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综合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Brugada图1 Brugada三兄弟:Josep Brugada (左),Ramon Brugada (中),Pedro Brugada (右)此后,Brugada三兄弟又积累了2例相似的病例,并于1991年在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学术年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后来他们又总结了另外4例病例,于1992年在美国心脏学会(AHA)的杂志上发表了“右束支阻滞、V1~ V3导联ST段抬高是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猝死的标志”的论文。
该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师的关注,不少医生相继报告了很多类似病例,并称其为“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这一诊断迅速被全世界采纳,成为年轻人猝死的一个重要病因。
由于很多猝死的东南亚男性青壮年患者均存在这种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使人们在期望中看到了科学的曙光。
中国旅美学者:纠正偏差揭本质Brugada兄弟首次报告了右胸导联心电图三联征常与青年人猝死伴发的现象,但右束支阻滞伴继发性ST-T改变者众多,很多有该三联征的青年并未发生猝死,因此用右束支阻滞难以解释猝死的发生。
此时,在美国心电大师安泽勒维奇(Antzelevitch)实验室工作的中国旅美学者严干新有了意外的突破性发现。
他在研究缺血对三层不同心室肌的作用时观察到,在跨室壁的心电图上记录到了QRS波后新出现的J波。
他发现,这种J波是心外膜与心内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1相与2相存在复极差造成的,实际上是心外膜心肌的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增强,使复极加快,并大大缩短了动作电位时程,而心内膜心肌细胞变化不大,两者之间自然出现了跨室壁的复极离散度,从而形成了J波。
因此,J波的出现是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的结果与标志。
严干新把这一新发现报告给了导师Antzelevitch。
进一步研究证实,当心肌明显存在2相复极差时,可引起心肌细胞的顺序激动,并形成2位相折返。
严干新及其导师对Brugada综合征的巨大贡献在于:①纠正了Brugada兄弟对心电图的解释,即不是右束支阻滞的终末除极的R’波,而是一个异常的复极波(J波);②异常的复极波(J波)是存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标志,提示患者易发生2相折返引发的室速、室颤及猝死。
彼得潘一个任性到极致的孩子。
我却喜欢他,甚至有些嫉妒他。
因为他可以永远长不大。
他拥有那么多的爱,那么多的自由,那么多的骄傲。
他是个幸福的孩子,但他也有自己的软肋,有怕别人触摸的伤口。
他害怕成长,害怕失去,他小心而自私地守护着自己的幸福,可还是不可避免地失去了。
他面对孤单时无助的眼神让我害怕,让我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心里狠狠地疼起来。
我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同样孤单,同样害怕失去,同样害怕伤害的我的影子。
一夜之间,所有的孩子都长大了.彼得潘离我越来越远了,可我总在夜深人静时,默默缅怀这个我深爱的固执而任性的孩子.我明白,我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他.我没有孤岛,也无力阻止时间的脚步,只能选择面对,面对所有与长大有关的事情.Peter pan a willful child to the extreme. I love him, some even jealous of him. Because he can never grow up. He has so much love, so much freedom, so much pride. He is a happy boy, but he also has his own weakness, there is fear of people touching the wound. He is afraid to grow, fear of losing, he carefully and selfishly guarding their own happiness, but inevitably lose. He faced the lonely and helpless eyes made me afraid, let my tears kept dropping, severely hurt heart.I saw him his own shadow, an equally lonely, also fear of losing, fear harm my shadow. Overnight, all the children grow up. Peter pa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me, but I always in quiet at dead of night, quietly miss the I love the stubborn and willful child. I know, I could never be his. I have no island, is powerless to stop time, can only choose to face in the face of all grown up, and things related to该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寻求咨商辅导的个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觉。
彼得潘综合症的案例彼得潘综合症,又称小彼得症,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以其患者持续地相信自己是小孩,或者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为特征。
这种疾病历史上仅有少数病例,且多数患者是男性。
本文将通过一位名为“Tommy”的小彼得症患者的个案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这种病症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式。
病例分析Tommy是一个46岁的男性,他首次就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是因为他感到无法承受自己的年龄,其内心深处感觉自己是个年幼的孩子,并且渴望被照顾和被宠爱。
他说他不愿成长,这并不是因为害怕失去童年时光带来的记忆,而是单纯地想要保持一个年轻、无忧无虑的状态。
他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有这种病症的人,他感到非常孤独、焦虑和绝望。
不仅如此,他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孩子的角色,穿着童装、靠奶嘴进食,甚至在家里充当家务劳动的小帮手。
Tommy的症状表现明显地说明了他患上了小彼得症。
他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成年,不能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更想回到儿时的状态,重拾那种快乐、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很难接受他的病情,并给他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
原因分析关于小彼得症的成因,学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
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可能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有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心理障碍往往与儿童期的经历有关,比如缺少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受到过性或身体上的虐待等。
这些经历可能会对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程度的创伤,难以自我治愈。
此外,患者个人的性格和环境因素也可能是病发的诱因。
有心理学家认为,患者本身对成长和成人生活有着不健康的心理付出,以至于生活在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里。
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彼得症的治疗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
一些安抚剂和抗抑郁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情绪波动,但这些药物并不能彻底治愈病症。
因此,对于小彼得症患者来说,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是一种对解决小彼得症有一定帮助的心理治疗方式。
治疗模式是基于确定的性动因素进行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并采取一些有效的行为控制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状况。
【名人故事】彼得潘综合症
【名人故事】彼得?潘综合症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Dan Kiley)也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了这样一个群体:“这样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是成为父母。
”这些彼得·潘非常顽皮,容易
相处,但他们不可避免地有许多孩子的弱点,比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
接受和害怕被拒绝。
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不相称。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无害的,但
有一天,当他们突然明白
生活
当事情不如预期那么令人满意时,为时已晚。
这些人是彼得潘综合症患者,他们不想
长大,拒绝成熟。
1904年,彼得·潘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银幕,
励志签名。
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中的彼得·潘。
成年人面对社会
的激烈竞争和残酷倾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装嫩",不愿成熟起来。
但这种心态如果发展
到极端,就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症”的最佳方法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
后果,并告诉他:“没有人有义务承担你的责任;如果你不在银行支付费用,没有人会帮
助你;如果你睡着了,没有人会叫醒你……”。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简介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源自于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
该综合症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彼得潘综合症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
彼得潘综合症定义彼得潘综合症,又称为“彼得潘情结”或“永不长大综合症”,是指成年人在个性和行为上表现出幼稚、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的特征,缺乏对现实生活中责任和成长的意识。
这些人通常逃避面对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常常沉迷于游戏、想象力和冒险。
彼得潘综合症特征彼得潘综合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幻想世界:受影响者倾向于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中,无法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和现实生活的挑战。
2.不负责任: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不愿承担责任和面对成年人的义务。
3.追求自由:这些人渴望无拘束、无责任的生活,追求自由和个人满足感,并且不愿意受到限制。
4.避免长大: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害怕面对成长带来的变化和责任,他们经常回避与成年人相关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症原因彼得潘综合症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1.童年创伤:一些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创伤,如家庭不稳定、亲子关系紧张等,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停留在幼稚阶段。
2.缺乏父母教育: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缺乏父母监护也可能导致彼得潘综合症。
3.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而选择逃避。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这种倾向。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你的选项。
1.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时,你更倾向于:–a.逃避和推卸责任–b.尽力承担责任2.当面临重要决策时,你更倾向于:–a.让别人为你做决定–b.自己做出决策3.对于成年人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你是否感到厌烦或不愿意接受?–a.是–b.否4.在闲暇时间里,你更喜欢:–a.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b.从事现实生活中的活动5.当他人对你施加压力或期望时,你如何应对?–a.逃避或回避–b.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根据你的选择,请计算以下得分: - a. 得1分 - b. 得0分总分计算: - 0-2分:你可能有一定的彼得潘综合症倾向 - 3-5分:你对成年人责任和成长有较好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结论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彼得潘综合症1. 简介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常见于成年男性,表现为他们对面临的责任和成长感到抗拒,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和不成熟行为。
这一术语来源于J·M·巴里的童话故事《彼得·潘》,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永远不长大的男孩彼得·潘的冒险故事。
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上的阶段,与心理上的成长和责任意识不成比例。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年轻人身上,但也有成年人可能经历类似的情况。
彼得潘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对长大和成熟产生抵触情绪;•缺乏责任感和决策能力;•追求自由和冒险,缺乏稳定性;•喜欢与青少年或未成年人一起玩耍和交往;•对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期望产生不适应感。
2. 形成原因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包括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原因:2.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或者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照顾,他可能会在成年后对责任和成熟感到抗拒。
2.2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也对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规范和引导,缺少对责任和独立性的培养,那么他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不成熟的行为和态度。
2.3 社会压力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压力也是形成彼得潘综合症的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期望年轻人早日独立、成家立业,如果个体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表现出不成熟和幼稚的行为。
2.4 心理因素除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压力,个体的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彼得潘综合症的原因之一。
比如个体可能对面临的责任和成长感到恐惧或焦虑,从而选择逃避和抵触。
3. 影响和应对彼得潘综合症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个体可能无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角色,焦虑情绪加重,社交关系受到困扰,自我发展受到限制等等。
然而,对于受影响的个体来说,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应对这一综合症:•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以了解并解决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1、第欧根尼综合症:Diogenes又名肮脏混乱综合症或众议院综合征症状特点:1.生活脏乱,2.极度自卑感3.又强迫性的囤积行为,无法舍弃财物,过度的购买欲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2、外地口音综合症:Foreignaccentsyndrome:外国口音综合症(Foreignaccent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很罕见的病症通常伴随着严重的脑损伤,此病导致患者说母语时如同带有外国口音,例如:一个美国人可能说话带着法国口音3、科塔尔综合症科塔尔综合征(Cotardsyndrome):以虚无妄想(nihilisticdelusion)和否定妄想(delusionofnegation)为核心症状患者主要是认为自身躯体和内部器官发生了变化.部分或全部已经不存在了如某患者称自己的肺烂了肠子也烂了甚至整个身体都没了.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不复于人世或者五脏六腑已经被掏空即使正和外人说话也不认为自己是活着的4、卡普格拉妄想综合症: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命名自第一个介绍这个心理疾病的法国心理医师,患有这种病的人会认为,自己的爱人被一个具有同样外貌特征的人取代了5、Fregoli妄想综合症又名人身变换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相反,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6、被爱妄想症(Erotomania)是一种少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陷入另一个人(通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他谈恋爱的妄想之中。
被爱妄想症又被称为克雷宏波综合症,“oldmaid’spsycho sis”、“eroticparanoia”、“eroticself-referentdelusions以纪念法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宏波(1872-1934)于1921年发表了题目为“LesPsychosesPassionelles”的一篇论文。
“彼得潘综合症”的表现彼得潘综合症发源于青春期。
有6个特征可以基本涵盖这一人群,他们可能只具备其中的1-2项,也有可能具备所有6项。
其中,四个基本特征——无责任感、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往往在12-18岁时已经发展出来,而另外两个特征——自恋、沙文主义则大多在18-22岁发展出来。
患有该症候群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
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彷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表现1. 缺乏责任感“彼得潘”无法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
孩子没有发展出责任感,和家庭中缺乏纪律有关。
,有一部分人会表现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在人际交往中藐视规则,比如对他人缺乏尊重、不用礼貌用语。
他们希望寻找一个会照顾他们、包容他们的伴侣,但一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难以接受挫折和他人的批评,在挫折面前很容易放弃。
表现2. 焦虑很多孩子都非常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这与家庭中的紧张气氛有关。
他们的父母往往对婚姻和他们自己都并不满意,但很多父母会假装快乐,不去面对事实,并维持着程式化的生活和家庭和谐的幻觉。
由于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又会听到父母做出对彼此的负面评价,Ta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但难以辨识出问题出在哪里。
这令他们感到焦虑。
孩子会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单方面的信息。
其中,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家庭中的一方(多为母亲)选择了为孩子“牺牲”而维持现在的生活,但她们还会不自觉地和孩子说,“你父亲不会懂得别人的感受”,“你爸爸的工作永远比家庭重要”,甚至是“你就像你爸爸一样”这样的话。
这种焦虑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回避与伴侣的正面冲突,喜欢抱怨对方,却不懂得反思自己。
而且,他们还容易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因为他们不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的常见回应是避而不见,假装问题不存在,而不会去正面应对。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
”这是J.M.Barrie在1911年的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
他创造了彼得潘的形象,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之后的一百年里,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他在“永无岛”的各种历险故事。
成为彼得潘似乎是每个人心中的梦,因为青春如此美好,我们可能都有过“不想长大”的感觉,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长大成熟,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然而,真的还有一些人,他们固守在青春的幻想中,拒绝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他们越是长大,就越是痛苦,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这样的表现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
32岁的阿玲(化名)已经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仍然像个小孩子,老觉得自己没有长大。
对于家里的事情,不愿意干,而且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干,像交水电费这些事情,她都觉得很累。
有一次老公工作忙,让她代替去参加一个婚宴,阿玲就觉得自己无法和别人沟通,到了现场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结果去了之后勉强和新郎新娘见面送了红包,婚宴还没有开始就落荒而逃。
结婚七八年了,阿玲还是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倾诉、商量。
家里明天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自己在单位参加了什么会,这些琐细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爸爸妈妈请示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国说,阿玲这样的情况属于人格障碍,俗称为“成人幼稚病”,属于“彼得·潘综合征”的一种。
导致阿玲出现这样的“心病”,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小到大,阿玲都是生活在父母包办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事情,父母都替阿玲考虑好了,长期下来,阿玲把自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来越不愿意长大,也失去了主见。
据了解,像阿玲这样拒绝长大的例子并不少。
29岁的大刚(化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但他的笔记本电脑上竟然贴满了蜡笔小新、超人的贴画,就连穿衣也是“儿童化”明显,经常穿着迪斯尼的T恤;26岁的小林经常穿娃娃装、梳娃娃头,脚踩绑带的平跟鞋,背着加菲猫的卡通包,举手投足还是个孩子。
为了帮助孩子理解这本书,我看了电影,但没来得及读原著,我也略微看了点点评,然后就急匆匆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别的点评我都不太满意,我自己的理解是,只有拔高到生命和永恒这个角度,才更加高度和普适性。
当然无论我理解对错,可能都无所谓,只是和孩子探讨。
但是把孩子卷入这么有深度的话题,恐怕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好事。
就像弗洛伊德说,“当一个人思考生命的意义的时候,这个人就有病了”,而这却往往是文学艺术的本质。
回到主题,我个人理解是,这本书反映了生命和永恒的哲学话题,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我从wikipedia看到这么一段话:这段话我简单翻译如下这个实际就是一个主题,如果生命,永远定格在某一个条件下,获得了某种永恒,没有后续的生老病死,那么该发生什么?这就触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实际上,这个问题能讨论的地方很多,我觉得有几个例子:【放弃永恒类型】一个是一个《诸神之战》,男主是宙斯的儿子,一个凡人,拒绝成为神仙,自然不会长命百岁,女主是他的保护神,为了爱情,女主放弃了永生,从此愿作鸳鸯不羡仙。
【阴阳相隔类型】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另类永恒—执念型】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另类永恒,就比如说痴迷某种东西,一辈子都出不来了。
比如围棋大师吴清源,他说他100岁也要下棋,100岁以后死了,就是在宇宙中,也要下棋。
这种我觉得是另类彼得潘,已经完全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现实生活中,还看到一个例子,一个单身的老头,从没处过女朋友,他的心理,永远的停留在了年轻状态,他甚至追逐20以下的年轻女孩,根本没意识到他自己已经变老了。
上面两个极端,但是更可能的是,问题没那么明显,比如存在的巨婴心理,以及心理成熟度不够高。
这不能说是某种疾病,只能说发育不那么完善。
普通人都有。
只要不是偏差标准太远,构不成严重问题。
彼得潘综合症
提要: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长不大,而要让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在现实中逐渐学会承担责任和压力,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
彼得潘综合症并不威胁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
但是,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所以它并不仅是一种麻烦。
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归入任何已知的类别,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存在。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1904年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而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
这种综合症患者多是青年人,尤其以男性居多,他们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依赖他人,畏惧承担责任。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说道:“‘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
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是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等不同环境中。
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
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是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其他: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拒绝长大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
沉浸于彼得・潘状态的成年男性们,在平日生活里经常感到心理上的劳累,精神状态差,大大影响了生活的质量。
患上彼得・潘综合症的原因多数与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
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总是习惯随心所欲,常常导致他们无法适应社会,最后遭受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情感缺陷和人际交往障碍,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
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仿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当他们身处对行为举止像个孩子的成年人没有多少耐心的社会时,就会充满无助感和挫败感。
但是,这些人不明白自己感觉如此糟糕的原因。
他们认为这是个暂时的问题,会尽力忘掉它。
然而相反的是,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
他们将周围人给予的爱,当成理所当然的,从来认识不到如何通过付出换去收获。
他们自认为成年人,但实际行为却像被宠坏的孩子。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中一直弥漫着对孩子的娇纵态度。
这让父母们有了这样一个观念: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权威和惩罚,绝对不能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不可否认地说,这对于孩子的个性成长有着
积极的作用,然而,患者们在小时候,家里已经采取这种教育方式,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不负责任。
在西方国家,这种骄纵造成的后果也不鲜见。
如果这种教育模式一直持续,孩子就无法学会基本的自我照料习惯。
在保持卫生习惯、良好的举止等问题上做得非常不到位,最终导致懒散行为无处在的弥漫着,埋葬孩子的自信。
孩子会认为:“如果连这些小事都不知道如何处理,又怎么能做好其他重要的事情或者工作呢。
”
这些患者们总是充满焦虑。
在他们小时候,家里就开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这种紧张气氛逐年加剧,它包围着孩子,最终成了每一个生活场景的底色。
这种无处不在的焦虑的原因,就是家庭的不幸福。
患者们的父母都对婚姻、家庭或者自己不满意。
这种不满的原因各有不同并且很复杂。
一些比较突出的原因是:缺乏情感的温暖和分享、工作和娱乐失衡、自律性不强、传统角色和价值观的剧变。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佯装幸福,他们害怕面对自己的感受,害怕直面真相。
因为他们并不是极度不安,只是有点痛苦,这助长了他们对现实的回避。
所以,他们带上假装的笑容,逼迫自己参加全家不定期的外出,说着模棱两可的话,听上去仿佛价值能高达一百万美元,而实际上却连五美分都不值。
在旁观者看来,这些表现并未发觉这些家庭有任何问题。
他们相处融洽,经常受到邻居们的羡慕,但这种表象是一种幻觉。
实际上,各种负面的情绪一直在扩散,影响着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灵的平静。
导致最终孩子们形成了彼得潘综合症。
然而,也有人认为在彼得潘身上看到了永不消失的生命活力,有人则看到孩童的纯真与成年人的世故对比,还有人看到逃避与责任的冲突。
不过,事物总有两面。
正如彼得潘其实也可以代表一颗永远年轻的赤子之心一样,这并非是坏事,关键看你能否控制。
如何走出彼得・潘综合症
帮助患者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面对现实,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鼓励他们需要长时间的建立责任感,摆脱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里陷阱,告诉他:“没人有义务承担你所应担负的责任;你要是不去银行交费,没人会帮你交;你睡着了,没人会把你叫醒……”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况会越来越好。
具体的措施有哪些呢?有些患者也已经表示不喜欢目前和过去的某些一直依赖的行为模式,但苦于无法改变。
我们可以促其自问:我们有没有无改变这些行为的计划或具体方法?有没有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单?如何将这种积极的思维变成现实中的行为?
如果能努力将这些积极的思维变成自身的行为,就有可能调动身上沉睡已久的积极力量和能力,从心理问题中解放出来。
若总是停留在心有所动却没有实际行动状态,则永远无法改变依赖者的命运。
走出依赖、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是走出“彼得・潘综合征”惟一的途径,
治疗彼得・潘综合症其中之一的方法,还可以用“回溯法”。
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操作下,让患者回忆自己从小到大一些应该表达自己主见而最后被父母包办的场景,并在脑中重新构建当时的场景。
医生鼓励、引导他们在相同环境下由自己重新作出选择,以此来培养他们的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