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聆听——鉴赏草原牧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欣赏课《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单元分析本单元是通过“牧歌声声”“骏马奔驰”两个二级标题的呈现,通过欣赏、唱歌和创编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蒙古族音乐,感受其音乐特点,体会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活动中增强对祖国各民族音乐的热爱。
《草原牧歌》是根据故事片《草原上人们》中的插曲改变的一首马头琴与乐队的乐曲。
这是一首依据歌曲《草原牧歌》的旋律改变的马头琴与乐队的作品。
歌曲《草原牧歌》为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歌曲为一段体,民族五声宫调式,四四拍。
歌曲旋律由四个规整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四小节。
二、教学目标(一)欣赏音乐《草原牧歌》从感受乐器音色、音乐情绪入手,感受草原人的快乐、热情、朴实等民族特点。
(二)认识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通过试唱主题旋律,模拟马头琴的演奏。
(三)聆听歌曲《牧歌》,通过试唱主题旋律,去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
三、教学重难点(一)欣赏《草原牧歌》,认识并了解马头琴。
(二)听辩乐器音色并学唱音乐主题。
四、教学流程(一)初听乐曲,了解乐曲的情绪1.素养前测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音乐作品。
(前测:音乐场景)请仔细聆听,说说它描绘的是怎样的音乐场景?(舞会、蒙古族草原、彝族火把节)(8个小节的草原牧歌音乐)师:哦,原来听到这样的音乐让你想到了蒙古大草原从柱形图的结果显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跟你的想法是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欣赏的歌曲《草原牧歌》。
(点题)2.初听歌曲师请同学们完整聆听歌曲并思考:听到这首歌曲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二)聆听乐曲第一部分1.认识马头琴师:是的,它的音色纯朴浑厚,富有沁人心脾,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为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仔细听它真的就像白马在撕叫,请听,你觉得马头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呢?(聆听马头琴演奏一句旋律)生:我觉得马头琴的的音色浑厚的。
2.模拟演奏马头琴(1)学习拉琴动作师: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也来模仿一下演奏家吧!请同学们左手在上按弦,右手在下拉弓,做弓腕和压腕的动作,(师喊口号)1、2、1、2、1、2、1、2。
草原牧歌教案【篇一:草原牧歌教案】【篇二:草原牧歌教案】草原牧歌课标要求:聆听丰富多彩的音乐,从中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增进对音乐的热爱,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联系音乐与生活,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琵琶协奏曲。
2、熟悉《草原放牧》这首乐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欣赏两首歌曲。
(《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问题:1、这两首歌曲分别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均属于蒙古族歌曲。
二、展开1、开始让学生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欣赏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小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
②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是什么?琵琶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琵琶: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主要弹拨乐器,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拍等地,公元五世纪传入我国。
经历代演奏者的不断改进,相、品不断增多,并设横抱演奏为竖抱,废拨子而用手指弹奏。
琵琶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
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琵琶协奏曲:以“琵琶”这种独奏乐器为主要乐件,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作品。
2、让学生介绍《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老师补充。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设问:上节课老师叫你们课后搜集有关《草原放牧》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简介,请问哪位同学能回答我?)(1)作者简介:吴祖强:(1927- )作曲家。
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舞剧《鱼美人》等。
王燕樵(1937--)作曲家。
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
《牧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演唱《牧歌》这首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牧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牧歌》的音乐素材,制作教学PPT。
2. 准备伴奏乐器和音响设备。
3. 安置教室,确保环境整洁舒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牧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
2. 介绍草原文化,包括草原上的民族、风俗习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草原上的牧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歌声又是怎样的?(二)新课学习1. 播放《牧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悠长、宽广等。
3. 讲解歌曲的节奏、节拍等音乐基础知识。
4. 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歌曲,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
5.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6.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三)拓展延伸1. 介绍草原文化在音乐、文学、美术等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文化展览,了解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
4.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或组织,参与各类音乐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 安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牧歌》,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
同时,可以搜集一些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与同砚分享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诗歌中漂亮、抒情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草原牧歌》欣赏课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8-17T16:59:46.7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期作者:向小燕[导读]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三单元《银杯》《牧歌》向小燕重庆两江新区星辰初级中学校,重庆401147 课型:唱歌综合课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三单元《银杯》《牧歌》教学目标:1、欣赏《银杯》《牧歌》感受蒙古典型民歌的特点。
2、感受音乐,运用对比等方法了解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并进行辨听。
3、在欣赏歌曲过程中体验蒙古风情,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感受蒙古民族的热情好客和刚毅豁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长调和短调的音乐特点教学手段:科大讯飞智慧教育平板教学教学过程:一、导课:分组抢答:观看短视频,学生用平板抢答老师的问题。
(出示视频)视频中居住的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指的是哪个民族?蒙古族出示图1 1、这个民族居住的地方我们称他为?蒙古包出示图2 2、请说出蒙古族的三种传统运动项目。
摔跤、骑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
出示图34、蒙古族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举行的盛会称为什么节?那达慕节出示图45、蒙古族常用的乐器是? 马头琴出示图56、请说出一种蒙古族民歌的音乐体裁。
长调或者短调出示文字师:同学们对蒙古族的了解还真不少,一幅幅蒙古风情画面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人们用春暖花开来形容面朝大海的心境,当我们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茫茫大草原,放牧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们会升起怎样的心境呢?请听《牧歌》。
用手势语表现音乐旋律的起伏。
播放音乐《牧歌》二、新授(一)《牧歌》 1、聆听《牧歌》播放音乐随机抽答问题: 1)、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悠扬、舒展、辽阔…) 2)、听到这样舒展的音乐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广阔的草原、蓝天、白云、毡包和牛羊群、安宁的美景,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
) 2、看谱聆听《牧歌》,跟着音乐轻声哼唱(用lu音)。
播放音乐分组抢答问题: 1)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两个)教师总结并呈示一段体知识:由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称为一段体,也叫一部曲式,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
初中草原牧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欣赏和学唱草原牧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欣赏草原牧歌:《辽阔的草原》、《牧羊姑娘》、《万马奔腾》等。
2. 学唱草原牧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3. 了解蒙古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音乐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草原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掌握草原牧歌的唱法和节奏,理解蒙古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播放草原牧歌,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美,培养音乐的欣赏能力。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唱,学生跟唱,从而掌握草原牧歌的唱法和节奏。
3. 讲解法:介绍蒙古族的生活习俗、音乐特点,使学生了解和理解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创编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原牧歌进行改编和创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辽阔的草原》等草原牧歌,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草原的壮美和蒙古族音乐的特色。
2. 欣赏与学唱:让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学唱《牧羊姑娘》等草原牧歌,掌握唱法和节奏。
3. 了解蒙古族文化:介绍蒙古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音乐特点,使学生对草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4. 草原牧歌欣赏:播放《万马奔腾》等草原牧歌,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5. 创编与展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草原牧歌进行改编和创作,并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对草原牧歌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草原牧歌的欣赏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草原牧歌的欣赏水平。
2. 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评价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草原牧歌》优秀教案《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精选7篇)《草原牧歌》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
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部分: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草原牧歌》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草原牧歌》两个主题的不同情绪,表现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尝试演唱乐曲的两个主题,运用重复的手法进行旋律的创编。
3、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听、唱、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欣赏和创作活动。
教学难点乐曲旋律的演唱。
教学重点重复手法的旋律编排。
教具的准备各种小乐器、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导(1)组织进场。
(2)师生问好。
(在音乐中问好)设计说明:通过课堂的常规问好活动调动起学生开始上音乐课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情景导入A、从简单的骑马动作进行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先做个动作,大家来猜一下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做骑马的动作)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B、揭示课题《草原牧歌》。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美丽的草原上感受草原牧歌的美妙吧。
设计说明:由很具有草原特色的骑马动作来导入到课题,使学生容易联想到美丽草原的情景,为学生音乐课的学习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就如穿针引线一般,把情景紧密的与音乐相联系。
三、完整欣赏乐曲思考问题:乐曲具有怎样的情绪?设计说明:整体把握乐曲,在听的时候注意情绪。
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聆听,主动找答案,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
并且在听的时候不让学生有多余的动作,同时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简单的律动。
师:这首乐曲既有欢快活泼的地方又有舒缓悠扬的地方。
由此可见乐曲具有两个不同的主题。
四、分主题进行欣赏(1)第一主题:欣赏第一主题,回答问题。
1)思考问题:注意第一主题的节奏,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的简单表演:骏马在草原上驰骋。
(结合开始教的动作)2)用相对慢一点的节奏结合出示的乐谱简单的演唱一下。
3)思考问题:哪两个乐句是节奏和音符都完全相同的?1 、3两个乐句完全相同。
运用了重复的手法。
(2)第二主题:欣赏第二主题,回答问题。
1)思考问题:第二个主题有怎样的情绪?2)结合出示乐谱用比较慢的速度来演唱第二主题。
3)思考问题:是否也有节奏和音符完全相同的乐句呢?1、3两个乐句完全相同,所以也用了重复的手法。
《欣赏牧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牧歌”,是初中音乐课程中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牧歌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学会欣赏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牧歌的起源、发展及不同民族牧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学会欣赏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评价任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聆听音乐时的专注度、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等。
2. 作品欣赏评价:通过学生对牧歌的欣赏和讨论,评价其是否能够理解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3.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牧歌的赏析报告或创作一首简单的牧歌旋律,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牧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牧歌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牧歌的起源、发展及不同民族牧歌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牧歌的背景知识。
3. 作品欣赏:播放多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牧歌,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其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所听牧歌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牧歌的内涵。
5.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牧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牧歌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牧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牧歌的赏析报告(包括对一首牧歌的分析和感受),或创作一首简单的牧歌旋律并录音。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牧歌》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通过对《牧歌》的朗读、品味和赏析,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牧歌》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牧歌》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 介绍《牧歌》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2. 领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分析诗歌的情感,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感悟。
5.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背景、作者、意境和情感。
2. 布置作业:背诵《牧歌》,写一篇关于《牧歌》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牧歌》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赏析心得。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2篇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牧歌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草原牧歌教案教案标题:草原牧歌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草原牧歌,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草原牧歌的背景介绍和文化内涵。
2. 草原牧歌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
3. 学习并演唱一首草原牧歌。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草原的印象和想法。
第二步: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草原牧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分享草原牧歌的文化内涵,如牧民生活、草原精神等。
第三步: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15分钟)1. 听取学生对草原牧歌的认识和了解。
2. 分析草原牧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悠扬、节奏明快、歌词简单等。
3. 观看草原牧歌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演唱形式和表达方式。
第四步:学习演唱一首草原牧歌(20分钟)1. 选择一首简单易学的草原牧歌,提供歌曲的歌词和音频资源。
2. 教授歌曲的发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分组练习和合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组表演所学的草原牧歌。
2. 学生分享对草原牧歌的感受和体会。
3.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草原牧歌的重要性和美丽。
教学资源:1. 草原牧歌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源。
2. 草原牧歌的歌词和翻译。
3. 分组练习和合唱的指导材料。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草原牧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分组练习和合唱中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了解更多草原牧歌的知识和表演形式。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草原牧歌,展示个人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3. 组织学生参观草原地区,亲身体验牧民生活和草原文化。
欣赏牧歌教案教案标题:欣赏牧歌教学目标:1. 了解牧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欣赏牧歌作品,培养学生对牧歌的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牧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欣赏牧歌作品,培养学生对牧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牧歌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牧歌音乐作品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纸和笔。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对牧歌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师简要介绍牧歌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牧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牧歌风情。
2. 教师讲解牧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并解释牧歌的特点,如简单朴实的旋律、自然的题材、悠扬的节奏等。
三、欣赏(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牧歌音乐作品,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其中的美妙。
2. 学生开眼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这首牧歌的感受和想象。
四、分析(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这首牧歌的音乐特点,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
2. 学生可以用纸和笔记录下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表达(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牧歌音乐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牧歌作品,并分享他们的欣赏和分析结果。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牧歌的特点和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牧歌音乐作品。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牧歌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牧歌音乐作品,并在课堂上分享。
评估方式:1. 学生对牧歌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牧歌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牧歌音乐作品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多媒体设备。
3. 纸和笔。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牧歌的定义和特点,培养了对牧歌的欣赏能力。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聆听牧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聆听牧歌》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欣赏和感受我国西北地区的牧歌,通过学习牧歌,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中包含了五首牧歌,《敖包相会》、《天边》、《牧歌》、《赛马》、《小放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在民族音乐方面,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牧歌,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牧歌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牧歌,感受牧歌的音乐特色。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通过对牧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牧歌的特点及其音乐风格的把握。
2.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分析,使学生感受牧歌的音乐特色。
2.讲解法:教师讲解牧歌的特点、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背景。
3.互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4.实践法:学唱牧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牧歌的音乐片段、图片、文字等。
2.音响设备:播放牧歌的音乐作品。
3.乐谱:牧歌的简谱或五线谱。
4.教学道具:如民族乐器图片、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牧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牧歌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牧歌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牧歌的音乐特色。
3.操练(10分钟)分析牧歌的节奏、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学唱牧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点评,总结牧歌的特点。
5.拓展(10分钟)讲解西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牧歌的历史渊源。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2024年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蒙古族民歌选集》第四章,主要详细内容为2024年蒙古族民歌《牧歌》的学唱与赏析。
《牧歌》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展现了蒙古民族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能熟练演唱。
2. 通过学唱《牧歌》,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长调演唱技巧和自由节奏感。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学习,以及蒙古族民歌特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学生准备:歌谱、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与美丽。
同时,简要介绍蒙古族民歌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范唱《牧歌》,学生跟随学唱。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讲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3)学生分小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歌曲演唱(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歌例题,分析其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批改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蒙古族民歌《牧歌》学习2. 内容: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自由、悠长歌词:富有诗意、表达美好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蒙古族民歌,写出其旋律、节奏和歌词的特点。
2. 答案示例:示例歌曲:《小草》旋律特点:优美、抒情节奏特点:规整、悠扬歌词特点:描绘草原生活,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蒙古族民歌《牧歌》,使学生掌握了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特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草原牧歌音乐教案教案标题:草原牧歌音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草原牧歌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学习演唱草原牧歌,并能够正确地表达音乐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草原牧歌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氛围。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第一印象。
2. 介绍(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草原牧歌音乐的起源、特点和文化背景。
-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草原牧歌音乐中常见的乐器、歌曲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3. 学习歌曲(20分钟)-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牧歌,向学生教授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 通过分组合唱或师生对唱等形式,让学生逐渐熟悉歌曲,并注意发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4. 练习与表演(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歌曲的反复练习,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
-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表演,展示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5. 欣赏与评价(10分钟)- 听取学生对自己和同学表演的草原牧歌音乐的感受和评价。
-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元素,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草原牧歌音乐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性。
- 提供其他草原牧歌音乐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欣赏。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音乐播放器、投影仪等)2. 草原牧歌音乐片段、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源3. 草原牧歌歌曲歌词和乐谱4. 学生小组或个人表演的场地和设备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演水平,评价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意见,评估他们对草原牧歌音乐的欣赏和评价水平。
教案特色:1. 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草原牧歌音乐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聆听草原放牧-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草原文化及其特色音乐。
2.能够正确辨认吉他、口琴、马头琴、手风琴等乐器的音色特点。
3.能够通过歌曲演唱表现出草原特色音乐的情感,加强对节奏的掌握。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合唱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和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歌曲整齐有力和节奏掌控。
2.学生情感表现和合唱配合。
教学难点1.学生合唱,其中包括高低声部协调和表达。
2.学生音色的不同表现,较难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件。
2.吉他、口琴、马头琴、手风琴等乐器。
四、教学过程1. 环节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课件或者播放草原音乐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草原文化及其特色音乐。
2. 环节二:分享(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对草原文化和音乐的感受及心得。
3. 环节三:歌曲讲解及学唱(25分钟)1.宣布本节学习的歌曲是《草原放牧》。
2.讲解歌曲的特点,如:歌曲节奏明快,乐器多样,歌词唱出了草原上各种动物的欢快与自由。
3.播放一遍歌曲,学生听歌、跟读歌词。
4.学唱歌曲,有条件的话,可以根据歌曲中特色乐器的音色,分别由不同学生演奏及解释。
4. 环节四:歌曲合唱(15分钟)学生合唱《草原放牧》,分别安排低声、中声、高声等不同音部,加强对节奏的掌控。
5. 环节五:反思总结(5分钟)1.学生就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
2.教师进行总结性说话,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草原音乐的美,加深对草原文化和音乐的理解。
由于学生在演唱和合唱时需要表达出草原风情,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表现和合作配合。
另外,由于每个乐器在歌曲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因此教学中应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音乐表演者和音乐爱好者。
学会聆听——鉴赏《草原牧歌》教案
授课人:杜海云
[课题]:学会聆听
[教学内容]:一、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二、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三、学习鉴赏音乐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音乐,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
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
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牧歌》,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
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本子、带笔。
2、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
保持安静。
3、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
(一)请同学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师补充:“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
刺激学习方向。
)
(二)初步学习音乐基本常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音的产生:音是由发音体振动而产生的。
2、音的分类:乐音和噪音
3、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4、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5、“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四、鉴赏《草原牧歌》
(一)介绍《草原小姐妹》故事背景
(二)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
提问:
1、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2、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速度、力度……)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作品及演奏者简介:琵琶大师刘德海(曾改编《十面埋伏》、《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曲目)
(四)知识拓展: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笛子、二胡、古筝)
(五)依据PPT所示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速度、力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六)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师:1、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通过对比欣赏,更清楚的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我们就会成为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五、观看蒙古族舞蹈
(一)注意观察蒙古族舞蹈特色:掌形和提、压腕,抖肩等。
(二)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
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六、知识拓展:
(一)知识点介绍:内蒙古“长调”音乐。
(二)学习内蒙古民歌《鸿雁》,鼓励学生跟录音一起唱,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