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发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8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引言长株潭城市群是指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之间形成的一个密集的城市群,是湖南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这个城市群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历史沿革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长沙市提出“建设长沙城市圈”,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湖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株洲市、湘潭市也加入了城市圈建设的大军,逐渐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
在城市群形成初期,三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并不是非常紧密。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是在2004年,当时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地政府联合发起了“长株潭发展一体化”战略,形成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各个方面加强了沟通和合作。
此后,城市群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现状概述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表现出了多方面的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方面的介绍:经济实力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也是中南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三个城市在不同领域中表现突出,长沙市是湖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中心城市;株洲市则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湘潭市则是集航空、绿色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等于一身的航空科技城市。
基础设施长株潭城市群拥有完善的物流、交通和通讯设施。
其间距较短,三市之间有数条高速公路和铁路贯穿,以及多个大型物流基地和现代化通讯网络覆盖。
人口和文化长株潭城市群的人口众多,到2020年,三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总和已经超过2000万。
这里处于湖南文化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同时,三个城市还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
综合来看,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十分优越,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各种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活动同时进行,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发展方向将来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流动和生态建设未来,三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会越来越频繁,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更多的影响。
长株潭城市群一、概况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
二、产业定位在实际传统产业基础方面,长沙以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生物制药为主,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其制造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机电与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其规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础工业方面均为主导部分。
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长沙提出“重点加快天心生态新城建设,推动一体化进程在地理空间上的实质性进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株洲推出“东提西拓,合拢三角”和“打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产业优势”;湘潭提出了“东扩西改”和“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生态休闲中心”三、出台政策1、财税投入、融资机制改革。
积极构建基础设施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
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国家允许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产业,构建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
对部分收费不能弥补其建设运营成本的项目采取财政补贴或权益补偿等方式提高其可经营性。
建立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土地溢价征收机制,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外部性溢价补偿融资。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基础设施企业开展多样化融资。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基础设施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上市融资、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保险资金、项目融资、融资租赁、资产重组、股权置换、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础设施金融产品,开展集合融资。
建立长株潭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构建灵活高效、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公共融资机制。
完善财政投入保证机制,保证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增长与财政增长成正比上升。
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分析姓名:甄学号:201017020114 班级:城规10-01班一、长株潭城市群简介:长株潭城市群是指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以及江西萍乡等城市在内的空间区域,它是我国中部隆起带的南极核,也是我国最具有发展潜力和省际影响力的新型城市群之一。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长株潭城市群的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形成长株潭三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
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城市密集区之一2、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构思:规划构思着重以空间发展规律为研究的核心,结合土地、旅游、文化、生态、环境、交通、城镇、产业等多专题的综合研究,在区域层面提出了空间管治的细则,突出四大空间类型的协调:——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的协调,明确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
——产业集群载体空间的协调,协调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布局,提出“双核四带”的产业空间结构。
——基础设施导向空间的协调,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如统筹京广和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选址与城市的协调。
——城市开发建设空间的协调,处理好不同功能空间的衔接,实现有机过渡,如提出了边缘型空间的概念,即对限制开发区域提出指标控制和建设标准要求。
3、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湖南省于2005年10月正式公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从城市群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具体规划。
该规划所界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市市域共2.8万平方公里,第二层次为规划的目标区域,即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包括长沙市2893平方公里,湘潭市870平方公里,以及株洲市740平方公里。
城市群核心地区呈现“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两个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
湘潭大学学年论文论文题目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姓名郭南希学号 2008130509所在学院商学院专业班级2008级金融一班指导教师楚尔鸣日期2010年4月13日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南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思路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中部崛起“两型”社会法国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所谓城市群就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
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城市群作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既是创造就业和人口居住的密集区,也是支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更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的引领者。
目前中部地区有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三大城市群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为中心,加上株洲市和湘潭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土地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13.2%;人口1298万,占全省的20.4%。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南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长株潭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2001~2006年GDP年均增长率达13.6%。
2006年, 长株潭实现GDP总额2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占全省38%。
其中长沙市实现GDP总额达1799亿元, 增长14.8%, 占全省24%; 株洲市实现GDP总额达605.3亿元, 增长12.3%, 占全省8.1%; 湘潭市实现GDP总量达422.1亿元,增长13.2 %,占全省5.6%。
长株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时间:2015年4月制作人:邢冉周楚平朵耘慰李小昱施超目录综述 (3)一、范围界定 (3)二、该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4)1、城市群的形成 (4)2、城市群的发展 (4)3、发展现状 (6)三、该城市群的区域基础分析 (6)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6)1、1地貌 (6)1、2 气候 (6)1、3 水文 (7)1、4 土壤、植被 (7)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7)四、该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分析 (9)五、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 (10)1、现状 (10)1、1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 (10)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10)1、3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11)1、4 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2)2、特征 (13)2、1 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13)2、2 增长潜力较强 (13)2、3科教和智力资源丰富 (13)2、4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势 (14)六、该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14)1 、政策机制 (14)1、1 基础设施建设 (14)1、2 区域政策 (15)1、3 户籍政策及行政区划调整 (16)2 、投资机制 (16)3 、乡镇工业、商贸市场集聚布局机制 (16)4、辐射机制 (17)七、该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分析 (17)八、参考资料 (18)综述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是中部六省城市中全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被《南方周末》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验的案例”。
在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协调之下,通过项目推动经济一体化,长株潭为其他城市群做了榜样。
不与中部六省争龙头,致力打造成为中部崛起的“引擎”。
一、范围界定关于长株潭城市群范围的界定,现在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观点: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观点: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第三观点:“3+5”城市群战略,即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
而在本篇的论文中我们采用的是第一种观点:即三市市域范围。
二、该城市群的发展历程1、城市群的形成上世纪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泽东城”的构想提出;[1]上世纪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提出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2、城市群的发展1998年,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编制实施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2006年。
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行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长株潭三市被整体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延伸。
2008年2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设北京等3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通知》,批准在长株潭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08年11月28日,长沙市排污权交易启动;2009年6月28日,成功实现长株潭三市长途区号统一为0731,电话号码升8位,长株潭通信一体化步伐加速;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通车;2010年3月26日,沪昆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开工建设;2010年6月30日,长株潭城市群城际铁路长株潭线开工建设;2010年8月16日,长株潭地区“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启动。
2011年7月19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行,第二跑道建设工程同时启动,机场进一步向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发展;2014年10月9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联合公布了2014年度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名单,确定北京、上海、广州、长株潭城市群等39个城市(城市群)为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是唯一的城市群。
3、发展现状如今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73.6万,分别占全省13.3%和20.8%,2013年长株潭三市实现GDP 10539.19亿元,占全省43.01%。
是湖南发展的精华地区。
城市群初步形成了一批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传承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配套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提升。
三、该城市群的区域基础分析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1、1地貌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城区大都在湘江河谷平原区,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反差强度不大,近80%的面积在海拔150米以下。
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等。
1、2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
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640-1700小时。
热量资源富足,平均气温16.7-17.4℃。
降水量较充沛,但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全年降水量为1200-1500毫米。
1、3 水文湘江是境内主要的河流,境内河流大都属于湘江水系。
湘江由南向北贯穿长沙全境,把城市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
湘江干流在株洲市域内全长89.6公里,占湘江总长的10.46%。
湘江、涟水、涓水都流经湘潭。
总体来讲,境内水系完整,河网密布;水量较多,水能资源丰富;冬不结冰,含沙量少。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69立方米。
1、4 土壤、植被境内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其余还有菜园土、潮土、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地带性植被类型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由于长期的农垦、砍伐和城市化,原生植被大都被此生植被代替。
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首先,长株潭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气候优越、水热资源丰富而且分配较为均匀, 动植物资源丰富。
并且矿产资源禀赋较好, 铅锌矿、锰矿、铀矿、煤碳、海泡石、高岭土、水泥灰岩等资源较为丰富。
其次,长株潭地区产业基础良好,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是六大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广播影视、出版、动漫等服务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此外, 长株潭地区人力资源丰富, 人才素质高, 湖南近63%的高校集中在长株潭,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也主要集中在长株潭。
长株潭三市聚集了湖南省90 %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 % 以上的科研成果, 拥有10 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9 个博士后流动站, 两院院士达45人。
还集中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还拥有1 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2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如长沙现有普通高等院校三十多所,在校学生近三十万人, 科研开发机构97 个, 各类科技人员27 万多人, 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四、该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分析长株潭城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的枢纽位置,该地区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是湖南省的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商业、金融的核心区域,素有“金三角”之称。
长株潭地区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从长株潭三市在湖南和我国经济格局中所处的经济地理区位和空间位置看,该区域不仅是湖南经济的心脏地带,而且是我国南方最好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
境内交通十分方便,有京广、浙赣、湘黔铁路以及武广高铁通过,107、309、320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上瑞高速公路从此过,三市环线和长潭、长株等高速公路,构成一条完整的公路环线,而且长株潭公交一体化线路已开通。
黄花机场已架起湖南至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桥梁,交通便捷。
长株潭城际铁路项目于2010年6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全长96公里,共设21站,全线最高运行时速为160公里。
工程预计于2016年竣工通车,长株潭三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将缩短为30分钟以内。
该条线路共设车站21个,以长沙站为中心。
五、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1、现状1、1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2013年,长株潭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4.54%,比全省平均水平47.96%高出16.5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3.73%高出10.81个百分点。
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城市群呈现融城之势。
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GDP 115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总量占全省的42.19%,增速比上年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
2014年三市的产业结构分别为:长沙4.0:54.3:41.7;株洲7.9:59.3:32.8;湘潭8.4:57.3:34.3。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在农业发展上,传统的粮棉油和具有特色的蔬菜、水产品、林特产品等品种繁多,附加值高。
在工业发展上,建筑、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服务业发展上,以长沙为中心,商贸、运输、邮电、金融、科教、旅游、房地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发展优势明显。
在第二产业保持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大,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
2014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6:56.96:36.26,而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6∶46.2∶42.2,这说明长株潭第二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