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器的制作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制作一个简单的雨量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雨水的大小和降雨的变化。
下面是一个三年级科学雨量器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
材料:
-一个透明的塑料瓶
-一个量杯或标尺
-一些雨水
步骤:
1.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瓶,最好是有标尺的那种,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雨水的量。
如果没有标尺的瓶子,我们可以用一个量杯来代替。
2.在雨水下停留一段时间后,用集装箱比量杯更方便,将瓶口放在雨水下,让雨水自由地流入瓶子中。
3.把雨水收集满后,用量杯或标尺测量瓶子内的雨水量。
在标尺上标注出雨水的高度或直接测量出水的数量。
4.每次下雨后都要重复这个过程,记录每次的雨水量。
可以在一个笔记本上记录每次的雨量,或使用一张大的纸片来制作一个图表,可以把每次的测量结果标注在图表上。
5.在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每次下雨的雨量。
我们可以观察到雨水的多少是否有变化,是否有更多或更少的雨水。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多个地点的雨量来了解降雨的分布情况。
除了制作雨量器,还可以对雨水进行其他的实验和观察。
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个瓶子和一个带孔的盖子制作一个简单的自制喷雾器,然后可以
将雨水装入喷雾器中,通过按压喷雾器的方式,观察喷出的雨水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了解雨水的形态。
总结:
制作雨量器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雨水的量和降雨的变化。
通过记录和比较雨量,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雨量差异,进一步深入了解天气和气候。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雨水的形态来学习雨水的物理特性。
这些实验和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实验12 制作雨量器(第21课我的雨量器)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制作步骤: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注意事项: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实验要点: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制作风向仪(第20课我的风向仪)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
制作步骤: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
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
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注意事项: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
一种不支持燃烧。
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实验目的:1、观察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不同?实验时间: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3-4周,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制作方法: (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三年级下册实验五答案
问题:简易雨量器怎么制作,请写下制作步骤。
答案:
一、直测式雨量器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1、一个尽可能大的平底塑料瓶,可用“金龙油”瓶等,最好用现成的明盛液筒”。
2、剪刀
3、尺子(可以使用手册提供的标尺)
4、透明胶带
5、短钢筋等(防吹倒固定用)
二、量筒式雨量器制作的工具与材料
1、漏斗:一只口径稍大的塑料漏斗;
2、一只直径略小于漏斗的塑料瓶子;
3、实验室里的直筒型塑料量筒;
4、透明胶布等。
三、雨量器制作的方法与过程
1、剪去瓶子上部锥形部分,剪之前最好先画好线,尽量一次性剪平直;
2、把剪下来的锥形部分倒扣在瓶子中,形成一个漏斗。
用胶带将漏斗与瓶身固定好,使其牢固,盛水器口应保持水平、光滑。
3、用较韧的纸画上刻度,最小每格1毫米,也可把文所提供的刻度剪下来贴上去。
然后用透明胶带将刻度尺整个固定在瓶身上,以
防水湿。
4、也可以利用小刀等尖锐工具在瓶身上直接刻上刻度,为明显再涂上颜色。
5、如果找不到平底的塑料瓶,也可以使用底部不平的瓶子,但在使用的时候先在底部加些水,水面高于底部凸起的部分,直至底面水平,贴刻度纸的时候,“0”的位置要与水平面对齐。
三年级科学雨量器制作方法
三年级科学课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了解到雨水是一种常见的降水形式。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雨水的理解,老师决定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雨量器。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很简单,只需要一瓶空的塑料饮料瓶、一根透明的直尺、一根粗铅笔和一些胶水。
首先,学生们需要将饮料瓶的底部切掉。
他们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协助,以确保安全。
接下来,学生们需要将直尺固定在饮料瓶的一侧。
他们可以使用胶水将直尺粘贴在瓶子上,确保它垂直于瓶子。
然后,学生们需要在粗铅笔的一端系上一根线,并将其通过饮料瓶的盖子。
在盖子上钻一个小孔,确保线可以通过。
接着,学生们需要将粗铅笔的另一端插在饮料瓶的底部,确保它与直尺平行。
最后,学生们可以将雨量器放在室外的一个开放区域,让雨水自然地流入饮料瓶中。
通过读取直尺上的刻度,他们可以测量雨水的数量。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学生们应该将雨量器放置在一个不会受到其他物体遮挡的地方,并确保瓶口没有被其他物体阻挡。
通过制作和使用这个简单的雨量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降水的概念,并观察和记录降雨的情况。
他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与天气报告中的降雨量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气象学的理解。
同时,这个实验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简易的雨量器制作及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雨量器的原理和组成。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3.测量雨量,并比较实际的降雨量和测量结果。
二、实验器材:1.500毫升塑料瓶2.直尺3.尺子4.刻度尺5.计时器6.滴水器7.洗净的干布三、实验步骤:2.在瓶子的侧面使用直尺和尺子,用刻度尺精确标出0.5厘米的刻度,并以5厘米为间隔制作8个刻度。
3.用直尺在瓶盖上制作一个小孔并插入滴水器,确保每一滴水都可以从小孔中滴下。
4.将瓶盖盖紧,并将瓶子放置在一个开放的区域,如花园或阳台上。
5.使用计时器来记录滴水器中的每一滴水所需的时间。
6.用干布记下每个小时的记录结果。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每个小时的滴水次数,从而测量降雨量。
五、实验讨论:1.在实验中,我们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并能够通过记录滴水次数来测量降雨量。
2.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以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由于简易的雨量器的容量有限,可能无法准确测量大雨时的降雨量。
4.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干布清理雨量器,以确保准确记录每个小时的滴水次数。
5.当测量数值不一致时,我们可以重复实验,并取几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6.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应该将瓶子和滴水器清洗干净,并保留实验结果用于分析和参考。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雨量器的原理和组成,学会了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通过测量降雨量来分析实验结果。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次实验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增加了我们的科学实验经验。
希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气象科学。
小学四年级科学自制雨量器实验报告单2实验题目:自制雨量器实验目的:1.了解雨量器的作用和原理。
2.学习如何制作和使用雨量器。
3.观察和记录雨量器的湿度变化。
实验材料:1.一个空的透明塑料瓶子2.一根直尺3.一根粉笔4.剪刀5.尺子6.透明胶带7.几个盛水容器实验步骤:1.用尺子测量瓶子的高度,用尺子和粉笔在瓶子上标出几个等距离的刻度。
2. 在瓶子的侧壁切一个小口,大约离瓶底2-3cm的高度,并将这个小口用透明胶带封住。
3.将盛水容器中的水倒入瓶子中,且每倒入一次水后就记录一下水平面对应的刻度。
4.定期观察瓶子中的水位,记录下每次观察的时间和水位的变化。
实验结果:我们在实验中记录了水平面对应的刻度以及观察时间点与水位的变化,结果如下:时间水位8:00 0cm10:00 2.5cm12:00 5cm14:00 8.5cm16:00 12cm18:00 15.5cm实验分析: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瓶子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雨滴在瓶口的小口进入后,积聚在瓶子中,从而导致水位的升高。
我们可以根据水位的变化来判断降雨的程度,比如水位每小时上升3cm,则表示目前的降雨量为中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水位变化来分析降雨的规律,比如水位在中午前后上升较快,可能是因为午后有较大的降雨活动。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并观察到了雨水的积聚过程。
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我们可以简单地判断降雨的程度,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水位变化来分析降雨的规律。
我们了解了雨量器的作用和原理,学会了如何制作和使用雨量器。
这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实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天气现象。
量雨器制作方法
量雨器是一种用于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气象观测方面。
因为它可以迅速地观测到降水量,从而有效地预测天气变化,帮助人们更好地准备和应对可能遭遇到的各种恶劣天气。
然而,量雨器通常价格昂贵,所以自制量雨器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下面就介绍一下自制量雨器的过程。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材料,比如一个空水瓶、一把剪刀、一把手钳、普通的卷尺、一块硬木板、一把锤、一把螺丝起子、一些螺丝和螺母。
接下来,在硬木板上做出一个口径约4厘米的洞,然后用螺丝起子把它固定好,在另一边的木板则做出同样大小的洞,用剪刀制作出一个直径约9厘米的口,将这两个洞连接起来,用螺丝和螺母将钢瓶和木板固定在一起,最后用手钳在钢瓶底部制作出一个排水孔。
最后,将卷尺放置在水瓶口,然后把水瓶连接到木板上,这样,量雨器就制作完成了。
灌入水,根据卷尺上的降水量,就可以知道量雨器测得的降水量了。
制作量雨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都很常见,在家里都有,而且制作过程也不复杂。
另外,为了使量雨器更加准确,应该在水瓶和木板上加上垫片,使水瓶中的水更加稳定,从而更准确地测量出降水量。
总之,自制量雨器容易,而且可以有效地测量降水量,实现预测天气变化的目的。
大家应该多多掌握这种技术,以便更好地预测天气,更好地应对恶劣的天气。
雨量器的制作知识点1: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降雨量的仪器。
知识点2:什么是降雨量在一定时段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在无渗透、蒸发、流失情况下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该地该时段内的降水量,单位为毫米。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和等级。
1毫米的雨量,表示在没有蒸发、流失、渗透的平面上,积累了1毫米深的水。
如果按1亩地的面积计算,就等于往1亩地里倒了0.667立方米的水。
1立方米水重1 000千克,降雨量1毫米,等于往1亩地里倒了667千克水。
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6种。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
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知识点3:雨量器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
专业的雨量器有很多种,基本的一种如图所示: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
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取降水量毫米数。
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然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挑战二自制雨量器你可以自己设计制作雨量器来测量降雨量!下面介绍两种自制雨量器的方法。
你可以根据类似设计和制作原理,利用身边能够找到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独具特色的雨量器。
第一种能够直接读取数据的雨量器这种雨量器使用起来很方便,因为器皿所存雨水的高度读数就是降雨量。
这种雨量器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盛水口漏斗的直径应该与盛水器皿的直径相同,并且盛水器皿的直径均匀,即一个从上到下瓶身与底面垂直的圆柱体,这样才能保证所收集雨水的读数准确。
准备材料1. 一个大的平底塑料瓶2.剪刀3.尺子(可以使用手册提供的标尺)4.防水记号笔(可选)5.透明胶带制作步骤1.小心地用剪刀从塑料瓶的中部靠上剪去顶。
(注意安全!低年级的学生,请在家长和老师指导下进行)2.把剪下来的顶部倒扣在瓶子中,形成一个漏斗。
用胶带将漏斗与瓶身固定好,使其牢固,盛水器口应保持水平。
注意:“零”的刻度要与平底瓶的瓶底对齐3.在瓶身上制作刻度。
你可以剪下手册提供的刻度尺,或在一张纸上用标准刻度尺画出刻度(单位为毫米)。
用透明胶带将画好的刻度尺整个固定在瓶身上,以便防水。
也可以利用尺子在瓶身上用防水记号笔直接标出刻度。
如果找不到平底的塑料瓶,也可以使用底部不平的瓶子替代,步骤1、2与上述相同,但在第3步制作刻度的时候,需要采取以下步骤:3-1 在瓶子中加入一些水,保持水面高于底部凸起。
3-2 按前一页步骤制作瓶身刻度。
注意:1)“零”的刻度要与瓶底的水面对齐。
2)由于刻度是从水面开始的,保持瓶中水面高度就变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要测量降雨量前要注意瓶中的水是否有蒸发,根据需要随时添水保持水面高度。
第二部分学习活动重要提示:在终极挑战中,我们要测量雨水的pH值。
以水面高度作为刻度起点的雨量器,由于加入了其他的水,就会影响所测出的雨水pH值的准确度。
所以,在终极挑战的调查活动中,如果你使用了这种雨量器,就要在雨量器旁边放置额外的器皿专门收集雨水,用来测量pH值。
第二种需要简单换算的雨量器这种雨量器是通过测量出所收集雨水的体积,再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降水量。
准备材料1.漏斗2.透明容器这种雨量器对于盛水器皿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使用带有毫升刻度的量杯直接作为盛水器皿,也可以使用不带刻度的容器。
3.胶带制作步骤用胶带将漏斗固定在盛水器皿上,注意保持漏斗水平放置。
通过此种方式我们得到的是雨水的体积而不是高度,所以我们要进行体积和高度之间的换算。
使用方法1.首先要测量雨量器漏斗的直径;2.然后将雨量器收集的雨水倒入一个带有刻度(毫升)的量杯中,读出雨水的体积,即毫升数;3.根据以下公式进行换算:换算公式:圆柱体体积=πX半径2X高V=πr2hh=V/πr2例如:你的漏斗直径为200毫米,器皿中收集到的雨水量为500毫升。
换算的结果就应该是:h=500÷【πX (200÷2)2】≈500÷31400≈0.02 (毫米)那么,降雨量就应该是0.02毫米。
18通过以上几个步骤,一个简单的雨量器已经制作完了,在接下来的挑战活动中它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放置雨量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点:◆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看云识天气,或者收听天气预报,预测下雨时间,提前放置好雨量器。
◆雨量器应牢固地安置在空旷平坦的地方,注意避开建筑物、树木和其他会影响降雨量测量的障碍物。
雨量器瓶底离地面为70厘米高,以防止雨水从其他表面溅入雨量器中。
可以将雨量器放置在花盆中(注意雨量器要放置在比花盆边缘高一些的位置,以防止溅入水),还可以用石子、砖头加固,但要注意保持盛水器口的水平。
◆降雨季节的观测必须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每天规定时间内观测2次(一般在8时和20时,记录12小时与24小时的降雨量)。
如遇夏季强降水,为防止雨水溢出,可在阶段性降水后,随时测量。
◆在暴雨季节,要特别检查雨量器有无漏隙、是否坚固结实。
◆雨量器应经常保持清洁,每3天至少应清洗和检查一次,注意漏斗内有无堵塞,雨量器中有无灰土等杂物,如有应立即清洗。
知识点4:pH值表示溶液的酸碱程度。
pH值从0(极酸性)到14(极碱性)来表示酸碱的强度。
数值7代表中性,数值越小,表示酸性越强;数值越大,表示碱性越强。
纯净水在25℃时PH为7,表明是中性的。
实验材料◆广泛pH 试纸和比色卡;◆蒸馏水;挑战三测量pH值知识点pH试纸测量pH值的方法有很多,使用pH试纸是常见方法之一。
pH试纸含有化学成分,遇到酸碱溶液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一般遇酸变红而遇碱变蓝,通过对照比色卡,就能读出相应的pH值。
pH试纸分为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
广泛pH试纸,测试范围在1~14,而精密pH试纸,按测量不同区间划分,如0.5~5.0,5.4~7.0等,通过对比相应的比色卡,能够得到更为精确的pH数值。
如果超过测量的范围,精密pH试纸就无效了。
◆白醋;◆做饭用的小苏打;◆ 3个干净的小塑料杯或玻璃杯;◆搅拌勺;◆小勺;◆记录本和笔。
实验步骤1.将3个杯子分别标注为蒸馏水、醋、苏打水;2.向3个杯子内分别倒入半杯的蒸馏水;3.将一小勺白醋加入标注为“醋”的杯子,并用干净的搅拌勺搅拌均匀;4.将一小勺苏打加入标注为“苏打水”的杯子,并用干净的搅拌勺搅拌均匀;5.不向标注为“蒸馏水”的杯子加入任何东西;6.将一张没有用过的干净的pH试纸的一端,放入标注为“醋”的杯子大约2秒的时间,然后迅速对照比色卡,根据颜色记录下相应的数值;7.以同样的方式,用没有用过的干净的pH试纸测量另外两个杯子中的溶液,并记录下相应的数值。
第二部分学习活动蒸馏水的pH值是7吗?通过测量,也许你会发现,蒸馏水并不是中性的,而是偏酸性的。
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溶解到纯净水中形成碳酸,这样你就会得到偏酸性的结果。
想一想酸雨pH小于5.6的降水,统称为酸雨。
干净的雨水,因为会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也是呈酸性的。
而酸雨则是煤炭、石油产品燃烧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溶解在雨水中,使雨水的酸度增加,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
做一做正常雨水的pH值是中性的么?如果不是,是偏酸性还是碱性呢?为什么?你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量生活中各种水体和溶液的pH值,如自来水、海水、茶水、果汁、咖啡等,然后把测到的结果与你的同学们分享吧!附录1:术语表1.化石燃料: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
2.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异称为误差。
测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
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
4.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
5.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气象的动力来自于太阳能。
6.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
与气候相比,指一个地区短时间局部的、临时的大气物理现象。
7.气候: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受该地的纬度、地形、海拔、冰雪覆盖情况,以及附近水体及其水流状况影响的。
8.pH值:亦称氢离子浓度指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
通常情况下(20℃左右),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溶液为中性。
9.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在内。
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
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10.蒸馏水:指用蒸馏方法制备的不含任何矿物元素和杂质的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