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如梦令》赏析(教学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48.40 KB
- 文档页数:5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1、词牌名是——,题目是——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5、导入理解意思三、解义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想象情景: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3)、朗读——浓浓的醉意。
(酒微醉,人陶醉)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如梦令》课文教案如梦令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背诵《如梦令》这首宋词。
2. 掌握宋词的基本特点与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诗文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解读《如梦令》的词意。
2. 学习宋词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方式。
3. 让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如梦令》。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课前播放音频的方式,播放《如梦令》的曲调,让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 创设情境,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有过梦境与现实混淆的经历。
第二步:理解与解读(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
2. 导读词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如梦令》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角色形象。
第三步:品味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如梦令》,引导学生跟读朗读,感受宋词的音律之美。
2. 针对每一个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自行揣摩与理解。
3. 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词曲联想,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受。
第四步:即兴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冲突。
2.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即兴创作,用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情感。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与点评。
第五步:背诵与表演(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如梦令》,注意把握宋词的韵律。
2. 学生分组进行小品表演,将《如梦令》的情境与意境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3. 各组表演结束后,进行全班欣赏和点评,展示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第六步:词曲辨析(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词曲辨析的活动,以巩固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表达技巧。
2. 提供多个类似《如梦令》的词句和曲调,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七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就今天的学习作一个总结,回顾学习到的内容和体会。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学习中都取得了哪些进步和收获。
四、教学资源:1.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如梦令》的曲调。
《如梦令》六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与意义。
2.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能够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如梦令》的诗歌形式及其表达意义。
2.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唐代诗歌的片段,与学生共同品读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入唐代文学的世界。
2.讲授(10分钟)(1)导读诗歌诵读全文,学生跟读。
(2)了解背景简要介绍《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兴盛的社会环境,以及士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3.分析(15分钟)(1)形式分析解读诗歌的韵脚、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了解《如梦令》的诗歌形式。
(2)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例如“琵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解读其意义和象征。
4.欣赏(20分钟)(1)师生共同欣赏全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体验《如梦令》的节奏与韵律。
(3)学生自选一段诗歌,进行小组朗读与欣赏,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5.拓展(15分钟)(1)了解其他唐代诗歌,如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等,让学生体验唐代文学的风采。
(2)学生自主并了解当代流行文学,以及其中的诗歌元素,并与唐代诗歌进行对比。
6.归纳总结(5分钟)总结唐代文学的特点,总结《如梦令》的意象与意义,回顾整节课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如梦令》对于他们个人的意义。
如梦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
2. 体会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李清照的生平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如梦令的词牌格律和特点。
3. 文本分析: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如梦令这一词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内容和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欣赏并背诵《如梦令》。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作者背景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词中之冠”之称。
2.2 作者成就李清照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背景《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3.2 诗歌译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4.2 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五章:教学活动5.1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背诵《如梦令》,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4 写作练习以《如梦令》为灵感,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本章旨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程度和诗词鉴赏能力。
6.2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资源《如梦令》原文、注释和译文,相关李清照的词集或选集。
7.2 网络资源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词作解析的网站和文章。
7.3 音频视频资源朗读《如梦令》的音频视频材料,有关李清照的纪录片或讲座。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宋代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让学生了解其词风特点。
8.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创作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如梦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词作风格。
2、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微妙情感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诗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去感受她笔下的诗情画意。
(二)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时常记起。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词意: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家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语含义的理解,如“绿肥红瘦”、“夜长亭”等。
(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如梦令》。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韵味。
3. 讲解词语含义,解释难点句子。
4. 分析诗词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如梦令》的特点和魅力。
2. 拓展活动:推荐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如梦令》译文和赏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估:收集学生推荐的拓展阅读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是否有重点难点的突破。
《如梦令》六下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如梦令》六下教学设计《如梦令》六下教学设计5篇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字面意思,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内涵。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把握《如梦令》中的意境和情感。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对比李清照其他词作,突出《如梦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展示李清照的画像,简介其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不懂的地方予以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讲解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如梦令》。
5. 拓展延伸:(1)对比李清照其他词作,分析《如梦令》的特点。
(2)谈谈自己对李清照词风的看法。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熟练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的文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如梦令》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细腻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如梦令》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 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如梦令》的原文和相关注释;2.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和词作选读;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词《如梦令》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词风(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如婉约、柔情等;(2)学生通过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体会李清照的词风;4. 拓展学习(1)教师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2)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的变化和创作特点;(3)学生进行词作欣赏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如梦令》并理解其含义;2.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李清照的词风特点;3. 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李清照的其他词作;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观念,对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如何;4. 是否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如梦令》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深入体会诗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地位。
2. 互动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朗读、分享感悟。
3. 欣赏法: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诗文意境。
(2)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分析诗文(1)分析《如梦令》的韵律特点。
(2)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诗文内涵。
5. 拓展延伸(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探讨古代女性的生活与创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分享感悟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3. 理解与应用:评估学生对《如梦令》的意境、情感和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
《如梦令》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六年级语文教案●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
你们读过词吗?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小结: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2、介绍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
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如梦令。
●二、初读感知。
1、生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
适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指导关键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
●三、细读全词,古文今译。
1、过渡: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2、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咱们先来说一说。
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适时指导“暮” “醉” “争渡争渡”等字词的意思。
3、这首词用了多少个字?(三十三)小结:是的,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
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四、“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引导学生: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外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
板:读瘦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儿?看看整首词是围绕这首词里面的哪一个字来写的?2、学生讨论,适时板书:醉●五、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过渡:大家再轻轻地读读词,看看可以从哪些词语当中读懂这个“醉”字呢?2、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这个词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落日的余辉倒映在湖里,使我们想起怎样的诗句来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3、奖励你读一读吧。
把这么美的画面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老师边播放日落美景边描述: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
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含义和诗句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含义和结构。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词作,引出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认读问题。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5.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心情。
6. 拓展延伸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分享创作心得。
7.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分组讨论、朗读展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诗文理解、字词掌握、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个性特长。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如梦令》李清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理解并分析《如梦令》的诗意表达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如梦令》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如梦令》的基本诗意表达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如梦令》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展示工具,如投影仪或白板。
3. 相关诗歌鉴赏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
2. 引导学生讨论古典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理解(15分钟):1. 分发《如梦令》的原文和翻译版本给学生。
2. 指导学生阅读原文和翻译,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3.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学生理解。
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和隐喻,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
3. 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达。
欣赏(15分钟):1. 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如梦令》的朗诵或演唱版本。
2.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让他们体验古典诗歌的魅力。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行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和参考书籍,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世界。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总结《如梦令》的诗意表达和艺术特点。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分发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他们进行阅读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赏析(教
学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如梦令》赏析(教学方案)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
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
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
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
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
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
要算词人自己吧。
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
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