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例5
- 格式:doc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5
5个解决问题及答案
1、某商品按25%的利润定价,后来九折出售,结果每天售出的件数增加了1.5倍,那么每天这种商品的总利润比降价前增加了百分之几?
解答:把降价前每天销售的件数的总成本看作:“1”,那么降价前每天获得的总利润为25%,降价后每天获得的总利润为
(1+1.5)X[(1+25%)X90%]-(1-1.5)=31.25%,所以降价后每天经营这种商品的总利润比降价前增加了31.25%÷25%-1=25%。
2、两城相距930千米,客货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向开出,经过6小时两车相遇.
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货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0+x)X 6=930
x=75答:货车平均每小时行75千米.
3、一个水地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单开进水管40分可以将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1小时可把满油水放完,现同时打开两管,多少小时可将它池注满?解:1÷(1/40-1/60)=120,120分=2小时
4、一架飞机从甲城飞往乙城,每分飞行12千米,26分飞完全程的30/13,全部航程是多少千米?
解答:12X(26÷30/13)=780(千米)
5、甲乙两件商品成本共200元,甲商品按30%的利润定价,乙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后来两件商品都按定价打九折出售,结果仍获利27.7元,求甲商品的成本。
解答:200X(1+20%)÷90%-200=16
(27.7-16)+(30%-20%)90%=130。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5)》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引入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加减法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5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如何进行计算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含义,学会用加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含义,学会用加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加减法运算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展示讲解: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到其他类似问题中。
6.巩固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问题的重点和解决方法。
可以通过列出问题的步骤,用加减法运算表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年级上册数学《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运用表内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审题、分析、推理和计算的过程,培养问题解决策略。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表内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例题、练习题、图片等)。
•乘法口诀卡片。
•实物模型或教学道具(如小棒、积木等)。
•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
教学结构设计1.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表内乘法口诀和相关知识。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自然引入例5。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阅读例题,识记与问题相关的生字和术语。
•强调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3.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分析问题的结构,理清层次和关系。
•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明确解题方向。
4.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解题思路,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明确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理解。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表内乘法(二):解决问题(例5)》一、复习引入乘法口诀回顾二、问题呈现例5:题目内容(根据实际例题书写)三、解题步骤1. 审题理解2. 分析关系3. 建立模型4. 乘法计算四、练习巩固练习题1、2、3...(根据实际练习题书写)五、总结拓展解题方法总结类似问题拓展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分析他们是否能够准确理解题意并灵活运用乘法知识。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P79-82的内容。
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步骤,掌握稍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利用等量关系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演、画、找、解、列、验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意识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学会和学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稍复杂的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利用等量关系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2、教学难点画线段图并找准等量关系。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数形结合法、多种练习法。
四、学情分析《解决问题(例5)》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P79—82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本课是从复习简单的行程问题入手,复习题的主人公只有小林一人,要是两个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内容。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观察、估计、画图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鉴于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内容采取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找一找、列一列、解一解、验一验、答一答、合作交流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完成例5的两种方法的探究,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例5的解题步骤,从而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行程问题,仔细回忆一下,还有印象吗?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小林从家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分钟骑250米,10分钟骑多少米?1、请学生读题。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量率对应:单位“1”的量 单位“1”(即率为1)分量 分率(可大于1,等于 1,小于1)=单位“1”在量X 分率 =分量÷单位“1”的量=”的量单位“分量1 1”的量=分量÷分率题型一: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利用:单位“1”的量=分量÷分率例题:一个长方形相册边框,它的宽是3.3分米,是长的32,边框长多少分米?方法一:单位“1”的量=分量÷分率3.3÷32=3.3×23=4.95(分米) 答:边框长4.95分米。
练习:1. 运一堆货物,第一天运了113,还剩下48吨。
这堆资物原来有多少吨?(用2种方法计算)对应对应单位“1”(未知) 分率(已知) 分量(已知)方法二:分量=单位“1”在量X 分率 解:设边框长x 分米。
32x=3.3 X =3.3÷32 X =3.3X 23 X=4.95 答:边框长4.95分米。
2. 东方小学五年级近视的人数是六年级的65,四年级近似的人数是五年级的53。
已知四年级近视的学生有9人,那么六年级近视的学生有多少人?3. 花圃里月季有350盆,是菊花盆数的65,菊花盆数是牡丹的87,牡丹有多少盆?题型二: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利用:单位“1”的量=分量÷分率=分量÷(1+几分之几) 或=分量÷(1-几分之几)例1:水结冰之后,体积增加101。
一桶水结成冰后体积是22立方分米,求这桶水原来的体积。
水的体积=冰的体积÷对应分率22 ÷(1+101) =22÷1011=22×1110 单位“1”(未知) 分率=1+几分之几 分率=1-几分之几 分量(已知)冰的体积 水的体积 22立方分米分率=1+几分之几=20(立方分米)答:这桶水原来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练习:1.蔬菜市场运回自菜2400k9,运回的萝卜比自菜多本,比南瓜少方,运回南瓜多少千克?2.一款电脑王一劳动假期间降价了六,国庆期间又降价了右现价4050元,这款电脑原价是多少元?3.鞋店将两双进价不同的鞋都以300元的价格卖出。
课题:解决问题例5
单位及姓名: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谭素连
编号:3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7页
【教学目标】1、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经历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8+2 9+4 9+5 7+3 8+3
(设计意图:巩固计算练习,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
二、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出示例5(如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表演吗?
生:喜欢。
师: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那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1:我发现分成两排,第一排(前排)有8人,第二排(后排)有7人。
生2:我发现有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生3:我发现有1个男生戴头套,其他的没戴。
生4:……
师:那一共有多少人呢?怎么样解答?
生1:用加法计算,8+7=15(人)。
(教师板书)
生2:我也用加法算,9+6=15(人)。
(教师板书)
生3:我也用加法算,1+14=15(人)(教师板书)
…….
师:同学们真棒!观察这些算式,发现什么呢?
生1::算式不同,但我们计算结果相同。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问题!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所以大家都要善于观察,多动脑筋,一定把问题解决。
2、出示课本P97页做一做。
(1)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天鹅在湖上游泳做游戏。
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天鹅?(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
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a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算出得数。
b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天鹅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
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天鹅?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天鹅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天鹅分成白天鹅和黑天鹅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天鹅的只数(8只)和黑天鹅的只数(6只)。
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8+6=14(只)。
3、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9页上面第1题。
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a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舞台上小朋友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人”的问题?
b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
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c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
比如:戴帽子有9人、没戴帽子有5人。
用9加5算出人的总个数。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5=14(人)。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6=14(只)、9+5=14(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不同的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99页上第2题,看谁算得都对。
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
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及时纠正。
若出现错误,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
2.完成书本P99页第三题
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学生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效果良好。
为了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方法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过程,最终还是引导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但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取的。
在算法多样化到算法最优化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由于给时间充足学生思考,课堂开放,学生能发现好多不同的数学信息,所以能用不同
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但讲解过程中,课堂过于开放,人数多,学生不愿听别人讲。
同时,有小部分学生没开动脑筋,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