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23.00 KB
- 文档页数:3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浅谈职业倦怠的定义职业倦怠是指个人面对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失去兴趣、感到疲劳和不满足,同时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和行为的现象。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表现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相对特殊,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患者,且工作强度大,时间长。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到疲劳和筋疲力尽精神科护士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坚守岗位,对身体的长期使用形成了严重的消耗,容易导致身体疲劳和筋疲力尽。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当精神科护士面对工作的压力、繁琐和重复时,很容易出现对工作失去兴趣的情况。
进而导致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感到不满足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精神科护士面对的是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或者生理素质问题,因此更会产生感到不满足的情况。
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和行为的现象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各种问题的积累,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并导致容易出现负面行为的现象。
职业倦怠的原因职业倦怠有很多的原因,以下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高强度、高危险工作环境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非常特殊,每天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患者,相对于其他科室的护士,面临的工作强度更大,危险系数更高。
工作压力大长时间面对患者情感问题和工作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缺乏职业发展机会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发展非常有限,缺乏职业发展机会,长期处于相同的工作岗位也很容易让护士失去提升的激情。
工作环境差精神科护士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工作环境,容易产生工作环境差导致的职业倦怠的状况。
如何应对职业倦怠现象对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这种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整:关注个人身心健康在长期工作过程中,精神科护士不要只顾着工作,还需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可以多进行冥想、风景观赏、身体锻炼等放松的活动。
优化工作环境为精神科护士创造一个更好的、灵活的、友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的减轻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并降低职业倦怠的状况。
职业压力对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n physicaland mental health of psychiatric nurses李金源,吉 红Li Jinyuan,Ji Hong(Nursi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030001China)摘要:综述职业压力对精神科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分析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护士;精神科;职业压力;身心健康Abstract It reviewed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stres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sychiatric nurses,and analyzed thereason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of psychiatric nurs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nurses;psychiatric;occupational stress;physical and mentalhealth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4.050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A-3238-02 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日益深化和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士所承受的压力作为一种职业危险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精神科护士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精神病病人在病态思维下常发生冲动、伤人、毁物、自杀等行为,使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相当大,长期处于高压力和高风险状态下,易导致精神科护士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对策标题: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对策引言:护士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护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详细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应对措施及预防方法。
一、研究主题1.1 背景介绍护士作为医务护理领域的核心力量,承担着照顾病患、执行医嘱、协助医生等重要工作。
然而,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复杂以及负责治疗失误的责任感等因素使得护士职业倦怠成为一个普遍存在并逐渐凸显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对策和预防方法,为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2.1 案例分析本研究将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观察等方式搜集一线护士在职业倦怠方面的真实经验和感受。
2.2 调查问卷设计一份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包括护士的个人信息、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倦怠等方面内容,通过量化分析得出普遍现象和趋势。
2.3 观察和记录通过在临床实践中观察护士的工作状态、情绪变化、工作绩效等,并进行记录和归纳,以进一步理解护士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和结果呈现3.1 案例分析选择多个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揭示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和表现,包括工作压力、职业操劳、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迷茫等方面。
3.2 结果呈现综合案例分析和调查问卷结果,以统计数据和案例事实的方式呈现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原因,如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职业满意度降低等。
四、结论4.1 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困境以及缺乏支持和认可等因素。
4.2 影响护士职业倦怠对患者照护质量、护理行为和团队合作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护士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受到了明显的损害。
4.3 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针对护士职业倦怠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包括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改善人际关系、关注职业发展、加强管理和支持等方面的建议。
浅析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目的:分析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及原因,探讨有效的排解方式。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60名精神科在职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75.5%精神科护士有职业倦怠感;23%精神科护士在可能的情况下有调离精神科护理岗位的打算。
结论:针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及原因分析,必须采取有效的排解方式,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效率。
标签: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对策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精神科住院患者人数逐年上升,精神科护士工作强度大,工作责任重、工作环境中应激强度高。
同时,精神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经常承受着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社会地位低;还要承受精神障碍患者因症状影响随时可能出现的自伤自杀、伤人毁物、攻击等各种突发意外以及患者家属的合作性较差等方面的精神压力,因此成为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的一个行业,很多精神科护士在想办法调离岗位。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我院60名精神科在职护士为调查对象;女性40名;男性20名;年龄20~48岁;职称:中级14名;初级及以下46名;文化程度:大学22人,中专38人。
1.2方法由护理部統一发放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2.1 75.5%精神科护士有职业倦怠感;23%精神科护士在可能的情况下有调离护理岗位的打算。
2.2原因分析(1)工作压力大;(2)社会地位低、待遇不公平;(3)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94)工作环境差;(5)为病人付出辛勤劳动而得不应有的尊重与承认。
3 讨论3.1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大精神科护理是一特殊的行业,护士置身于特殊的职业环境,服务对象是大脑功能紊乱、生活不能自理、行为紊乱、缺乏自知力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多,上班时间要有高度警惕性和责任感,需要严防患者因症状影响出现自伤、伤人、走失等意外,自身也不同程度的遭受过患者的辱骂和殴打;同时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导致她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研究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医护人员面临着职业倦怠的问题。
精神科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是巨大的。
本文将探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的应对措施。
原因工作强度大精神科护士每天需要负责病人的监护和治疗,这个过程需要他们不断地和患者交流,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
这样的工作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专注,同时还需要承担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因此,这些工作会让他们在长时间内处于高度紧张和疲惫的状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情感疲劳精神科护士工作的性质需要他们时刻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
而且,在工作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患者有时候复杂的情感反应,这可能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压力和疲劳。
为此,他们可能会出现情感疲劳现象,这在长期累积下来,会让他们感到极度疲惫和无助。
职业失落感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往往需要和患者打成一片,这需要他们不断地与患者沟通,协助患者完成各种治疗过程,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随着科技和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有些工作依赖于技术操作,缺乏人文关怀。
这将导致精神科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职业失落感。
应对措施更好地管理时间精神科护士可以有效地管理时间,合理分配各种任务和活动。
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可以适当降低工作强度,合理安排工作量,从而避免过度的劳累。
注重情感保护精神科护士可以关注自己的情感变化,少与患者保持距离,以避免情感疲劳。
在工作中,他们可以通过同事之间的积极合作和鼓励,增加共情和支持,缓解情感疲劳感。
增加自我成就感精神科护士可以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能够让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活动,比如参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而且也会增加自身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感。
结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摘要】职业倦怠又称过度疲劳综合症。
各行各业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椐调查研究,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程度较为严重。
因此,本人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压力原因、表现和干预措施方面对护士职业倦怠进行了综述,为管理者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和今后的护士职业倦怠实证性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350-03近年来,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已引起医疗卫生[1]领域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也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2],masiach等人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征,它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3]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广为引用。
笔者就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 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1.1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4]。
精神科护士与其他科室的相比,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5]。
张冬青[6]研究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感:情绪倦怠得分24.65±10.27,工作冷淡得分6.17±5.58,均为中度倦怠,个人成就得分为31.31±9.51,属于高度倦怠;心理状况结果显示,抑郁、焦虑与正常人相比有极显著差异,躯体化、人际关系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精神科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7]。
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8],工作辛苦,风险大、节律快、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对病人产生厌倦、恐惧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大,产生职些倦怠的概率高[9]。
1.2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高于女护士精神科男护士在职业倦怠的情绪枯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上及工作压力源均高于女护士,在生活满意度评定、社会支持度评定、均低于女护士[10]。
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目的介绍护士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并提出应对措施。
方法分析护士职业压力的来源、危害和国内外关于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
结果与结论预防和矫正护士职业倦怠必须采取改变个人和改变环境的综合干预模型,正视职业压力,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护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标签:护士;职业压力;职业倦怠1 护士职业压力的含义及来源护士职业压力是护士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导致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折磨等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
压力来源于护士必须与不同的人群打交道,日常工作量大且繁琐,工作时间相对不确定,倒班,培训学习多,晋升竞争,医院管理模式等。
2 护士职业倦怠的危害职业倦怠不仅对护士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消极的影响,还影响个体的工作,包括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离职、医疗事故和个人意外的发生率增加,并可能激化各种危机。
3 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经大量研究证明职业压力是导致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
经过研究证明的相关分析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工作负担越大情感越容易衰竭,角色职责的压力越大情感也更易衰竭,同样,聘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越大也一样。
通过研究进一步的发现与探索了职业压力等等状况对职业倦怠的几个维度的预测作用,最后发现:人际所产生的压力和聘任对情感方面的衰竭会产生低成就感,还会对人格等正相关,当然,职业的声望所产生的压力更有反向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与其他人交流的当中会降低个人的成就,不会积极的指正个体,从而在工作学习中的满足感也会随之减少[1]。
4 国内外关于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4.1国内护士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我国已有诸多调查显示[2,3],存在高职业倦怠感的主要是学历高、工作年限较低的护士,说明文化程度与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
在情绪衰竭方面男护士明显低于女护士,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另外,护士多数为女性,要担当护士、妻子、母亲等角色;患者及其家属、医生及医院管理者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护士感觉角色压力过重。
护士工作倦怠的研究现状护士工作倦怠是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其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护士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工作倦怠可能导致他们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热情,甚至会出现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护士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如何有效避免和管理护士的工作倦怠成为医院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所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里,众多学者对护士工作倦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倦怠的成因、工作倦怠造成的危害以及护士工作倦怠的治疗方案等。
就工作倦怠的成因而言,目前研究表明工作环境、个人因素以及医院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护士的工作倦怠产生影响。
首先,工作环境是导致护士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长时间的站立和频繁的活动会让他们感到疲劳和不适。
此外,医疗机构的环境和氛围也会让护士感到工作的压力和不满意,如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医患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患者家属的不理解等都会增加护士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感到无奈和沮丧。
其次,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护士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护士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负面的情绪刺激,如面对患者病情复杂、患者痛苦难忍、遭遇护理事故等因素会让护士感到无助和疲倦。
除此之外,护士在工作中可能会受到生活和家庭的影响,如压力、经济负担、家务事项等因素也可能让他们感到工作的压力和困扰。
最后,医院管理也是导致护士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医院中,管理者过于关注财务和效益而忽略了护理质量和护士的健康,让护士感到失望和沮丧,从而导致工作倦怠的发生。
总之,护士工作倦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除了上述成因外,护士工作倦怠还会对医疗行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如护理质量下降、医疗事故增多、护士离职率加剧等。
目前,关于护士工作倦怠的治疗和防控方案也在不断研究中,如医院针对护士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医生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加强护士本身的心理和职业素质等都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浅谈2000字一、引言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科护士在治疗精神障碍患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工作特点,精神科护士相对其他医护人员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职业倦怠定义职业倦怠是一种多因素的心理疾病,通常表现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的不满和厌倦,从而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并对工作绩效产生负面影响(Maslach和Jackson, 1981)。
三、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1.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普遍存在据调查,我国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普遍存在。
其中:(1)情感倦怠:62.5%的护士表示经常会因工作而感到通育)(2)个人成就感下降:60.8%的护士认为工作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就感;(3)退缩行为:48.8%的护士表示能够接受更低的薪水以避免工作压力;(4)工作倦怠:45%的护士表示感到工作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5)缺乏自我肯定感:38%的护士表示感到自己的能力不够;(6)失去工作热情:33.2%的护士表示已经失去对工作的热情。
(7)提高工作强度:繁重的工作强度导致精神科护士产生器倦怠情绪。
2. 压力来源精神科护士的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作量大:常年面对着精神障碍患者的苦闷和心理问题,工作负担巨大。
(2)危险和暴力性患者:某些患者具有攻击性和暴力性,不断处于紧张状态。
(3)熬夜和倒班:延长工作时间,影响生理健康。
(4)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环境不好,影响工作效率。
四、解决方法1. 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精神科护士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调节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
如放松、冥想、正向思考等。
2. 提高职业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己的专业信念和自信心,提高职业素养。
3. 完善的机构保障机构应该完善相关保障措施,给予精神科护士更多的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 安全保障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对暴力患者的管理和保护,使工作环境更加安全。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浅谈职业倦怠的定义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疲劳和焦虑所导致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它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
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疲劳、情感耗竭和低效能等症状。
精神科护士的特殊工作性质与一般的护士相比,精神科护士需要具备特别的职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
他们经常需要面对精神病人的生活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并积极参与他们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这个职业本身就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精神患者的行为较为复杂和不稳定,精神科护士需要经常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联系,因此需要具有极强的情感沟通能力和心理干预能力。
然而,这种工作意味着他们需要面临重压和紧张的情绪,而且需要长时间工作并保持高度警觉。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研究表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比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更加严重。
精神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质和长时间的工作,往往会导致他们出现心理疲劳、情感耗竭、工作压力和身体不适等问题。
接下来是一些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表现:•工作疲劳:因为常常需要进行复杂、高强度的交流和沟通工作,所以精神科护士容易出现工作疲劳和情绪疲劳。
•情感耗竭:当频繁面对患者的疾病状态和复杂的情感状况时,可能会引发精神科护士的情感耗竭,导致他们的动力和工作兴趣降低。
•低效能:因为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精神科护士可能会出现疲惫和低效能的现象,难以保持充沛的工作状态。
如何避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精神科护士需要在工作中合理运用资源、学会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管理技巧以减少职业倦怠。
以下是一些避免职业倦怠的方法:•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和作息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每天活动适量。
•通过交流和获得支持来缓解职业压力,建立信任和联系,让自己能够放松,摆脱紧张和困境。
•提高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了解自己的职业需求和能力残缺,以及对于困难的应对能力。
综述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摘要:工作倦怠是一种和工作情境有关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多发生于护理工作人员之间,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干预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也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作倦怠护士相关因素美国临床及社会心理学家Fredenberger和Maslach及国内李小妹等发现: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倦怠,并有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甚至辞职的倾向增加。
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
就个体而言,工作倦怠对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皆有影响,护士群体因工作倦怠而在工作中表现为态度冷漠、离职意向增加,这些改变则会间接地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并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8]。
它还会直接对护士造成情感、认知上的消极改变,给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异常等[15]。
1 职业倦怠的概念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倦怠或工作疲溃。
Mosby字典指出倦怠感是指精神或躯体能量耗竭的一种状态,一般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慢性压力后产生的,且这种压力是与工作有关,无法缓解的,有时会引起躯体疾病,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病症。
从三个维度来讲,工作倦怠即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消失(diminished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其中情感枯竭是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指一种情感上过度的付出感和资源的耗尽感。
去人性化倾向代表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是指在工作中对他人消极、冷漠、愤世嫉俗的态度或情绪。
•综述•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干预进展黄杨梅,王红,刘陈,杜菊梅,熊海兵(宜昌市优抚医院,湖北宜昌,443005)[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干预[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283(2017)06-0072-05 [DOI]10.3969/j.issn.l671-8283.2017.06.018 Current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among psychiatric nursesHuang Yangmei, Wang Hong, L iu Chen, Du Jumei, Xiong Haibing//M odem C linical N ursing, -2017,16(6) : 72.(Yichang Special Care Service Center, Yingchang,443005, China)[Key words]psychiatric nurses; occupational burnout; intervention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医患关系 日益紧张,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 也越来越大,加之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性质,医 护人员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有专家认为,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1],甚至将其称为“护 理职业性癌症”[2]。
精神科护士由于大多数时间直 接与精神病患者接触[3],不仅要遭受精神病患者攻 击及家属的不理解,而且还需要长期在封闭、极具 风险性及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下工作[4],更容易出现 职业倦怠。
本文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干 预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职业倦怠的定义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首先由 美国的弗鲁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它是一种以个 体的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为症 状[5]的疲劳综合症。
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研究现状
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和工作倦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医疗
保健行业。
以下是一些关于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研究现状的概述:1.护理人
员工作倦怠的定义和影响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是指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负荷,导致护理人员感到疲劳、无力、失去兴趣和动力,甚至出现身体和心
理上的问题。
这种倦怠状态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质量,甚至会对
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原因护理人
员工作倦怠的原因很多,包括长时间的工作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负荷、缺
乏支持和认可、工作环境不良、职业发展受限等。
此外,护理人员的个人
因素,如性格、健康状况、家庭压力等也会影响其工作倦怠程度。
3.护理
人员工作倦怠的评估和管理评估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程度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方法,以了解其工作压力和负荷、情绪状态、身体健康等方面
的情况。
管理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支持和培训、加强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满意度等。
4.护理人员工作
倦怠的预防和干预预防护理人员工作倦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
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职业发展和培训、提供心理支持等。
对于
已经出现工作倦怠的护理人员,需要采取干预措施,如提供心理咨询、调
整工作负荷、提供休息和假期等。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职业倦怠在精神科护士这一群体中出现的原因,并分析有效的排解方式。
方法:通过对精神科38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
结果:76.3%的精神科护士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职业倦怠感,甚至有15%的精神科护士存在可能离开护理工作的打算,工作强度风险大、待遇不公平、精神压力大等是主要原因。
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高,影响因素众多,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排解,提高护士心理素质,保障身心健康。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分析对策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了近年来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中的一种现象普遍,并且这一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精神科护士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护理技术要求也更为严格,经常承受着精神病患者的人身攻击和社会的偏见,使精神科护理人员身心压力倍增。
因此,精神科是职业倦怠表现突出的一个行业[1]。
本文通过对精神科护士采用问卷调查,分析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和对策。
资料与方法以38名精神科在职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女30名,男8名;年龄22~51岁,平均28.4岁;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及以下19名。
大专水平28人,中专水平10人。
方法:对38位研究对象介绍此次调查内容,并发放由护理部自制的问卷进行调查,发出38份问卷,问卷主要调查精神科护士是否出现职业倦怠,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哪些,是否有离开岗位想法等。
调查完成后统一收回有效问卷。
结果此次问卷调查问卷收回率100%。
调查结果中有76.3%(29/38)的精神科护士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有15.8%(6/38)的护士存在可能离开岗位的打算。
而对产生倦怠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原因有工作强度风险大(74%)、待遇不公平(68%)、精神压力大(51%),居前3位。
讨论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疲惫感与日俱增,各行各业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又称为过度疲劳综合征。
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7-17T10:48:39.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卢宝员[导读]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现状不容乐观,将严重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及护理工作质量,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全社会的重视。
卢宝员 (广西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543001)【摘要】职业倦怠又称过度疲劳综合症。
各行各业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
椐调查研究,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程度较为严重。
因此,本人从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压力原因、表现和干预措施方面对护士职业倦怠进行了综述,为管理者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和今后的护士职业倦怠实证性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350-03 近年来,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已引起医疗卫生[1]领域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也逐渐引起了相关人员的调查研究[2],masiach等人将职业倦怠看作一种综合征,它包括情感枯竭、冷漠以及个人职业效能减退[3]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广为引用。
笔者就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1 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1.1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精神科护士整体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4]。
精神科护士与其他科室的相比,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5]。
张冬青[6]研究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感:情绪倦怠得分24.65±10.27,工作冷淡得分6.17±5.58,均为中度倦怠,个人成就得分为31.31±9.51,属于高度倦怠;心理状况结果显示,抑郁、焦虑与正常人相比有极显著差异,躯体化、人际关系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精神科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7]。
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8],工作辛苦,风险大、节律快、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对病人产生厌倦、恐惧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大,产生职些倦怠的概率高[9]。
1.2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高于女护士精神科男护士在职业倦怠的情绪枯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上及工作压力源均高于女护士,在生活满意度评定、社会支持度评定、均低于女护士[10]。
而男护在工作承受能力、工作时间上优于女护士,且控制决策能力、思维能力和患者沟通能力都强于女护士。
因此消除职业倦怠对于发挥精神科男护士的独特优势,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11]。
1.3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高于综合科护士梁正英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173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工作倦怠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精神科护士情感耗竭程度中等,职业效能敏感度较高,与综合科护士没有较大差距,但在冷漠维度上二者存在显著差异,精神科护士冷漠程度高[12]。
2 医疗工作中造成职业压力的原因2.1护士编制不足,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1987年卫生部颁布护理人员的编制为病床与护士之比为1:0.4。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平均床护比为1:0.5~0.6较为适宜[13]。
而现实临床上,1:0.4的配比都不能保证。
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600万人,而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不足8万人,医务人员相当匮乏,护士编制严重不足。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4]。
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更科学的治疗、康复、护理环境和措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辅以各种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使患者从生理—心理—社会不同的角度得到全面康复,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15],需要精神科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
2.2待遇不公平,社会地位低。
在中国,护士的地位较低[16]。
社会舆论与偏见中精神病人总是与脏、乱、社会危害等密切相关,精神科护士服务于这些处于社会较低层的人群,工作难度与高度危险性使人望而生畏,年轻护士寻找配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加上社会少数人把护士工作视同于佣人和保姆,不尊重她们的人格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17]。
众多的女护士面对没有自知力和自制力的男性精神病人,她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戒备与恐惧中,时常还要无法避免地遭受意外攻击[18]、骚扰,其心理承受的压力不言自明。
2.3工作风险大,责任性强。
精神科护理工作是高风险、责任性较强的服务行业。
在130多种压力较大职业中,精神科护理工作名列榜首。
我国精神科目前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病人面对封闭的大门和铁窗,将封闭式医院自喻成“监狱”,把住院比作“坐牢”,心理产生厌恶和反感;由于自由受到限制,他们对护理人员很容易产生敌意情绪,经常攻击、骚扰护理人员;常出现逃跑或自杀的行为。
而护理模式的转变、工作职能的拓展和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使护理工作风险越来越大,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风险、责任心与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心理压力。
2.4睡眠紊乱,影响生活规律。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实行的是8小时倒班制,人员少,频繁上夜班,生活无规律,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体能消耗大。
大量的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及治疗,都由护士来完成。
特别是夜班护士,要独立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危重病情变化等情况,易产生紧张、恐惧、害怕心理,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会影响护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在精神科护理队伍中,有不少是20多岁的年轻女护士,她们正处于恋爱、婚姻、生育阶段,容易为琐碎的生活问题而困扰。
频繁的夜班工作,影响其对家人的照顾,使她们觉得与恋人、伴侣、孩子、父母相处时间少,易引起情绪波动、突增怨恨。
加之交接班准时,易造成护理人员睡眠不实,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19],使工作效率下降。
2.5社会舆论因素,精神科护士为病人付出辛勤劳动而得不应有的尊重与承认。
特别是媒体亦真亦假的炒作,常给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挫伤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加上护理行业对精神科护士个体要求高,知识面广,除了要掌握广泛的医疗知识、专业知识、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疾病护理常规、抢救程序、各种岗位和各班的工作职责,还要掌握应急预案、规章制度、人际沟通技巧、危急情况的自我保护技能等知识。
每年与绩效挂钩的考核形成常规化,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护士的价值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低,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所作的贡献的不到社会完全认可。
2.6持续的工作压力,引发心理暴力。
由于精神科所收治的特殊病种,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之封闭旳环境条件和管理模式,护理工作风险、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包括精神病人口头的辱骂、威胁、攻击和折磨,发生心理暴力的因素依次为病人(或家属、探视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酗酒或药物的滥用者、候诊时间过长、诊疗费用过高、自认病情无好转、精神障碍者肇事肇祸、病人死亡,持续的工作压力引起“严重紧张”导致“职业倦怠”[20]。
在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时,往往一点诱因即可引起冲突。
2.7疾病复发率高,成就感低下。
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两三年内同一病人反复住院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病人出院时通常感谢的是医生,而忽视了护士,严重挫败了护士的成就感。
3 职业倦怠的表现3.1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工作状态。
个人的倦怠可以导致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退化、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
据国外学者报道[21],近年来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症,可能与劳累时间过长和长时间心理紧张,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赵体玉[22]研究表明,当护理人员情绪不稳定及处于生物低潮时,差错率为60%~70%。
3.2长期高水平的职业压力是有害的,能造成身体平衡失调和器质性功能障碍。
周或[23]研究职业压力的后果,轻度的职业压力能提高积极性、工作业绩,而身体没有明显变化,仅有轻微不舒服,一旦压力解除,身体各系统就恢复到正常状态。
但长期的高职业压力使护士不能耐心倾听及做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可产生焦虑、沮丧和失望,可表现出对病人冷漠,逃避与病人接触,这直接影响护士与病人的关系。
过高的压力,如果到了筋疲力尽的程度,可导致睡眠不足、易怒、吸烟、酗酒等,易使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功能改变,往往意味着严重疾病的开始。
4 干预措施4.1全社会都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承受力和心理需求,避免与防止职业倦怠周期加快带来的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业理念。
管理者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物质的、精神的等各种措施、方法,调动每位医护人员的行业积极性,使良好的医德、医风与稳步扎实的优质服务协调一致,使人员素质、技能与长期贯彻中的立业之本理念相匹配。
同时,把解决长远问题与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解决迫切问题与解决隐患问题合二为一,合理谋划,分步落实。
积极营造业务技能和优质服务方面的比、学、赶、帮、超氛围,增加护士编制,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合理调配人员,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尽可能使护理人员的生理承受力、正常的心理、环境需求达到现实条件下的平衡,延长职业倦怠的周期。
4.2医院领导要重视护理工作,提高精神科护士待遇。
护理管理者应经常与护士沟通,了解护士工作压力的原因,并采取减轻工作压力的有效措施。
建立健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护理工作质量监督考评考核责任机制,细化、量化、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医德、医风管理等。
积极倡导和鼓励继续学习教育,给护士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学习形式上,可以提倡鼓励自学为主。
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劳动价值,并在住房、职称晋升、报酬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提高工作积极性。
4.3建立完整的工作管理体系,使护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变观念,通过加强管理、检查、督促,定期对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的调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病人的满意度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一项最重要的评价内容,也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最公正的评论[24]。
针对不安全事件易发点,服务不到位的隐患进行监管,以一流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规范化管理,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上的纠纷和差错。
4.4营造公正、公平、和谐与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
首先,要从改革管理观念、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着手,敢于破旧立新,完善责、权、利公平机制、体制,使护理人员充分感受到公正、公平为自己各项权益保障带来的精神愉悦。
其次,要坚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与业务技能学习教育,通过多形式、多内容的学习教育,可以把医院管理者的意志变为全体护理人员的自觉行动,促进凝聚力、创造力的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