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最全
本文档旨在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研究者提供最全面的知识点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一章:整数
1. 什么是整数
2. 整数的正负
3. 整数的绝对值
...
(以下内容待更新)
第二章:加法与减法
1. 加法口诀
2. 加法的性质
3. 减法口诀
...
(以下内容待更新)
第三章:简便的乘法
1. 乘法口诀
2. 乘法的性质
3. 乘法的应用
...
(以下内容待更新)
第四章:分数
1. 什么是分数
2. 分数的意义
3. 分数的加法
...
(以下内容待更新)
第五章:长度与面积1. 什么是长度
2. 什么是面积
3. 长度的单位
...
(以下内容待更新)
...
第八章:几何图形
1. 什么是几何图形
2. 点、线、面的概念
3. 常见的几何图形
...
(以下内容待更新)
本文档将持续更新,以提供更多知识点供学习者参考。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期末复习要点总结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知识要点】:1、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有克、千克、吨。
2、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3、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
1kg=1000g4、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用字母t表示。
1t=1000kg5、相邻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40个25千克的学生重1吨。
5、1T=1000kg 1kg=1000g .6、换算:单位相互换算的方法(1)把吨化成千克,千克化成克,是用吨数或千克数乘进率1000。
(2)把千克化成吨,克化成千克,是用千克数或克数除以进率1000。
口诀:小换大减三个0,大换小加三个0如:把克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吨去掉3个0,把吨换成千克、千克换成克加上3个0.7、重量的大小比较记忆:先统一单位,再比较大小。
【应用】1、1枚2分硬币重1克;一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1 kg。
1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50 g,1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250 g。
2、5本数学书的重量大约是1kg。
1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25 kg,4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00 kg,40个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
一头大象约重6吨。
3、计算:1吨+3000千克=()吨,方法是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成统一的单位后在计算。
注意:1㎏棉花和1㎏铁一样重。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要点】:(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1.口算: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先计算0前面的两个数的积,再数一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再在这个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用一位数分别去成两、三位数中的每一位数,注意进位。
2.估算:方法是用四舍五入法把不是整十、整百的数看做最接近它的整十、整百的数来算。
一般是先找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最全面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归纳总结,总结内容涵盖了此学期数学中所有的重点难点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对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数的认识1.自然数、零、正整数、负整数、正负数、数轴2.数的大小、数的比较3.数的分解、数的组合4.数的进位、退位、添零二、加减法1. 加减法的含义及需要注意的事项2. 加减法的定义和性质3. 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三、倍数1. 倍数的概念及性质2. 自然数的倍数、偶数和奇数3. 判定数的倍数四、除法1. 除法的意义和定义2. 余数和商的概念及性质3. 除法的步骤和技巧五、约数1. 约数的概念及性质2. 约数和倍数的关系3. 判定数的约数4.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性质六、分数1. 分数的概念及性质2. 分数的简化、化归3. 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乘除4. 分数的应用七、乘法1. 乘法的概念及性质2. 乘法的运算规律3. 小数的乘法八、图形1. 数学图形的种类及分类标准2. 常见图形的性质和属性3. 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九、时间1. 时间的表示方式和单位2. 时间的加减法3. 时钟的构造和使用以上就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所有知识点的详细归纳总结,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掌握,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自己的未来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符号和优先级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需要熟悉加减乘除符号和它们的优先级,同时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和方向。
特别是在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多步运算时,需要注意计算顺序和优先级,避免出现错误。
2. 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必备工具,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的使用能力,掌握其基本操作和实用技巧,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度。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半时=30分30分=半时9、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1世纪=100年, 1年=12个月......)10、简单经过时间计算:(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2)用算式: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一圈是()秒,也就是()分钟。
★分针走1小格是()分钟,走1大格是()分钟,走一圈是()分钟,也就是()小时。
1、填一填。
180秒=()分 240分=()小时 2小时=()分2、在○里填上“>”“<”或“=”。
90秒○2分钟 6小时○600分钟 100秒○1分钟 180分钟○3小时3、填写合适的单位。
①一节课是40()。
②运动会上,赵伟用13()跑完50米。
③脉搏跳8下用了6()。
④兰兰做30道口算题用了3()。
4、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要坐45分钟的车,他们8:30分准时到达,请问他们是什么时候出发的?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 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上海三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总结一、数的认识1. 千以内数的认识(1)体验数的产生,掌握数数方法,知道一个一个地数,10个放一堆;两个两个地数,20个放一堆;五根五根地数,10根扎一捆。
(2)认识1000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正方块表示千以内的数。
(3)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知道多、少的意思。
(4)知道1000以内数的组成,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5)认识近似数。
2. 十进制计数法(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十进制的含义和进位规则。
(2)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
3. 人民币的认识(1)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各面值的大小和颜色。
(2)掌握人民币兑换的计算方法。
二、数的运算1. 加法和减法(1)掌握百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2. 乘法和除法(1)掌握百以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乘法和除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常见的量1. 长度单位的认识与换算(1)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包括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
(2)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时间单位的认识与换算(1)认识常用的时间单位,包括秒、分、小时和天。
(2)掌握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质量单位的认识与换算(1)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包括克、千克和吨。
(2)掌握不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图形的认识和测量1. 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了解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2)认识角,知道角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2.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2)能在实际生活中识别这些立体图形。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
总览
第一章加法与减法
1. 自然数
2. 加法与减法的口诀
3. 进位与退位
4. 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以及组合数的加法与减法
5. 快速验算
第二章位置与方向
1. 简单的位置关系
2. 二维图形的组成
3. 方向的理解
4. 直角的认识
5. 垂直、水平、倾斜相对位置的简单判断
第三章规则的图形
1. 全等与相似
2. 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认识
3. 图形的拼组与分解
4. 图形与面积的关系
5. 应用题
第四章时间与日历
1. 一天的时间
2. 一周的时间
3. 一个月的时间
4. 日历的构成
5. 应用题
第五章数据和图表
1. 图表的认识
2. 柱状图、折线图、饼图
3. 分类数据的统计
第六章金钱和单位换算
1. 人民币的认识
2. 相应的金额词语
3. 更大、更小的单位
4. 长度、体积、重量的换算
结语
以上是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的总结和总览,通过本专题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些数学知识点又更全面又更深刻的认识了,同时也为同学们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
下面是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数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点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 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5、(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估算时要用≈)例:387×5≈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所以:387×5≈1950单位换算公式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三年级上册数学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篇1(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厘米=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厘;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
克=1千克,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三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例如:2时=(120)分,因为1时 = 60分,2时就是2个60分,即60+60 = 120分;3分=(180)秒,因为1分 = 60秒,3分就是3个60秒,即60×3 = 180秒。
3. 经过时间的计算。
- 计算经过时间可以用数格的方法。
例如:分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7,走了4个大格,每个大格是5分钟,所以经过了5×4 = 20分钟。
- 也可以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
例如:小明8时10分开始写作业,8时50分写完,那么经过的时间就是8时50分 - 8时10分 = 40分钟。
在计算时,时和时相减,分和分相减,如果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当60分再减。
第一章、测量考前读一读1、比较大小一定要化到知识点相同。
2、注意超载问题一定要比较大小。
3、解决问题认真审题,观察单位的变化。
基础知识过关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 10厘米=1分米 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00厘米=1米 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 1000米=1千米 1000米 = 1公里考点一、填合适的单位1、一块玻璃厚50()一只大象高3()粉笔长75()床长约2()回形针长约3()儿童漫画书宽约2()学校操场长90( ) 一根跳绳长2( )小华身高130( )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 一幢楼高12( )2、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
[A.2克 B.2毫米 C.2厘米]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① 毫米② 厘米③ 分米4、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① 文具盒② 电视机③ 数学书考点二、比较大小【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1、简单的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者“=”4分米○ 40毫米 70毫米○70厘米3千米○2970米 4分米○39厘米2、计算后比较大小1米—3分米○ 7厘米 5米3分米○ 53米7厘米+23厘米○3米 1米-2分米○8分米1米○2分米30厘米考点三、计算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2千米=()米 3米—2分米=()分米7千米—2000米=()千米 36分米—16分米=()米 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考点四、解决问题1、足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75米,小东沿着足球场跑了一圈,跑了多少米?2、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3、一层楼高约40分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4、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5.有一根长10厘米的火腿,壮壮吃了6厘米长的一块。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知识点一、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一、四边形特征边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方形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知识点二、1、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一节捐书活动知识点:1、在计算脱式计算连加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也可以把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字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不要认为满十进一。
2、在计算三个三位数连加时,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二节运白菜1、用脱式计算连减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减第三个数。
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写在小括号里面,再用第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如果哪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百,整千数,就先将这两个数相加,再加另外那个数。
第一单元考点梳理总结归纳一览表单元考点基本概念与性质秒的认识1.计堂很短的时间用秒作单位。
2.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1时=60分,1分=60秒。
时间的计算计算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第二单元考点梳理及易错探析总结归纳一览表单元考点基本概念与性质易错探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先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加(减)个位数U易错点:①笔算D才数位没有对齐a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口算:把儿百儿十肴作儿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a2,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②笔算加法时,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应向前一位进I t③笔算退位减法时,要记得减去退的1,举例探析:判断对错:匠底%&督金三位数加、减法估算将要算的数肴成与其最接近的整百薮或几百几十敛再进彳亍计算;探析:①相同数位没有对齐;②十位满十没有向百位进1;③百位上数没有减1。
正确式子应为:辱薛廖励善勤睇圈i@a®asi ffi保加滞第三单元考点梳理及易错探析总结归纳一览表单元考点基本概念与性质富米、分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粘确时,逋常用毫米作单位,2.直尺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3.10厘米的长度是1分米,1分来=10厘米,10个1分来的长度是1米,1表=10分表。
千米的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1千米=1000米吨的认识1.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弦,通常用吨(t)作单位.〉1吨=1000千克2…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易错探析易错点:①用尺子测堕长度时操作错误,0刻度线没有对齐。
②非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举例探析:①判断:L cm D(x)探析:0刻度线没有对齐,实际长度比2cm长。
三年级上册路程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三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与路程相关的概念和运算。
路程作为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在解决问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三年级上册学习的路程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长度的量与度量在学习路程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长度的概念。
长度是指物体的长短,它可以用长度的量来表示和度量。
在学习中,我们常用米(m)和千米(km)来度量长度。
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就是在度量长度。
二、算一算在学习路程的概念后,我们需要了解如何进行计算。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通过算一算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长度计算。
例如:1. 相同长度相加:比如有一根铅笔长10厘米,再加上一根长5厘米的铅笔,我们可以通过相加得到总长度为15厘米。
2. 相同长度相减:比如一段绳子长20厘米,再减去一小段长5厘米的绳子,我们可以通过相减得到剩下的长度为15厘米。
通过这些算一算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简单的路程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三、长与路程在路程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要了解长与路程的关系。
长指的是物体的长度,而路程则是指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在计算路程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物体的长来计算。
例如,一根长10米的绳子,要铺到目标地点,就需要走过10米的路程。
四、路程的单位换算在学习路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路程单位的换算。
常见的路程单位有米和千米。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使用不同的单位来描述不同的距离。
例如,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可能是2千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千米转换为米进行计算。
五、问题求解在学习路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通过解决“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的问题,学生需要运用长度计算的知识以及路程单位换算的方法来求解。
六、综合运用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还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计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要点一、数与代数1. 数的认识定义:千以内的数:学生应能熟练地数出千以内的数,并理解这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数的组成:了解每个三位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如257由2个百、5个十和7个一组成。
性质:数的顺序:例如,567比500大,但比600小。
数的比较:能够直接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例子:说出下一个数和前一个数:如果现在是325,那么下一个数是326,前一个数是324。
2. 加法和减法定义:加法: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差的运算。
性质:加法的交换律:a + b = b + a。
加法的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减法的性质:a - b = a + (-b)。
例子:计算:237 + 459 = 696,696 - 459 = 237。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300元钱,又买了218元的玩具,你现在还有多少钱?3. 乘法和除法定义:乘法:表示重复加法的运算。
除法: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运算。
性质:乘法的交换律:a × b = b ×a。
乘法的结合律:(a ×b) × c = a ×(b ×c)。
乘法的分配律:a ×(b + c) = a × b + a ×c。
除法的性质:a ÷ b = c 表示a被b除,商为c。
例子:计算:3 × 4 = 12,12 ÷ 3 = 4。
实际应用:如果你有6组小朋友,每组4人,总共有多少人?二、空间与图形1. 平面图形的认识定义: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四边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图形。
圆形:所有点到中心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性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
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知识点:
分式的概念与运算:包括分式的基本概念、分式的化简、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等内容。
一次函数:包括一次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等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与运算:包括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二次根式的化简、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等内容。
平面向量:包括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表示、平面向量的运算、平面向量的性质等内容。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等内容。
三角恒等式:包括三角函数的基本恒等式、几何恒等式、和差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内容。
三角方程:包括三角方程的基本概念、三角方程的解法、三角方程的应用等内容。
数列与数列极限:包括数列的概念、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递推公式、数列的极限等内容。
以上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第1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1时= 60分1分= 60秒60秒=1分1时=60分60分=1时30分=半时半时= 30分第2、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3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和-另一个加数=加数⑵减法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减法的验算:①差+减数=被减数②减数+差=被减数③被减数-差=减数第3单元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混合运算。
1.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例如:25+7 - 18 = 32 - 18 = 14;48÷6×2 = 8×2 = 16。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例如:36+4×5 = 36 + 20 = 56;54 - 18÷2 = 54 - 9 = 45。
-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例如:(23 + 17)÷8=40÷8 = 5。
2.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再求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用去了18支,还剩多少支?先求出钢笔的总数3×10 = 30支,再用总数减去用去的支数30 - 18 = 12支。
二、观察物体。
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观察一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可能是长方形,从侧面看可能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从上面看可能是长方形。
- 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所得到的图形。
如给出一个正方体组合图形,能准确说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2. 根据视图摆物体。
- 根据给出的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物体。
这需要对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1.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要把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减,个位上写0。
例如:30+50 = 80,计算时想3 + 5 = 8,结果就是80。
- 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把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十位和个位写0。
如400+300 = 700,计算时4+3 = 7,结果为700。
2. 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例如计算345+234,个位上5+4 = 9,十位上4+3 = 7,百位上3+2 = 5,结果是579。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单元知识要点1.毫米与分米(1)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mm”。
1厘米=10毫米。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分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dm”。
2.千米(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表示为"km",千米也叫作公里。
(2)1千米=1000米(3)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8千米=8000米 9000米=9千米3.吨(1)计量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
(2)1吨=1000千克(3)吨与千克的换算:把吨换算成千克,在吨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例:4吨=4000千克 5000千克=5吨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单元易错知识点一、毫米、分米的认识①尺子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都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毫米用字母表示:mm。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二、千米的认识①计算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用字母表示:km,千米也叫公里。
②1千米=1000米 1000米=1千米。
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三、吨的认识①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
②1吨=1000千克 1000千克=1吨。
把吨换算成千克,在吨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易错题解析例1:选择:把100米和1千米合起来是( )A. 101米B.11千米C.1100米思路解析本题要注意的是单位不统一1千米=1000米,1000米+100米=1100 米,答案选C。
正确解答C例2:马拉松比赛,从起点开始设服务站,以后每隔1000米设一个,小明跑到第9个服务站时,他跑了多少千米?思路解析每两个服务站之间是1个1000米,那么第一个服务站到第2个服务站之间是1个1000米,第1个服务站到第3个服战就是2个1000米,以此类推,第1个服务站到底9个服务站就有8个 1000米,即就是 8000 米,最后要换算单位。
1
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
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
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
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
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
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
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
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
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
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
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②位数相
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
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
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
定要对齐;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
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
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
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笔算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
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
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
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加减法的验算
⑴加法公式:加数+另一个加数=和
加法的验算: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个加数+加数=和;②
和 - 另一个加数=加数
⑵减法公式:被减数 - 减数 = 差
2
减法的验算: ①差 + 减数 = 被减数 ②减数 + 差 = 被减数
③被减数 - 差 = 减数
特别注意:验算时“验算”别忘了写!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
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
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
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
(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换算的关系式有:( 除千米和米的进率是1000外,每两个
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
① 进率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 进率是100: 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③ 进率是1000: 1千米=1000米, 1公里==1000米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
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
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
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
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
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因数中间有
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
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③一个因
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
字对齐相乘,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5、常用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
间;
6、(关于“大约)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
“估算”、 “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估算时要用 ≈)
7、估算的方法:根据问题情境,采取凑整法,把数字往大或往小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3
1、有4条直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叫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8、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变式:①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②长方形的宽=周长÷2
-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
变式: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其中分母表示:平均分成
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
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
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①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
数越小。② 当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
子相加、减。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
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1可以看作所有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