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考古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整理研究

甘肃考古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整理研究

目录

郑重申明 (Ⅰ)

中文摘要 (Ⅳ)

Abstract (Ⅴ)

目录 (Ⅶ)

绪论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1)

三、伏羲女娲图像伏羲女娲图像的研究现状 (2)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7)

五、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8)

六、相关概念的界定 (10)

七、伏羲女娲形象的判定 (10)

第一章甘肃伏羲女娲图像的分布 (18)

第一节敦煌地区 (18)

第二节嘉峪关酒泉地区 (25)

第三节张掖武威地区 (34)

第四节天水地区 (43)

第二章伏羲女娲图像的考古类型学与图像学研究 (51)

第一节甘肃伏羲女娲图像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51)

一、伏羲女娲图像的分类 (52)

二、甘肃伏羲女娲图像的类型 (56)

三、甘肃伏羲女娲图像的分期 (60)

第二节伏羲女娲的图像学研究 (62)

一、前图像志描述 (64)

二、图像志分析 (65)

三、图像学阐释 (71)

第三章甘肃伏羲女娲图像的源流及影响 (77)

第一节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伏羲女娲图像源流对接的讨论 (77)

一、女神雕像 (78)

二、女性头像彩陶瓶 (80)

三、神人纹(蛙纹)彩陶 (83)

四、鲵鱼纹彩陶瓶 (85)

第二节先秦时期伏羲女娲图像的发轫 (87)

一、楚帛书中伏羲女娲创世神话 (87)

二、战国曾侯乙墓漆器上的蛇身人面像 (89)

三、青铜器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90)

四、玉器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91)

第三节汉晋时期伏羲女娲图像的变革 (92)

一、帛画中的伏羲女娲 (92)

二、壁画中的伏羲女娲 (94)

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 (96)

四、汉晋时期伏羲女娲地位的变化 (97)

第四节隋唐时期伏羲女娲图像与华夏文明传播 (99)

一、新疆地区的伏羲女娲图像 (100)

二、伏羲女娲图像传播与华夏文明的影响力 (103)

第五节宋元明清时期伏羲女娲图像的余响 (106)

一、官方祭祀与伏羲女娲形象的拟人化 (106)

二、伏羲女娲神性地位的再次转变 (107)

结语 (110)

附表:甘肃各地考古出土与发现的伏羲女娲图像 (113)

附图 (118)

参考文献 (Ⅻ)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XX 后记.........................................................................................................................XXI

图表目录

表一:甘肃伏羲女娲图像演变分期表 (61)

表二:新疆博物馆馆藏伏羲女娲绢、麻布画情况统计表 (102)

图1—1:敦煌佛爷庙弯M1外甬道仿木门楼照墙 (19)

图1—2:1991年佛爷庙湾M1伏羲女娲画像砖 (20)

图1—3:莫高窟第285窟伏羲女娲壁画 (23)

图1—4:莫高窟第14窟伏羲女娲日月神 (24)

图1—5:莫高窟第14窟伏羲女娲日月神 (24)

图1—6:1972年嘉峪关新城1号墓伏羲女娲棺板画 (26)

图1—7:1979年嘉峪关新城M13男棺伏羲女娲棺板画 (27)

图1—8:1979年嘉峪关新城M13男棺伏羲女娲棺板画(复原图) (27)

图1—9:1979年嘉峪关新城M13女棺伏羲女娲棺板画 (28)

图1—10:1979年嘉峪关新城M13女棺伏羲女娲棺板画(复原图) (28)

图1—11:1998年嘉峪关新城南墓伏羲女娲棺板画 (29)

图1—12:2002年毛庄子魏晋墓男棺伏羲女娲棺板画 (30)

图1—13:2002年毛庄子魏晋墓女棺伏羲女娲星河图(局部) (31)

图1—14:2011年峪泉镇M2伏羲女娲图棺板画(复原图) (32)

图1—15:1988年清水镇单墩子滩墓伏羲女娲棺板画 (33)

图1—16:2000年酒钢公安处缴获伏羲女娲画像砖 (34)

图1—17:嘉峪关新城M7宴饮图画像砖 (28)

图1—18:1994年骆驼城南墓伏羲女娲画像砖 (37)

图1—19:1999年苦水口M1伏羲女娲画像砖 (38)

图1—20:许三湾1999Q3女娲画像砖 (39)

图1—21:高台伏羲女娲棺板画 (40)

图1—22:民乐八卦营2号墓女娲壁画 (41)

图1—23:武威彩绘伏羲女娲灰陶盆 (42)

图1—24:麦积山69与169龛之间龛楣交龙 (44)

图1—25:天水卦台山伏羲造像 (46)

图1—26:天水伏羲庙伏羲造像 (47)

图1—27:甘谷大象山太昊宫伏羲像 (48)

图1—28:甘谷华盖寺伏羲造像 (50)

图2—1:甘肃A型伏羲女娲线描图 (57)

图2—2:甘肃B型伏羲女娲线描图 (58)

图2—3:甘肃C型伏羲女娲线描图 (60)

图2—4: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伏羲女娲图像 (64)

图2—5:四川地区伏羲女娲手持箫鼓图像 (64)

图2—6:陕西米脂官庄汉墓门画像石 (65)

图2—7:伏羲戴冠示意图 (67)

图2—8:嘉峪关新城1号墓“段清”榜题画像砖 (75)

图3—1:辽宁省喀左县大城子镇东山嘴女性雕像 (78)

图3—2: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人头塑像 (79)

图3—3:甘肃秦安大地湾人头型器口彩陶瓶 (80)

图3—4:甘肃礼县高寺头陶塑女性人头像 (81)

图3—5:天水师赵村蛙纹彩陶盆 (83)

图3—6:天水师赵村蛙纹彩陶盆 (84)

图3—7:天水人面鲵鱼纹彩陶瓶 (86)

图3—8:战国人首蛇身铜印 (87)

图3—9: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及甲篇释文 (88)

图3—10:湖北战国曾侯乙墓漆器上的蛇身人面像 (89)

图3—11:湖北战国曾侯乙墓五弦琴及“伏羲女娲”图 (90)

图3—12:河南殷墟侯家庄1001号大墓中出土的蛇形器 (91)

图3—13:河南黄君孟夫妇墓出土人首蛇身玉饰 (89)

图3—14: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T”型帛画 (93)

图3—15:洛阳卜千秋墓伏羲女娲壁画 (94)

图3—16:辽东高句丽墓伏羲女娲壁画 (95)

图3—17:山东武梁祠西壁伏羲女娲画像石 (97)

图3—18:山东滕县西王母与伏羲女娲画像石 (98)

图3—19:陕西李和墓石棺盖伏羲女娲图 (100)

图3—20:新疆伏羲女娲绢画 (101)

图3—21:伏羲文化传播示意图 (104)

图3—22:《伏羲图》 (107)

图3—23:天水伏羲庙纸人灸病习俗 (107)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影响最大的神祇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汉代墓葬中经常可以见到以伏羲女娲为题材的壁画,墓葬图像材料是考古研究的重要部分,而墓葬壁画是人们当时生活状况的直接反应,这些壁画反应了伏羲女娲的民间信仰已经十分流行。魏晋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伏羲、女娲的图像几乎绝迹。甘肃河西地区远离中原战火,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河西魏晋墓中经常绘有伏羲女娲图像,这说明伏羲、女娲的信仰在这里得到传播和流布,这是研究河西地区丧葬习俗的重要资料,宋元以降,全国通祀三皇,甘肃天水地区修建伏羲庙、女娲祠,伏羲文化进一步传向全国。甘肃考古发现的发现女娲图像是研究甘肃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应当引起学界的广泛重视。本选题也得到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支持。本文旨在探索甘肃地区民俗信仰,为华夏文明在甘肃的传播提供实物证据,从而提升华夏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1.学术价值

首次对伏羲女娲图像的判断标准进行探索。根据文献记载,伏羲女娲的形象应该是人首蛇身。近年来甘肃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它们的形制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但各地区图像存在许多差异因素,对有的伏羲女娲图像还应进行进一步的辨析。因此,本选题将对伏羲女娲的构图要素进行探讨,并对其图像的判断标准重新定义。

首次对伏羲女娲图像、信仰的起源地进行研究。关于伏羲女娲神话与信仰行为的起源这一问题,学者们有着各种认识和推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南方说”和“北方说”的两大学派。本课题通过比较全国范围内的伏羲女娲图像,对伏羲文化的起源、传播等方面内容提供新的例证。同时,结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对伏羲女娲图像、信仰的源头进行探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