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症候群
- 格式:docx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1
十大最美丽的病真实存在1.天使症候群:那些美丽又有趣的病名,背后却隐藏着残酷与痛苦天使症候群,又称为快乐木偶综合症,或称天使人综合症,也称安格曼综合症,是一种基因缺陷而造成的疾病。
罹患此症的患者,脸上常有笑容,缺乏语言能力、过动,且智能低下。
2.东方美女病:“东方美女病”是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别称,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由于它多发于东方国家,尤其是青年女性多发,所以被称为“东方美女病”。
3.睡美人症候群:那些美丽又有趣的病名,背后却隐藏着残酷与痛苦睡美人症候群,原名克莱恩-莱文综合症,简称KL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异常。
4.接吻病:“接吻病”在医学上被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V病毒(一种接触传染性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
5.自动酿酒综合症:有一种病叫自动酿酒综合症自动酿酒综合征,也被称为肠道发酵综合征,是一种通常由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引起的罕见病。
6.西班牙女郎:这是一种流感,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有人给它起了个浪漫的名字就是“西班牙女郎”。
7.彼得潘症候群: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
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彼得潘症候群”患者。
8.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般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9.阿兹海默症:阿兹海默症一般指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10.美人鱼综合症:美人鱼综合症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6万至10万人中才有1例,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
以上这些是十大最美丽的病。
虽然这些疾病的名字很好听、很美丽,但是建议人们绝对不要因为病名的美丽而忽视了疾病的可怕。
在患有其中一种疾病后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并积极的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美丽的疾病”影响到身体健康,并且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彼得潘现象
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他永远生活在梦幻般的孩童时代中,不想长大。
近年来,随着“装嫩”、“逆生长”、“卖萌”等网络热词的流行,不少人意识到身边确实有一些“彼得·潘”式的人。
他们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思考问题方式总像孩子一样,把自己心理固结于孩童时代,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似乎难以长大,很难承担与年龄相匹配的责任或义务。
彼得·潘综合征是心理学范畴,用来叙述人的心理与年龄不匹配进而带来影响的一种现象。
目前国际上并未将这种综合征纳入精神障碍诊断系统名录,但它反映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于家庭、婚姻、社交、人际关系等各种辅导咨询个案中。
其实,人际关系严重受阻并影响生活工作,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就有可能涉及精神医学诊断中的适应障碍。
而18岁以上成人“彼得·潘”,更多见于依赖性人格问题。
成人幼稚病听说独生子女最容易得这种病?看日历,最年轻的80后也已27岁,奔「三」路上还没来得及放肆,就已经青春不再。
其中的一部分人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对家庭的依赖,下意识的拒绝长大。
心理专家说,这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成人幼稚病」的心理障碍,属于「彼得·潘综合征」的一种。
拒绝长大原来是种病彼得·潘出自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一个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的童话人物。
「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虽已成年,但心理上还保留了很多孩子的特点:●爱玩、情绪化、任性,难以自我克制,喜欢装嫩;●在生活方面,较依赖他人;●对家庭和工作等成人责任,常常采取逃避的态度,如频繁更换工作,迟迟不愿结婚,不愿成为父母;●倾向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主动关心他人,却把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应当。
这种心理行为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也叫「成人幼稚病」,被定性为一种心理疾病。
成人幼稚病并不少见26岁的小A经常穿着娃娃装,梳娃娃头,脚踩平跟鞋,背着Hello Kitty卡通包,举手投足还是个孩子。
29岁的小B是一家设计公司的产品经理,但他的笔记本电脑上贴满了蜡笔小新和超人的漫画,穿着也是“儿童化”——海绵宝宝T恤是他的最爱。
32岁的小C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但她觉得孩子是个累赘,交个水电费都觉得累,结婚七八年,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甚至夫妻生活隐私都要和爸妈倾诉,家里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自己在单位参加了什么会,这些琐细的生活小事都要向爸妈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她才安心地回家。
35岁的小D在一家IT公司上班,每天下班后除了到同事家打麻将到深夜,就是沉迷于网络游戏,平时在家里爱撒娇,喜欢玩玩闹闹,单位同事和邻居都说他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成人幼稚病发病群体青年人患「成人幼稚病」的几率较大,男女都有。
患者的配偶和周围朋友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症状,但他们往往不愿意承认。
彼得潘综合症提要:童话里的彼得潘永远长不大,而要让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在现实中逐渐学会承担责任和压力,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直面现实彼得潘综合症并不威胁生命,所以它不是一种疾病。
但是,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所以它并不仅是一种麻烦。
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归入任何已知的类别,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存在。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彼得・潘是著名的童话人物,1904年诞生于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笔下,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彼得・潘生活在梦幻般的“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但这毕竟只能出现在童话中,不能为现实所接受。
而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彼得・潘。
这种综合症患者多是青年人,尤其以男性居多,他们害怕面对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渴望回到儿童世界,依赖他人,畏惧承担责任。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心理成熟有困难群体的概念。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也说道:“‘彼得・潘综合症’的患者们,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是一种心理疾病。
彼得潘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等不同环境中。
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ult”,即kid(小孩)与adult(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是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性交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简介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源自于詹姆斯·巴里的小说《彼得·潘》。
该综合症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彼得潘综合症的定义、特征、原因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
彼得潘综合症定义彼得潘综合症,又称为“彼得潘情结”或“永不长大综合症”,是指成年人在个性和行为上表现出幼稚、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的特征,缺乏对现实生活中责任和成长的意识。
这些人通常逃避面对成年人应有的责任,常常沉迷于游戏、想象力和冒险。
彼得潘综合症特征彼得潘综合症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幻想世界:受影响者倾向于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幻想世界中,无法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和现实生活的挑战。
2.不负责任: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不愿承担责任和面对成年人的义务。
3.追求自由:这些人渴望无拘束、无责任的生活,追求自由和个人满足感,并且不愿意受到限制。
4.避免长大: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害怕面对成长带来的变化和责任,他们经常回避与成年人相关的事情。
彼得潘综合症原因彼得潘综合症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1.童年创伤:一些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创伤,如家庭不稳定、亲子关系紧张等,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停留在幼稚阶段。
2.缺乏父母教育: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缺乏父母监护也可能导致彼得潘综合症。
3.社会环境压力: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可能因为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压力而选择逃避。
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彼得潘综合症心理测试,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这种倾向。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你的选项。
1.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时,你更倾向于:–a.逃避和推卸责任–b.尽力承担责任2.当面临重要决策时,你更倾向于:–a.让别人为你做决定–b.自己做出决策3.对于成年人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你是否感到厌烦或不愿意接受?–a.是–b.否4.在闲暇时间里,你更喜欢:–a.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b.从事现实生活中的活动5.当他人对你施加压力或期望时,你如何应对?–a.逃避或回避–b.尽力满足他们的期望根据你的选择,请计算以下得分: - a. 得1分 - b. 得0分总分计算: - 0-2分:你可能有一定的彼得潘综合症倾向 - 3-5分:你对成年人责任和成长有较好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结论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概念,描述了成年人在心理上无法成长和承担责任的现象。
彼得潘综合症1. 简介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常见于成年男性,表现为他们对面临的责任和成长感到抗拒,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和不成熟行为。
这一术语来源于J·M·巴里的童话故事《彼得·潘》,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永远不长大的男孩彼得·潘的冒险故事。
彼得潘综合症是一种心理上的阶段,与心理上的成长和责任意识不成比例。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年轻人身上,但也有成年人可能经历类似的情况。
彼得潘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对长大和成熟产生抵触情绪;•缺乏责任感和决策能力;•追求自由和冒险,缺乏稳定性;•喜欢与青少年或未成年人一起玩耍和交往;•对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期望产生不适应感。
2. 形成原因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原因包括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原因:2.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或者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照顾,他可能会在成年后对责任和成熟感到抗拒。
2.2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也对彼得潘综合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的规范和引导,缺少对责任和独立性的培养,那么他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不成熟的行为和态度。
2.3 社会压力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压力也是形成彼得潘综合症的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期望年轻人早日独立、成家立业,如果个体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可能会选择逃避现实,表现出不成熟和幼稚的行为。
2.4 心理因素除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社会压力,个体的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彼得潘综合症的原因之一。
比如个体可能对面临的责任和成长感到恐惧或焦虑,从而选择逃避和抵触。
3. 影响和应对彼得潘综合症对个体和社会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个体可能无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角色,焦虑情绪加重,社交关系受到困扰,自我发展受到限制等等。
然而,对于受影响的个体来说,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应对这一综合症:•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以了解并解决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1、第欧根尼综合症:Diogenes又名肮脏混乱综合症或众议院综合征症状特点:1.生活脏乱,2.极度自卑感3.又强迫性的囤积行为,无法舍弃财物,过度的购买欲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2、外地口音综合症:Foreignaccentsyndrome:外国口音综合症(Foreignaccent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很罕见的病症通常伴随着严重的脑损伤,此病导致患者说母语时如同带有外国口音,例如:一个美国人可能说话带着法国口音3、科塔尔综合症科塔尔综合征(Cotardsyndrome):以虚无妄想(nihilisticdelusion)和否定妄想(delusionofnegation)为核心症状患者主要是认为自身躯体和内部器官发生了变化.部分或全部已经不存在了如某患者称自己的肺烂了肠子也烂了甚至整个身体都没了.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不复于人世或者五脏六腑已经被掏空即使正和外人说话也不认为自己是活着的4、卡普格拉妄想综合症: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命名自第一个介绍这个心理疾病的法国心理医师,患有这种病的人会认为,自己的爱人被一个具有同样外貌特征的人取代了5、Fregoli妄想综合症又名人身变换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相反,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6、被爱妄想症(Erotomania)是一种少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陷入另一个人(通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他谈恋爱的妄想之中。
被爱妄想症又被称为克雷宏波综合症,“oldmaid’spsycho sis”、“eroticparanoia”、“eroticself-referentdelusions以纪念法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宏波(1872-1934)于1921年发表了题目为“LesPsychosesPassionelles”的一篇论文。
什么是“彼得潘综合症”“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
”这是J.M.Barrie在1911年的小说《彼得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
他创造了彼得潘的形象,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之后的一百年里,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他在“永无岛”的各种历险故事。
成为彼得潘似乎是每个人心中的梦,因为青春如此美好,我们可能都有过“不想长大”的感觉,但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长大成熟,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然而,真的还有一些人,他们固守在青春的幻想中,拒绝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他们越是长大,就越是痛苦,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这样的表现被称为“彼得潘综合症”。
32岁的阿玲(化名)已经是一名三岁孩子的妈妈,但她仍然像个小孩子,老觉得自己没有长大。
对于家里的事情,不愿意干,而且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干,像交水电费这些事情,她都觉得很累。
有一次老公工作忙,让她代替去参加一个婚宴,阿玲就觉得自己无法和别人沟通,到了现场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结果去了之后勉强和新郎新娘见面送了红包,婚宴还没有开始就落荒而逃。
结婚七八年了,阿玲还是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倾诉、商量。
家里明天准备买什么菜、做什么饭,自己在单位参加了什么会,这些琐细的生活小事她都要向爸爸妈妈请示汇报,得到父母的详细指导后,她才安心地回到自己的家。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国说,阿玲这样的情况属于人格障碍,俗称为“成人幼稚病”,属于“彼得·潘综合征”的一种。
导致阿玲出现这样的“心病”,和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小到大,阿玲都是生活在父母包办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事情,父母都替阿玲考虑好了,长期下来,阿玲把自己的角色一直定位成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而且越来越不愿意长大,也失去了主见。
据了解,像阿玲这样拒绝长大的例子并不少。
29岁的大刚(化名)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但他的笔记本电脑上竟然贴满了蜡笔小新、超人的贴画,就连穿衣也是“儿童化”明显,经常穿着迪斯尼的T恤;26岁的小林经常穿娃娃装、梳娃娃头,脚踩绑带的平跟鞋,背着加菲猫的卡通包,举手投足还是个孩子。
彼得潘症候群
作者酒井真由
剧情
莲见琥珀是新来的转校生,充满正义感的她在第一天到学校就惹恼了校园里的不良少年,可是她并不害怕,因为她是拥有飞行超能力的特殊女孩。
为了帮助同学,不小心在大家面前曝光了这个能力,大家都忙不及的躲开她。
可是,夕露却并没有因此而视她为怪物,两人反而成了好友,这个冷若冰霜的校草答应帮琥珀找失踪的妈妈,妈妈真的就在这个小镇里么?
人物
莲见琥珀
国中一年级生,擅长飞行与漂浮,正义感超强,喜欢帮助他人的女孩。
性格直爽,做事不多考虑,经常出乱子。
橘夕露
长相俊美,成绩又好,家世不菲。
是班上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双胞胎哥哥,与母亲的关系非常不好,经常争吵。
橘晓里
双胞胎弟弟,相比较哥哥性格温和,易感动。
是一个性格超好的孩子,经常调解家庭矛盾。
真山
常常被欺负的同学,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虽然被琥珀相助,但看到她的超能力还是将她视为怪物。
莲见露
琥珀的妈妈,可能也有超能力,有一天突然失踪。
现在生死不明,谜一样的人物。
剧情由柯南漫画网整理,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
彼得潘症候群(心理疾病)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彼得潘综合症是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创伤或对生活的怀疑而找不到正确解答,产生的一种不愿长大的心理。
它的产生主要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有关。
目录
1关于彼得潘的介绍
2患有彼得潘症候群患者的结果
1关于彼得潘的介绍
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
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彼得潘症候群」患者。
2患有彼得潘症候群患者的结果
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du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
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
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
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
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
”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