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操作流程
- 格式:pdf
- 大小:97.65 KB
- 文档页数:2
DHI测定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DHI是英文Dairy Herd Improvement的缩写,译为奶牛群改良,在我国又称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世界上最为科学、最为有效的奶牛生产管理工具。
其主要工艺为每头泌乳牛每月采集奶样一次,在测定其产奶量、乳成份和体细胞数等数据的基础上,收集牛群饲养管理数据,如产犊日期、干奶日期、淘汰日期、年龄、胎次等,再将所有这些数据加工处理,形成DHI报告,返回牛场,指导生产经营管理。
DHI的具体工作由专门的测试中心来完成,牛场可自愿加入,双方达成协议后即可开展。
测试中心将派专职采样员定期(原则上每月一次)到各牛场取样,收集奶量与基础资料,并将资料和奶样一起送至测试中心,测试中心负责对奶样进行奶成分和体细胞的检测,并把测试结果用计算机处理,最终得出DHI报告,反馈到奶牛场。
1 DHI的作用1.1 指导牧场生产的日常工作通过DHI报告,牛场可以了解饲养管理、繁殖配种、乳房保健及疾病防治等状况,发现问题所在,为改进工作提供客观、准确、科学的依据。
1.2 为选种选配提供依据 DHI测定的数据也是种公牛遗传评定的依据。
可以说DHI是奶牛群体遗传改良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通过每月一次的奶样测试和一胎牛体型外貌鉴定,可以产生牛只的终身效益指数,根据终身效益指数可了解牛只的各项性状,既有利于公牛的后裔评定,也可利用这些信息确定核心牛群。
通过科学的选种选配,培育出优良后代。
1.3 淘汰低产奶牛通过DHI测定,检查牛只奶量、305d预计奶量,可以估计个体牛只是否盈利,对不赚钱的牛只应尽早淘汰,以降低饲料费、配种费、管理费等。
2 DHI的工作程序2.1 收集资料新加入DHI系统的奶牛场,应填写“初次参测牛只档案明细表”交给测试中心,主要包括参测牛只的标准耳号、场内管理号、舍号、胎次、上次产犊日期、本次产犊日期及参测牛只的出生日期、父亲、母亲和外祖父、外祖母等信息。
已进入DHI系统的牛场每月只须把繁殖报表、产奶量报表交付测试中心。
【关键字】生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科普读物第一章奶牛生产性能简介(一)什么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对奶牛泌乳性能及乳成分的测定,通常用DHI(Dairy Herd Improvement)来简称,其含义是奶牛群体改良,具有一套完整的奶牛生产性能记录体系。
首先需要收集奶牛系谱、胎次、产犊日期、干奶日期、淘汰日期等牛群饲养管理基础数据,其次是每月采集一次泌乳牛的奶样,通过测定中心的检测,获得牛奶的乳成分、体细胞数等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统一整理分析,形成生产性能测定报告。
测定报告反映了牛群配种繁殖、生产性能、饲养管理、乳房保健及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准确信息。
牛场管理人员利用生产性能测定报告,能够科学有效的对牛群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牛群的生产潜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它也是奶牛育种工作的基础,是评估公牛遗传素质最重要的数据来源,是提高奶牛群管理水平和生奶质量水平的有效工具,并为乳业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
(二)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发展与现状在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自1907年诞生以来,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演变为综合的牛场管理方案,旨在向奶农提供全面的牛场管理信息。
1953年,美国、加拿大两国正式启动了“牛群遗传改良计划”,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目前加拿大已有70%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美国有45%的牛群参加生产性能测定,奶牛单产水平最高的以色列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群高达90%。
几十年的发展证实,美国、法国、荷兰等奶业发达国家通过应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这一先进体系来为奶农提供指导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奶牛的单产水平均已达到9000—10000千克。
在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起步较晚,1992年在“中日奶业技术合作项目”的扶持下,天津启动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1995年随着中国--加拿大奶牛综合育种项目的实施,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杭州等地逐步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超过10万头,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参测奶牛达到4.6万头,占测定总数的47.42%。
奶牛生产性能的测定张蓉郭方悦陈有谋王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DHI)技术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奶牛场的个体牛和牛群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依据科学手段适时调整奶牛场饲养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奶牛生产潜力,达到奶牛场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DHI技术是奶牛场管理和牛群品质提升的基础。
通过对DHI技术报告层层剖析,使问题得以暴露。
主要着眼于反映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乳脂乳蛋白含量、泌乳天数变化等几个关键环节的指标数据,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适时调整奶牛场管理,从而提高牛群生产水平和生鲜乳质量,最终达到提高牛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我国奶牛生产测定的简况我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开始于1992年,最早开始于天津;1995年随着中国——加拿大综合育种项目实施,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杭州等地开展;截止2008年底全国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奶牛超过30万头。
2008年,农业部立项在1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8个DHI实验室推广该项技术。
到2009年12月,全国参测的牛场1024个,参测奶牛52.8万头。
这项技术在我国起步虽晚,但正在迅速推广,越来越多的牛场开始接受和应用。
上海市1995--2005参加DHI技术应用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和体细胞数变化情况如下表。
可明显看出日产奶量和乳脂率分别由1995年的19.1kg和3.68%提高到2005年的24.8kg 3.8%;乳蛋白率和体细胞数分别由1995年的3.13%和118.25万个/ml改善到2005年的3.01和51.09万个/ml。
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操作流程生产性能测定流程主要包括牧场的初期工作和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处理三部分。
(一)样本采集1、测定牛群要求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场,应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最好采用机械挤奶,并配有流量计或带搅拌和计量功能的采样装臵。
生产性能测定采样前必须搅拌,因为乳脂比重较小,一般分布在牛奶的上层,不经过搅拌采集的奶样会导致测出的乳成分偏高或偏低,最终导致生产性能测定报告不准确。
2019年第5期饲料博览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是通过测定奶牛泌乳性能、乳成分,信息反馈来反映牛群及牛只个体的生产性能实际情况的一项技术,对奶牛场的饲养管理、繁殖育种、疾病控制,奶牛生产性能发挥和牛场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该技术已成为奶牛场管理的有效工具,但在生产实际中,一些参测牛场送样程序不规范,并未能对测定报告进行很好的理解,影响技术的应用效果。
本文就DHI 测定基本要求及项目指标进行解析,以更好发挥DHI 技术应用价值。
1DHI 技术应用要求1.1适用范围按照中国奶业协会对奶牛编号的统一规定,对参测牛场的牛只应进行标记,耳号、系谱和繁殖情况要记录完整。
测试奶牛为产后6d 至干奶前6d 的泌乳牛,对每头泌乳牛一年测定10次。
1.2测试时间间隔测试间隔为30d 测定1次,范围是26~33d 。
1.3奶的取样要求取样方法每日早、中、晚各挤奶1次,按4 3 3比例混合;或者早、晚各挤奶1次·d -1,按6 4比例混合;每个奶样要求40~50mL 。
1.4奶样保存为防止奶样腐败变质,必需在每份样品中添加防腐剂,2~7℃冷藏条件下可安全存放7d ,约15℃室温条件下可安全存放4d 。
1.5检测设备配备DHI 实验室应配备乳成分测定仪、体细胞计数仪、保鲜柜、恒温水浴、流量计、样品架及运输车等检测设备。
1.6奶样接收检查接收奶样时,应首先检查奶样有无损坏,是否新鲜,记录表是否齐全,奶样与样品箱是否一致,资料表格记录是否完善(如头胎牛、经产牛、移动牛、干奶牛和淘汰牛资料及奶帐单、序号表)。
奶样打翻现象>10%的,资料不全的、样品腐败的,应重新采样送检。
1.7测试指标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尿素氮等。
2DHI 报告分析流程DHI 报告分析流程见附图。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 )要求及项目指标解析卫喜明,甘文平*(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哈尔滨150038)中图分类号:S823.9+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0084(2019)05-0083-01收稿日期:2019-03-17基金项目: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CARS-36)作者简介:卫喜明(1971-),男,黑龙江甘南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
《中国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工作手册》
提纲(草案)
一、DHI发展概况
(一)国外DHI发展概况
1、DHI起源
2、主要奶业发达国家DHI工作现状
(二)我国DHI发展概况
1、总体概况
2、各省概况
(1)DHI发展历程
(2)DHI开展概况
(三)重点国际援助项目简介
1、中日奶牛育种合作项目
2、中加奶牛育种项目
3、中荷合作项目
二、DHI相关政策
(一)中央政策
(二)地方政策
三、组织机构
四、DHI相关技术规程
(一)DHI标准
(二)DHI技术操作流程
五、相关仪器设备
(一)主要设备介绍
(二)设备测定原理
六、实验室简介
七、DHI实施效果
(一)地区实施效果
(二)大型养殖企业典型(三)牛场典型
(四)小区典型。
奶牛dhi测定实施方案奶牛的生产性能是农场主关注的重点之一,而奶牛dhi测定作为评估奶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管理奶牛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介绍奶牛dhi测定的实施方案,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测定时间。
奶牛dhi测定的时间应该选择在奶牛产后60天左右进行,这个时期是奶牛产后适宜进行生产性能评估的最佳时机。
二、测定频率。
一般来说,奶牛dhi测定的频率应该是每月进行一次,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奶牛的产奶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
三、测定项目。
奶牛dhi测定的项目主要包括产奶量、脂肪含量、蛋白含量、乳糖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奶牛的产奶情况,有助于科学地评估奶牛的生产性能。
四、测定方法。
奶牛dhi测定的方法一般采用专业的奶牛dhi测定仪器进行,操作简单,准确度高。
在进行测定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五、测定记录与分析。
在进行奶牛dhi测定时,需要对测定结果进行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奶牛的生产情况,有助于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六、测定结果的应用。
奶牛dhi测定的结果可以作为科学管理奶牛生产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农场主及时了解奶牛的生产情况,有助于科学地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七、注意事项。
在进行奶牛dhi测定时,需要注意保持测定仪器的清洁和准确性,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测定过程的准确性。
总之,奶牛dhi测定作为评估奶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管理奶牛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奶牛dhi测定,可以帮助农场主及时了解奶牛的生产情况,有助于科学地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奶牛dhi检测实施方案奶牛DHI检测实施方案。
奶牛DHI检测是指通过对奶牛进行每日产奶量、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多项指标的监测,以实现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全面评估和管理。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奶牛DHI检测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奶牛生产效率、保障奶制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奶牛DHI检测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的奶牛DHI检测监测体系是实施方案的基础。
这包括确定监测指标、建立监测档案、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等。
在确定监测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奶牛的生理特点和生产需求,确保监测指标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档案可以帮助记录奶牛的生产数据,并为后续数据分析和管理提供支持。
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也是至关重要的,应选用准确可靠的仪器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定期进行监测与分析。
其次,定期进行奶牛DHI检测与数据分析是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奶牛的产奶量、脂肪含量、蛋白含量等指标,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奶牛的生产性能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同时,数据分析还可以为奶牛的饲养管理、营养调整、疾病预防等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和健康水平。
三、科学制定管理措施。
在奶牛DHI检测实施方案中,科学制定管理措施是关键的一环。
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包括饲养管理、营养调整、疾病预防等方面。
例如,对于产奶量下降的奶牛,可以通过调整饲料配方、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来提高其产奶量;对于脂肪含量、蛋白含量不达标的奶牛,可以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营养补充等措施来改善其乳品质量。
通过科学制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奶制品的质量。
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最后,建立健全的奶牛DHI检测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实施方案的完善和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及时了解奶牛的生产情况和管理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同时,信息反馈还可以为奶牛的个体化管理和精细化养殖提供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
生产性能测定流程主要包括牧场的初期工作和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处理三部分。
(一)样本采集1、测定牛群要求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场,应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最好采用机械挤奶,并配有流量计或带搅拌和计量功能的采样装置。
生产性能测定采样前必须搅拌,因为乳脂比重较小,一般分布在牛奶的上层,不经过搅拌采集的奶样会导致测出的乳成分偏高或偏低,最终导致生产性能测定报告不准确。
2、测定奶牛条件测定奶牛应是产后一周以后的泌乳牛。
牛场、小区或农户应具备完好的牛只标识(牛籍图和耳号)、系谱和繁殖记录,并保存有牛只的出生日期、父号、母号、外祖父号、外祖母号、近期分娩日期和留犊情况(若留养的还需填写犊牛号,性别,初生重)等信息,在测定前需随样品同时送达测定中心。
牛只编号规则详见附录1。
3、采样对每头泌乳牛一年测定10次,测试奶牛为产后一周这一阶段的泌乳牛,因为奶牛基本上一年一胎,连续泌乳10个月,最后两个月是干奶期。
每头牛每个泌乳月测定一次,两次测定间隔一般为26-33天。
每次测定需对所有泌乳牛逐头取奶样,每头牛的采样量为50mL,一天三次挤奶一般按4:3:3(早:中:晚)比例取样,两次挤奶按早、晚按6:4的比例取样。
测试中心配有专用取样瓶,瓶上有三次取样刻度标记,具体采样操作规范见附录2。
4、样品保存与运输为防止奶样腐败变质,在每份样品中需加入重酪酸钾0.03g,在15℃的条件下可保持4天,在2℃~7℃冷藏条件下可保持一周。
采样结束后,样品应尽快安全送达测定实验室,运输途中需尽量保持低温,不能过度摇晃。
(二)样本测定1、测定设备实验室应配备乳成分测试仪、体细胞计数仪、恒温水浴箱、保鲜柜、采样瓶、样品架等仪器设备。
2、测定原理实验室依据红外原理作乳成份分析(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是将奶样细胞核染色后,通过电子自动计数器测定得到结果。
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在接收样品时,应检查采样记录表和各类资料表格是否齐全、样品有无损坏、采样记录表编号与样品箱(筐)是否一致。
(2023)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一)
(2023)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
该报告是针对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而开展的,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什么是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是通过对奶牛产奶量、成分以及体重等指标的测定和评估,对奶牛的生产性能进行评估,以便饲养者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
测定过程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采用DHI系统进行测定,测定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步:
1.挑选代表性的奶牛样品
2.测定奶牛产奶量、成分和体重等指标
3.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测定结果
从整体上来看,本次测定的奶牛平均产奶量为XX千克/天,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等指标,其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达到标准要求。
此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XX品种的奶牛产奶量普遍高于其他品种,而对于体重和成分等指标,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结语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对于饲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饲养者更好地管理和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从而为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本次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的主要内容,同时也突出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测定的精准度
和可靠性,建议在以后的奶牛生产管理中加强测定过程中的技术培训和数据的采集分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奶牛生产管理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本次报告的公布,可以看出本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对未来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预计在未来,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将成为产业链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将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更多的优质奶制品和服务。
生产性能测定流程主要包括牧场的初期工作和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处理三部分。
(一)样本采集
1、测定牛群要求
参加生产性能测定的牛场,应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最好采用机械挤奶,并配有流量计或带搅拌和计量功能的采样装置。
生产性能测定采样前必须搅拌,因为乳脂比重较小,一般分布在牛奶的上层,不经过搅拌采集的奶样会导致测出的乳成分偏高或偏低,最终导致生产性能测定报告不准确。
2、测定奶牛条件
测定奶牛应是产后一周以后的泌乳牛。
牛场、小区或农户应具备完好的牛只标识(牛籍图和耳号)、系谱和繁殖记录,并保存有牛只的出生日期、父号、母号、外祖父号、外祖母号、近期分娩日期和留犊情况(若留养的还需填写犊牛号,性别,初生重)等信息,在测定前需随样品同时送达测定中心。
牛只编号规则详见附录1。
3、采样
对每头泌乳牛一年测定10次,测试奶牛为产后一周这一阶段的泌乳牛,因为奶牛基本上一年一胎,连续泌乳10个月,最后两个月是干奶期。
每头牛每个泌乳月测定一次,两次测定间隔一般为26-33天。
每次测定需对所有泌乳牛逐头取奶样,每头牛的采样量为50mL,一天三次挤奶一般按4:3:3(早:中:晚)比例取样,两次挤奶按早、晚按6:4的比例取样。
测试中心配有专用取样瓶,瓶上有三次取样刻度标记,具体采样操作规范见附录2。
4、样品保存与运输
为防止奶样腐败变质,在每份样品中需加入重酪酸钾0.03g,在15℃的条件下可保持4天,在2℃~7℃冷藏条件下可保持一周。
采样结束后,样品应尽快安全送达测定实验室,运输途中需尽量保持低温,不能过度摇晃。
(二)样本测定
1、测定设备
实验室应配备乳成分测试仪、体细胞计数仪、恒温水浴箱、保鲜柜、采样瓶、样品架等仪器设备。
2、测定原理
实验室依据红外原理作乳成份分析(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是将奶样细胞核染色后,通过电子自动计数器测定得到结果。
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在接收样品时,应检查采样记录表和各类资料表格是否齐全、样品有无损坏、采样记录表编号与样品箱(筐)是否一致。
如有关资料不全、样品腐坏、打翻现象超过10%的,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将通知重新采样。
3、测定内容
主要测定日产奶量、乳脂肪、乳蛋白质、乳糖、全乳固体和体细胞数。
(三)生产性能测定报告提供的内容
数据处理中心,根据奶样测定的结果及牛场提供的相关信息,制作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并及时将报告反馈给牛场或农户。
从采样到测定报告反馈,整个过程需3~7天。
牛场牛群资料报表和数据分析报告样表见附录3和附录4。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报告的项目指标:
日产奶量:是指泌乳牛测试日当天的总产奶量。
日产奶量能反映牛只、牛群当前实际产奶水平,单位为千克。
乳脂率:是指牛奶所含脂肪的百分比,单位为%。
乳蛋白率:是指牛奶所含蛋白的百分比,单位为%。
泌乳天数:是指计算从分娩第一天到本次采样的时间,并反映奶牛所处的沁乳阶段。
胎次:是指母牛已产犊的次数,用于计算305天预计产奶量。
校正奶量:是根据实际泌乳天数和乳脂率校正为泌乳天数150天、乳脂率3.5%的日产奶量,用于不同泌乳阶段、不同胎次的牛只之间产奶性能的比较,单位为千克。
前次奶量:是指上次测定日产奶量,和当月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用于说明牛只生产性能是否稳定,单位为千克。
泌乳持续力:当个体牛只本次测定日奶量与上次测定日奶量综合考虑时,形成一个新数据,称之为泌乳持续力,
该数据可用于比较个体的生产持续能力。
脂蛋白比:是衡量测定日奶样的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比值。
前次体细胞数:是指上次测定日测得的体细胞数,与本次体细胞数相比较后,反映奶牛场采取的预防管理措施是否得当,治疗手段是否有效。
体细胞数(SCC):是记录每毫升牛奶中体细胞数量,体细胞包括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乳腺组织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单位为1000个/毫升。
体细胞分:将体细胞数线性化而产生的数据。
利用体细胞分评估奶损失比较直观明了。
牛奶损失:是指因乳房受细菌感染而造成的牛奶损失,单位为千克(据统计奶损失约占总经济损失的64%)。
奶款差:等于奶损失乘以当前奶价,即损失掉的那部分牛奶的价格。
单位为元。
经济损失:因乳腺炎所造成的总损失,其中包括奶损失和乳腺炎引起的其他损失,即奶款差除以64%,单位为元。
总产奶量:是从分娩之日起到本次测定日时,牛只的泌乳总量;对于已完成胎次泌乳的奶牛而言则代表胎次产奶量。
单位为千克。
总乳脂量:是计算从分娩之日起到本次测定日时,牛只的乳脂总产量,单位为千克。
总蛋白量:是计算从分娩之日起到本次测定日时,牛只的乳蛋白总产量,单位为千克。
高峰奶量:是指泌乳奶牛本胎次测定中,最高的日产奶量。
高峰日:是指在泌乳奶牛本胎次的测定中,奶量最高时的泌乳天数。
90天产奶量:是指泌乳90天的总产奶量。
305天预计产奶量:是泌乳天数不足305天的奶量,则为预计产奶量,如果达到或者超过305天奶量的,为实际产奶量,单位为千克。
群内级别指数(WHI):指个体牛只或每一胎次牛在整个牛群中的生产性能等级评分,是牛只之间生产性能的相互比较,反映牛只生产潜能的高低。
成年当量:是指各胎次产量校正到第五胎时的305天产奶量。
一般在第五胎时,母牛的身体各部位发育成熟,生产性能达到最高峰。
利用成年当量可以比较不同胎次的母牛在整个泌乳期间生产性能的高低。
根据不同牛场的要求,生产性能测定数据分析中心可提供不同类型的报告,如牛群生产性能测定月报告、平均成绩报告、各胎次牛305天产奶量分布,以及实际胎次与理想胎次对比报告、胎次分布统计报告、体细胞分布报告、体细胞变化报告、各泌乳阶段生产性能报告、泌乳曲线报告等。
(四)信息反馈
生产性能测定反馈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报告、问题诊断和技术指导等方面。
1、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是信息反馈的主要形式,奶牛饲养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报告全面了解牛群的饲养管理状况。
报告是对牛场饲养管理状况的量化,是科学化管理的依据,这是管理者凭借饲养管理经验而无法得到的。
根据报告量化的各种信息,牛场管理者能够对牛群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准确、科学的判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高效益。
2、问题诊断
测定报告关键是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能够得到快速、高效、准确地解决。
数据分析人员可以根据测定报告所显示的信息,与正常范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针对牛场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问题诊断,分析异常现象(例如牛群平均泌乳天数较低,平均体细胞数较高等),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
问题诊断是以文字形式反馈给牛场,管理者依据报告,不仅能以数字的形式直观地了解牛场的现状,还可以结合问题诊断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
3、技术指导
一般情况下,因为受到空间、时间以及技术力量的限制,即使测定报告反馈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但牛场还是无法将改善措施落到实处。
根据这种情况,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要指定相关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到牛场做技术指导。
通过与管理人员交流,结合实地考察情况及数据报告,给牛场提出符合实际的指导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