如今,身边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我又有了新的友谊。
旧的呢?或许这就是双刃剑的意义吧!甚至再次在路上相逢,彼此都认出对方:他是……!但却都羞于表达,只剩擦肩而过。
分别之后,你在天涯,我在海角,但很少有人能天涯若比邻·。
“有多少繁花满枝,就会有多少秋叶零落”,有多少友谊的开始,就会有多少友谊的消失。
所以,珍惜现在的友谊,抓住指间流逝的一分一秒。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多少亲情被天灾人祸破灭。
死神的镰刀沾满的鲜血,使多少人彻夜难眠。
或许上一秒回家探情,下一秒出门转身,就被急速运转的轮胎碾压;或许上一秒母亲为我穿衣煮饭,下一秒独自公园散步,突然倒地,不省人事……“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即使知道,人力也无法改变。
只好把握住现在的一秒。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是宴席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我们都只是彼此之间的过客,但也不会有第二个同样的过客。
这是上天注定,也必须是上天注定。
你无法阻挡他,也不能逃避他。
我们能做的,只有坦然面对并珍惜之。
每一个陌生的转角就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下一个路口,我又会遇见谁?遇见主题散文2小欣,我知道你高大威猛,霸气侧漏。
读书笔记-XXX《看见》读书笔记XXX《看见》读书笔记1、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XXX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微评: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缺少什么,我们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只是有一点我们总是恐惧,不敢去面对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也许正因如此,活着的我们不仅在蒙昧中挣脱,也渐渐的变成了我们曾经不喜欢的摸样。
2、XXX在会上公开批评我:“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入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
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
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都选择剖腹产是个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到了几个层面?3、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微评:小时候,我很外向,特怕陌生人,也不喜爱见人就问候这样,不仅算不上一个讨喜的孩子,还出格遭人嫌。
所以父母时不时就说我,说我以后要学会做个讨人喜爱的孩子。
那时还小,只是听听,可是做不到。
现在想想如果父母从不说我,我不知道现在会不会激烈的意识到这点,我也不知道我会变成什么样的自己。
批评时常发生在你亲朋之间,亦或是工作关系中,我们怕被批评,更怕沉默。
仿佛说的没什么太大关系哦。
4、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微评:记得2003年那次非典,我还是个乡村的小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非典,只知道放了一个月的假好开心。
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可是村子里或是变了清冷了很多,人与人少了些交往。
有人说,真实的数据可能会引起群众的恐慌,中国10几亿人口,乱起来可不得了;也有人说,我们连知情权都没有,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会更可怕。
而我更偏向于后者,也就是说上海市的官方微博处理此次H7N9的做法我很附和。
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精品12篇)看见的读后感800字篇1“一个人的智商是和他的阅读量以及词汇量成正比的。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这句话,不必考究这句话出自谁口。
但我深刻地理解:博览群书总是好的。
牢记这一点,所以周末空闲的时候就会带孩子去克拉玛依书城阅读。
在一楼收费处的柜台后,是“推荐书目”,第一次看见了《看见》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心中洋溢着我对柴静的印象:非常喜爱的一个新闻人,很喜欢她作为记者时央视播放的《新闻调查》。
柴静,个人觉得不漂亮,但却很美丽。
这又使我想起初中时代语文老师的话:“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因为孩子年龄小,我收看《新闻调查》并不按时、准时,只是偶尔打开电视时喜欢锁定央视“新闻频道”。
柴静那清秀的脸庞,以及犀利的语言总是令我对她深深地敬佩。
《看见》作为畅销书摆放了很久,决心购买吧。
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朋友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
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现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容易的事情。
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寥寥几句写完了她的工作简历,不像许多名人出书,会在简介一栏写满各类获奖信息或头衔。
看完柴静的《看见》,感觉她是用心在写书,就像是对读者讲述一件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且讲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读来让人有特别真实的感觉。
但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这本书看得很沉重,很久没有看这么沉重的书了。
在阅读的时候,心情总是格外的沉重,时而皱眉,时而落泪,时而震惊,时而无奈。
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
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生活在安逸的小都市中的我,仿佛跟随着柴静一起走进了一件件毫无头绪的事件,对话,思考,对话,思考,周而往复。
[原创]思考的力量(十六)——看见是因为你想看见(之二) (入选推荐日志,加10币)第三个故事:《森林的故事》在过去,我们知道大森林里面什么都有,每天一早各种人都会到森林里面,有打猎的,有挖药的、有伐木的、有摘蘑菇的,他们都走进森林,但每个人去的方向都不一样。
打猎的,平时就已经观察到老虎是怎么出没的,在哪里出现。
他看到老虎的粪便就知道这个老虎是昨晚在这里还是刚刚经过,凭着这种感觉,他就知道他应该在哪里装下陷阱。
到了晚上你会发现,是这群人把老虎扛回来,而不是另一群人。
伐木的人,他不仅知道,哪里的木材适合他用,他还要知道深山老林最好的木材是怎么运出来的。
他必须找到一个坡度,而且可以运用这个坡度的引力,把砍下来的木材往山底下运,他收获的就是最好的木材。
挖药的人,他知道这个季节到哪里去找什么药材。
所以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是乱去的,事前他已经知道。
只是那一刹那间他知道他的目标意念聚焦在什么地方。
而挖蘑菇的,他一定是在一场小雨后太阳出来了,就逮住这个时间去的。
因为那个时候蘑菇蓬勃生长得到处都是。
只有小孩进了森林对花花草草感兴趣,出来的时候抓一把,又是野花又是野草,都是好玩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没拿到家他就扔了,因为没有用。
很多人到市场上去收集信息,就像小孩子,拿回来一堆花花草草,但是没有用。
所以有目标意念是看市场的关键。
这就取决于常态化、生活化的思考,平时去考察、勘察、观察,但是带着目标意念就是洞察。
这个目标意念是分析以后的行动意念。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起目标意念呢?我们常说,你没有假设就不可能有意念。
假设从哪里来,就是预料到可能存在的机会和问题,然后带着这种眼光去看、去思考,你的洞察力就比别人强三倍。
经验告诉我,形成强烈的意念往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永远有简单的链条。
永远在头脑中有一个简单的链条,去约束自己的日常思考。
因为我们不管是做咨询的(企业参谋)、还是做企业的,根本上来说都必须建立生意视角。
市场的事情,根本而言其实很简单,你永远要在脑子里盘算:第一,产品到商品,企业是怎么实现的?一个产品变成可卖的商品是怎么实现的?中间有多少过程?不同的行业会有什么不同?第二,商品的可交换条件是什么?一提到交换会马上就想到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终端大卖场小卖店、零售业还是餐饮业,所有跟消费者交换的地方,你的脑子里面要有很多很多的场景,构成一个很简洁的很实在的东西,产品/商品/交换/消费。
陈染散文《在书中与自己相遇》汇总一篇陈染散文《在书中与自己相遇》 1近几年,我买书越来越少了,即使到了书店,望着那些琳琅满目、铺天盖地、华丽漂亮的书,人却仿佛没什么精神,兴奋不起来。
我觉得不是我的好奇心求知欲退化了,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打击”不再那么轻易相信了——比如一个非常精彩的书名、非常精致漂亮的装潢、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这样好端端的一本书被买回家,一看,内容却粗糙肤浅得一塌糊涂,简直就是粗制滥造。
这样的打击多了,人也就木然了,变得不轻易买书了。
我一直觉得,物质商品的市场化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文化、文学、艺术的产品是否也要绝对的市场化呢?单纯的大众娱乐的繁荣是否是真正的文化繁荣?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我没有什么评价好书的绝对标准,只有一点个人的喜好——没有官气也没有商气,这是最基本的。
我也几乎不相信排行榜一类的事物。
我经常重读书柜里的旧书,读旧书如同品味陈年的醇酒,韵味无穷。
前一段时间,我重读几本书柜里的旧书,《大哲学家生活传记》(美国,1992年5月,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成为我的一本枕边书,这本书可以作为我在庸琐的现实中寻求自己的精神位置的一本书,我可以没前没后翻开哪儿是哪儿地读下去,而且只需片刻时间,我便可以进入另一种精神状态——那是和我的内心非常符合的深沉的精神所在,一种寻找自己并能够与自己相遇的精神状态,说到底,它是一本通过哲学家的思想脉络梳理我们自己思想的书。
另一本书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魔鬼辞典》(美国),这几乎是一本令人百读不厌的书,作者用辞典的方式,为周遭事物进行幽默、调侃和反讽的定义,阐明作家对人类及其文明的深深的沉思与质疑。
还有一本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德国),该书涉及到一些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探索了__文化尤其是__思想的根源,反省我们的社会结构、人对自然以及我们自身生命的嬗变、更迁,并试图指出一条脱离困境与危机的路途,在人类思想的不断破旧立新的激变中,在全球性的思想多元化的世界上,如何寻找我们自己。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读完陈染的《私人生活》,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既私密又大胆的心灵之旅。
在这本书里,陈染用她细腻到近乎偏执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女性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笔下的主人公倪拗拗,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个有点特别、有点倔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朋友。
倪拗拗的成长经历,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她与母亲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真实得让人心疼。
母亲的强势和控制欲,让拗拗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又想要拼命逃离母亲的“阴影”。
就比如说,拗拗想要穿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可母亲却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给拗拗挑选,还美其名曰“这才好看”。
拗拗心里的不满一点点累积,却又不敢大声反抗,只能在心里默默较着劲。
这种小小的细节,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谁没有过因为父母的“为你好”而感到无奈和憋屈的时候呢?还有拗拗在学校里的经历,也让我感同身受。
她面对老师的不理解,同学的孤立,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仿佛能穿透书本,直直地戳中我的心。
记得有一次,拗拗因为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就被老师批评是“胡思乱想”,同学们也跟着嘲笑她。
拗拗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里充满了委屈和不解:为什么自己只是说出了真实的想法,就要受到这样的对待?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学校里,因为性格内向不怎么爱说话,被同学误解为“高傲”,那段时间真的觉得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
倪拗拗的爱情经历更是充满了波折。
她在爱情中那种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心态,简直就是爱情中的我们的真实写照。
她遇到了那个让她心动的男人,满心欢喜地投入进去,却发现爱情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美好。
对方的一点点冷淡,一点点疏忽,都能让她的心瞬间跌入谷底。
有一次,他们约好了一起看电影,拗拗精心打扮,早早地来到了电影院门口等待。
可是,对方却因为临时有事迟到了很久,而且连一句解释都没有。
拗拗心里的失落和愤怒交织在一起,但又因为太在乎对方,不敢轻易发脾气,只能把这些情绪都憋在心里。
这不就是我们在爱情里常常经历的那种纠结和痛苦吗?陈染对于女性身体和欲望的描写,也让我大为震撼。
名家散文欣赏最新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名家散文欣赏最新9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我们身边总有不少这样的人:质疑一切成功,怀疑一切美好。
“他成功,还不是有个有钱的爹。
”
“上次加薪是她,这次升职是她,一定有背景。
”“他儿子读了北京四中,不知道送了多少钱。
”……
王朔的《知道分子》出版后,曾有一段内心剖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社会上一切的事情,非要往最下三滥的地方想才安心。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所有的预想都正确,才能为自己总是“遭冷遇”、“不成功”、“生活在底层”找到合理开脱……
从而也证明了自己机智过人,总有一双洞悉世事的眼睛。
最近读了心理学家麦基写的《可怕地错觉》,我才明白了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麦基在研究很多人的经历后,提出了一个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
“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
”
也就是说——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
你相信潜规则,就会发现无数潜规则。
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
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
《看见》读后感篇1:《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
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
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
我此刻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向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就应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取标志性事件,只是选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
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
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
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靠,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
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以前闪过一丝放下阅读的念头,但是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
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务必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
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见》读书笔记《看见》读书笔记1看见是什么呢?是回应。
弗洛伊德曾说过,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死亡就是无回应之地。
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以前也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我说话有什么用呢?你又看不见我。
”“没关系,我虽然看不见你,但你说话就带来了光。
”如果一个相对的弱者,他的任何需求都没有人看见,他会觉得这世界爱他吗?他又会爱这个世界吗?柴静正是带着一双“看见”的眼睛,透过表象,看见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回应了许多需要回应的东西,也遇上的许多人,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人性本色,然后努力成长、前行。
她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我们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探寻着什么呢?多少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自己原来想要的,忘记了抬头,忘记了回头,也忘记了看看自己的内心?《看见》读书笔记2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用了大半个月看完的,基本上每一章节,都会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去看。
当时也是因为她的雾霾纪录片,重新认识了柴静,后来才发现了这本好书。
我是用电子书看的,所以过程中及时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书中的很多细节都深深打动过自己,有时也会因柴静的浅幽默而微微一笑。
很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能被更多读者“看见”!另外贴一些书中的经典语录: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
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什么是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陈染散文《你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的》
似乎,我一直习惯于,所有的外部事件都从精神内部开始启程。
春节期间,我踏上了欧洲之旅。
对于我这个出趟门几乎要把整个家都背在身上的人来说,在外的旅行于我几乎只是一场“体育运动”,而我精神的旅程是在我回到家之后,重逢了我熟悉的书房桌椅,重逢了我习惯的龙井绿茶,甚至是穿上了干净柔软的棉制家居衣服之后,我的精神旅程仿佛才刚刚开始。
昨天读到萨特的一段话,深有感触。
他说:“我尊重一个左派的老人通过他的举止行为教导我的所有右派的生活准则。
真实和虚构是一回事,为了感受热情,必须假装热情。
人们教导我,我们在世上是为了互相演戏……我扮演了一个“不真实的主角”。
很多时候,人们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譬如我去过的卢森堡。
比较繁华如梦、人流如梭的巴黎,我格外偏爱卢森堡这个优雅、无人、安闲、富足的小城,那是一个可以读书思考、可以深爱一个人的地方。
走在湿润静谧的石子小道上,路两边是含蓄典雅而不流光暴富的时装商品橱窗以及袭人的鲜花,还有傍晚时分教堂传来的深邃低沉的钟声弥散整个小城,走在这样的声音和视觉中,人是可以与内心与灵魂相遇的,我心里一路感到惆怅……比较而言,我们身边有些地方,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嘈杂喧哗,最重要的是普遍的人文环境,真像一个“暴发户”!我深深怀念卢森堡,期待再次与之相遇!
可是,在前几天我的家庭聚会上,我的哥嫂说,他们所看到的卢森堡全然不是我描述的样子,简直就像北京的一片郊区。
后来,我们询问了彼此到过的位置,发现我们到过的地方可能完全是岔路。
事后我想到,也许不仅仅是岔路的缘故,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所看到的卢森堡是我想要看到的卢森堡,是我脑子里幻想的卢森堡。
那个在卢森堡小街上的傍晚,我们几个同行的人彼此间距很大,我在现实中走着,脑子里却完全是“走神”的游离恍惚状态。
那样温馨舒雅的景致、那样虔诚低语般的教堂的钟声,我的脑子里纷乱地冥想:这就是我想要生活的小城,人们有信仰所以有所束缚,有一个德、行、言的底线,那将是最基本的安全感。
我不需要庞大的社会、众多的熟人、鼎沸的名声以及万贯家产,在这里只需拥有一个亲密的人,我们温暖地交谈、生活和守候,足以!
这时的卢森堡已经成为我的梦想,它与是否属实无关,与是否真实无涉!它仅仅是由欠缺所构成的一份联翩的遐想。
我所看到的是我向往看到的!
我还想说,在这里,我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你看到的我,是你想要看到的我。
所以萨特说,我扮演了一个“不真实的主角”。
我们每一个人所互相看到的,也许都只是我们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