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格式:pptx
- 大小:748.50 KB
- 文档页数:10
林则徐的主要事迹总结精选(1):有哪些提起必然联想到虎门销烟,因此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但可不仅仅仅是虎门销烟,只是其他许多事迹被掩盖在历史背后。
小编这天带大家一齐看看他的其他事迹。
之逝后形象被收入杜莎夫人蜡像馆嘉庆九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
就在揭晓成绩排行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自此林则徐在郑淑卿在世时都没有纳过妾侍,终其一生情深不渝。
林则徐逝世后,同治至光绪年间,英国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特地为林则徐郑淑卿夫妇制作蜡像,成为少数可长期展出的名人蜡像,以表敬意。
之林则徐弃官嘉庆二十五年二月,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大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的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的无能。
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假情面,导致同僚的猜忌、冷嘲热讽,林则徐因此对官场厌倦。
道光元年,那时林宾日病危,以照顅父亲为由辞官而去。
林则徐江苏禁烟民颂‚林青天‛道光三年正月初七,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期间澄清江苏吏治,改革审判程序,亲自裁决案件。
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
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九,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
他并认为江苏之风气败怀,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之广州禁烟自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起,至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则徐两广总督职止,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抗英军事斗争共19个月。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总结精选(2):林则徐的故事林则徐(1785-1850)清朝官员。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出身士大夫家庭。
嘉庆进士,入翰林院。
嘉庆九年(1804)中举。
十一年(1806)赴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次年应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府。
十六年(1811)中进士,选庶吉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林则徐,出生在儒学世家,接受父母启蒙教育的士大夫,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历史人物关于林则徐的论文篇一:《浅析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摘要】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强烈的群体意识,而在封建专制的历史时期,这种群体意识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在国家危亡时刻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已成为每个人的道德要求。
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尤为突出。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浅析,以期能使这位时代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系统更加透彻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林则徐;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很多赞誉的英雄人物。
清朝皇帝为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赐其谥号“文忠”,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对林则徐有个最贴切的评价──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已经成了激励后来者的千古绝唱。
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浅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一、爱国与忠君并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受忠孝伦理的影响,爱国与忠君两者被看作是一物的两个方面。
林则徐受时代特点的影响,还不可能超越这个传统,所以在其身上这种特点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赴戍边疆之际写道:“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
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
” [1]不忘君恩与制伏正在蹂躏中国的“犬羊”就是他最关切的两件事。
这是他在生离死别之际的真情流露。
他自己的表白与历史记载都说明了其赴戍边疆与广东禁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忠君思想和爱国精神的一个结合。
二、在“睁眼看世界”中表现的爱国精神英国的鸦片倾销和鸦片战争,给了林则徐沉重的刺激。
开眼看世界-----------作文有的近代史作品,称道“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总把林则徐、魏源并提,还有人干脆说魏源才真正开始“睁眼看世界”。
那依据,来自魏源(1794-1857)本人透露的消息。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五六月间,被皇帝下令发配伊犁充军的林则徐,赴戍途中在镇江会晤旧友魏源。
据魏源《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之一自注,说林则徐将在广东两年多辑集的《四洲志》资料付给他,“属撰《海国图志》”。
时过年余(1843年初)魏源的《海国图志》五十卷本成书,自叙虽也提及“一据”《四洲志》,却强调全书曾遍征中外史志及“近日夷国夷语”,乃新“作”,并特别声明,己作“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当然包括《四洲志》、《澳门月报》等林辑诸书—引者)?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其时上距道光帝批准丧权辱国的清英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仅四个月,满清朝野上下多半懵于“夷情”,有的大臣甚至不知英吉利为何物。
如今突然冒出一部《海国图志》,作者自称“以西洋人谭西洋”,而且宣称握有“筹海三策”,无论针对英吉利的“攻夷”、“款夷”或“制夷”,都应对有方,怎不引人注目?又有几人去追究其主意与倒霉的林则徐的世界认知的联系?于是,《海国图志》甫出就行时,“作”者魏源也放手大抄续出译著,在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两出增补本,篇幅增至六十卷到一百卷;他本人也名声大噪,乃至时过一个半世纪,竟在大陆近代史界跃居“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谓匪夷所思。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襄助周予同先生编注《中国历史文选》,选注《海国图志》“筹海”二篇,已从书中发现魏源明征暗引林则徐著译,远不止《四洲志》,还有林则徐奏稿及其编译的《华事夷言》、《澳门月报》全稿。
文革后我修订这部教材,对林、魏著述再研究,越来越感到魏源不老实。
一个疑点,便是林则徐从未提及会见魏源“属撰《海国图志》”一事,而且林氏由这年到复出而去世凡十年,在遗存文献中竟无只字道及魏源其人其书,怎么回事?这使我重新考察《海国图志》初刊五十卷本的成书过程,却吃惊地发现,魏源在“海夷就款江宁之月”,即清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九(1842年9月13日)之前,正忙于编写颂扬满清征服全国的《圣武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魏源B龚自珍C林则徐D黄爵滋2.近代中国丧失下列主权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海关管理权②内河航运权③关税自主权④司法主权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3.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是()A地主经济B皇权经济C自然经济 D手工业经济4.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南京条约》D《望厦条约》5.西方列强获得向中国派驻公使的特权是通过()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6.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关于近代的开放通商口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截止到1861年.近代中国开放的口岸已达15个B.近代口岸开放后.中国丧失了对该口岸的行政主权C.开放的顺序都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D.在19世纪60年代前通商口岸集中在长江流域8、中国近代史前期,广东地区的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先后成为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领导人物,其相似原因是受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影响 B 西方思想的影响C.宗教的影响 D.洋务运动的影响9.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清政府的屈服求和 B军事指挥的失误C战争准备的不充分 D腐朽的封建主义同新兴的资本主义相对抗10.《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欧美列强最直接的影响是()A.改变了列强的侵华方式 B.改变了列强在华力的量的对比C.加强了列强联合对日的决心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1.由私人投资创办的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 D清末“新政”期间12.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⑤日本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13.清政府在19世纪设立的办理外交、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是()A外务部 B洋务局 C总理衙门 D同文馆14.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15. 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B《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16.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解决“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17.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是()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C对外贸易发达,财政收支状况良好D中国已经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日本政府向清政府勒索的白银总数是()A一亿三千万两 B一亿七千万两 C二亿两 D二亿三千万两19.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军备落后 B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C道光帝犹豫不决 D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2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根本的变化是()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C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D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二、多项选择题1.近代列强攻入北京的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战争 E第一次鸦片战争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B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的矛盾C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D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E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3.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A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B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D中国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主权E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英法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述评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2011级1班(直本)时杨一、导言:(一)目的:通过对林则徐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中国近代的发展。
(二)原因: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的第一人”,他使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三)时间:2012年2月26日——2012年3月31日(四)方法:资料搜集法(五)意义:1、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掀开了中国近现代史。
2、通过对林则徐的研究与学习,增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3、树立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我们心中的良好印象。
(六)地点:枣庄学院二、内容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历史的蜿蜒长河中,许多人历经沧桑,又有许多人风光一时后随风雨而淡去。
但林则徐这个名字,在历史的进程中始终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他如一柄金色长剑劈开中国大地的阴霾,他如一盏明灯照亮贫苦中国人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是中国人永远的民族英雄,他是伟大的爱国者。
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民族尊严。
古人云:“春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多养小人”。
此观点,我的确不能苟同。
在我看来,哪个朝代都是多小人,而少君子的。
只有君主够清明,君子们才能有展现才能,如果君主昏庸,英雄怎能有用武之地呢。
就像清朝末年,当权派昏庸,以为闭关锁国就可以仍然以天朝自居,结果只能是:无奈面对西方强国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这样的年代不少英雄,可是他们不被重视,仕途极为不得志。
而林则徐就是他们的代表。
他们在黑暗的社会中挣扎着,努力着,可惜也一直在被忽略着。
我对林公的佩服来自于梁衡先生的《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起初知道林公,唯有那一场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年少的我对他的胆识深感佩服,同时也觉得他太傻,太天真。
他独自一人,怎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在我看来,他的行为无异于引火烧身,自讨苦吃。
但是,读过梁衡先生的文章,使我对林公又有了新的认识。
少年时期的林则徐一直过着艰难贫苦的生活。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
父亲教私塾,收入微薄,母亲以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
林则徐小时聪明伶俐,其父从小便教其四书五经,精心培育下,于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之后就读鳌峰书院。
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
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
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青年时,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
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
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
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
并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期望的入仕做官。
十九年(1814)授编修。
在京为官时立志为一正直的好官,写了《北直水利书》,认为只有发展水利,提倡种稻,才能解决天下粮食富足。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
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
但感到仕途阻力难以应付,便辞职回家。
林则徐性情急躁,便以“制怒”二字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出师有利,受到道光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
关于林则徐(—年)的评价问17851850题,学术界早已一致肯定他是近代抵抗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和具有改革思想的先进人士。
还有不少论著则称之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对于这一美誉,本文认为尚有不够全面和确切之处,故就管见所及,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多予指正为幸。
一、鸦片战前的“西学东渐”和林则徐的态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由于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就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侈然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藐视周边地区较为落后的国家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再加上明清以来又实行“闭关政策”,对西方世界在“产业革命”后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直至世19纪初叶嘉庆年间所修的《大清会典》(卷),还31将前来通商的西洋诸国如英吉利、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视之为自己的“朝贡国”,而且弄不清它们的具体方位。
这种蒙昧闭塞的状况到年以前,基本上无大变化。
1840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之间商贸往来的日趋频繁,“西学东渐”的情况也在缓慢地“随风入户”悄然而来。
其中比较突出的则以明末清初从欧洲来华的传教士们所起的作用为大。
例如明末利玛窦来到北京后,就向明廷进献《万国舆图》(即《世界地图》)并陈述了“大西教育及民风国政”等情。
()1之后,他还与徐光 、李之藻等人合译《几何原理》、《圜容较义》、《同文算指》等书。
徐、李诸人当是中国封建士大夫中较早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和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人士。
清初来华的著名传教士有南怀仁、汤若望诸人。
他们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深知若不获得中国知识阶层的重视与信任,就难以立足。
于是又陆续介绍了西方有关天文学、兵工学、数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这对扩大“西学”的影响,丰富中国的科学文化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譬如中国士大夫对世界有五大洲之说,本来毫无所悉,及至看到传教士们所带来的《坤舆万国全图》、《坤舆图说》之后,不禁眼界为之一开。
当然,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寥若晨星的极少数,绝大部分都是闭目塞听因袭旧说之辈。
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第一节悉心研求经世之学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七十二峰退叟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 年8 月30 日)。
父林宾日,是位穷秀才,一生以教读为业;母陈帙,刻苦持家,平日制作手工艺品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助家用。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林则徐从4 岁起开始读书,7 岁学作文,13 岁获府试第一,14 岁便考取秀才。
此后就读于鳌峰书院7 年,20 岁中举人。
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180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
还有前辈学者陈寿祺(1771—1834),被称为“研究今文遗说者”,他的文章对林则徐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生计。
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文书),以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 年。
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师诚所赏识。
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林则徐在21 岁后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
到嘉庆十六年(1811)27 岁时,他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以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
在庶常馆,他致力于研习满文,悉心研究舆地、象纬及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十九年(1814),授编修,嗣被派充国史馆协修。
此后五六年间,他先后任撰文官、譒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和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
在近10 年的京官生涯里,他利用翰林院和京师丰富的藏书和档案等有利条件,更加努力研究经世之学,仔细综核“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①,一心等待机会实现自己济世匡时的志愿。
①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国朝先正事略》卷25。
第二节实现匡时济世之志嘉庆二十五年(1820),林则徐36 岁,外放任浙江杭嘉湖道。
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主张及其历史、现实意义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他们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随之西方文化也大量传入中国,西方文化与传统的封建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猛烈碰撞。
面对传入的西方文化是排斥,防止“以夷变夏”;还是学习,“睁眼看世界”,这在当时社会上层引起激烈争论,从此一股“西学东渐”的新思潮在中国萌发了。
而林则徐正是这场新思潮中最先了解、接受、介绍西方文化的。
林则徐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这与他所处时代、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政治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林则徐何以能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从林则徐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历史发展的趋势迫使中国人不得不将视野由本国扩展到全球。
当时历史发展总趋势是,1500年前后出现地理大发现,一系列大规模的洲际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洲与洲、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孤立隔绝封闭状态,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加强,并逐渐连成一体,直至今天出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概念。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后果。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丰富的原料、充裕的资本、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它所要求的市场机制必须是开放的、流通的,运行良好的。
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最多的殖民地,并将殖民地国家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殖民地经济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逐步纳入到英国的经济体系中,成为其附庸。
到鸦片战争时,也就是林则徐所生活的时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美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世界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狂奔时期,它们的侵略欲望更加强烈,自然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纳入其视野中。
这一时期,某一个国家要想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而孤立存在,几乎已经不可能。
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正是这一进程的组成部分。
一、选择题库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B)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姚莹2、在近代中国社会的诸矛盾中,最主要的是。
(A)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D、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3、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是。
(C)A、梁启超B、张东荪C、胡适D、黄凌霜4、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
(D)A.九一八事变后B.一二八事变后C.华北事变后D.卢沟桥事变后4、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A、义和团运动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起义D、反教会斗争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A、辛亥革命中B、新文化运动中C、五四运动中D、国民革命运动中6、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将“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的土地法是。
(B)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兴国土地法》C、《井冈山土地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7、我国成功的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是在。
(A)A、1964年10月16日B、1967年6月17日C、1969年9月23日D、1970年4月24日8、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
(B)A、国民党B、共产党C、中间势力D、东北军9、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C)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10、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是指 (C)A、部分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B、不要共产党军队参加抗战C、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参加抗战D、不要民主党派参加抗战1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B)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华革命党D.中国国民党1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C)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1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B)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相持阶段C.战略反攻阶段D.战略决战阶段1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主张革新变法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
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侵华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
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
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
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
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
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A、魏源B、龚自珍C、林则徐D、李鸿章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A、义和团运动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起义D、反教会斗争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A.维护封建经济B.发展资本主义C.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 C )A、辛亥革命中B、新文化运动中C、五四运动中D、国民革命运动中6、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必须坚持( A )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7、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C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B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9、“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
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D )A、土地改革的成果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10、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 )A.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C )A、魏源B、龚自珍C、林则徐D、李鸿章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A.封建统治者的腐败B.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落后C.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3、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 C )A、义和团运动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起义D、反教会斗争4、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C )。
徐光启:睁眼看世界文I李镝历三十五年( 1607),上海,徐光启和来自意大利的利玛窦一起,将古希腊数学 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六卷翻译完毕,翻 译内容包括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的直角、钝角、平行线等数学术语,为中国现代数学的研究进 程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百年之后,此书必成 学子必读之经典”,徐光启如是说道。
曲折科举路徐光启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 ),上海 人。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话,那大概是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以及中国“知日第一人”。
徐家祖上是苏州人,从徐光启祖父那一 辈开始迁到上海。
徐家靠着经商发家致富,成 为松江府赫赫有名的豪商。
但到了父亲徐思诚 这一代,徐家开始家道中落,等到徐光启出生 时,家里已经不再做生意,而是改为务农。
学 界一些研究者据此认为徐家此时已几近贫困,其实这个判断并不客观。
虽然经济条件不若从 前,但徐家依然算得上是小地主。
徐光启出生在今天上海黄浦区的乔家路,不过从小却要在数十公里开外的龙华寺上学念 书。
19岁时,他考中了秀才,第二年,他信心 满满地去参加乡试,结果落第了。
科举考试除 了费时、费精力外,还很费钱,学费、路费、食宿费加起来并不是一笔小数目,这让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徐家雪上加霜。
于是,徐光启以秀 才的身份成为一名私塾先生,以积攒学费。
三尺讲坛,一站就是五六年。
万历十六 年( 1588 ),徐光启和同乡、后来著名的书画 家董其昌一起,去安徽太平府(今安徽省马鞍 山市和芜湖市一带)参加第二次乡试。
结果董 其昌高中,徐光启再次落第。
这次落榜对徐光 启的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决定背井离乡,换个 地方寻找出路。
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远赴广东 韶关教书。
时值16世纪末,全球大航海时代已 经进人终段,西方很多事物都已漂洋过海传到 了亚洲——无论是科技还是思想,无论是中国 还是日本。
在韶关,徐光启遇见了一个叫郭居 静的人。
郭居静,号仰风,穿着中国服饰,能 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他实际上是个来自意大 利的传教士。
中国历史上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林则徐,他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第一、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
第二、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他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
第三、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他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第四、为了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他着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
因此,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谁是真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中国历史上到底谁才是真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学术界还有些争议,官方说法是林则徐。
但不论从历史、时间和贡献看只有他才是当之无愧的,他是谁?经常有人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到广东禁烟之前,为了解外国的情况,曾主持翻译外国的报纸书籍汇编成《四洲志》一书,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好友魏源。
不过有人认为林则徐也是二把刀,大黄通便,洋人腿不打弯,很难想象这些想法与林则徐联系起来。
林则徐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这实际上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
更奇特的是,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
魏源,清道光年间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
虽然晚年在杭州遁入佛门。
与世无争。
但是他在年轻时期就励志作为,中年居在南京,写下《海国图志》流传至今,有人称他是清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并结合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御外侮。
也有人说恭亲王奕訢是晚清皇族宗室中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长期主持洋务,经手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同文馆”,是主管总理衙门的王大臣,堪称近代中国的首任外交部长。
因为奕訢排行老六,而且长期跟洋人打交道,所以大家称其为“鬼子六”。
还有人称曾国藩才是真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他一生恪守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可谓做人做官的典范,被世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