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综合征指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6.34 KB
- 文档页数:2
彼得潘综合症的案例彼得潘综合症,又称小彼得症,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以其患者持续地相信自己是小孩,或者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为特征。
这种疾病历史上仅有少数病例,且多数患者是男性。
本文将通过一位名为“Tommy”的小彼得症患者的个案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这种病症的症状、原因和治疗方式。
病例分析Tommy是一个46岁的男性,他首次就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是因为他感到无法承受自己的年龄,其内心深处感觉自己是个年幼的孩子,并且渴望被照顾和被宠爱。
他说他不愿成长,这并不是因为害怕失去童年时光带来的记忆,而是单纯地想要保持一个年轻、无忧无虑的状态。
他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有这种病症的人,他感到非常孤独、焦虑和绝望。
不仅如此,他还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孩子的角色,穿着童装、靠奶嘴进食,甚至在家里充当家务劳动的小帮手。
Tommy的症状表现明显地说明了他患上了小彼得症。
他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成年,不能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更想回到儿时的状态,重拾那种快乐、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很难接受他的病情,并给他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
原因分析关于小彼得症的成因,学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
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可能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有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心理障碍往往与儿童期的经历有关,比如缺少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受到过性或身体上的虐待等。
这些经历可能会对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程度的创伤,难以自我治愈。
此外,患者个人的性格和环境因素也可能是病发的诱因。
有心理学家认为,患者本身对成长和成人生活有着不健康的心理付出,以至于生活在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里。
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彼得症的治疗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
一些安抚剂和抗抑郁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情绪波动,但这些药物并不能彻底治愈病症。
因此,对于小彼得症患者来说,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是一种对解决小彼得症有一定帮助的心理治疗方式。
治疗模式是基于确定的性动因素进行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并采取一些有效的行为控制方式,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状况。
成人幼稚病听说独生子女最容易得这种病?看日历,最年轻的80后也已27岁,奔「三」路上还没来得及放肆,就已经青春不再。
其中的一部分人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对家庭的依赖,下意识的拒绝长大。
心理专家说,这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成人幼稚病」的心理障碍,属于「彼得·潘综合征」的一种。
拒绝长大原来是种病彼得·潘出自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一个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的童话人物。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虽已成年,但心理上还保留了很多孩子的特点:●爱玩、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喜欢装嫩;●在生活方面,较依赖他人;●对家庭和工作等成人责任,常常采取逃避的态度,如频繁更换工作,迟迟不愿结婚,不愿成为父母;●倾向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主动关心他人,却把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应当。
这种心理行为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也叫「成人幼稚病」,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成人幼稚病并不少见26岁的小A经常穿着娃娃装,梳娃娃头,脚踩平跟鞋,背着Hello Kitty卡通包,举手投足还是个孩子。
29岁的小B是一家设计公司的产品经理,但他的笔记本电脑上贴满了蜡笔小新和超人的漫画,穿着也是“儿童化”——海绵宝宝T恤是他的最爱。
32岁的小C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但她觉得孩子是个累赘,交个水电费都觉得累,结婚七八年,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夫妻生活隐私都要和爸妈倾诉,家里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自己在单位参加了什么会,这些琐细的生活小事都要向爸妈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她才安心地回家。
35岁的小D在一家IT公司上班,每天下班后除了到同事家打麻将到深夜,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平时在家里爱撒娇,喜欢玩玩闹闹,单位同事和邻居都说他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成人幼稚病发病群体青年人患「成人幼稚病」的几率较大,男女都有。
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意承认。
彼得潘综合症提要: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长不大,而要让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在现实中逐渐学会承担责任和压力,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彼得潘综合症并不威胁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
但是,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所以它并不仅是一种麻烦。
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归入任何已知的类别,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存在。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1904年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而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
这种综合症患者多是青年人,尤其以男性居多,他们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依赖他人,畏惧承担责任。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说道:“‘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是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等不同环境中。
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是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简介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源自于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
该综合症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彼得潘综合症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
彼得潘综合症定义彼得潘综合症,又称为“彼得潘情结”或“永不长大综合症”,是指成年人在个性和行为上表现出幼稚、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的特征,缺乏对现实生活中责任和成长的意识。
这些人通常逃避面对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常常沉迷于游戏、想象力和冒险。
彼得潘综合症特征彼得潘综合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幻想世界:受影响者倾向于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中,无法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和现实生活的挑战。
2.不负责任: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不愿承担责任和面对成年人的义务。
3.追求自由:这些人渴望无拘束、无责任的生活,追求自由和个人满足感,并且不愿意受到限制。
4.避免长大: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害怕面对成长带来的变化和责任,他们经常回避与成年人相关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症原因彼得潘综合症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1.童年创伤:一些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创伤,如家庭不稳定、亲子关系紧张等,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停留在幼稚阶段。
2.缺乏父母教育: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缺乏父母监护也可能导致彼得潘综合症。
3.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而选择逃避。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这种倾向。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你的选项。
1.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时,你更倾向于:–a.逃避和推卸责任–b.尽力承担责任2.当面临重要决策时,你更倾向于:–a.让别人为你做决定–b.自己做出决策3.对于成年人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你是否感到厌烦或不愿意接受?–a.是–b.否4.在闲暇时间里,你更喜欢:–a.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b.从事现实生活中的活动5.当他人对你施加压力或期望时,你如何应对?–a.逃避或回避–b.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根据你的选择,请计算以下得分: - a. 得1分 - b. 得0分总分计算: - 0-2分:你可能有一定的彼得潘综合症倾向 - 3-5分:你对成年人责任和成长有较好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结论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彼得潘综合症”的表现彼得潘综合症发源于青春期。
有6个特征可以基本涵盖这一人群,他们可能只具备其中的1-2项,也有可能具备所有6项。
其中,四个基本特征——无责任感、焦虑、孤独、性别角色冲突——往往在12-18岁时已经发展出来,而另外两个特征——自恋、沙文主义则大多在18-22岁发展出来。
患有该症候群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
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彷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表现1. 缺乏责任感“彼得潘”无法承担成人世界的责任。
孩子没有发展出责任感,和家庭中缺乏纪律有关。
,有一部分人会表现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在人际交往中藐视规则,比如对他人缺乏尊重、不用礼貌用语。
他们希望寻找一个会照顾他们、包容他们的伴侣,但一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难以接受挫折和他人的批评,在挫折面前很容易放弃。
表现2. 焦虑很多孩子都非常紧张和焦虑,缺乏安全感,这与家庭中的紧张气氛有关。
他们的父母往往对婚姻和他们自己都并不满意,但很多父母会假装快乐,不去面对事实,并维持着程式化的生活和家庭和谐的幻觉。
由于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又会听到父母做出对彼此的负面评价,Ta能够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虚假的,但难以辨识出问题出在哪里。
这令他们感到焦虑。
孩子会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得到单方面的信息。
其中,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家庭中的一方(多为母亲)选择了为孩子“牺牲”而维持现在的生活,但她们还会不自觉地和孩子说,“你父亲不会懂得别人的感受”,“你爸爸的工作永远比家庭重要”,甚至是“你就像你爸爸一样”这样的话。
这种焦虑使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会回避与伴侣的正面冲突,喜欢抱怨对方,却不懂得反思自己。
而且,他们还容易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因为他们不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
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们的常见回应是避而不见,假装问题不存在,而不会去正面应对。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彼得·潘》是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詹姆斯·巴里的经典代表作,影响巨大,是世界孩子们和已经成年的曾经的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童话。
《彼得·潘》原是一部童话剧,曾在1904年伦敦首演时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轰动。
一百多年以来,《彼得·潘》仍在各大舞台、各大出版书籍中频频出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衰,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彼得·潘》的情节十分有趣,写的是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梦幻岛”。
这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红人”,还有可怕的海盗,当然还有仙女和美人鱼,总之,经常出现在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因此也就有与猛兽搏斗的打猎,有红人与海盗之间或孩子们与海盗之间的真正的战争。
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彼得·潘的率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历经了各种危险。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
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
”可是后来,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温迪,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梦幻岛”,飞回了家中。
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
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梦幻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
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梦幻岛去。
”作者简介:詹姆斯·巴里(1860-1937),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1860年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
自幼酷爱读书写作。
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
精神病有哪些种类 30种精神病类型介绍(3)精神病种类21、耶路撒冷综合症耶路撒冷综合症是一种由于访问耶路撒冷城而触发的精神现象,包括一些宗教主题的激烈的思想困扰、错觉或其他类似精神病的体验。
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宗教或教派,犹太人和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都受到影响。
耶路撒冷综合症并不存在普遍的表现,不过产生这种现象的患者先前并无精神病的任何征兆,只是在到达耶路撒冷后才开始发病。
而几周后,或者离开耶路撒冷后就彻底痊愈。
精神病种类22、munchhausen综合症munchhausen综合症以德国男爵的名字命名。
表现为病人到处求医,千方百计咬住医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通过说谎吹牛,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等手段,编造出许多虚假的症状。
注入医院中场和工作人员冲突,稍不如意立即出院,反复辗转于多个医院。
症状特点:1.吹牛说谎向医生提供虚假的急诊住宿和症状。
2.不惜破坏自己的身躯使人相信。
3.辗转反复进入多所医院。
4.病人多数为较年轻的女性从事医务工作,并与医院某些人有特殊关系。
5.多数病人有精神创伤,但到处求医甚至伤害自己但目的性不明。
精神病种类23、司汤达综合症司汤达综合症(Stendhal syndrome)司汤达综合症或佛罗伦萨综合征,是指在艺术品密集的空间里,观赏者受强烈美感刺激,引发的心身疾病,导致心跳加快,头昏眼花,混乱,甚至产生幻觉时的症状。
它的名字命名来自著名的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他在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游记一书描述了他的经验。
精神病种类24、监狱精神病Ganser syndrome犯罪或者死囚容易出现一种Ganser syndrome 症状包括意识模糊,觉得自己躯体被转换了(应该是觉得自己是其他人),有压力,认为个人身丅份证遗失,对于看似很简单的问题非要给出很荒谬的答丅案例如,“一只猫有多少腿? ” ,而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3 ’。
精神病种类25、学者综合症(Savant-Syndrome)是指有认知障碍,但在某一方面,如对某种艺术或学术,却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的人。
彼得潘综合征作者: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8期彼得潘综合症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用来描述一个缺乏成熟感的成年人。
其表现往往是:对事对人极不负责,任性、散漫,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习惯随心所欲,出了差错却总归罪于别人;自身缺乏自信心,恐惧失败,喜欢找借口逃避问题;依赖心超强,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来帮忙;缺少坚韧性,挫折忍受度低,稍有不顺便易情绪化或放弃;急缺承受力,人际关系紧张,凡事格格不入,换工作如家常便饭……这种综合症在当今社会,不是日渐减少,而是愈来愈发普遍,特别是在我们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症状凸显得令人咋舌。
患有此症状的人,大多并不自知,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他们认为所有的人和社会都应该迁就、谦让于自己,就像父母那样对自己惟命是从。
稍遇抵触便会做出逃避的姿态,根本不知这一陷阱会给心性带来严重的恶性循环,使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张,挫折不断,以致最终走向自我封闭、自我排斥的自闭症之路。
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罹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群。
报考大学要由父母代为选择,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入校报名需要父母陪同到校安排生活起居,就连牙膏牙刷都得依赖父母置办;大学毕业的招聘会上,也任由父母与招聘单位进行沟通,自己则躲在一边玩着手机隔岸观火。
中国父母以越俎代庖式的包办彰显着自己的爱怜,弥补着自身在艰苦岁月里如草芥般的人生。
这种爱心泛滥的疼爱方式,造就出80、90后成为“垮掉的一代”的集体形象,心性自私、贪婪;个性独断、残酷。
婴幼儿般的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拒绝长大成熟,拒绝面对风雨担当任何责任,拒绝勇于失败迎对陌生的世界。
在判断乏力、选择困难、知难而退、逃避现实的症状之下,他们总以为父母会像救世主一样无处不在。
倘若欲求难得,他们便会心生恨意,恨父母、恨周遭、恨社会,甚至做出万劫不复的愚蠢之事,这样的例子新闻中天天都能看到。
说到底,教育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教育的整体失败是影响全民素质的大问题。
彼得潘综合征指什么
彼得潘综合症是指永远也不想长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想得到更多的安慰,但不想付出,想永远生活在童年,不想付起应该有的责任,对于这样的群体,其实不但与性格有关,这也是一种精神疾病,是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治疗的,目前还没有药物治疗的方法。
青年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大,当然也有40岁以上的患者。
一般来说,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承认。
来自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
他说:“家长们总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应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少让他们肩负起责任。
家长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具、零食和游乐场组成的。
”
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
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依赖他
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对于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士来说,往往一生碌碌无为,自己也想寻求改变,但是三分钟热血,最后也会不了了之。
如果想要真正的得到改变,就需要进行精神疾病来进行治疗,但有时候也很遗憾,有些患者并不承认自己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