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检验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病毒得特点: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就是核酸与蛋白质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得核酸(RNA或DNA)4、因缺乏完整得酶系统与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得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与核酸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得病毒颗粒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得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得侵染性与复制性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8、有些病毒得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得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体外细胞培养得基本条件:1、条件要求高,培养液组分复杂,需要添加血清才能满足生长需要2、避免微生物污染,需要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
3、体外细胞培养得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细胞接种(尽量选择对数期细胞接种)、4、培养液营养成分、5、酸碱度(能耐受得ph范围为6、6-7、8,依靠缓冲系统调节)、6、气体条件(细胞生长需要CO2 ,大规模培养需要有足够得氧气)、7、温度(最适温度为35-37。
C)、8、水得纯度(一般要求去离子水或三蒸水)、9、无菌条件等实验动物得微生物控制分类:1、普通动物,一级动物,要求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与人兽共患病病原2、清洁动物,二级动物,在一级动物要求上,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得病原体,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得有组织病理学病变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除普通动物、清洁动物不得携带病原体外,还要求排除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得感染4、无菌动物,四级动物,要求在体内外不得检出其它生命体实验动物得遗传学分类1、近交系,指经过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培育得动物品系2、封闭系,不从外界引入新得血缘,非近亲交配方式得实验动物群体3、突变系,由于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具有某些特殊形状得动物4、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杂交所产生得后代5、转基因动物,插入外源基因后能正常繁殖得动物大鼠、小鼠得采血方法1、剪尾采血,动物麻醉后,将尾端剪去约5mm,待血液流出采集,小鼠可每次采血0、1ml,大鼠约0、4ml2、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拇指及食指抓住鼠两耳之间得皮肤固定,轻轻压迫颈部两侧,使眼球充分外凸。
病毒的特点是: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4、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和核酸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的病毒颗粒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的侵染性和复制性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8、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细胞培养技术:是对由组织分散成的单个细胞或某一型细胞群进行的体外培养方法,即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条件和温度,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二、单层细胞培养:用于培养病毒的细胞有原代细胞、传代细胞(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三、鸡胚的接种途径:1、羊膜腔接种2、绒毛尿囊膜接种3、尿囊腔接种4、卵黄囊接种四、间接计数在病毒检验过程中较为常用,是判定病毒感染性的定量方法,常用的有:空斑形成单位法,50%终点法,血凝试验和干扰测定空斑形成单位(PFUs)试验:是将不同稀释倍数的动物病毒与平铺于平板表面的宿主细胞混合,当病毒颗粒在一大片宿主细胞上引发感染时,会造成细胞被溶解而形成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病毒颗粒所造成,计算空斑数目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得知原来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浓度凡事能在细胞培养物中产生CPE的病毒都可用空斑技术来测定其滴度。
50%终点法:是将病毒悬浮液经一系列稀释后,接种至动物、鸡胚或培养成单层的细胞,将每个稀释度造成的动物、鸡胚致死量或细胞病变做曲线,找出造成50%动物、鸡胚死亡或病变的终点稀释度。
LD50:为造成50%动物或鸡胚死亡的病毒含量ID50:即是指可造成50%动物或鸡胚感染的剂量CCID50:造成50%细胞培养产生病变效应的剂量五、病毒纯化的一般原则:1、释放病毒至细胞外2、去除细胞碎块3、病毒悬液浓缩六、病毒的保存:1、用低温(-60~25℃)、超低温(-70以下)冰箱或液氮罐(-196~150)保存2、冷冻干燥保存七、血清学实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和试验:是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孵育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的混合物,使病毒与抗体相互反应,再将混合物接种到敏感的宿主体内,然后测定残存的病毒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共同特点:【病毒是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对干扰素敏感】(1〕体积微小(纳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2)结构简单,只有核酸基因和蛋白质外壳;(3)超级寄生,在活细胞内寄生;■病毒的根本结构与功能:(1)基因组,由DNA或RNA组成,故DNA和RNA病毒。
功能:病毒遗传变异的物质根底,具有编码病毒蛋白、控制病毒性状、决定病毒复制及增殖侵害的功能。
(2)蛋白衣壳,包裹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外面、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
病毒的蛋白衣壳是壳粒组成,它是包裹病毒核酸的的形态亚单位。
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免受外界环境因素(如核酸水解酶)的影响,同时表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如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3)核衣壳,病毒核酸和蛋白衣壳的总称。
■病毒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1)包膜(囊膜),包裹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结构,由脂质和糖蛋白组成。
1)、脂质的来源与作用来源:病毒出芽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的核膜或细胞质膜获得。
作用:包膜中脂质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决定病毒特定的侵害部位;有包膜病毒可被脂溶剂灭活。
2)、糖蛋白的来源与作用来源:糖获自宿主细胞,蛋白质由病毒自身基因编码。
包膜突起(刺突)构成了病毒糖蛋白的亚单位;作用:流感病毒的包膜突起有病毒血凝素(HA)和病毒神经氨酸酶(NA)两种。
(2)触须常见于腺病毒〔无囊膜〕。
功能:凝聚和毒害敏感的宿主细胞。
第二十四章病毒的复制与变异■病毒复制1、病毒复制周期:病毒基因为模板,籍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等,使细胞转为复制病毒的基因组,转录、转译出相应的病毒蛋白,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2、病毒复制的过程:(1)吸附:病毒配体与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2)穿入:吸附后进入细胞内,有两种方式,吞饮或融合。
(3)脱壳:脱去衣壳、核酸裸露。
(4)生物合成:无完整病毒可见,血清学检测不出病毒的抗原,为隐蔽期。
脱壳后的病毒基因组在细胞内先合成非结构蛋白,然后根据病毒基因组指令,复制病毒的核酸、合成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
●病毒学检验的特点●病毒学检验的内容和应用范围●新发传染病病毒检测的特点●选择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遵循的原则●常见细胞污染的来源,种类及防控措施●细胞培养技术在病毒学检验中的应用第二章●鸡胚接种途径,以新城疫病毒接种为例,请说明接种方法好过程●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原理,如何判断结果●动物实验遵循的原则●鸡胚和动物实验的主要用途●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分类的目的,如何分类第五章●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病毒鉴定方面的优势快速负染技术简单,负染技术操作简单。
准确:电镜检测的结果主要是发现病毒颗粒的存在是证明病毒存在的最直接证据,对具有明显形态特征的病毒即刻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具有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潜力,依赖于已知的核酸序列抗原或抗体信息。
●对病毒进行检测的常规电子显微镜技术负染技术,超薄切片制样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负染样本制作过程病毒灭活的方法负染色是一种反衬染色,通过重金属盐溶液染色,增加标本外围密度,在生物标本的外围形成均质的电子不透明环境,而电子能够通过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密度较低的生物样本。
形成电子透亮的白色,而时生物标本,显示出负的(较透明的)反差,成像后的效果为在黑色背景下低密度的标本(病毒颗粒)呈现白色透亮状态,从而形成负染色成像。
优点。
大大提高了标本的反差和分辨力,既能够清晰显示出病毒的超微结构。
简便易行,不要求高纯度的标本制备技术技通常不需要对样本进行纯化,有杂质也不会影响对病毒形态8的辨别。
染色技术本身不改变生物样本的活性剂,不因染色造成病毒形态的改变。
第六章●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的异同●鼻咽拭子是呼吸道病毒检测常用的标本,采集此类标本是注意事项。
除鼻咽拭子之外,呼吸道病毒感染检测还可以采集哪些标本●举例说明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分离培养时使用的敏感细胞系●肠道病毒和引起肠胃炎的腹泻病毒通常包括哪些,其病毒学地位分别是什么,其基因组特征分别是什么?●肠道病毒和腹泻病毒的区别是什么?肠道病毒EV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1. 病毒学检验:是从维护公众健康的角度,以医学病毒学和流行病学为基础,借助免疫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分析技术,对临床和流行病学现场的标本进行检测,确定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数量,追溯病毒来源,检测和预测病毒变迁,为人群中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撑的一门学科。
2. 病毒:是一类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3. 原代培养期:从供体体内取出组织,将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后接种于培养液中为初次培养,从初次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培养为原代细胞培养期。
4. 传代细胞系:从人类癌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制备的传代细胞系来自自发转发的原代细胞系。
5. 细胞培养技术:是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条件,提供细胞适宜的营养和温度条件,在无菌操作的基础上,使离体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并进行传代的技术。
6. 原代细胞:将动物或人的胎儿组织经剪碎、酶消化、稀释计数、加营养液,37℃培养1~2天后,形成的单层细胞或悬浮细胞。
7. 传代细胞:原代细胞培养过程中,大多数细胞退化时,少数细胞又能长期传下去,这种能在培养容器内连续多次传代培养的细胞叫传代细胞。
8. 细胞系:原代培养物经传代培养获得的一群细胞,包含有多种细胞成分,根据其生存期分为有限细胞系和无限细胞系。
9. 细胞株: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的遗传、生化特性相同的细胞群,如对某种病毒的敏感性或抗性、具有特殊的抗原性等,这些特性在传代培养中保持不变。
10. 细胞病变效应(CPE)大多数病毒感染敏感细胞,在细胞内增殖并与之相互作用后,会引起受感染细胞发生聚集、脱落、融合,形成包涵体,甚至损伤、死亡,可在低倍镜下直接观察,这些特征的改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11. 细胞周期是单个细胞分裂增殖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前期的物质准备进入分裂期而成为两个新细胞,而两次细胞分裂间隔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M期。
12. 血凝试验(HA)是红细胞凝集试验的简称,可初步测定样品中是否有病毒存在及病毒滴度,分为直接血凝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常用的血凝试验一般指直接血凝试验。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考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病毒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常见病毒的感染【内容讲解】第一节概述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极小,可通过细菌滤器,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仅含一种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外被蛋白质衣壳或还有包膜。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在临床微生物感染中,近75%的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一、病毒的基本性状(一)形态结构1.大小和形状:大小:测量单位用纳米表示,一般在20-300nm之间。
形态大致可分为: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弹形、砖形、蝌蚪形等。
2.结构(二)病毒的增殖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以特殊的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6个阶段。
异常增殖: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环境不利于它的复制,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不能组装和释放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缺陷病毒: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干扰现象:当两种不同的病毒或两株性质不同的同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三)噬菌体以细菌、真菌等为宿主,能引起细菌等裂解的病毒。
噬菌体特异性识别细菌表面受体,可用于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两种后果:溶菌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四)非寻常病毒比病毒更小更简单的致病因子,又称为亚病毒因子,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和朊粒等。
朊粒个体微小,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朊粒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引起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克雅病(CJD)和Kuru病被认为与朊粒感染有关。
二、病毒的分类与命名科、属、种3级或科、亚科、属、种4级。
DNA病毒、RNA病毒、DNA和RNA逆转录病毒三大类。
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病毒、胃肠炎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病毒等。
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可分为肝炎病毒、出血性热病毒、疱疹病毒等。
《病毒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
(供卫生检验专业使用)
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
在理论学习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病毒检测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的综合设计、分析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原代细胞制备技术和细胞传代技术:了解细胞的保存方法;病毒鉴定技术:掌握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的原理,细胞病变的判断方法;鸡胚培养方法和鸡胚不同途径接种方法:掌握尿囊腔接种和尿液收获方法。
每组4人。
三、实验教材
卫生部规划教材《病毒学检验》第一版(李洪源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四、实验考核
实验成绩:实验教学过程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操作考试分别占30%、30%和40%。
五、实验项目表。
病毒的特点:
1、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无细胞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3、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RNA或DNA)
4、因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能源,故只能寄生于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合成蛋白质和核酸
5、病毒以其基因为模板,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出新的病毒颗粒
6、为了在生物界保存其种属,病毒具备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能力,并具有对敏感宿主的侵染性和复制性
7、在宿主体外,能以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能力
8、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并能诱发潜伏感染
体外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1、条件要求高,培养液组分复杂,需要添加血清才能满足生长需要
2、避免微生物污染,需要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
3、体外细胞培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细胞接种(尽量选择对数期细胞接种)、
4、培养液营养成分、
5、酸碱度(能耐受的ph范围为6.6-7.8,依靠缓冲系统调节)、
6、气体条件(细胞生长需要CO2 ,大规模培养需要有足够的氧气)、
7、温度(最适温度为35-37。
C)、
8、水的纯度(一般要求去离子水或三蒸水)、
9、无菌条件等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分类:
1、普通动物,一级动物,要求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
2、清洁动物,二级动物,在一级动物要求上,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的
病原体,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得有组织病理学病变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除普通动物、清洁动物不得携带病原体外,还要求
排除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4、无菌动物,四级动物,要求在体内外不得检出其它生命体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
1、近交系,指经过连续20代以上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培育的动物品系
2、封闭系,不从外界引入新的血缘,非近亲交配方式的实验动物群体
3、突变系,由于遗传基因发生突变而具有某些特殊形状的动物
4、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杂交所产生的后代
5、转基因动物,插入外源基因后能正常繁殖的动物
大鼠、小鼠的采血方法
1、剪尾采血,动物麻醉后,将尾端剪去约5mm,待血液流出采集,小鼠可每次采血
0.1ml,大鼠约0.4ml
2、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拇指及食指抓住鼠两耳之间的皮肤固定,轻轻压迫颈部两侧,
使眼球充分外凸。
采血管插入眼角与眼球之间,向眼底方向刺入,切开静脉丛,血流即流入取血管。
3、颈(股)动脉或颈(股)静脉采血,麻醉动物,剪去被毛,作颈静脉或劲动脉分离
术后采血
4、摘眼球采血,采血时,用左手固定动物,压迫眼球,尽量使眼球凸出,右手用弯头
镊子摘除眼球,迅速采集血液
病毒的纯化方法:
一般原则释放病毒至细胞外、去除细胞碎块、病毒悬液浓缩
1、PEG浓缩法,包括直接加入法、液体浓缩法、固体浓缩法
2、超过滤法
3、吸附法,有凝胶吸附法、红细胞吸附法
4、超速离心法
中和试验及其应用
是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孵育病毒与特异性抗体的混合物,使病毒与抗体相互反应,再将混合物接种到敏感的宿主体内,然后测定残存的病毒感染力的一种方法。
通常以100TCID50/单位体积或100LD50/单位体积作为标准的病毒试验浓度
1、鉴定病毒、
2、分析病毒抗原的性质、
3、测定免疫血清的抗体效价和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4、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体,用于诊断病毒性疾病
鸡胚培养的优缺点
优点
1、组织分化程度低,病毒易于繁殖
2、来源充足,其本身很少携带病毒和细菌,敏感范围广,对接种的病毒不产生抗
体
3、有神经血管的分布和脏器的构造
缺点
1、与除引起鸡胚死亡的病毒及产生痘疱的病毒外,通常不产生特异性的感染指
症,必须通过另外的实验来证明病毒的存在
2、鸡食入的抗生素会使某些病原体的繁殖收到抑制
3、某些细菌和病毒能够从感染的鸡传递到鸡胚
PCR(聚合酶链反应)基本反应体系和步骤
反应体系:需要扩增的模板、与DNA靶序列3’末端互补的合成引物、4种三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耐热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液体系。
基本步骤与反应:
1、变性,将反应体系混合物加热至94⁰C,维持约30~60秒,使待测双链DNA变性解链为单链模板。
2、2、退火,冷却至特定的温度(引物的Tm值左右,一般为45~65⁰C),一对寡糖核苷酸引物分别与正、负单链DNA序列两端互补结合。
3、延伸,将温度提高至72⁰C并维持一段时间,引物在聚合酶作用下,以3´端为起点,4种dNTP为原料,按碱基配对原则,沿5´→3´方向延伸,合成两条新DNA链。
基因克隆以及基本步骤:
利用酶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在体外进行特异性切割、重组连接、组成新的DNA 重组子,导入宿主细胞,随着宿主细胞的繁殖从而得到大量自带DNA重组子或其表达产物。
基本步骤:
1、分离或合成目的基因
2、将目的基因在体外插入载体形成重组DNA
3、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4、重组体的筛选、鉴定和分析
乙肝病人血清学检测的五项指标:
HBsAg(表面抗原)、抗-HBs(表面抗体)、抗-HBc(核心抗体)、HBeAg(e抗原)、抗-HBe(e抗体)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三种主要抗体及其意义
1、抗-HBe一般存在于无症状HBV携带者及活动期慢性肝炎患者中。
2、抗-HBs: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是保护性抗体。
阳性表明机体已经产生免疫力
3、抗-HBc:包括抗-HBcIgM、抗-HbcIgG,前者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也是慢性活动肝炎的重要标志。
阳性主要见于乙肝恢复期,慢性感染和既往感染。
空斑形成单位(PFUs)试验:是将不同稀释倍数的动物病毒与平铺于平板表面的宿主细胞混合,当病毒颗粒在一大片宿主细胞上引发感染时,会造成细胞被溶解而形成空斑,每个空斑系由一个病毒颗粒所造成,计算空斑数目再乘以稀释倍数,即可得知原来的病毒感染单位的浓度。
凡是能在细胞培养物中产生CPE的病毒都可用空斑技术来测定其滴度。
50%终点法:是将病毒悬浮液经一系列稀释后,接种至动物、鸡胚或培养成单层的细胞,将每个稀释度造成的动物、鸡胚致死量或细胞病变做曲线,找出造成50%动物、鸡胚死亡或病变的终点稀释度。
ID50:即是指可造成50%动物或鸡胚感染的剂量
CCID50:造成50%细胞培养产生病变效应的剂量
LD50:为造成50%动物或鸡胚死亡的病毒含量
血凝试验(HA):有些病毒和病毒表面的血凝素能引起人或某些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就是所谓的红细胞凝集现象。
当病毒数与红细胞数比值足够大时,病毒会与红细胞结合成网状,造成悬浮液沉淀或凝集
血凝滴度HT:将红细胞与一系列病毒稀释液混合。
造成凝血的最高稀释倍数即为血凝滴度
电镜分辨率:是指分清楚两个点或两条线中心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
负染色技术:高密度物质如重金属磷钨酸、醋酸铀等在透射电镜下形成黑色的背景反衬低密度的标本,从而清楚的显示出被衬物的细节结构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可自主复制的双链环状DNA,几乎完全裸露,易于分离纯化。
核酸杂交技术:用特定标记的已知核酸序列与待测核酸进行特异性结合,形成杂交体,并体用相应的显示技术检测目标核酸的存在及其位置。
Southern印迹杂交:一是将待测定核酸DNA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并结合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即印迹(blotting);二是固定于膜上的核酸与同位素标记的探针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强度下退火,即分子杂交过程。
步骤包括:1、待测核酸样品的制备与限制酶消化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待测DNA样品3、电泳凝胶的预处理4、转膜5、探针标记6、预杂交与southern杂交7、洗膜8、放射性自显影检测。
Nouthern印迹杂交:将RNA样品通过琼脂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再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用探针对其进行杂交,将具有阳性的位置与标准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比较可得到RNA种类的数目、分子大小及丰度等信息。
Ct值:值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每个模板的Ct 值与其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起始拷贝数越多,Ct值越小。
核酸探针:是指以研究和诊断为目的,带有标记物的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它能和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杂交,用来检测特定序列核酸的DNA或RNA片段。
Tm值:Tm值就是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Tm = 4℃(G + C)+ 2℃(A + T)
CPE细胞病变效应:是病毒或接种分离标本后。
细胞出现的病理性变化。
不同的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细胞病变效应。
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phenomenon: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干扰另一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增值。
复性: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链又可重新结合成为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复性。
方法是缓慢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