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学实验

病毒学实验

病毒学实验
病毒学实验

实验一病毒对细胞的感染

目的: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通过该实验掌握病毒感染细胞的实验操作,并进一步理解病毒对宿主细胞的选择性。

材料:杆状病毒Sf9细胞

器材:25或50mL细胞培养瓶,28℃恒温培养箱,培养基,无菌移液管,电动移液器

步骤:

1、感染前12h传代接种Sf9细胞,28℃培养至汇聚度约70%;

2、弃细胞培养液,并以1×PBS洗涤2-3次,吸干残夜;

3、加入适量病毒悬液,并补充适量无血清培养基,28℃孵育2h,更换适量新鲜培养基;同时设立空白对照;

4、28℃培养24-48h,对照观察细胞病变。

实验二病毒的扩增与收集

目的:病毒属于严格细胞内寄生生物,故只能在其敏感宿主细胞内进行有效增殖。通过该实验掌握病毒的扩增及收集、储存方法。材料:杆状病毒Sf9细胞

器材:25或50mL细胞培养瓶,28℃恒温培养箱,培养基,无菌移液管,电动移液器、低温高速离心机、离心管,滤器

步骤:

1、感染前12h传代接种Sf9细胞,28℃培养至汇聚度约70%;

2、弃细胞培养液,并以1×PBS洗涤2-3次,吸干残夜;

3、加入适量病毒悬液,并补充适量无血清培养基,28℃孵育2h,更换适量新鲜培养基;

4、28℃培养24-36h,观察细胞裂解情况;

5、吹吸细胞,并转移细胞裂解物至无菌冰预冷离心管;

6、4℃,12000rpm,10min,取上清;

7、滤器过滤上清,取滤液,分装于无菌冻存管,避光保存于4℃或-20℃或-80℃.

实验三病毒的敏感性测定

目的:不同类型的病毒对不同理化因子的敏感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本实验拟检测杆状病毒对高温及有机溶剂的敏感性,以加深对病毒理化因子敏感性差异的理解。

材料:杆状病毒Sf9细胞乙醚氯仿

器材:25或50mL细胞培养瓶,28℃恒温培养箱,培养基,无菌移液管,电动移液器,水浴锅

步骤:

1、氯仿预处理:于一定量病毒悬液中加入终浓度为5%的氯仿,混匀,4℃静置1h,2000rpm,10min,取上清备用;同样,取等量病毒不加氯仿于4℃同样处理备用(空白对照);

2、乙醚预处理:于一定量病毒悬液中加入终浓度为20%的乙醚,

混匀,4℃静置1h,2000rpm,10min,取下层备用;同样,取等量病毒不加乙醚于4℃同样处理备用(空白对照);

3、高温预处理:取一定量病毒悬液于55℃处理30min后备用;同样,取等量病毒于4℃处理30min备用(空白对照);

4、分别取适量经氯仿、乙醚、高温处理及未处理的病毒悬液感染Sf9细胞;

5、28℃培养24-48h,对照观察细胞感染效率。

实验四病毒的效价测定--血凝实验

目的: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可以结合红血细胞而使得红血细胞凝集,因此而判断病毒的有无和进行粗略定量。通过该实验以掌握血凝实验的操作技术,并理解及应用原理。

材料:仙台病毒公鸡红血细胞(新鲜)生理盐水

器材:96孔板培养箱微量取样器

步骤:

1、于96孔板中选择一排孔,自第1孔至第12孔各加25uL生理盐水;

2、在第1孔中再加入25uL仙台病毒原液,混匀,然后吸25uL 至第2孔,混匀,然后吸25uL至第3孔,混匀;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吸弃25uL;于是得到病毒的稀释比例依次为1:2,1:4,1:8……。最后的第12孔为对照。

3、于第1至第12孔中依次再补加25uL生理盐水,混匀;

4、于第1至第12孔中依次加入25uL1%鸡红血细胞悬液,充分混匀;

5、25-37℃静置30-60min,观察红血细胞的凝集情况;

6、结果判定:以100%凝集的病毒最高稀释度为该病毒的血凝价,即一个血凝单位。不凝集者红细胞沉于孔底呈点状。

病毒学检验

《病毒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病毒学检验(Experimental Vir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必修课(专业课) 适用专业: 卫生检验学本科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课程学时: 63学时(理论学时27,实验学时36) 课程学分:3.5 先修课程:医学寄生虫学及检验、细菌学检验、临床医学概要等 课程简介:病毒学检验是卫生检验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网络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选用教材:李洪源、王志玉主编:《病毒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7月。 参考书: 1. 张朝武主编:《现代卫生检验》,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影林主编:《中华医学检验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 王秀茹主编:《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5. 李凡、刘星晶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二、课程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悉病毒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知悉 常见重要致病病毒。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 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常见重要致病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为学生能独立开展各种病毒学检验打下良好基 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时:0.5 (二)要求 【掌握】病毒的特性;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病毒学检验的一般原则。 【熟悉】病毒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病毒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了解】病毒学和病毒学检验的发展史。 第一篇病毒学检验技术 第一章细胞培养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体外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体外细胞培养的条件;组织培养的种类;细胞系和细胞株的概念;细胞培养方法;细胞培养中平衡盐、消化液和血清的作用;细胞检查方法;细胞的冻存。 【熟悉】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选择、细胞培养操作过程和细胞培养污染与监测。 【了解】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发展;细胞系的鉴定。 第二章鸡胚接种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鸡胚的结构;鸡胚的孵育与检查;接种途径与方法及其用途;病毒的检测;鸡胚接种技术的应用。 【熟悉】实验材料、器械与准备。 【了解】鸡胚的解剖与生理。 第三章动物实验技术 (一)学时:1.5 (二)要求 【掌握】实验动物的分类;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近交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群动物及其特点;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及其品系;

分子病毒学考博农科院

2003年以前考试的微生物与免疫学。没有什么用? 2003年博士生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名称:分子病毒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 Virino 2 apoptosis 3 PFU 4 基因工程抗体 5 DNA的物理图谱 二将英文名词翻译成中文(每个1.5,共15分) 1 protein transduction 2 “suicidal” DNA vaccine 3 DDRT—PCR 4 CpG 5 RNAi 6 BAC/YAC 7 single chain Fv 8 Lentivirus 9 PRRSV 10 cytokine 三问答题(共65分) 1什么是单克隆抗体?简述其制备原理与基本操作步骤。(12分) 2 猪圆环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4分) 3 DNA疫苗的特点、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13分) 4 动物抗病毒育种的研究方法与进展。(13分) 5 转基因植物可饲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13分) 2004年博士生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名称:分子病毒学 一写出下列英文名词的中文名称(每个2,共20分) 1 SNT 2 Self-replication RNA vaccine 3 IFN-α 4 BAC/YAC 5 PCV 6 cytokine 7 HPAI 8 protein transduction 9 SARS 10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 McAb 2 apoptosis 3 PFU 4 Virino 5 噬菌体展示技术 三问答题(共60分) 1 常用的动物病毒载体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如何?(请选择3种进行阐述)(12分) 2 禽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5分) 3 DNA疫苗的特点、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10分) 4 动物病毒性传染病根除的主要策略与方法。(12分) 5 RNAi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病毒学中的应用。(11分) 2005年博士生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名称:分子病毒学 一写出下列英文名词的中文名称(每个2,共20分) 1 PAGE 2 ADE 3 Self-replication RNA vaccine 4 PRRSV 5 protein transduction 6 Virino 7 LPAI 8 cytokine 9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10 DDRT—PCR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MOITCID50

*** ***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 MOI TCID50 PFU:plaque forming unit ,空斑形成单位。感染性滴度的单位一般表示为PFU/ml 。由于测定pfu 往往重复性较差,因此近些年许多研究又开始采用TCID50 方法来计算病毒的感染单位。因此建议也可使用TCID50 法。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感染复数。传统的MOI 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 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 。一般认为MOI 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 。后来MOI 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 的比值。 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 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 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 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 的含义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MOI 的测定,其原理是基于病毒感染细胞是一种随机事件,遵循Poisson 分布规律,可计算出感染一定比例的培养细胞所需的感染复数(MOI )。其公式为: P = 1- P(0) ,P(0) = e-m 或m = -InP (0)。 其中: P 为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P(0) 为未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m 为MOI 值 例如,如果要感染培养皿中99% 的培养细胞,则: P(0) = 1% = 0.01 m = -In(0.01)= 4.6 pfu/cell 。 TCID50 Protocol : 1:制备96 孔板单层细胞 2:将病毒做系列稀释,横向接种单层细胞板,每稀释度重复 3 孔 3:每日观察细胞病变,记录高于50 和低于50%病变孔的病毒稀释度, 4:计算比距,获得TCID50 计算比距: (高于50%的病变率-50%)/(高于50%病变率-小于50%病变率)=比距; 比距与接近50% 病变率的病毒的稀释度的指数相加,就获得了指数。 比如:比色计算或者显微镜观察病毒的TCID50 在10 的负7 和8 次方之间,那么,指数-8 与比距相加,获得的新的指数,就是TCID50 的指数,TCID50=10 的-7.几次方 TCID50 与PFU 换算: PFUs=0.7 ×TCID50 的滴度

1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

生物学实验常用技术一、分子方面 1、基因工程 1)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二楼PCR仪器全部会用) 2)RT-PCR;Q-PCR 3)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 4)酶切/链接 5)转化 6)固体/液体LB培养基配制 (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方法) 7)质粒大/小抽原理及步骤 (手提、溶液I、II、III作用) 8)基因组DNA抽提 9)RNA提取; 2、蛋白质工程 1)蛋白收集 (蛋白裂解液+PMSF; 1×Loading 裂解(推荐)) 2)SDS-PAGE(电泳胶的配制) 2)考马斯亮蓝染色,银染 3)Western blot 4)蛋白定量常用的方法及原理, 以及熟练操作Bradford法蛋 白定量 (TRIZOL法原理、注意事项及步骤) 二、细胞方面 1)细胞培养、传代 2)细胞冻存与复苏 冻存液配制: (1)DMSO:血清=1:9(推荐)

(2)DMSO:培养基:血清=1:3:6 均可 DMSO为细胞专用型;现用现配,效果最好;冻存时细胞在-80℃中不要超过一周,最好在24-48h内放入液氮罐中保存。 3)细胞培养基配制(过滤除菌)、胰酶配制(过滤除菌),PBS配制(灭菌);(不同培养基的区别;谷氨酰胺(提供氮源),2周补充一次) 4)转染 5)MTT原理及操作(检测细胞存活率或死亡率) 6)碱性磷酸酶实验(ALP,检测细胞分化) (5、6 需学会SPSS软件及graphpad prism5软件使用) 7)Hoechst染色 8)结晶紫染色(不推荐) 9)苏木精/伊红染色 (9可以替代8,以后实验推荐使用9,图片漂亮) 10)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1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样品制备(细胞固定,染色,洗脱) (7、8、9、10、11需学会Photoshop常用工具处理数据) 12)流式细胞仪样品制备(包括:转染效率与细胞凋亡染色标记)以及仪器操作(需学会FlowJo软件分析流式结果) 三、动物实验 1)小鼠的定制: 常见的小鼠: ICR小鼠(正常),9元/只

病毒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病的发展简史: A 病毒的发现时期 1.科赫法则内容: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pure culture);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B 病毒的化学时期 C 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时期 D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 亚病毒定义subvirus:只含有核酸或蛋白质的病毒,称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或病毒卫星)、朊病毒。 二、分子病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双义(ambisense)RNA:即基因组的一部分为正极性,另一部分为负极性。 2、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病毒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及其排列顺序 基因组中开放阅读框架(ORFs)的数量、位置及其功能 病毒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元件、调节元件对病毒基因表达和基因组复制的影响 阐明病毒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在病毒复制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细胞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2)病毒表达的调控机理 通过对病毒增强子(enhancer)、启动子(promoter)、衰减子(attnuator)和转座子(transposon)等调控元件的研究,可以阐明病毒基因表达的调控原理。 转座子:用插入序列进行整合的遗传单位(能够重复插入到基因组中许多位点的特殊片段)。衰减子:特定的DNA片段,可以减慢、阻止或停止转录 (3)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4)病毒致癌的分子机理 病毒癌基因定义:致癌病的所携带的一段基因,侵染敏感细胞使细胞癌变,转化为癌细胞,生长失去控制,无限分裂增殖。 (5)抗病毒活性物质 1. 抗病毒多肽物质 干扰素是一类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重要细胞素。具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还有免疫调节和肿瘤抑制的作用。利用DNA重组技术,可以在大肠杆菌中生产出干扰素 2. 淋巴因子:重组克隆生产的IL-1、IL-2肿瘤坏死因子TNF 3. 反义RNA(antisense RNA) 定义:指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RNA分子,它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它的核苷酸顺序可与相应的RNA或DNA互补配对,从而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将反义RNA与其相应的病毒mRNA或DNA杂交,可以使病毒mRNA编码合成蛋白的功能受阻,从而破坏病毒的复制循环。反义技术:利用反义RNA封闭某个基因的技术。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病毒学检验重点

病毒得特点: 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就是核酸与蛋白质 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得核酸(RNA或DNA) 4、因缺乏完整得酶系统与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得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与核酸 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得病毒颗粒 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得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得侵染性与复制性 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 8、有些病毒得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得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 体外细胞培养得基本条件: 1、条件要求高,培养液组分复杂,需要添加血清才能满足生长需要 2、避免微生物污染,需要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 3、体外细胞培养得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细胞接种(尽量选择对数期细胞接种)、 4、培养液营养成分、 5、酸碱度(能耐受得ph范围为 6、6- 7、8,依靠缓冲系统调节)、 6、气体条件(细胞生长需要CO2 ,大规模培养需要有足够得氧气)、 7、温度(最适温度为35-37。C)、 8、水得纯度(一般要求去离子水或三蒸水)、 9、无菌条件等 实验动物得微生物控制分类: 1、普通动物,一级动物,要求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病原 2、清洁动物,二级动物,在一级动物要求上,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得病原 体,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得有组织病理学病变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除普通动物、清洁动物不得携带病原体外,还要求排除 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得感染 4、无菌动物,四级动物,要求在体内外不得检出其它生命体 实验动物得遗传学分类 1、近交系,指经过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培育得动物品系 2、封闭系,不从外界引入新得血缘,非近亲交配方式得实验动物群体 3、突变系,由于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具有某些特殊形状得动物 4、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杂交所产生得后代 5、转基因动物,插入外源基因后能正常繁殖得动物 大鼠、小鼠得采血方法 1、剪尾采血,动物麻醉后,将尾端剪去约5mm,待血液流出采集,小鼠可每次采血0、1ml, 大鼠约0、4ml 2、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拇指及食指抓住鼠两耳之间得皮肤固定,轻轻压迫颈部两侧,使眼 球充分外凸。采血管插入眼角与眼球之间,向眼底方向刺入,切开静脉丛,血流即流入取血管。 3、颈(股)动脉或颈(股)静脉采血,麻醉动物,剪去被毛,作颈静脉或劲动脉分离术后采血 4、摘眼球采血,采血时,用左手固定动物,压迫眼球,尽量使眼球凸出,右手用弯头镊子摘 除眼球,迅速采集血液 病毒得纯化方法:

2020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 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μm B.nm C.pm D.fm E.am 答案: nm 第一章 1、PCR反应的引物需要2条。 A:对 B:错 答案: 对 2、甲型肝炎病毒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A:对 B:错 答案: 错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A:对

B:错 答案: 对 4、乙肝大三阳时,以下哪些项应为阳性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c E:抗HBs 答案: HBsAg,HBeAg,抗HBc 第二章 1、可传播HIV的途径有 A:分娩 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手术器械 E:皮肤接触 答案: 分娩,共用牙刷、剃须刀等,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手术器械 2、狂犬病防治措施有 A: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 B: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 C: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D:及时足量注射丙种球蛋白 E: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答案: 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第三章 1、DNA的Tm值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温度的升高 B:酸碱度的改变 C:DNA的均一性 D:化学试剂 E:缓冲液 答案:B 2、下列哪项决定了PCR特异性与产量( ) A:变性温度 B:退火温度 C:延伸温度 D:循环次数 E:二价阳离子 答案:B 3、基因分型的传统方法是( )

病毒学检验

病毒的特点是: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4、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和核酸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的病毒颗粒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的侵染性和复制性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8、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 细胞培养技术:是对由组织分散成的单个细胞或某一型细胞群进行的体外培养方法,即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条件和温度,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 二、单层细胞培养: 用于培养病毒的细胞有原代细胞、传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三、鸡胚的接种途径:1、羊膜腔接种2、绒毛尿囊膜接种3、尿囊腔接种4、卵黄囊接种 四、 间接计数在病毒检验过程中较为常用,是判定病毒感染性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有:空斑形成单位法,50%终点法,血凝试验和干扰测定 空斑形成单位(PFUs)试验:是将不同稀释倍数的动物病毒与平铺于平板表面的宿主细胞混合,当病毒颗粒在一大片宿主细胞上引发感染时,会造成细胞被溶解而形成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病毒颗粒所造成,计算空斑数目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得知原来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浓度 凡事能在细胞培养物中产生CPE的病毒都可用空斑技术来测定其滴度。 50%终点法:是将病毒悬浮液经一系列稀释后,接种至动物、鸡胚或培养成单层的细胞,将每个稀释度造成的动物、鸡胚致死量或细胞病变做曲线,找出造成50%动物、鸡胚死亡或病变的终点稀释度。 LD50:为造成50%动物或鸡胚死亡的病毒含量 ID50:即是指可造成50%动物或鸡胚感染的剂量 CCID50:造成50%细胞培养产生病变效应的剂量 五、病毒纯化的一般原则:1、释放病毒至细胞外2、去除细胞碎块3、病毒悬液浓缩 六、病毒的保存:1、用低温(-60~25℃)、超低温(-70以下)冰箱或液氮罐(-196~150)保存 2、冷冻干燥保存 七、血清学实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是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孵育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的混合物,使病毒与抗体相互反应,再将混合物接种到敏感的宿主体内,然后测定残存的病毒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中和抗体:凡是能与病毒结合,并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称为中和抗体 中和试验必须在敏感的动物体内(包括鸡胚)和细胞培养中进行

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μm B.nm C.pm D.fm E.am 答案: nm 第一章 1、PCR反应的引物需要2条。 A:对 B:错 答案: 对 2、甲型肝炎病毒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A:对 B:错 答案: 错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A:对 B:错 答案: 对

4、乙肝大三阳时,以下哪些项应为阳性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c E:抗HBs 答案: HBsAg,HBeAg,抗HBc 第二章 1、可传播HIV的途径有 A:分娩 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手术器械 E:皮肤接触 答案: 分娩,共用牙刷、剃须刀等,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手术器械 2、狂犬病防治措施有 A: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 B: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 C: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D:及时足量注射丙种球蛋白 E: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答案: 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第三章 1、DNA的Tm值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温度的升高 B:酸碱度的改变 C:DNA的均一性 D:化学试剂 E:缓冲液 答案:B 2、下列哪项决定了PCR特异性与产量()A:变性温度 B:退火温度 C:延伸温度 D:循环次数 E:二价阳离子 答案:B 3、基因分型的传统方法是() A:反向杂交 B:质谱 C:基因芯片技术 D:焦磷酸测序技术 E:超深度焦磷酸测序 答案:A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申报资料要求的指导原则 一、概述 病毒感染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目前已有很多抗病毒药物上市应用,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制药企业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 物的注册申请也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根据试验数据撰写的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是审评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试验申请和上市申请的重要资料。本指导原则旨在 帮助研发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例如:治疗性蛋白和单克隆抗体)的申请人初步了解哪些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数据对于抗病毒药物或生物制品申报临床试验或申请上市是最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主要关注非临床和临床病毒学研究报告,同时对需要收集和提交的耐药性研究数据提出了建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 ●明确作用机制 ●确定所研究药物特定的抗病毒活性 ●评价所研究药物与其他可能合用的抗病毒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提供病毒对所研究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提供所研究药物与已上市的其他相同作用靶点抗病毒药物的交叉耐药性的研究数据 二、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在抗HIV-1药物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因此,本指导原则以抗HIV-1药物为范例,介绍 抗病毒药物病毒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尽管不同病毒的检测方法和模型系统有较大的差异,但本指导原则的许多抗HIV药物研发的原则 适用于治疗其他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单纯疱 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人乳头瘤 病毒等国内常见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病毒学领域研究发展 日新月异,所以,当积累了新的资料或出现相关需求时,我们将对 本指导原则进行修订。 三、非临床病毒学研究 非临床病毒学研究有助于在进行人体试验前评价药物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建议申请人进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模型系统中的 特定抗病毒活性的研究,并提供对药物产生耐药的病毒学数据。此外,临床上常将一种药物与其他已上市的治疗相同适应症的药物联 合使用,因此,最好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 药的抗病毒活性,以便发现所研究药物与其他抗病毒药物之间可能 存在的相互作用(如拮抗、协同、增强、叠加等),尤其应关注负面的 相互作用。 由于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很多,交叉耐药(病毒对一种药物耐 药后,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产生了耐药性)可能会成为临床应用中 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下列信息显

病毒学检验重点

病毒的特点: 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 4、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和核酸 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的病毒颗粒 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的侵染性和复制性 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 体外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1、条件要求高,培养液组分复杂,需要添加血清才能满足生长需要 2、避免微生物污染,需要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 3、体外细胞培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细胞接种(尽量选择对数期细胞接种)、 4、培养液营养成分、 5、酸碱度(能耐受的ph范围为6.6-7.8,依靠缓冲系统调节)、 6、气体条件(细胞生长需要CO2 ,大规模培养需要有足够的氧气)、 7、温度(最适温度为35-37。C)、 8、水的纯度(一般要求去离子水或三蒸水)、 9、无菌条件等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分类: 1、普通动物,一级动物,要求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 2、清洁动物,二级动物,在一级动物要求上,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的 病原体,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得有组织病理学病变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除普通动物、清洁动物不得携带病原体外,还要求 排除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4、无菌动物,四级动物,要求在体内外不得检出其它生命体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 1、近交系,指经过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培育的动物品系 2、封闭系,不从外界引入新的血缘,非近亲交配方式的实验动物群体 3、突变系,由于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具有某些特殊形状的动物 4、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杂交所产生的后代 5、转基因动物,插入外源基因后能正常繁殖的动物 大鼠、小鼠的采血方法 1、剪尾采血,动物麻醉后,将尾端剪去约5mm,待血液流出采集,小鼠可每次采血 0.1ml,大鼠约0.4ml 2、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拇指及食指抓住鼠两耳之间的皮肤固定,轻轻压迫颈部两侧, 使眼球充分外凸。采血管插入眼角与眼球之间,向眼底方向刺入,切开静脉丛,血流即流入取血管。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常规病毒学实验技术 (一)病毒的培养 实验动物: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仓鼠 主要用于: ①分离病毒,并借助感染范围试验鉴定病毒 ②培养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 ③测定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关系,(用实验动物作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实验) ④制备免疫血清和单克隆抗体 ⑤作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包括病毒毒力测定、建立病毒病动物模型等 注意:选择对目的病毒敏感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以及适宜的接种途径和剂量。 鸡胚 (一)条件要求 SPF鸡、孵化温度38-39℃,湿度40-70%,通风。新鲜受精卵:产下后不超过10天并保存10℃左右。 (二)优点 组织分化程度低,可选择不同的日龄和接种途径,病毒易于增殖,感染病毒的组织和液体中含有大量病毒,容易采集和处理,而且来源充足,设备和操作简便易行。 (三)接种途径 1.绒毛尿囊膜接种(10-12日龄鸡胚) 主要用于痘病毒和疱疹病毒的分离和增殖。 1)方法一(造人工气室) ①在胚胎附近近气室处,选择血管较少的部位,用电烙器在卵壳上烙一个直径约3-4mm的 烤焦圈。 ②用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小心用刀尖撬起卵壳,造成卵窗。 ③在气室端中央钻一个小孔。 ④用针尖挑破卵窗中心的壳膜,切勿损伤其下的绒毛尿囊膜。 ⑤滴加滴生理盐水于刺破处,用橡皮乳头紧贴于气室中央小孔上吸气,造成气室内负压, 使卵窗部位的绒毛尿囊膜下陷而形成人工气室,此时可见滴于壳膜上的生理盐水迅速渗入。 ⑥用1ml注射器滴入2-3滴接种物于绒毛尿囊膜上。 ⑦用透明胶纸封住卵窗,或用玻璃纸盖于卵窗中,周围涂上熔化的石蜡密封,气室中央的 小孔用石蜡密封。 ⑧鸡胚横卧于卵箱中,不许翻动,保持卵窗向上。 2)方法二 ①在气室端的卵壳上开约1.5×1.5cm的口。 ②用灭菌眼科镊子撕去一小片内壳膜。 ③滴入接种物。 ④用透明胶纸封闭开口。 2.尿囊腔接种(10-11日龄) 用于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NDV)

病毒的特性

1.病毒的特性 2.病毒的本质: 病毒属于微生物界,其不同于其他微生物的特性包括: (1)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则都同时含有两种核酸。 (2)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随后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而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许多其他组成成分一起参与生长、增殖过程,并常以二 分裂或类似的方式进行。 (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所需的遗传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 编码的蛋白质,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可以这样认为,病毒的生物合成实质上是病毒 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 (4)某些RNA病毒(反转录病毒)的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cDN A1℃)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DNA的复制而增殖,这就是所谓的DNA前病毒。 (5)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因此对于因干扰微生物的这些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 病毒的定义: 病毒属于最小的生命形态,是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的微生物。当然这是指自然状态的病毒而言,因在人工实验条件下,人们已经掌握在无细胞(cell-free)系统中复制病毒的技术。2.病毒的起源:是指病毒的来源及其演化 关于病毒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 (1)认为病毒是原始生物物种的后裔; (2)认为病毒来源于细胞核酸; (3)认为病毒是某些较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 3.病毒的形态结构: 病毒形态是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病毒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一个简单的病毒粒子,实质上只是一团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它外围的一层蛋白外壳。这层蛋白外壳就是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时也是病毒核酸有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的工具。衣壳和核酸一起总称为核衣壳。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但在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中,则衣窍外面还有一层(或多层)富含脂质的外膜,即囊膜。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囊膜和核衣壳之间还有一层病毒特意的内膜蛋白,即M蛋白。囊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来自宿主细胞,大多是核衣壳在感染细胞内穿越核膜或在感染细胞表面“出芽”时有细胞获得。

第十四章 病毒学实验技术

第三篇病毒学实验技术 实验学时计划:实验一实验须知6小时;实验二细胞培养用水的制备及检验15小时;实验三组织培养技术20小时;实验四病毒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20小时;实验五病毒提纯技术15小时。 实验一实验须知 一、实验室注意事项 1.凡参加病毒学实验的人员均应接种与实验有关的病毒疫苗。 2.实验室内,特别是组织培养操作室,须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在进行病毒接种或无菌操作前后,均应用紫外线照射灭菌,必要时可用3~5%的酚或煤酚皂溶液擦拭或喷雾消毒。 3.进入操作室,须先洗净双手并用消毒药水严格消毒;更换拖鞋,戴口罩和帽子,穿消毒的实验服。 4.病毒实验操作完毕后,将所穿戴实验服、口罩、帽子和拖鞋等物,出操作室前须更换;两手须经消毒药水严格浸洗后方能外出。 5.一个接种操作室,严禁同时进行两株病毒株的传种;吸取病毒材料时,勿于悬空吹出或打出。 6.凡沾病毒材料的吸管、试管等器具,须随时投入5%煤酚皂或1%盐酸溶液内,浸泡过夜,或煮沸消毒后才能进行洗涤。 7.凡带有感染性的鸡胚或动物尸体,须立即投入炉内焚化或进行煮沸消毒,或盛入容器内进行高压消毒后,方能携出室外进行处理。 8.工作人员要随时注意安全操作,以免发生事故;如发生意外,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二、病毒材料收集、运送和保存 (一)材料的收集 分离病毒的成功率与采集材料有密切的关系。采集病料必须在适当的部位和时间内进行,前者与各种传染的发病机理有关,后者常规在疾病早期,因为通常在疾病刚出现时病毒的滴度高。各种病毒感染所采适宜病料参见图1和图2。 由于许多病毒的不稳定性,欲作病毒分离的材料,都应尽快的冷藏。-30℃保存的病毒材料(除少数例外),至少可以活存几个月以上;而-70℃保存的病毒,甚至几年不见毒力降低。有些病毒需在潮湿环境下保存,有的则需干燥环境(如Orf virus)。

分子病毒学的试题和答案集

1、什么是病毒?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病毒是具有侵染性的亚显微颗粒,包含一种由蛋白质(和脂质)包裹的核苷酸(DNA or RNA),只能在活细胞内复制(细胞内强制寄生物),并且可能引起疾病。 基本特征:a,亚显微结构的非细胞体,大小在15~200nm之间 B,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复制 C,只包含一种核苷酸(DNA or RNA)D,缺少生长和能量代谢必要的遗传信息 E,病毒颗粒自身不会生长和分裂 F,病毒颗粒在宿主内合成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2、病毒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什么? (1)病毒能引起人类、家畜和作物很多危害性的疾病,因此,研究病毒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有效地防治和控制各种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2)病毒从其性质上说,又是生命最原始的形态,在宿主细胞外与一般化学分子没有什么区别,但病毒一旦侵入细胞后就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体现生命物质的基本特征,如增殖子代,遗传与变异以及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反应等,病毒的这种特征,揭示了病毒具有生命与非生命双重属性的特殊本质,因此,研究病毒的另一目的是通过对病毒的认识,使我们对生命物质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进一步了解,从而对生命起源有所启示;(3)研究病毒的第三个目的,是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例如,利用病毒防治有害生物。利用病毒作为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和工程病毒的构建,制备亚单位疫苗等。 3、什么是分子病毒学?研究内容是什么? 是一门研究与病毒相关的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以及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病毒粒子的结构、病毒基因组的合成与表达、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等)的学科。研究内容病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基因表达调控原理、抗病毒多肽物质的研制、病毒转基因载体的研究、病毒蛋白质工程、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和新病毒的发现等。 4、病毒学研究历史经历哪几个阶段? 其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四个时期:(一)经验时期;(二)病毒的发现时期;(三)病毒本质的研究时期;(四)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的探索时期。 5、病毒学研究几个发展趋势什么? 一、病毒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和功能蛋白质组学(Functional proteomics)的研究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对重大的病毒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和癌症的相关基因的分离、定位、克隆、结构与功能以及蛋白质的修饰加工、转运定位,作用模式、空间构象变化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对病患的致病机理,肿瘤的发生、致癌,将会有重大突破,是 21 世纪病毒学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二、朊病毒 ( Prion ) 的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控制 三、DNA疫苗的研究 NA疫苗(或基因疫苗、DNA免疫)是 90 年代以来建立和发展的一新型免疫理论和技术。通过将目的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后,直接将DNA注入机体,使其在体内表达该抗原,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四、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由于对病毒粒子的结构与功能,病毒复制机制和病毒基因的结构与调控等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已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或称为病毒分子病理学 6、病毒学分类 8条原则是什么? 1)核酸的类型、结构及分子量:病毒核酸是 DNA 还是 RNA,是单股还是双股,是线状还

病毒学的几个概念PFUMOITCID50

病毒学的儿个概念:PFU MOI TCID50 PFU:plaque forming unit,空斑形成单位。感染性滴度的单位一般表示为PFU/ml。由于测定pfu往往重复性较差,因此近些年许多研究又开始米用TCID50方法来计算病毒的感染单 位。因此建议也可使用TCID50法。 MOI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感染复数。传统的MOI概念起源于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研究。 其含义是感染时噬菌体与细菌的数量比值,也就是平均每个细菌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噬菌体的数量单位为pfu。一般认为MOI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其实其隐含的单位是pfu number/cell。后来MOI被普遍用于病毒感染细胞的研究中,含义是感染时病毒与细胞数量的比值。然而,由于病毒的数量单位有不同的表示方式,从而使MOI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能产生细 胞裂解效应的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等习惯上仍用pfu表示病毒数量,因此其MOI的含义 与传统的概念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MOI的测定,其原理是基于病毒感染细胞是一种随机事件,遵循Poisson分布规律,可计算出感染一定比例的培养细胞所需的感染复数( MOI)。其公式为:丁 P = 1- P(0) ,P(0) = e-m 或m = -InP ( 0 )。 其中: P为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P(0)为未被感染细胞的百分率 m为MOI值 例如,如果要感染培养皿中99%的培养细胞,则: P(0) = 1% = 0.01 m = -In (0.01)= 4.6 pfu/cell 。 TCID50 Protocol : 1 制备96孔板单层细胞 将病毒做系列稀释,横向接种单层细胞板,每稀释度重复 每日观察细胞病变,记录高于50和低于50%病变孔的病毒稀释度, 计算比距,获得TCID50 计算比距: (高于50%的病变率—50%) / (高于50%病变率—小于50 %病变率)=比距;比距与接近50%病变率的病毒的稀释度的指数相加,就获得了指数。 比如:比色计算或者显微镜观察病毒的TCID50在10的负7和8次方之间,那么,指数一8 与比距相加,获得的新的指数,就是TCID50的指数,TCID50=10的-7.几次方 TCID50 与PFU 换算:PFUs = 0.7 >TCID50 的滴度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实验内容

2006 年《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实验内容 RT-PCR (一)总 RNA的提取 实验安排:每两人抽提一管。为了使操作同步以节省时间,各组样品请一起离心。 操作步骤: TM(苯冰预冷的900μlLS -Biotragents液体样品加入 1.5ml Ep管中,再加入1、将100μ l 酚和异硫氰酸胍的混合物)。 2、将样品剧烈混合后,在室温放置5min。 3、加入200μl 氯仿,颠倒Ep 管混和两次,并剧烈振荡混和10s。 4、在4℃条件下,以10000×g 离心15min。 5、将上层水相转移到一个新的Ep 管中,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Isopropanol)并混匀,然后在4℃放置至少10min。 6、在4℃条件下,以10000×g离心15min 后,小心并尽可能地去除全部上清夜。 7、用1ml 75%乙醇洗涤RNA 沉淀和管壁。 8、将RNA 沉淀进行干燥(不能完全干燥)处理后,用10μl 无RNase污染的水(RNase- Free Water)将RNA 溶解并于-20℃保存。 注意事项: 1、所有的玻璃器皿均应在使用前于180℃的高温下干烤6hr 或更长时间。 2、所用的塑料材料,如吸头、离心管等需用0.1% DEPC 水浸泡过夜。 3、配制的溶液应尽可能用0.1% DEPC,在37℃处理12hr 以上。然后用高压灭 菌除去残留的DEPC。不能高压灭菌的试剂,应当用DEPC 处理过的无菌双蒸水 配制,然后经0.22μm 滤膜过滤除菌。 4、操作人员需在超净工作台上操作,并戴一次性口罩、手套,实验过程中手套要勤换。 二)反转录 实验安排: 每人做一管反应体系(20μ l):按下列顺序加样 μl4 5× Buffer

HIV病毒学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

HIV病毒学检测及质量保证指南编写人员:潘品良蒋岩李敬云钟平尚红李太生 审核咨询专家及技术人员:邵一鸣康来仪朱效科王佑春汪宁朱红郭志宏季阳刘海林肖瑶邱茂锋马春涛 编写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操纵中心参编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上海市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中国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 技术顾咨询:Mike Ussery, Hao Zhang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 James W. Bremer 美国Rush 大学医学中心VQA实验室 Trever Peter 克林顿基金中国艾滋病防治项目实验室专家 Donald J. Brambilla 美国华盛顿大学新英格兰研究所 Francis F. Mandy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疾病预防操纵中心国家免疫学实验室

前言 随着HIV-1病毒载量检测在艾滋病临床辅助诊断和抗病毒治疗监测以 及艾滋病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开展该项检测工作的实验室日益增多。自1997年艾滋病实验室首次引进HIV-1病毒载量检测技术,截至200 7年底,全国差不多配备了近120台HIV-1病毒载量检测仪,覆盖了疾控、医院、检疫、军队等系统。目前,尽管许多实验室差不多将病毒载量检测纳入艾滋病有关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工作,但大多数实验室开展工作的时刻较短,体会不足,因此,急需加大该领域的培训和质量操纵工作,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加大质控和保证检测质量,并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艾滋病参比实验室2004年开始参加美国NIH组织的HIV-1病毒载量检测能力验证工作。在通过考核和积存体会的基础上,2005年启动了国内HIV-1病毒载量检测能力验证工作。在主动组织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同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也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主动开展室内质控。这些工作对提升HIV-1病毒载量的检测技术,保证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艾滋病实验室HIV-1病毒载量检测,建立标准化质量操纵程序,准确开展各项检测及质量操纵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是按照各种HIV-1病毒载量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结合现行的国内外有关技术规范而制定。本指南针对HIV-1病毒载量检测的实验室设置、样品治理、检测技术、质量操纵、生物安全等方面提出指导。 本指南自2006年初正式开始编写,性病艾滋病预防操纵中心多次组织了有国内外专家参加的指南编写专项技术咨询会,与会专家对指南提出了专门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美国NIH病毒载量检测质量保证实验室专家多次对指南进行认确实批阅和具体指导。指南编写过程中,也认真听取了实验室一线检测人员的具体需求和建议,并补充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包括HI V-1病毒载量检测值的稳固性、冻融阻碍实验与不同检测方法之间比较的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