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

伏羲女娲图腾与民族精神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方面包含了初民最初朴素的对人类起源的探求;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类对龙图腾的崇拜。是以龙为感情纽带而转化的一种“媒介”,并作为联络人类感情的“工具”。通过龙的崇拜,还可以发现我国从远古至今形成的深刻影响与龙的情结。

远古时期,人神杂糅,神话传说充斥于世界。然而某些传说中虽然掺杂着神话,但是它与单纯的神话有着根本的区别;因其系口耳相传,失实之处在所难免,却包含了一定真实历史的痕迹。

伏羲女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受到崇祀。有关他们的传说,流传的地域极为广泛。毕竟这段历史太遥远,史书中对此的记载极其匮乏;传说来源的途径也很多,让人扑朔迷离。汉墓绘画中却出现了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传说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人认为他们是人,有人说是神;有人推想该传说起源于北方,有人认为源自南方。然而传说的产生,不过是古人借助使用的一种工具,究其传说背后的实质,却蕴含着一段深厚的

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至此,不能不提到国学大师、著名书画家冯其庸先生。冯老曾嘱咐笔者说:我看到新疆阿斯塔那墓中伏羲的帽子、胡子都是一副少数民族的模样,说明不仅汉族、苗族,就连新疆少数民族也认同伏羲是他们的始祖了,这是我们民族团结、和谐的证明,你要认真研究一下伏羲女娲。因为受到冯老的教诲和指导,笔者才仔细思考并撰写此文。

一、伏羲女娲传说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

中国的创世神话很多,分别来自于远古初民对宇宙中万物的初步认识,并产生的对人、植物、动物等起源的解释;有些被崇拜的对象还成为氏族的图腾。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起源当然会首先受到关注。传说伏羲女娲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和始祖,初民就利用这个传说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

1、女娲的传说

女娲的记载初见于《楚辞·天问》,曰:“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对人类的功绩有:许慎《说文解字》曰:“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

也。”《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郭璞注:“女娲古神女帝,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不暇供,乃引绳于泥土中,拳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狡虫死,颛民生。”

2、伏羲的传说

伏羲被尊为人类的男性始祖,传说中的他的一些功绩也记录于很多文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绎史》卷三引《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潜夫论五德志》:“(伏羲)结绳为网以渔。”《楚辞·大招》:“伏羲氏作瑟,造‘驾辨’之曲。”《汉书·丙吉传》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下土。”《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3、伏羲女娲传说的变异与融合

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事情必然会不断随之变化。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面,一号女希。”《风俗通》曰:“女娲,伏希(羲)之妹。”《独异志》记载,远古宇宙初开未有人民,伏羲女娲以兄妹结为夫妻,并“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伏羲女娲为夫妻的传说,还见于战国时的长沙子弹库帛书:创世之处,天地混沌,暗昧无日,风大雨多;伏羲娶女娲生了四个孩子,协助禹和契治理洪水;四个孩子到四海一边支撑蓝天,一边为山川命名;黑暗中用步履计

算时间,确定四季。……最终完成了创世的工作。这里没有说伏羲女娲是兄妹。[1]到汉代以后伏羲女娲的传说,还融入了佛教因素。[2]在南方的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伏羲女娲传说还演化为盘古传说(详见下文)。四川新津龙岩村出土的三国时期的石棺画像,[3]刻绘在石棺后挡板上的伏羲、女娲,一个捧日,一个捧月,二人均为完全的人形。说明该传说在当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之,伏羲女娲的传说始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融合。

二、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及其形象的文化意蕴

伏羲女娲传说出现的地域遍及全国各地,所表现的形式多样:有说唱的形式,如现今保存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的创世史诗;有文献的零星记载,如《淮南子》等;有出土的文物中,如画像砖、石、壁画、帛画等。在出土的画像中,伏羲女娲的表现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伏羲女娲画像,代表了每个时代、文化中相异的信息。

1、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

汉画中伏羲女娲的类型很复杂,形象亦不尽相同,意义也就有所区别。一是形体的差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非衣帛画,最上部中间是人首龙身盘曲的神人,有人认为他是烛龙,笔者认为是伏羲或女娲。因为画中的女墓主死后去始祖神那里才合乎情理,假如她到烛龙那里去,与理不通。河南洛阳西郊浅井头汉壁画墓,洛阳墓顶由南向北绘有伏羲和女娲。伏羲人首龙身无足,尾部呈鱼鳍状。1986年四川简阳鬼头山出土的3号石棺画像,刻一人首龙身的人物,其旁刻写“伏希(羲)”。左边亦刻人首龙身像(伏羲女娲为龙身的问题详见下文),其旁刻写“女蛙(娲)”。二是头衣和手持道具的区别: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4]戴冠的伏羲执矩,头挽发髻的女娲执规,二人均人首龙身且尾部交缠,他们中间有一小人。左边题刻“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的铭文。河南唐河汉画像石上,刻有伏羲手执排箫的图像。[5]微山两城镇出土的一画像上,中间是“西王母”,其两侧是手执便面、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二人作交尾状(也有的伏羲女娲中间为东王公)。三是对伏羲或女娲个体始祖的崇拜形式:费县潘家疃出土的伏羲图和女娲图分别刻在两个门柱上,伏羲为人首龙身,身上有日轮而手执规,下身长两只足;女娲人首龙身,身上有月轮而手执矩,下身

有两只足。四是创造型或情景的再现:江苏睢宁出土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6]画面中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交尾状,二人躯体中间有羊、马等,下方的二人两侧各一小人首龙身之人。河南唐河针织厂出土的伏羲女娲图,[7]伏羲女娲各手执一草扇,在一神人身上相向而立;南阳七孔桥出土的“女娲捧璧”图,原文说“女娲人首龙身,手执灵芝”。[8]他们手执的应当是草扇。

2、出土文物中不同伏羲女娲形象的文化意蕴

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文化的表达。汉画中伏羲女娲的图像很繁杂,其文化意蕴也就各异:其一,伏羲女娲手中不同的工具代表了各异的传说和伦理观念。伏羲女娲手执草扇,是文献中所谓其因兄妹结婚而“结草为扇,以障其面”遮羞的情景;也是在描绘始祖神初始创世的状态。从女娲创造人类开始,到伏羲神话的出现和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结草为扇,以障其面”的说法,以及《风俗通》所说女娲成为“女媒,因置婚姻”等,已经脱离了原始氏族的状态,显然渗入了封建伦理观念和思想。《周髀算经》上卷记载:“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

也,请问昔者包牺(伏羲)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作为妻子的女娲从属于伏羲,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图像意义,大概是“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体现,即尊卑关系。其二,是伏羲女娲祖神崇拜和创造、主管万物的表现。伏羲的形象是通过其头衣如进贤冠、山字王冠、通天冠、手中所持的日等方法;女娲是通过其头挽的发髻、持月等方法,区别二人的身份、性别。伏羲头戴王冠,则是其“初造王业,以理海内”的象征;伏羲女娲手捧日月,是其创造和主管阴阳与天地的体现。伏羲或女娲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是祖神崇拜的表现。有的伏羲女娲身体交缠或交尾,描绘了他们正在繁衍人类;而二人中间的小人,则是描绘他们已经繁衍出的人类。其三,伏羲女娲的奇异形体是具有“圣德”的象征。汉画中的伏羲女娲,人首龙身,他们的神奇躯体是其超凡神性的证明。如《列子》曰:“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生而有大圣之德。”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伏羲“蛇身人首,有圣德。”

三、伏羲女娲的传说反映了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变化

在女娲传说的创世故事中,主旨为了强调是伟大而神圣的女性(或指始祖、母亲),其原始性显而易见;伏羲传说中,流露出人类处在进步、发展中的阶段和痕迹,到伏羲女娲以兄妹婚配,并因羞耻而以叶扇障面,越来越表达出人类进入高度文明下的社会伦理道德范畴中的思想、感情。伏羲女娲传说经初民口耳传唱、到文字记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难免会在原始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一些新时代的文化。

1、图腾与伏羲女娲的传说包含了初民对人类产生的朴素的认识

有人说,对女性氏族崇拜,其流行时期大约相当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10]。《吕氏春秋·恃君》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退进揖让之礼。”陶阳等先生说:“作为女性创世大神,女娲神话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代。”[11]伏羲女娲被初民奉为人类始祖,其根源在哪里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

西尔对此分析得很精辟:“从一开始,宗教就必须履行理论的功能同时又履行实践的功能。它包含着一个宇宙学和一个人类学,它回答世界的起源问题和人类的起源问题,而且从这种起源中引申出了人类的责任和义务。这两方面并不是截然有别的。”这是说,回答世界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是一切宗教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说服人的权威。[12]对伏羲女娲的阐释来自于宗教贵族的祖先崇拜思想。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死者旁边随葬一些生前用过的生产工具、食物等,都是灵魂不灭和对祖先崇拜的表现。[13]

从女娲传说中所反映的种种事迹看,从客观上分析,自然是无稽之谈,由此她与伏羲的婚姻并创造人类也就纯属虚构。与女娲传说相关的遗迹很多。其中如女娲补天的所在地之一河南西部的王屋山等,这些都不足为据,因为类似的传说与遗迹在中国屡见不鲜。从伏羲的传说看,把这一些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他一人,不足为信史;也没有证据证明他存在的资料。

综上所述,伏羲女娲只是人类初民编造的具有神奇的功绩卓越的“人性化了的神”,实际上伏羲女娲仅是被人利用的一种“媒介”或“工具”。李发林先生同样认为,伏羲女娲是“两位象征人类始祖而实际并不存在的礼俗人物”。[14]

2、伏羲女娲传说的起源地

对伏羲女娲信仰起源的研究,有南方说,即起源于南方的苗、瑶诸族或古巴蜀一带。依据是《山海经·海内经》曰:“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之,伯天下。”《庄子·达生篇》中桓公与齐士有皇子的对话:“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业恶雷,闻雷车之声,则捧起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郭璞注说延维即委蛇。据此闻一多先生推测:延维或委蛇是人首蛇身,左右有首;伏羲为“百王之首”的帝王,故飨之或见之可以霸天下;以伏羲、女娲为中心的

洪水遗民故事,本在苗族中流传最盛,因此伏羲女娲故事起源于该族。所以延维或委蛇即是伏羲女娲。[15] 从桓公与皇子的对话可知:委蛇,是泽中的神怪或精灵,并且“见之者殆乎霸”。这些表明委蛇与作为始祖神的伏羲女娲根本就不是同一类,各自的意义、神性不同,更不能与人之祖相提并论;也同苗民奉祀的祖神是盘古、槃瓠或伏羲(此从常任侠说,见下文)传说的理念不合。委蛇是一身生双首,而伏羲女娲即使是交缠一起也不能称之为一身双首。所以,延维或委蛇即是伏羲女娲及南方说的依据似觉不足。

常任侠先生持北方说,他说:“稽考中国古史,苗瑶之民,亦中夏原住诸民族之一。”[16]陶阳等先生也说: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如纳西族的创世史诗记载纳西先祖是由北向南迁徙的,与汉文史书关于古代纳西人由甘肃、青海一带往南迁徙的路线的记载基本一致;云南一些氐族群来自西北甘、青一带,与汉文古籍文献以及考古资料相互印证。[17]此观点颇具说服力。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此说也较符合。

3、伏羲女娲传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伏羲,亦即宓牺、庖牺、伏牺、伏戏、庖羲、炮牺。《世本·帝系篇》曰:“太昊伏羲氏。”太昊,是伏羲的号,亦是大皞、太皞。苗人以盘古为始祖,《洞溪纤志》记载:“苗人祀伏羲、女娲。”常任侠先生认为:“伏羲、庖牺、盘古、槃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无间汉苗,俱自承为盘古之后。”[18]看来此说不虚。盘古的传说见于《太平御览》七八所引三国十吴国徐整的《三五历纪》。

袁珂先生说:女娲补天神话的中心内容是治水。[19]其实,女娲传说中的灾害很多,诸如天破损、地裂、大火、洪水等;何况女娲用“芦灰”也难以止住洪水,这是说整个世界正在面临灭顶灾难,是女娲为世界消除了这个灾难。女娲也许是某个母系氏族族长的影射,或是女性崇拜的产物。女娲造人之说,颇与巴比伦古传说相似。[20]希腊也有宙斯愤怒人类而降洪水之传说,南美亚洛加尼亚之印第安人、南洋费济岛土人之中也存在此说。[21]正如

唐兰先生指出:我国历史悠久,语言文字是逐渐统一,但决不能认为从古至今我国只有一种文字。[22]

有人说,“天倾西北,地倾东南”,是因共工触不周山而导致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描绘的洪水泛滥,是因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而不胜,发怒并碰塌不周山,而天塌地陷、洪水肆虐。[23]探究两个传说的本质,前者主旨是为了表述女娲创造人类,是解释人类起源的神话;后者根据我国南低北高、大水东流的地理地貌,属于解释地理地貌起源的神话。类似的神话很多,陶阳等先生说:“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是日月起源的神话;简狄吞卵生契、姜原履帝足迹而生后稷,是族源神话;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教民耕作、仓颉造字等神话,则属文化事物起源的神话。”[24]

有人认为,伏羲女娲的蛇身是源自对蛇的崇拜,[25]认为伏羲是雷神的儿子。[26]那么,依据袁先生的推论,作为“龙身”雷神的儿子伏羲,不应当“原是以蛇为图腾”的始祖。笔者认为,华胥履大迹,目的是在强调伏羲非凡的身世。从原文再结合初民中较为普遍龙的崇拜看,

“大迹”当为“龙”的足迹;况且,“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因此根据常理,“龙种”生下的伏羲自然也应是“龙身”。《说文》十一中把龙幻想为无所不能的、具备世间一切美好的品质、美德的神物。许多自诩受“天命”者亦说自己受到了龙的感应。徐杰舜先生在研究先秦风俗时说:龙神是初民图腾崇拜中最大的神灵。在夏代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已普遍出现,这些陶器上的龙纹大多取象于蛇。并且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有七十余种,“长身而曲”,“有足”或“无足”。[27]伏羲女娲为龙身,则象征他们秉承了天的意志,为天的化身,是天命观的表现。从原始社会至商周、秦汉、明清,源远流长的龙的崇拜,都是历史的承续,这才符合我们是“龙的子孙”这一千古流传下来的传统理念。所以,有人说伏羲女娲是蛇身,应该是误解。不管他们有足或无足都应是龙身;甲骨文中的龙字与陶器龙纹也恰巧佐证此说。龙,其形体取自于蛇(或蜥蜴、鲵等;有时却是兽身)身体的一部分,主旨是强化龙的神奇,这从其他神人的身体上可以体现出来,甚至有些外国的主神也是如此,而与对蛇崇拜的理念有本质

的区别。即使汉代文献有“蛇躯”的记载,也不能作为定论,由于历史久远等种种因素,古人也难免会出现误解;这从汉画和文献记载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4、同一母题大量延伸到不同领域是中华龙神话显著的特征

仿效与延伸是很多文化的显著特点。因为龙被神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它的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更被嫁接到人类始祖或人皇等的身上,产生一种连锁反映。于是,人们不厌其烦的把他(它)们附会成为琳琅满目的龙家族的成员。随着龙的影响力越传越广,无论是强大的氏族或弱小氏族、民族,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纷纷扯起了伏羲女娲的龙的后裔大旗。比如炎帝,其母“有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黄帝不仅“龙颜,有圣德”(《易·系辞下》正义引《世纪》),平时还“乘龙扆云”(《大戴礼·五帝德》)。帝尧之母庆都“遇赤龙”,一阵“唵然阴风,而感庆都”(《易·系辞》下引《帝王世纪》)而受孕生尧。《易·乾卦》九二爻辞的《文言》中说:“龙德而隐者,

不易乎世。”《易·乾卦》九四《文言》还说:“龙德而正中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总之,“龙德”可以归结为:一是矢志不移的追求精神,二是以诚信厚德,移风易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共谋发展。[28]其实“龙德”只是龙文化中反映出的一个方面。

四、伏羲女娲在各民族中的流传表明了民族间的融合、团结与和谐

中华民族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历经沧桑,经过了数不清的分离和融合,当抛却政治因素,蓦然回顾历史,会发现大家原是血脉相连同根生,这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中华民族同源共祖的历史现实。伏羲女娲的传说,正是这一铁的事实的证明!

1、伏羲女娲传说在各民族中的流传是民族间团结、融合的见证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民族。他还说,古代的匈奴族也有以龙为图腾的风俗。匈奴每年祭龙三次,名曰“龙祠”;

龙祠时,首领们会议国家大事叫“龙会”;祭祀龙的地方叫龙城。[29]陶阳等先生说,以伏羲女娲为始祖型的神话,在苗族、仡佬族、仫佬族等民族中都有流传。[30]对伏羲女娲的崇拜与对龙的崇拜,意义实为一体。

新疆出土大量的伏羲女娲图像。其中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伏羲就生有两撇维吾尔人的胡须,服饰也带有维吾尔族的衣着特色。[31]说明维吾尔族也以他们为自己的始祖。

多种因素的迁徙,也是广泛存在崇拜伏羲女娲的原因之一。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炎帝等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上、中游,太皞、少皞等东夷部落居于黄河下游,南方的长江中游是苗蛮部落的根据地。[32]《盐铁论·结和》曰:“轩辕战涿鹿,杀两暤、蚩尤而为帝。”“两暤”,即太皞、少皞。有人认为,春秋时居住在淮水流域的东夷,有英氏、六、蓼和群舒,他们的共祖是皋陶、庭坚,而庭坚是祝融的后裔。他们应是东夷氏族。传说“卫,颛顼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卫在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新郑,不知后世什么时候南迁。[33]还考证

说,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散居在相当于今河南的大部、河北南端的一小部及山东西南、江苏西北的一小部。这一氏族又南迁于江苏、安徽间的古三苗故地,最后才沿江西上,停留在江、汉之间,楚国乃其后也。[34]

2、伏羲女娲的传说更是中华民族共源同祖的证明

伏羲女娲传说虽然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通过该传说和出土文物,却在各民族之间找到了连接彼此感情和关系的远古纽带,印证了中华民族共源同祖。原始先民的图腾虽然极为复杂,然而经历长期的交流、融合,伏羲女娲为各族始祖的现实最终被大家所接受,证明各民族都期望有一个和平、统一和团结的大家庭,这符合大众的愿望。炎、黄二帝为龙子或龙颜;海内外华人亦称为炎黄子孙,也正是龙的子孙。正如刘尧汉先生所说:“汉族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各少数民族混血形成的”,“汉族的先进文化也是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成的”,“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是先有所谓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四夷’尔后才有‘华夏’。华夏者,乃由‘四夷’中的先进部分融合而成的人们的共同体也。”[35]诚

然,经历无数次的交流、迁徙、融合,中华各族已经融入了一个大家庭中,四夷的时代早以被文明的脚步摈弃,团结、发展才是硬道理。

3、明确提出并大力提倡、发掘龙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

古老的伏羲女娲传说,把华夏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伏羲女娲的龙身,到历代帝王自称为龙、黄龙、龙德等,“沙里澄金”,龙文化的核心是:通过龙这一媒介,激发中华民族的亲情和追求团结、和谐的民族精神。海内外不断传唱的龙的传说,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世界任何民族、宗教都需要有它的精神,比如日本有武士道精神,否则,它们无凝聚力与活力,是一盘散沙。现在虽然社会文化、物质都很丰富,但是金钱观念浓厚,缺乏一种正确引导民众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树立“龙”的精神和旗帜,众志成城,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攻克,有什么人会去闹分裂,有谁不知道友爱、诚信、团结!假如总结龙的精神的话,它包括:矢志不移的追求、容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友爱、追求和谐、诚信厚德。

伏羲、女娲祖籍晋源风峪出生于蒲坂雷泽考略-2019年精选文档

伏羲、女娲祖籍晋源风峪出生于蒲坂雷泽考略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社会自有人类以来分为野蛮、蒙昧和文明三个时代。在文明时代( 即奴隶社会)开始以前,人类社会的婚姻史,经历了乱婚、群婚、对 偶婚阶段。摩尔根称“在家庭组织上排除了父母与子女、姊妹与兄弟之间相互性交后的群婚”为“普那鲁亚婚”。郭沫若称之为 亚血缘群婚”。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才开始了一夫一妻制的 婚姻阶段。恩格斯对于对偶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权制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曾有评价,认为这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 伏羲、女娲祖籍风峪出生于雷泽 女娲、伏羲所处的时代,是由母权制进入父权制,由对偶婚 向单偶婚转化的过渡时期。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乙篇》曰:“故风峪伏羲,出自雷泽大人迹”。宋罗泌《路史?太 吴纪》云:“伏羲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慝翔于渚之汾,巨足出焉,华胥决履铨之,意有新动,因生伏羲。”《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纬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伏羲盖雷神之子。王嘉《拾遗记》曰:“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华胥之洲”和“华胥之渚”,即九河神女华胥所在雷泽水入黄河之处由沙石、泥土淤积而成的一块陆地。这与“《河图》一书所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相吻合。传说中的伏羲与女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唐司马贞《?a史记?三皇本纪》)。《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清梁玉绳《汉书人考表》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为伏羲之妹”,说明华胥履大人迹怀胎伏羲与女 娲于雷泽之华胥之洲,生伏羲与女娲于雷泽旁。

新中式家具设计理念的分析及理解

论文摘要:家具设计本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设计门类,它融汇了科技、哲学、艺术等门类,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和阐述家具对于人类行为方式和心理的影响。新中式家具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因此,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理念的分析与理解对新中式家具的设计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理念的核心 纵观当今家具市场,从大多数产品上体现出来的恰恰是被视为大忌的两种倾向:或将传统照样搬挪,或抄袭修改国外的设计,这就在中国家具市场上出现了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四不像”家具产品。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的品牌设计太少了。实际上,每位设计师可能都心知肚明,固守传统的家具设计就难以推陈出新;照搬国外,脱离本土文化环境,就难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家具设计作品。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激烈的,仅仅停留在照搬和模仿的层面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更好的、深入的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科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新中式家具方可走出一条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家具设计发展之路。 新中式家具在“营养”方面可谓相当丰富,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璀璨的家具文明,尤其是明代的家具设计堪称我国古代家具设计的典范,明式家具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精益求精的外在形式是当今中国家具最宝贵的财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文化精神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植根于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之中。 从明式家具散发出来的细腻感与艺术感染力中,可以明显看出,它得益于其独特文化特质的形式。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值明朝市井文化的繁荣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都随着北方的战事而逐渐南移,南方地区修建了大量的民居、园林、宫廷,而家具作为室内主要日用品和陈设品需求量大增,这些因素都从一个方面造就了明代家具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两大家对明式家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泽厚在他的《美学论集》中这样表述:“正是儒家倡导的人间情味的美加上道家倡导的大自然的美的融合,才使得历来的文人士大夫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受益匪浅。”还有《老子》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只要求持守真正、实质的坚强,就要戒除表面上的刚强,正是这些美学观点才导致了明式家具处处取圆而不取方的原因。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力主“人”“天”之间的和谐适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坐明式家具之中,便有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感觉,这正是明式家具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家具对于西方家具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欧洲家具体系中出现过中国风和中国主义,西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设计师表现出对中国家具的不同兴趣。在工业革命之前,清式家具的装饰主题和装饰手法深受法国和英国的家具设计师的喜爱。工业革命之后,设计师们开始热衷于明式家具,但同时也没有忘记清式家具的某些构造方式和装饰特点。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国际式家具的传播,明式家具又一次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用以缓和国际式的生硬和冰冷,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家具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那么,作为中国的家具设计师更应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中国人在精神文化领域热切盼望着回归,这种寻根心态的变化是人类寻找精神寄托的必然之路。新中式家具应遵循的是“人定顺天”,而不是“人定胜天”,家具设计师不应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求新、求异,而应该顺天地的规律,顺应现代中国文化回归的潮流。要使新中式家具与周围的环境、气候、方位、人的品位相和

《女娲造人》图片素材(7张)

1. 盘古开辟了天地之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可是就是没有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美丽、善良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女娲。 2. 女娲神通广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她在广阔的原野上独自行走,看着周围的美丽的景象,忽然觉得好孤单,她想:在天和地之间,好像还缺了点什么?应该再添一点东西进去,让它热闹一点才对。

3. 那添一点什么东西好呢?一路走一路想,女娲有点累了,就在一个小池子旁边蹲下来,忽然间清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美丽的面容,她发现:当她笑的时候,池子里的影子也跟着她笑,可要是她生气,池子里的影子就跟着也生气。于是她灵机一动,就想:这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了,却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东西呢? 4. 这么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抓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捏着,成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她把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欢蹦乱跳,而且一开口就能喊:“妈妈!”。看着这个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小人儿,女娲开心极了。她给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5. 她想:有了这样可爱的小人儿,大地上从此就不会寂寞了。于是为了造更多的小人儿,她一天天不休息地工作着,用黄泥捏了许许多多能说会走的小人。看着这些小人在她身边跳跃欢呼,女娲开心极了。可是,一直这样没有休息地工作,女娲的身体也渐渐感觉到疲倦了。 6. 她想: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使这造人的工作更简单一些呢?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那就是:她先从树林里找来一根藤条,然后把它放入泥潭里,浸上泥浆,一会儿之后再拿出来,向四处挥动,这样,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模一样。

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3

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 ——兼谈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丁润生 (重庆树人学院,重庆 400030) 摘要:在论述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彝族文化与伏羲虎文化的渊源关系,进而对比彝族八卦与伏羲八卦的同异。 关键词:伏羲;虎文化;西羌;彝族;八卦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ger culture of Fuxi and the eight trigrams of the Yi nationality DING Run-sheng (Chongqing Shuren College, Chongqing 400030, China) Abstract: In explicating that Culture of Fuxi (one of the three legendary rulers of antiquity) is the most ancient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es of the Yi nationality (distributed over Yunan, Sichu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and further compares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trigrams of the Yi nationality and those of Fuxi. Key words: Fuxi; culture of Tiger; western Qiang nationality; Yi nationality; eight trigrams 1 伏羲文化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 著名爱国学者梁启超先生20世纪初常为中国居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末鸣不平,不甘于中国古文明排位于埃及、巴比仑和印度之后。他于1902年曾大声疾呼?中国乃世界文明之鼻祖?[1](第62页)。可惜当时没能找到足够的论据。而百年来的考古和人类学研究进展表明:梁先生当年的预言果真不虚。众多的事实和论据都证明,中国的伏羲文化就是全球最古老的文化。下面简述其中几个主要的论据。 1.1河南濮阳发掘出古老伏羲墓葬1987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标题《河南濮阳发现华夏第一龙》(实际是龙和虎),报道新华社12月10日电讯:?考古工作者最近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首次发掘出蚌壳砌塑的龙、虎和器物。?[2]其中M45号墓内有龙虎陪葬的一男人遗骸。经C14测定,该墓主及蚌塑龙虎等距今约6460±135年。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先后于1995、2000年在濮阳聚集海内外专家学者开会。据美国学者应鼎成、台湾学者薛清泉等先生的考证表明,大约距今6500年左右乃至以前,存在一个伏羲时代,历16世纪,延续1000多年。伏羲是领导部落联盟首领的共同称号。[3]若以濮阳M45墓主为中间一位伏羲来计算,前后各约500多年,则中国古文明可达7000年前,大大超过印度、巴比仑,比埃及也不差。 1.2 甘肃天水的出土文物见证天水(古成纪)西城是传说中的伏羲出生地,建有伏羲庙。城北40余公里的秦安大地湾,曾发掘出6000年前的大量文物,除养猪、织造等工具外,还有许多彩陶残层,上有?卜?、?亻?、?八?、?丁?等文字符号,陶碗背面线型饰纹成两组螺旋形互相缠绕,如太极图中阴阳鱼环抱。[3]天水附近的永青又曾出土有6500年前的彩陶壶,壶面上绘有双龙缠绕如太极图形状。此壶现藏于瑞典的远东博物馆内。[4] 这些均表明六七千年前的伏羲时代确有?养牲畜?、?造书契?、?治屋庐?等发明创造,至于观天察地和画卦等也应该是意料之事了。 1.3 楚帛书甲篇的创世神话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王家祖屋山发掘出一座楚墓,下葬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之交。帛书写作时间应当较早。该帛书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1966年该馆用红外线拍摄帛书照片,经学者们研究鉴定,楚帛书甲篇释文大意为:?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天地,这是他们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5]除了伏羲、女娲的儿子们外,楚帛书甲篇中还有禹、契、炎帝、祝融、共工等人间的祖先神,体现了人类创造自然。这与西方神话中的自然神(太阳神等)创造人类不同。故伏羲、女娲的结合不仅表现一般?生殖文化?、?生育之神?,而且还反映出上古创世文化的孑遗。马克思的学生拉法格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6] (第12页)他还指出:?神话——而它在一切原始宗教那里都可以碰到,——有历史的价值:传说和宗教仪式证明着久被遗忘的时代。?[6](第42页)翦伯赞也认为:?就史料的价值而言,正史不如正史以外的诸史,正史以外的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的群书。?[7]群书就包括民间传说神话等。因此,关于伏羲时代的传说神话并非是人们的瞎编乱造,多是通过口头世代相传的可信史实。 1.4 从中国彝族文化与墨西歌玛雅文化的共性可见,二者都属于古老文明遗址据彝族学者刘尧汉等考证:中国彝族和墨西哥印地安人的祖先玛雅人都曾用过十八月的太阳历法。即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祭祀日。而玛雅人的十八月历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前左右。再加之两者的文字写读方式(从上而下,自左至右)、玛雅的?金字塔?一字绘成与彝族三圆台向天坟同形,和两者都有过?虎崇拜?等共性表明:中国彝族文化与5000多年前的玛雅文化有着远古历史渊源。[8]美国和墨西哥学者们进而讨论,玛雅人可能是中国金沙江土著彝族的远古祖先羌戎,曾长途跋涉经过白令海峡迁往美洲繁衍的后代,这也表明中国彝族和玛雅至少在5000多年前就具有较高的文明存在。 以上对大量出土文物的梳理及彝族与玛雅文化的比较,都表明伏羲文化(含彝族祖先)具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上古的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鼻祖,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下面接着再说伏羲的虎文化及其与彝族文化的关系。 2伏羲的虎文化与彝(羌)文化 2.1伏羲文化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 过去为了强调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大多把中国文化的始祖伏羲文化称之为?龙文化?。自濮阳M45号墓葬出土(参看1)后,发现墓主骨骸旁陪伴有蚌型的龙和虎,又联系到伏羲与女娲的合体塑像,已有人提出?中华民族龙虎文化论——联结中国各民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渊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9]。这表明伏羲文化实际上是龙虎结合的二元文化。以往关于龙文化方面的论著和文章很多,故不赘述,以下着重对伏羲虎文化作些补充。虎文化和龙文化都属于先民的图腾

女娲与夏娃

女娲与夏娃的相遇 金融一班李倩倩 100401026 一天清晨,在伊甸园内,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夏娃悠闲地坐在薰衣草花藤上,吃着火锅,唱着歌。薰衣草的花香荡漾在空中,夏娃好不惬意的享受着美好的一天。 突然,天际划出了一道耀眼的彩虹,从天上掉下来一位可爱的妹妹,宛若天仙,夏娃惊呆了,她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奇女子,心想:“这是哪家的妹子,长的竟然如此的标志?这岂不是威胁到了我的地位。”正在夏娃心里犯嘀咕是,这位女子开了口。 “在下姓女,名娲。敢问您的大名?” 夏娃异常兴奋,“哎呦,原来是来自东土大唐的啊?幸会幸会。我叫夏娃,是这里的行政总监。请问你来有什么事情?” “我也不知道怎么来了这,早上一个不小心撞到了一棵树,结果醒来就到这里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穿越。” “呵呵,也许吧,既然我们这么有缘,那我们就拜个姐妹呗” 就这样,以黄土为证,女娲和夏娃结拜成姐妹。这两姐妹特别投缘,开始诉说他们的故事…… 女娲、夏娃,一个是东方传说中共同的女性始祖,一个是西方传说中共同的女性始祖,巧合的是,两者发音几乎相同。不过,西方传说中的夏娃是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的肋骨,是男人的“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东方传说中的女娲,是人类的直接创造者,还是人类初期守护者,她为人类炼石补天,重建了美好的生存繁衍空间。

说着说着,两个好姐妹居然感伤了起来,纷纷拿着心心相印的纸巾,原来她们是同病相连的难兄难弟。她们同被受罚。 女娲的故事与洪水故事有着联系,因为人间百姓得罪了玉帝,故降大雨把百姓都淹死,只因天上一位神仙见伏羲女娲兄妹人品好,便赐一个竹篮或葫芦作为避水工具。洪水后,兄妹成婚,百日之后,女娲生下一个肉团,伏羲看后生气,便拿刀乱砍,砍下的肉陀一个个变成了人,恰好一百个,每人一个姓,恰好就是百家姓的由来。 夏娃的命运也是一波三折。 在耶和华上帝创造天地的日子,地上还没有草木和菜蔬。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耶和华将亚当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并吩咐他说不要吃善恶树上的种子。耶和华就用亚当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耶和华上帝用土所造的走兽中,惟有蛇最狡猾。蛇诱骗夏娃说吃了果子眼睛可以变明亮,于是夏娃和亚当都吃了禁果,耶和华发现后要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到外面去耕种。 于是,女娲问,那你们出去后都发生了什么呢?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终生屈从丈夫管辖,承受生儿育女的苦难与艰辛。而且在这里女性被认定为是人类堕落的源薮,并认为男人被永远连累。夏娃说:“我又何尝不是呢?我仅以伏羲的妹妹和妻子的身份大家知道,这显然是涂抹

女娲与伏羲的故事

女娲与伏羲的故事 伏羲与女娲都位列三皇之位,在神话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更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繁衍发展了中华文明。关于伏羲和女娲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故事一 从前,天地是相连的,东过了东洋大海,西过了昆仑山,就到了天河的两头,曰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座关卡,叫作南天门和北天门。谁要是过了天河,或者进了南尧北天门,就到了天神们的世界里去了。有一天,玉皇身子不太舒服。王母急忙离了瑶池,到玉皇宫里去探病。只见玉皇双眉蹙成了个野八字,唉声叹气不止,便问玉皇哪里不爽快。玉皇说“唉! 你看凡人越来越灵泛(聪明) 了,总有一天我这天帝位子会坐不成!”王母安慰玉皇“你不要多心过虑,凡人东渡不过大海,西翻不过高山,南有司天圣帝守关,北有真武大帝把卡,他们如何上得天?“我的十盏天灯(太阳),被他们射黑了九盏,说不定哪天,他们会将箭射到我灵霄殿来的。”“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天神五百年要临一次凡。我替你到凡间去一趟吧!”王母告辞了玉皇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叫化婆婆,要试试凡人的善恶,看看玉皇是不是自寻烦恼瞎操心。 她讨到东家,东家骂,讨到西家,西家嫌。上屋里老倌子拿拐棍赶她,下屋里细伢子使恶狗咬她。她叹了一口气说“凡间世上果然没

有一个好人,凡人真的要遭劫了!”她走到河边,遇到两个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娲。他们住在船上,靠叉鱼为生。伏羲见叫化婆婆可怜,要留她做自己兄妹的姆妈,女娲见叫化婆婆可怜,拿米饭和鲜鱼款待她。她又叹了一口气说“凡间还是有好人,人应该遭劫,但是不应该绝种。”她告诉兄妹两个说“天要降灾了,你们快把柴米准备足,躲在船上莫下来。天灾来了的时候,你们只能救畜牲,不能救人,记住,记住!”嘱咐完了,她就离开了伏羲女娲兄妹,来到困龙山。困龙山洞里睡了一条大黑龙,它一觉要睡五百年,一醒就要闯大祸。王母叫醒了它,命令它快去收尽世上的人,再回来睡觉。黑龙被吵醒了瞌睡,一肚子脾气当面不敢发,等王母走了,一下冲出洞来,驾起乌云,来到天河边上洗了个澡。一尾巴把天河打缺了一个口子,憋着口气,又回山洞里睡觉去了。 伏羲和女娲刚装满一船柴米,大雨就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淹齐了天河缺口。小船在洪水中漂荡,有一个人漂到船边,兄妹两个见他可怜,不顾王母的嘱咐,把他救上船来了。后来还救了一只乌龟和一条狗。小船漂到了困龙山下,兄妹两个叫救出的那个人守船,自己带着乌龟和狗,上山去找个安身的地方。那个守船的人是个没良心的家伙,等伏羲尧女娲上了山,就偷偷地把船开走了。兄妹俩拿着鱼叉,东寻西找,找到了困龙山洞,认为是个安身的好地方,正打算下去把柴米搬进洞来。狗的鼻子灵,闻到了洞里有股怪味,就低声向兄妹说“进去除妖怪吧,不杀了它,莫说我们住山洞,就连活也活不成。”兄妹转身进了洞,见黑龙睡得鼾鼾的。两把鱼叉一齐下,女娲

伏羲和女娲的女儿到底是谁

伏羲和女娲的女儿到底是谁 传说女娲和伏羲通婚,并生下了一个女儿,那女娲的女儿是谁?有哪些孩子?下面是为你搜集伏羲和女娲的女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女娲和伏羲的后人,在民间故事中比较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都不知道,不过只要看一些影视作品、游戏的人物设定就可以略知一二。 在《仙剑》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女娲来到人间后和人间男子通婚繁衍出的种族叫女娲族,而且女娲族人都是世代单传,并且代代都是女子,女娲族人一旦结婚生子之后便会死亡,其灵力被下一代完全继承。女娲之所以有这样的宿命,是否因为神、人通婚的关系,没有人能解释。除了伏羲之外,女娲族人是唯一保有盘古血统的正神。 所以女娲女儿也是女娲族人的第一个,也是纯正的女娲血统。然而对于女娲的女儿我们现在也无从追溯了,因为无论是典籍还是影视作品都很难见到。唯独在《仙剑》系列影视中有一些关于女娲族人的描述。 仙剑中紫萱就是女娲后人,但是并不知道她是女娲之后的第几代,继紫萱之后还有林青儿,赵灵儿。他们都是女娲族人,也是女娲的后人。 传说女娲族人在感情方面都会历经坎坷,毕竟神人不能相恋,而

女娲破坏了这个规矩所以就要受到惩罚,因此注定爱途坎坷,而且要拿生命来换。所以女娲族人一点与凡人通婚就会死去,而生下的孩子也注定是女儿不会是儿子,在女儿出生之后,女娲族人会把自己身上的仙灵全部转移给孩子,这样一代传一代,始终保持了纯正的女娲血统。 女娲和伏羲的孩子女娲和伏羲的孩子呢?在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是一对兄妹,他们的父母有十二个子女,但是在一场大水中,只有伏羲和女娲活了下来。他二人来到了昆仑山,他二人想要为人类传承后代,但是又觉得兄妹之间结婚有违礼制。 于是伏羲和女娲向上天祈祷,如果上天允许他们成婚,就将两堆篝火的烟合到一起。伏羲和女娲点燃了各自的篝火,过了一会儿,两道烟居然合在了一起。伏羲和女娲得到了上天的旨意,就成婚了。 女娲和伏羲生育了四个孩子,其中一人名为少典,少典生育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炎帝和黄帝。在神话传说中,他们的几个儿子都是神灵,管理着大地上的一切。有的管理江河湖泊,有的管理四时季节变化。 女娲和伏羲的孩子是兄妹结婚生育的,在神话传说中,有一些是兄妹结婚孕育子女,这种神话传说与当时的人类生活状况有关。在早期的人类中,社会中没有具体的婚姻制度,父母子女结婚、长辈幼辈结婚都是被允许的。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婚姻制度开始正规化,一些婚姻模式被禁止,兄妹结婚也在被禁止之列。娲羲二神是中国神话中的创

龙的真实来历

龙的真实来历 有一个传说:据说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各个部落,准备建立一个统一的没有互相征战的理想王国,当时各原始部落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图腾,飞鸟禽鱼,不一而足,黄帝为了统一各族的认识和信仰,取各个部落的图腾的一部分,最终拼成了“龙”,这是各个部落图腾的融合,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方式下,最终各部落统一到了这个旗帜下面,互相融合依存,一起开创了辉煌的华夏文明。 论及华夏文明,其渊源必须上溯到三皇五帝,西方人也许认为这些根本不存在,但是古人却一直坚信这些人物的存在,我们首先要感激先人的智慧,因为早早有了文字,从《史记》到《春秋》,历代史书都会记载或涉及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并详细记载保存了下来,所以说,我们的历史基本上是“信史”。 而三皇五帝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伏羲皇。并且只有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被尊为“中华祖龙”。 相传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足迹"而孕生的。因为雷电是龙的重要的取材对象之

一。闪电为龙之形,雷声为龙之音,雷神就是龙神,雷神的儿子当然是龙。于是,伏羲便生就一副"龙颜"。古籍里称其"龟齿龙唇"、"鼻龙状"、"牛首龙身"。他"受龙图,画八卦","以龙纪官,号曰龙师",然后结网罟、造甲历、作乐章。 以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等功绩而著名的女娲氏,也是龙,是一条女龙。 古人言女娲氏"蛇身人首","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蛇是龙的模特,龙是蛇的升华。说女娲"蛇身"、"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形"。难怪人们常把汉代画像石上、唐代绢画上的长尾交缠状的伏羲女娲图,既称"蛇身像",也称"龙身像"。 龙的原始图形是什么? 最早记载龙的书籍《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其状如狸,一曰鰕"。据《尔雅》:"鲵之大者谓之鰕"。现在天水东南部林区曲溪,尚有成群生长俗称娃娃鱼的鲵,正是四足龙的创作原型,也是伏羲族的图腾神。鲵,古人视之神圣。《史记.始皇本纪》载:"始皇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据称鲵鱼脂肪,所做之烛,能将空气中氧耗尽,以保尸身不腐。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化课程名称:中国文化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Chinese Symbolism culture Symbolic meaning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lives of the Chinese .The nature of their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rich vocabulary of symbolism.The large numbers of homophone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means that words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becom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due to a similarity of sound when spoken.As well as linguistic symbolism,there are symbols which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osmological and mythical beliefs .Symbolic meanings from an intrinsic part of culture and readily understood by Chinese people . 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化 象征意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言都对丰富了词汇的象征意义。部分象征意义是由于同音同形异义引起的,还有的是起源于古代宇宙学和神秘的信仰。象征意义作为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年国人心目中。 Animal s: Chinese Dragon中国龙 Chinese dragon is a mythical creature in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and folklore..It is comprised of nine different kinds of animals but resembles none and what these nine kinds of animal are is not sure .Nowadays ,,it is accepted that dragon is a totem formed in primitive society of China .It is said that it can change its shape and do almost everything .In Feudal times ,dragon is the symbol of the emperor ,it also refers to the things which belongs to the emperor ,such as long zhong which means the son of the king and long yan which means the mood of the king and so on . Dragon is ranked the five in the Chinese zodiac signs and called four god beasts together with white tiger ,jujak and genbu .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具体是哪九种动物有争议。目前公认龙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dragon form originated from totems of different tribes in China, as a merger of totems of various tribes consequential to tribal mergers. Legendary figures like Nüwa (女媧) and Fuxi (伏羲) are depicted as having snake bodies. Some scholars have noted that a myth arose that the first legendary Emperor of China, Huangdi (黃帝, Yellow Emperor) used a snake for his coat of arms. According to the myth, every time he conquered another tribe, he incorporated his defeated enemy's emblem into his own, thus explains why the dragon appears to have features of various animals. 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是不同部族的图腾演化而来的,其具有了不同图腾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像在神话传说中,女娲,伏羲都是人头蛇身的形像。中国第一个皇帝——黄帝有蛇一样的手臂,因此有学者认为每次他收复一个部落都会把那个不落地图腾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很好的解释的为什么龙会有不动动物的特征。 After a long period of study and research ,people have drawn an agreement on its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故事.doc

伏羲和女娲的传说故事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的神话人物,布依族、瑶族均有"伏羲兄妹"传说。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从前,天地是相连的,东过了东洋大海,西过了昆仑山,就到了天河的两头,曰南方和北方,各有一座关卡,叫作南天门和北天门。谁要是过了天河,或者进了南尧北天门,就到了天神们的世界里去了。 有一天,玉皇身子不太舒服。王母急忙离了瑶池,到玉皇宫里去探病。只见玉皇双眉蹙成了个野八字,唉声叹气不止,便问玉皇哪里不爽快。 玉皇说"唉! 你看凡人越来越灵泛(聪明) 了,总有一天我这天帝位子会坐不成!" 王母安慰玉皇"你不要多心过虑,凡人东渡不过大海,西翻不过高山,南有司天圣帝守关,北有真武大帝把卡,他们如何上得天? "我的十盏天灯(太阳),被他们射黑了九盏,说不定哪天,他们会将箭射到我灵霄殿来的。" "凡人五百年要遭一次劫,天神五百年要临一次凡。我替你到凡间去一趟吧!" 王母告辞了玉皇来到人间,变成一个叫化婆婆,要试试凡人的善恶,看看玉皇是不是自寻烦恼瞎操心。她讨到东家,东家骂,讨到西家,西家嫌。上屋里老倌子拿拐棍赶她,下屋里细伢子使恶狗咬她。她叹了一口气说"凡间世上果然没有一个好人,凡人真的要遭劫了!"

她走到河边,遇到两个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兄妹,哥哥叫伏羲,妹妹叫女娲。他们住在船上,靠叉鱼为生。伏羲见叫化婆婆可怜,要留她做自己兄妹的姆妈,女娲见叫化婆婆可怜,拿米饭和鲜鱼款待她。她又叹了一口气说"凡间还是有好人,人应该遭劫,但是不应该绝种。" 她告诉兄妹两个说"天要降灾了,你们快把柴米准备足,躲在船上莫下来。天灾来了的时候,你们只能救畜牲,不能救人,记住,记住!"嘱咐完了,她就离开了伏羲女娲兄妹,来到困龙山。 困龙山洞里睡了一条大黑龙,它一觉要睡五百年,一醒就要闯大祸。王母叫醒了它,命令它快去收尽世上的人,再回来睡觉。黑龙被吵醒了瞌睡,一肚子脾气当面不敢发,等王母走了, 一下冲出洞来,驾起乌云,来到天河边上洗了个澡。一尾巴把天河打缺了一个口子,憋着口气,又回山洞里睡觉去了。伏羲和女娲刚装满一船柴米,大雨就接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淹齐了天河缺口。小船在洪水中漂荡,有一个人漂到船边,兄妹两个见他可怜,不顾王母的嘱咐,把他救上船来了。后来还救了一只乌龟和一条狗。小船漂到了困龙山下,兄妹两个叫救出的那个人守船,自己带着乌龟和狗,上山去找个安身的地方。那个守船的人是个没良心的家伙,等伏羲尧女娲上了山,就偷偷地把船开走了。 兄妹俩拿着鱼叉,东寻西找,找到了困龙山洞,认为是个安身的好地方,正打算下去把柴米搬进洞来。狗的鼻子灵,闻到了洞里有股怪味,就低声向兄妹说"进去除妖怪吧,不杀了它,莫说我们住山洞,就连活也活不成。"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神秘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男人为什么要拿矩?因为男人要行“方正之道”,男人只要行方正之道,就会不生病。女人要拿规,行“圆融之道”。女人一定要圆融,越圆融越可以自我保护。 顺带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钱币,从钱币的形状上就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钱道”。用钱之道在外要圆融,内要方正。人的内心要方正,不可以歪着、斜着,这就是钱道。古代人在制作钱

币这么一个小问题上,都要守“外圆内方”之道,可见中国文化在每一个小细节上都注意人性的规范。 1953年,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是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而这种双螺旋的结构形式竟然与人类始祖形象——“伏羲女娲交尾图”非常相似。这是个世界之谜。 下面主要分帛画和画像砖两大类来解析伏羲女娲交尾图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一、帛画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像页,唐,绢本,设色,纵左199.6cm,右175cm,横上82cm,下53.7cm。吐鲁番遗画。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此件《伏羲女娲像》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收录.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

女蜗补天

一、神话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几幅神话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神话故事。 2.从词语的结构形式上,你还发现什么?小朋友真是善于发现,大多数神话故事都在题目上交代了人物和他所干的事情。 读读,说说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神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盘古开天地》,知道神话有什么特点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板书题目(提醒女娲的“娲”,补天的“补”) 4.齐读课题,你从哪个词读出了神奇?再齐读,你可以提什么问题?(为什么补天?怎么补天?结果如何?) 过渡:那就根据这几个问题请你在文中提取关键词,扩充题目,概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自读提示,自己读课文。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题目来扩充课文主要内容。 (),女娲(五彩石),()。 为什么补天?(提取两个动词)怎么补天?结果如何? 3.学生自读完,交流扩充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先同桌交流说,指名两位说,自己说) 过渡:大家真厉害,根据自己提的问题,在文中提取关键词,就把题目扩充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学习其他神话时,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概括内容。4.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女娲寻找五彩石很辛苦,我们也来帮帮她吧。 5.学习生字词 可是五彩石上有好多生字,只有读会了它,才能拾取啊!你们愿不愿意帮女娲?自己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词) (1)三位小老师分别领读一行词语。有小朋友肯定发现有个词语颜色不同,你在这个词上发现了什么?(偏旁相同)这些词语中还有个同偏旁的词——“燃烧”,你还能说出这类的词吗? (2)大家齐心合力帮女娲找到了那么多五彩石,女娲要感谢你们呢!谁又能根据上面的生字找出有关火的红色石(“燃、熄、炼、熊”,图片引出“熊” 四点底也是火变来的。)你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3)我们知道最难找的是纯青石,它上面的字也是最难的,哪位小朋友可以来说说这些字的注意点(“隆”字一横不要忘,“冶”与“治”要区分)(4)那就用我们整齐响亮的一遍朗读,把这些五彩石快快送给女娲吧。 三、细读第一段,感受神话语言特点 1.出示图片,感受可怕 过渡:可是在送五彩石的路上,你听,你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答)你感到怎么样?(太可怕了)板书:可怕 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天哪,太可怕了!) 2.是啊,太可怕了!课文第一自然段里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可怕”呢?请你自己读一读,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学生回答相关句子,概括,师板书) 板书:天空地山冈田野 3.这些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先来看看天空。

中国文化

伏羲文化 胥星星 161520224 甘肃天水,相传为人皇伏羲故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到伏羲庙祭奠“人宗爷”,乞求幸福安详,新年好运气。据《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伏羲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八卦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利用八卦占卜吉凶,正是这种对世界初步认识和把握方式,并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此外,伏羲还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号龙师。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祝福,以测吉凶,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民族先祖的认定,是从远古的传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关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记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伏羲功业和始祖地位,影响甚大。 在正史中,司马迁《史记》从五帝之首的黄帝记起,未为伏羲立传,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

伏羲女娲

伏羲女娲 (一)羲皇故里说伏羲 天水是羲皇故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学术界已经证实伏羲最初活动在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山以西地区,北起平凉静宁县,南至西和县仇池山。 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 仇池山,四壁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人皇起于刑马山提地之国。 上三则材料可看出,伏羲生地有成纪、仇池山、刑马山三处。但第三则材料说人皇起于刑马山,不一定是说生处,好像是记述一次行动或人生事业成功的起点。西晋大学士皇普甫谧《帝王本纪》所载伏羲“长于成纪”,有长大成人之意,所以伏羲生于仇池山之说脱颖而出。“徙治成仓”则可以更好的解释伏羲氏族从产生后,在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域不断发生变化,并且留下了引起后人争论的足迹。 汉晋古籍不仅记载了伏羲生地,还记载了伏羲得以兆孕的传说。记载也有好几则: 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陇人王符的名著《潜夫论》中,也有类似记载: 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伏羲生地的记载者,汉有王符,晋有皇普谧、王嘉。他们都是甘肃东部人。可见当时就有伏羲生地的热议,可能来自口头相授的民间传说。 说怪生皇牺,应是对华胥履迹生伏羲此事的评价。《太平御览》本不是正史,记载者对此事就以之为怪。确实,此事也够荒诞,但细细思索,并不见荒诞,倒像是实记,只是个人认识上的差异。上古时期虽然蛮荒,但已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并不是混乱不堪。华胥履迹,是当时原始婚配生育仪式。就像现在举行仪式封建迷信,问神求子。 王符《潜夫论》“大人迹出雷泽”,“大人迹”可理解为“大人之迹”或“大的人迹”。“大人”是和周易“利见大人”句中同意同用。伏羲在安定临泾(甘肃镇原)附近传说已久,尊伏羲为人祖,此说较为符合王符心声。伏羲所出之事难免神秘,“大的人迹”是大多后读者所理解的意思。其实,“大迹”变“大人迹”文本怪诞色彩没有变化,但内涵变小,

关于伏羲的优秀神话故事

关于伏羲的优秀神话故事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那么关于伏羲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呢?下文是为大家列举的关于伏羲的优秀神话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伏羲出世 传说在我国遥远的西北,有一个极乐的国家,叫“华胥氏国”。 这个国家是那么遥远,无论你是走路、乘船,还是坐车,都很难到达那儿。这个国家没有政府,也没有首领,而且一般人也没有什么欲望和嗜好,所以这里的人们不仅生活美满而幸福,而且寿命奇高。他们落在水里淹不死、掉在火里烧不化、在天空如履平地。这里的人们,可以说是生活在地上的神仙。 在这个极乐的国土上,有个名叫“华胥”的姑娘。 有一次,她到东方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大沼泽“雷泽”去游玩,偶然看到沼泽边有一个巨人的大脚印,她觉得这个脚印又奇怪又好玩,想用自己的脚比较一下脚印的大小,便去踩这巨人的脚印,这一踩不要紧,她顿时有了某种奇特的感觉,后来她就怀了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伏羲”。 雷泽的主神是雷神,在这里留下脚印的就是他,所以人们都说伏羲是雷神的儿子。他长的确实有些像雷神,是人面蛇身。说他是雷神的儿子,还因为他能沿着一道天梯,自由自在地到天上去。

后来伏羲成了东方的上帝,辅佐他的是手里拿着一个矩尺的木神句芒,他和伏羲共同管理春天。 伏羲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画出了八卦,这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的种种情况,于是那时候人类就用它来记载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 伏羲又把绳子编织起来,做成渔网,用来捕捞江河里的鱼。他看到人们都是手拿木棍到江河里去打鱼,他便教给人们编织渔网的技术,使人们能够捕到许许多多的鱼。他手下的句芒从他的渔网得到了启发,仿照他的办法编织出了鸟网,教人们去捕鸟。这都对人类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良好而适用的工具。 要说伏羲对人类做出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那恐怕就是他将火种带给了人类。在这之前,人们吃的全都是生冷食物。吃肉食时,腥膻的生肉常常使人们得胃病、坏肚子;吃生的野菜、野果,使人们消化不良。伏羲看到这一切,很怜惜人们的痛苦。 一次,他来到天山,恰好遇到了大雷雨,霎时间雷电交加,十分恐怖。突然,山林里燃起了熊熊的大火,原来是雷电把干枯的树木引燃了。有许多小动物被烧死,大火过后,伏羲拾来这些小动物一尝,味道非常可口。于是,伏羲便把火种留了下来。 他把这火种传给每一个人,教人们用火烤熟食物来吃。 人们吃了烤熟的食物,一个个身强体壮,无论捕鱼、打猎都非常有气力。而且,人们因为吃生食引起的疾病也越来越少了。 伏羲教人打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