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 格式:docx
- 大小:4.54 KB
- 文档页数:2
彼得潘综合症的案例彼得潘综合症,又称小彼得症,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以其患者持续地相信自己是小孩,或者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为特征。
这种疾病历史上仅有少数病例,且多数患者是男性。
本文将通过一位名为“Tommy”的小彼得症患者的个案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这种病症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式。
病例分析Tommy是一个46岁的男性,他首次就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是因为他感到无法承受自己的年龄,其内心深处感觉自己是个年幼的孩子,并且渴望被照顾和被宠爱。
他说他不愿成长,这并不是因为害怕失去童年时光带来的记忆,而是单纯地想要保持一个年轻、无忧无虑的状态。
他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有这种病症的人,他感到非常孤独、焦虑和绝望。
不仅如此,他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孩子的角色,穿着童装、靠奶嘴进食,甚至在家里充当家务劳动的小帮手。
Tommy的症状表现明显地说明了他患上了小彼得症。
他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成年,不能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更想回到儿时的状态,重拾那种快乐、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很难接受他的病情,并给他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
原因分析关于小彼得症的成因,学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
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可能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有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心理障碍往往与儿童期的经历有关,比如缺少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受到过性或身体上的虐待等。
这些经历可能会对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程度的创伤,难以自我治愈。
此外,患者个人的性格和环境因素也可能是病发的诱因。
有心理学家认为,患者本身对成长和成人生活有着不健康的心理付出,以至于生活在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里。
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彼得症的治疗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
一些安抚剂和抗抑郁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情绪波动,但这些药物并不能彻底治愈病症。
因此,对于小彼得症患者来说,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是一种对解决小彼得症有一定帮助的心理治疗方式。
治疗模式是基于确定的性动因素进行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并采取一些有效的行为控制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状况。
彼得潘现象
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孩童时代中,不想长大。
近年来,随着“装嫩”、“逆生长”、“卖萌”等网络热词的流行,不少人意识到身边确实有一些“彼得·潘”式的人。
他们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思考问题方式总像孩子一样,把自己心理固结于孩童时代,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似乎难以长大,很难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或义务。
彼得·潘综合征是心理学范畴,用来叙述人的心理与年龄不匹配进而带来影响的一种现象。
目前国际上并未将这种综合征纳入精神障碍诊断系统名录,但它反映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于家庭、婚姻、社交、人际关系等各种辅导咨询个案中。
其实,人际关系严重受阻并影响生活工作,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就有可能涉及精神医学诊断中的适应障碍。
而18岁以上成人“彼得·潘”,更多见于依赖性人格问题。
彼得潘综合症提要: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长不大,而要让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在现实中逐渐学会承担责任和压力,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彼得潘综合症并不威胁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
但是,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所以它并不仅是一种麻烦。
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归入任何已知的类别,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存在。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1904年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而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
这种综合症患者多是青年人,尤其以男性居多,他们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依赖他人,畏惧承担责任。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说道:“‘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是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等不同环境中。
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是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简介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源自于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
该综合症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彼得潘综合症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
彼得潘综合症定义彼得潘综合症,又称为“彼得潘情结”或“永不长大综合症”,是指成年人在个性和行为上表现出幼稚、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的特征,缺乏对现实生活中责任和成长的意识。
这些人通常逃避面对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常常沉迷于游戏、想象力和冒险。
彼得潘综合症特征彼得潘综合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幻想世界:受影响者倾向于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中,无法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和现实生活的挑战。
2.不负责任: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不愿承担责任和面对成年人的义务。
3.追求自由:这些人渴望无拘束、无责任的生活,追求自由和个人满足感,并且不愿意受到限制。
4.避免长大: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害怕面对成长带来的变化和责任,他们经常回避与成年人相关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症原因彼得潘综合症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1.童年创伤:一些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创伤,如家庭不稳定、亲子关系紧张等,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停留在幼稚阶段。
2.缺乏父母教育: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缺乏父母监护也可能导致彼得潘综合症。
3.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而选择逃避。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这种倾向。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你的选项。
1.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时,你更倾向于:–a.逃避和推卸责任–b.尽力承担责任2.当面临重要决策时,你更倾向于:–a.让别人为你做决定–b.自己做出决策3.对于成年人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你是否感到厌烦或不愿意接受?–a.是–b.否4.在闲暇时间里,你更喜欢:–a.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b.从事现实生活中的活动5.当他人对你施加压力或期望时,你如何应对?–a.逃避或回避–b.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根据你的选择,请计算以下得分: - a. 得1分 - b. 得0分总分计算: - 0-2分:你可能有一定的彼得潘综合症倾向 - 3-5分:你对成年人责任和成长有较好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结论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彼得潘综合症1. 简介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常见于成年男性,表现为他们对面临的责任和成长感到抗拒,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和不成熟行为。
这一术语来源于J·M·巴里的童话故事《彼得·潘》,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永远不长大的男孩彼得·潘的冒险故事。
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上的阶段,与心理上的成长和责任意识不成比例。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年轻人身上,但也有成年人可能经历类似的情况。
彼得潘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对长大和成熟产生抵触情绪;•缺乏责任感和决策能力;•追求自由和冒险,缺乏稳定性;•喜欢与青少年或未成年人一起玩耍和交往;•对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期望产生不适应感。
2. 形成原因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包括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原因:2.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或者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照顾,他可能会在成年后对责任和成熟感到抗拒。
2.2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也对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规范和引导,缺少对责任和独立性的培养,那么他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不成熟的行为和态度。
2.3 社会压力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压力也是形成彼得潘综合症的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期望年轻人早日独立、成家立业,如果个体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表现出不成熟和幼稚的行为。
2.4 心理因素除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压力,个体的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彼得潘综合症的原因之一。
比如个体可能对面临的责任和成长感到恐惧或焦虑,从而选择逃避和抵触。
3. 影响和应对彼得潘综合症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个体可能无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角色,焦虑情绪加重,社交关系受到困扰,自我发展受到限制等等。
然而,对于受影响的个体来说,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应对这一综合症:•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以了解并解决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从精神健康的角度浅谈时下的装嫩之风——读《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的一点体会“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就没有童话;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又笨又傻”,这是最近台湾偶像组合S.H.E演绎的一首流行歌曲。
歌曲的名字就叫“不想长大”。
其四个字正好道出时下年轻人甚至部分中年心态,以及由此心态所演变出的“装嫩”之风。
弗洛伊德在阐释精神健康时提出,“健康的人”乃是一个达到了“生殖阶段”的人,不会倒退的人,他过着成年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既能工作,又能得到充分的性满足,换言之,他既能生产,又能使人繁殖。
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试想: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除了既能生产,又能繁殖以外,别的还有什么?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心态的成年化。
回到现实,我们发现在大城市里,出现了一大批成年人,如职场白领、学校大学生等,他们言谈举止呈现浓重的“装嫩”之风。
他们经常穿浅色系的衣服,爱看动画片,说话也是“我们男孩子”、“你们女孩子”、“哇,好好看哦!”、“好漂亮哦!”等,手机、背包等随身携带的物件上都会挂着玩具狗、玩具猫等作为装饰。
有的连家里也到处充斥着SNOOPY、MICKYMOUSE、HELLOKITTY等非常卡通的形象。
那么,到底是因为怎样的原因让这些本应该“过着成年人生活”的成年人依然不断装嫩呢?我们可以发现,装嫩族最密集的地方还是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
因为在大城市工作和生存的成年人,他们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愿意用带有孩子气的行事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他们不愿意甚至回避用理性的方式来思考人生所面对的一系列抉择和问题,他们害怕回到现实后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城市中渺小的地位。
(举个例子,如几米的漫画中,多次有这样的画面:拥挤的人群中,如地铁、大街、天桥等,周围一切都是用模糊的笔法,而中间的主人翁却用童趣的描绘方式突出其自我和迷茫)。
如果这种装嫩的行径发展到极致,就会演变成一种精神疾病,即心理学中所定义的“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综合症”的表现彼得潘综合症发源于青春期。
有6个特征可以基本涵盖这一人群,他们可能只具备其中的1-2项,也有可能具备所有6项。
其中,四个基本特征——无责任感、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往往在12-18岁时已经发展出来,而另外两个特征——自恋、沙文主义则大多在18-22岁发展出来。
患有该症候群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
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彷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表现1. 缺乏责任感“彼得潘”无法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
孩子没有发展出责任感,和家庭中缺乏纪律有关。
,有一部分人会表现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在人际交往中藐视规则,比如对他人缺乏尊重、不用礼貌用语。
他们希望寻找一个会照顾他们、包容他们的伴侣,但一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难以接受挫折和他人的批评,在挫折面前很容易放弃。
表现2. 焦虑很多孩子都非常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这与家庭中的紧张气氛有关。
他们的父母往往对婚姻和他们自己都并不满意,但很多父母会假装快乐,不去面对事实,并维持着程式化的生活和家庭和谐的幻觉。
由于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又会听到父母做出对彼此的负面评价,Ta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但难以辨识出问题出在哪里。
这令他们感到焦虑。
孩子会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单方面的信息。
其中,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家庭中的一方(多为母亲)选择了为孩子“牺牲”而维持现在的生活,但她们还会不自觉地和孩子说,“你父亲不会懂得别人的感受”,“你爸爸的工作永远比家庭重要”,甚至是“你就像你爸爸一样”这样的话。
这种焦虑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回避与伴侣的正面冲突,喜欢抱怨对方,却不懂得反思自己。
而且,他们还容易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因为他们不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的常见回应是避而不见,假装问题不存在,而不会去正面应对。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
摘要:
一、彼得潘综合症的定义与症状
二、彼得潘综合症的心理测试
三、如何应对彼得潘综合症
正文:
一、彼得潘综合症的定义与症状
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指的是成年人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时,表现出过分孩子气、不愿长大的心态。
患者往往情绪化、任性,依赖他人,不敢承担责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难以适应社会。
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二、彼得潘综合症的心理测试
要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彼得潘综合症,可以进行以下心理测试:
1.你是否经常感到焦虑、紧张,且难以自我克制?
2.你是否总是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
3.你是否害怕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
4.你是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
如果以上问题中有三个以上回答“是”,那么你可能患有彼得潘综合症。
三、如何应对彼得潘综合症
患有彼得潘综合症的人,需要正视自己的问题,逐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社会。
以下是一些建议:
1.增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2.提高自理能力:学会独立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3.学会承担责任:勇敢面对社会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比如结婚、生子、工作等。
4.培养同理心:学会关心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克服自私心态。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己无法克服彼得潘综合症,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
”这是J.M.Barrie在1911年的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
他创造了彼得潘的形象,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之后的一百年里,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他在“永无岛”的各种历险故事。
成为彼得潘似乎是每个人心中的梦,因为青春如此美好,我们可能都有过“不想长大”的感觉,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长大成熟,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然而,真的还有一些人,他们固守在青春的幻想中,拒绝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他们越是长大,就越是痛苦,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这样的表现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
32岁的阿玲(化名)已经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仍然像个小孩子,老觉得自己没有长大。
对于家里的事情,不愿意干,而且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干,像交水电费这些事情,她都觉得很累。
有一次老公工作忙,让她代替去参加一个婚宴,阿玲就觉得自己无法和别人沟通,到了现场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结果去了之后勉强和新郎新娘见面送了红包,婚宴还没有开始就落荒而逃。
结婚七八年了,阿玲还是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倾诉、商量。
家里明天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自己在单位参加了什么会,这些琐细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爸爸妈妈请示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国说,阿玲这样的情况属于人格障碍,俗称为“成人幼稚病”,属于“彼得·潘综合征”的一种。
导致阿玲出现这样的“心病”,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小到大,阿玲都是生活在父母包办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事情,父母都替阿玲考虑好了,长期下来,阿玲把自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来越不愿意长大,也失去了主见。
据了解,像阿玲这样拒绝长大的例子并不少。
29岁的大刚(化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但他的笔记本电脑上竟然贴满了蜡笔小新、超人的贴画,就连穿衣也是“儿童化”明显,经常穿着迪斯尼的T恤;26岁的小林经常穿娃娃装、梳娃娃头,脚踩绑带的平跟鞋,背着加菲猫的卡通包,举手投足还是个孩子。
怎样形成彼得潘综合症_怎治疗彼得潘综合症*导读:怎样形成彼得潘综合症?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彼得潘综合征,其实彼得潘综合症就是长时间装嫩的心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怎样形成彼得潘综合症吧。
最近有研究称装嫩是种病。
据媒体报道称,25%的人有非常突出的装嫩心理,通常会持续8-12年,同时女性装嫩的时间要长于男性。
这种长时间的装嫩心理,被心理学定义为彼得潘症,来源于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的同名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现实中患彼得潘症的人同样心理不成熟、同样喜欢逃避现实。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关西班牙心理学家阿奇立诺勃拉伊诺-罗兰特在他的专着《彼得潘情结:拒绝离家的孩子》里认为,装嫩是种病,失败的教育模式才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与他一样,阿根廷心理健康协会主席、精神病学专家佩伊鲁教授也把彼得潘症候群的形成归咎于家庭教育。
他认为,对于父母而言,在孩子青春期采取两种错误的教育方法:过于冷漠或呵护过度,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晚熟,因为这两种方法都会使孩子缺乏与外界沟通及与其他人共处的能力。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非常大关系。
在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患有这种病的人往往一生无所作为,他们的症状及对感情问题处理的不成熟,往往难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结了婚,也容易令家庭破碎,同时也容易让自己沉湎于酒精和药物,为了在失落中获得暂时的满足。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人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均要符合其年龄特征。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保持一致。
然而,我们生活中,像彼得潘这样长不大的成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
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也被通俗地称为成人幼稚病,心理学上叫做依赖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导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很多的新疾病,在市面上我们会听到很多医学名词但是我们都是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病状,如果今天有人问你彼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很多的新疾病,在市面上我们会听到很多医学名词但是我们都是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病状,如果今天有人问你彼得潘综合症,你肯定是哑口无言吧,今天我们就要补充医学知识,来看看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这个是怎样的发病原理,我们来看看吧,增长我们的见识。
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剧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行事带有孩子气,渴望回归到孩子的世界。
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综合征”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
在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行为模式,习惯于让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中有些人不是不希望自己“长大”,也不是不想为自己负责任,只是缺乏勇气摆脱以往形成的种种依赖行为模式。
他们因为害怕而没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压力来到的时候往往选择逃避。
他们曾有许多幻想,但难有自己的建树,往往在依赖的同时放弃了真正的自由或自我,只能在一个由别人建构的思想体系中生存。
久而久之,活在别人世界中的他们逐渐觉察到,依赖必须是以丧失自尊为代价时,就极有可能引发焦虑情绪并产生冲突。
1、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
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
2、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