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5解决问题(1)
- 格式:ppt
- 大小:940.00 KB
- 文档页数:10
解决问题(例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根据问题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
•能够通过手算和计算器等工具验证结果
学习内容
问题背景
小明有10个球,小红有8个球,两人合并后球的总数是多少?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步:明确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小明有10个球
•小红有8个球
•两人合并后球的总数是多少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数学模型:
10+8=x
其中,x为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算法。
根据数学模型,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加法算法进行计算。
第三步:进行计算。
将10和8相加,得到的结果即为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
10+8=18
所以,小明和小红合并后的球的总数是18。
第四步:验证结果。
我们可以通过手算和计算器等工具验证结果,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了解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特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进行计算和验证。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4单元比例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能力目标: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 元。
828=10x 8x =28×10x = 81028⨯ x =35三、拓展应用教材63页3、4题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五、作业布置教材64页6、7题【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 元。
828=10x 8x =28×10x = 81028⨯ x =35。
第5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情境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正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多种策略解决有关正比例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理解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节一、引入新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关的关系式。
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列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答案:解:设8小时可以耕地x公顷。
1.2/2=x/8x=4.8答:8小时可以耕地4.8公顷。
2.服装厂要加工2400套校服,前5天加工了800套。
照这样计算,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多少天?答案:解:设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x天。
800/5=(2400-800)/xx=10答:完成剩下的任务还需要10天。
3.(2018·浙江宁波海曙区)同学们参加“小厨艺”拓展性课程学习,榨西瓜汁720mL正好可以给6个人喝,小红榨了1320mL西瓜汁,可以给多少个人喝呢?答案:解:设可以给x个人喝。
720/6=1320/xx=11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2.分析解答。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在小组中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解答过程。
4.探究新知。
(1)题目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这道题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案学科:数学授课内容:解决问题授课时间: 2018年12月14日授课班级:二年级(1)班执教老师: sudong安民学校马泉营校区教学过程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指出:现在能直接求“坐得下吗?”缺什么条件?(要知道车上有多少个座位)教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可以怎样求呢?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出示座位图(1)仔细观察座位示意图,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你自己试着做一做,并把想法在图中表示出来。
再到小组中去交流自己的想法。
每一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说清解题思路。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预设1: 2x7=14(个)2x7=14(个)14+14+5=33(个)预设2: 4x7+5=33(个)预设3:7x4+5=33(个)预设4:2x8=16(个)2x8=16(个)16+16+1=33(个)预设5:4x8+1=33(个)预设6:8x4+1=33(个)预设7:5×8-7=33(个)(3)看到这么多的解答方法,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把大家的解答方法分成两类,一个是横向观察,一个是纵向观察。
正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3.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知道学生和老师一共有32个人,客车有33个座位,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引导学生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吗?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4.回顾检验(1)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先找数学信息,求出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需要多少座位,再求出客车有多少座位。
(2)用到了哪些方法?运用到了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分析题意。
(3)怎么知道是否能坐得下?用一共的人数和客车的座位数进行比较。
小结: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例5 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例5,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这一节课中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61页例5。
我们将通过这个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并学会如何运用乘法和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包含意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练习题等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问题导入课程,例如:“如果一个篮子里有12个苹果,我们把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让孩子们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
2. 新课导入:通过导入问题,引出“包含”除法的概念。
我会讲解除法的意义,并示范如何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
3.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带领孩子们学习教材第61页的例5。
我会详细讲解例题的步骤,让孩子们理解如何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并互相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包含”除法的意义、乘法和除法的运用等。
七、作业设计1. 如果一个篮子里有12个苹果,我们把它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如果一个篮子里有15个橘子,我们把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橘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