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10 总复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859.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1单元时、分、秒一、秒的认识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指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3.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时分针正好走 1小格。
二、时间单位的换算1. 1时=60分 1分=60秒2. 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三、时间的简单计算1.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
2.解决时间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两位数加整十数,再用求出的和加剩下的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加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再把两个和相加。
2.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也可以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不退位减法,可以把被减数和减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两次求得的结果相加。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
2. 如果不看数字最后面的0,那么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就是要计算前面两位数的加、减法,可以直接口算,写结果时再写上数字末尾的0。
三、估算1.估算时,先将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采取的策略不同(把数估大或估小),估算的结果也不同。
2.解决与估算有关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第3单元测量一、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8、(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⑴加法公式: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⑵减法公式: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被减数-差=减数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2篇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分数的初步认识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20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0;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
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时间单位: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日常应用: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2.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
3.时针走一圈是12时,走2圈是24时,正好是一日。
4.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分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时。
5.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分。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加法法则:☆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笔算多位数减法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加法验算方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减法验算方法:被减数-减数=差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0加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
测量☆长度单位千米km; 米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量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用毫米作单位。
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质量单位:吨t; 千克kg; 克g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2斤★倍的认识小数x倍数=大数大数÷小数=倍数大数÷倍数=小数★多位数乘一位数法则: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周长:围图形一周(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字母表示为:C=(a+b)X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字母表示C=4a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或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以下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1. 数的认识:认识0-100以内的数,包括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等。
2. 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实际情境、拆分、补数等方法进行口算和笔算加减法运算。
3. 整十的加法和减法:掌握10以内两个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
4. 进位和退位运算:通过实际情境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掌握两位数的进位和退位
运算。
5. 数字排列:掌握数字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排列的方法。
6. 长度的比较:通过直观感受和测量,比较和排序长度的大小。
7. 时钟的认识:认识钟面的基本构造和指针的作用,掌握时钟读法和展示时间的方法。
8. 二位数的认识:认识二位数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十位和个位的理解和读法。
9. 连续数的认识:通过数特点和规律,认识连续数,并能运用连续数进行计算。
10. 数字的估算:通过适当舍入、分组、近似等方法进行数字的估算。
11. 三位数的认识:认识三位数的结构和特点,包括百位、十位和个位的理解和读法。
12. 分、角和圆的认识:认识和比较分、角和圆的基本单位和特点,包括分的读法和写法、角的大小和圆的部分等。
13. 数字的拆分和组成:通过实际情境和数的特点,掌握数字的拆分和组成方法。
14. 数字的进位和退位:通过解题和理解概念,掌握三位数的进位和退位运算。
15. 数轴的认识:通过实际运用和比较,认识数轴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这些知识点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主要内容,学生应该通过练习和巩固这些知识点,建
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章总复习知识点第1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爽爽文库汇编之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班级:姓名: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最粗,秒针最细最长)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是分针正好走一小格。
2、进率。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60分=1时 1分=60秒 60秒=1分半时=30分 30分=半时3、(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解决时间问题一般思路和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特别注意:中间是0的退位减法,例如:309-189;1000-428等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第三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 )、厘米(cm )、分米(dm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 ))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 ))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解决问题时,遇到单位不同,一定要把单位换成一样的后才能进行计算!)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1分米=100毫米, 100毫米=1分米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列: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五个手指头分别表示,除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其余相邻的单位之间进率为10.间隔一个进率为100,间隔2个进率为1000.熟记:大单位−−→−÷进率小单位;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例:6米=( )厘米;想:1米=100厘米,进率是100,所以6⨯100=600(厘米)500毫米=( )分米;想:分米与毫米之间隔一个厘米,进率为100;所以500÷100=5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字母:g );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字母:kg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字母:t )。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000千克= 1吨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5、(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估算时要用≈)例:387⨯5≈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所以:387⨯5≈ 1950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①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②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①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②当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3………分子——………分数线4………分母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1可以看作所有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例:1-52=5352-55=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例:把12个圆的43有( )个圆; 分析:先找整体12;再找分母4,表示平均分成4份;求出12÷4=3,表示每一份有3个;最后找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所以:3⨯3=9;所以把12个圆的43有9个圆。
期中测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67分)一、我会填。
(每空1分,共25分)1.一节课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时针在6和7之间,分针指向8,此时是()。
2.图中橡皮的长度是()厘米()毫米。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元硬币大约厚2()两头牛重约1000()武汉地铁1号线长约39()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是90()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时=()分 30毫米=()厘米1分40秒=()秒4000千克=()吨90秒-1分=()秒 1吨-300千克=()千克5.阳光小学“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音时间如下:第一次:早上8:05—8:20 第二次:中午1:20—1:45 “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共播音()分钟。
6.在里填上“>”“<”或“=”。
7.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倍。
白珠子的个数不变,要使灰珠子的个数是白珠子的5倍,应增加()个灰珠子。
8.爸爸的钱包里有862元,买了一件379元的衣服后,剩下的钱()买一辆价值500元的童车。
(填“够”或“不够”)二、我会判。
(对的画“√”,错的画“×”)(5分)1.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差一定是三位数。
()2.一枚鸡蛋大约重50千克。
()3.三年级数学书大约厚6毫米。
()4.把1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1厘米。
()5.求8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8是多少。
()三、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1.估算396+489的结果,它们的和肯定()。
A.不到800B.大于800C.小于7002.3千克铜和3000克棉花比较,()。
A.铜重B.棉花重C.一样重3.元元和菲菲约定8:25在少年宫门口见面,但元元迟到了一刻钟。
元元到达少年宫门口的时间是()。
A.8:40B.8:10C.8:504.操场跑道长400米,乐乐跑了3圈后,还差()米就是2千米。
A.200B.600C.8005.小明家到武汉的路程是96千米,爸爸带小明从家出发去武汉的黄鹤楼游玩,出行的方式应是()。
A.步行B.骑共享单车C.乘坐动车四、我会算。
(共23分)1.口算。
(8分)42+37= 53-17= 75-15= 23+59=360+450= 330-160= 510+200= 400-150=2.列竖式计算。
(带★的要验算)(7分)278+326= 702-345= ★800-326=3.估一估,连一连。
(8分)五、我会做。
(填一填,并画出最后一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4分)生活应用(33分)六、解决问题。
(共33分)1.请你根据节目预报回答下列问题。
(6分)(1)《音乐欣赏》会播放多长时间?《奇趣大自然》呢?(2)7:19在播放什么节目?11:20呢?(3)文化纪录片播放的时间比《科学讲堂》长多少?2.(6分)(1)妈妈买这三件衣服,准备1000元钱够吗?说说你的理由。
(2)买这三件衣服收银员应收多少钱?3.一辆货车的载质量是2吨,它能一次将这些货物运完吗?(4分)4.(9分)(1)南瓜的单价是月饼的几倍?(2)南瓜的单价是牙膏的2倍,牙膏多少钱一支?(3)如果月饼和油均涨价2元,涨价后油的单价是月饼的几倍?5.(广东中山)每条小船限坐4人,每条大船限坐6人,如果每条船都坐满,怎样安排能恰好坐24人?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